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美國長者福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美國長者福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美國長者福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美國長者福利產品中有1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年長者疫情期間之照護應變策略建議》 📣感染COVID-19後增加重症的風險: 年長者感染COVID-19後產生重症的風險增加。重症意味著感染COVID-19後,年長者可能需要住院、重症監護或使用呼吸器輔助呼吸,甚至可能死亡。 50歲後產生重症的風險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風險增加。85歲以上的人最有可...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超大字體、超大音量,甚至是長輩圖,都是長輩們最愛用的設定和溝通方式!如果把長輩們在用的手機變成真人版,會發生什麼事呢?超貼切! 時代改變,手機、電腦等3C產品充斥現代人生活,長輩們為了能更親近、更了解年輕人也開始使用社群軟體。「老人文化」的長輩圖也隨之而生,在長輩圈形成一種新文化,但現在的年輕人往往...

美國長者福利 在 Joyce Weng 翁琬柔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5 14:29:19

紐約已經邁入全面開放,但我的生活卻沒有太大改變,每天還是在家上班,看到人多的地方依然會緊張地拿出抗菌噴霧五分鐘消毒一次,想到去年三月我在紐約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回到美國,當時為了新聞畫面,會去時報廣場晃晃,安慰號駛入紐約的時候我也到場拍攝,爸爸打來的時候我人在外面,他都會嘆一口氣:「不要出門。」  ...

美國長者福利 在 公民不下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5:26:05

【你的健康,全民買單?(上)】 ・ 社會保險的概念為公部門成立公共保險基金,經費來源多為人民繳納的保費,以國家力量、公共支出設立一道社會安全網,讓國民不論背景、經濟條件,在遭遇生活困難或特定狀況時,得到最基本的保障與資源協助。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機制基本上為強制全民納保,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管理施行,...

美國長者福利 在 HK Foodies?and Always More❣窮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1-05 15:28:54

14/12-20/12 新聞概要 14/12 -周梓樂死因研訊:尚德停車場3部電梯內CCTV僅得外殼無鏡頭 -被加控違國安法,黎智英下周三向高院申保釋 -28歲男稱誤以雷射光射警員罪成囚3個月 -被指雷射筆射警署,電影製作助理認非法集結囚3個月 -10.27旺角衝突中警長X連開5發胡椒球槍截停男生...

  • 美國長者福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6 07:30:53
    有 18 人按讚

    《年長者疫情期間之照護應變策略建議》
    📣感染COVID-19後增加重症的風險:
    年長者感染COVID-19後產生重症的風險增加。重症意味著感染COVID-19後,年長者可能需要住院、重症監護或使用呼吸器輔助呼吸,甚至可能死亡。
     
    50歲後產生重症的風險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風險增加。85歲以上的人最有可能出現重病。其他危險因子如:原本患有的疾病,也可能使您更容易在感染 COVID-19後出現重症。
     
    如果您原本就患有疾病,應繼續遵循原有的治療計劃,除非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有不同的建議。
     
    📣為了防止感染COVID-19,有以下五點建議事項:
    1. 勤洗手並徹底擦乾
    建議使用肥皂徹底清潔雙手,不方便洗手時或無明顯髒污時可使用酒精乾洗手。勤洗手能防止病毒殘留在手上而造成感染。
     
    2. 注意咳嗽禮儀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手或紙巾遮住口鼻。並記住立即將用過的紙巾扔進帶蓋的垃圾桶中並洗手,避免潛在的病毒傳播以保護他人。
     
    3. 避免觸摸您的眼睛、鼻子和嘴巴
    雙手會接觸許多可能已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避免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以防止進一步的感染。
     
    4. 保持社交距離
    在疫情警戒期間請遵守衛福部的公共衛生規範。戶外運動對您的身心健康有益,但疫情警戒期間仍應減少外出並在符合規範的前提下進行。
     
    外出時,請避開擁擠的場所,並與他人保持至少1.5公尺以上的距離。避免不必要的家訪,若需要探訪(如,看護、醫療人員等),請讓您的探訪者定期篩檢並要求他們遵循這五點建議,包括在進入您家時先洗手以避免感染情況發生。
     
    5. 每天清潔和消毒經常接觸的物品
    相關物品如:桌子、門把、電燈開關、檯面、把手、書桌、電話、鍵盤、馬桶、水龍頭和水槽等。如果表面有髒污,請先使用清潔劑或肥皂清潔完畢再消毒。
     
    📣年長者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相關資訊:
    接種疫苗不僅是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身邊的人,當有疫苗可以接種的時候,應儘快去接種。
     
    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疫苗是安全而且可以有效的預防感染新冠肺炎所帶來的嚴重症狀,您並不會因為接種疫苗而得到新冠肺炎。
     
