雖然這篇美樂家強迫消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美樂家強迫消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美樂家強迫消費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誰將音樂弄死 音樂質素由1970年代開始劣化,1997年之前已經死了。誰將音樂弄死? 當我是小學生和中學生的時候,聽音樂要付錢,付很多錢買唱片,買錄音帶或者去聽演唱會。那時候,音樂製作人(包括歌手、樂師、填詞人等等)盡最大努力令人喜歡聽他們的作品。簡單地說,消費者買音樂產品決定那些音樂製作人可以留下...
美樂家強迫消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誰將音樂弄死
音樂質素由1970年代開始劣化,1997年之前已經死了。誰將音樂弄死?
當我是小學生和中學生的時候,聽音樂要付錢,付很多錢買唱片,買錄音帶或者去聽演唱會。那時候,音樂製作人(包括歌手、樂師、填詞人等等)盡最大努力令人喜歡聽他們的作品。簡單地說,消費者買音樂產品決定那些音樂製作人可以留下來,哪些人被淘汰。
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日本和歐美樂壇人才輩出。那時候的電視劇和電影主題曲悅耳動聽,粵劇也做得很好。歐美有披頭四,木匠樂隊........日本也有不少著名歌手和作曲家。
現在的音樂已經變質至噪音,只是吵耳,完全沒有韻律旋律。最不幸的地方是,幾乎所有流行音樂和歌曲都是大同小異,甚至有些只是像科學怪人那樣將其他流行音樂切開重新拼合。很多流行樂曲只有一段很短的「音樂」不斷重覆。這是以前的音樂沒有的怪胎。
音樂質素劣化的原因是甚麼?
真正的音樂是第一次聽就覺得悅耳動聽。現在的「音樂」通常第一次聽的時候感到討厭,聽得多了就開始順耳。從前的樂曲像作家寫的書那樣,好書才能吸引讀者購買。可是,現在的樂曲不像以前那樣製成唱片放在影音店讓客人選購。音樂再也不是由消費者決定優劣而是由傳媒決定成敗。傳媒使用音樂就是音樂流行。因此,音樂製作人,包括歌手,不是單純賣唱而是一籃子工作,包括搞視覺效果,做宣傳爭取出鏡機會等等,音樂製作只是工作的一部份而已。
投資製作音樂的人不想承擔推捧歌星失敗的損失,於是用大量音樂曝光率將樂曲弄至順耳。以前的音樂製作人不能強迫聽眾聽他們的樂曲,現在做得到。音樂質素變得不重要。因此,音樂製作人越做越離譜,隨便拿別人的樂曲出來剪剪貼貼就交貨,粗製濫造至不成體統。只有視覺效果才放點心機下去,例如音樂影片,製作人花很多錢在看的部份,只花很少錢在聽的部份。反正樂曲聽得多就順耳,犯不著像從前那樣花大量時間製作音樂。
音樂死了,被音樂商業化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