    根據接種疫苗的種類不同,在打完第一劑疫苗之後,隔三到四周可能需要再打第二劑。
     
    接種疫苗之後,有些人可能會出現一些副作用,包括:
    ■ 接種部位有紅腫、疼痛的現象
    ■ 感到疲累
    ■ 頭痛
    ■ 肌肉痠痛
    ■ 全身發冷
    ■ 發燒
    ■ 噁心、嘔吐感
     
    📣冠狀病毒和新冠肺炎: 對於年長者的照顧:
    由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新冠肺炎,對年長者較容易引發嚴重的症狀。研究顯示60歲以上的成年人,特別是原本有罹患疾病的族群,例如: 心臟病、肺病、糖尿病或是癌症,比其他人感染新冠肺炎較容易出現嚴重的症狀,甚至死亡。如果你是一個年長者的照顧者,應更加注意。
     
    📣保持自己的健康:
    身為一個年長者照顧者,最重要的就是儘可能地做好防護措施,避免自己被感染,以下提供一些方法:
     
    ■ 勤洗手,並且用肥皂搓洗至少20秒以上,在照顧年長者前後、準備食物前、如廁後,或是在公共場所有接觸到物品,都需要洗手。
    ■ 避免群聚,如果有咳嗽或打噴嚏,要用紙巾或是手肘內側摀住口鼻。
    ■ 避免觸摸臉部、眼睛或嘴巴。
    ■ 時常清潔家中手會常接觸到的地方,也包括年長者所使用的醫療輔具,例如助行器、拐杖、扶手等。
     
    📣與年長者保持聯絡的方法:
    為了幫助年長者在這段疫情期間生活能夠有目標、減少孤獨感,有以下三點建議:
    ■ 教導年長者如何使用手機、電腦或平板來進行視訊通話。
    ■ 對聽力障礙的年長者,使用可以提供字幕的應用程式,幫助溝通。
    ■ 鼓勵朋友和家人多多打電話、寫信或寫卡片來鼓勵年長者,與年長者互動。
      
    📋參考資料
    (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https://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recommendations/older-adults.htm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世界衛生組織):
    https://www.who.int/news-room/q-a-detail/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risks-and-safety-for-older-peopl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coronavirus-caregiving-for-the-elderly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PGY何佳樺醫師、國立清華大學醫科系沈昆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姚宗杰教授、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蔡慧如研究員摘要整理)

    👉更多照護指引文章:
    https://forum.nhri.edu.tw/covid19/tag/guideline/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衛生福利部護理諮詢會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國立清華大學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美國長者福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30 07:30:16
    有 44 人按讚

    《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別讓「跌倒」扼殺你的家人‼️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格外受到關切,包括「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失智」以及「三高」,都是常見的問題或疾病。有醫師表示,其中以「跌倒」最需要注意,若長輩不幸跌倒,恢復以及照顧問題,恐會形成兩代人的負擔[1]。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禁不起摔,提到預防跌倒,大眾往往想到補充鈣質、強化骨骼,然而,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著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肌肉更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2]。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醫:致死率50%
    「聯新國際診所」林頌凱院長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1位80歲的陳老爹在清晨運動時,因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
     
    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子女也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

    林頌凱院長表示,若罹患高血壓40年,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若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導致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特別是半夜時分
    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林頌凱院長也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
     
    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常因半夜上廁所、光線昏暗、神智不清,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1]。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
    60歲後肌肉加速流失:發表在《生理前線》(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7%、女性3.6%的速度減少,且在60歲後加速。
     
    一篇發表在《年齡與老化》(Age & Ageing)期刊的系統性分析,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更是1/3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衰弱占13.8%,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但如果加上第4名的骨骼和跌倒12.5%,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18.7%)。
     
    ■肌肉衰弱、流失,身體各功能退化
    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全身肌肉退化萎縮,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尤其手腳最明顯,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吞嚥也愈來愈困難、呼吸不再順暢、心臟跳動不再有力,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心情憂鬱低落,認知能力下降、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3]。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吳俊鋒主治醫師指出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吳俊鋒醫師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罹患「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醫師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
     
    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5]。
     
    ■適當營養與運動,預防肌少症
    在身體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與病理交互作用下,加速肌少症的形成,肌少症是引發老年人身體開始衰老並產生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本,也是老年人發病率和失能的有利預測指標。
     
    預防是避免肌少症所產生之問題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補充適當的營養」及「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肌肉量和身體功能,就能有效預防因為身體機能老化所導致的虛弱與失能。
     
    非常鼓勵大家從現在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參加活動或是運動訓練,適度的規律運動,可以協助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這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的功能與獨立性,還有往後餘生的生活品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 醫:致死率50%」: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28803
    [2]( 新光人壽互動網 )「長照你我他》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https://care.skl.com.tw/articledetail.aspx?id=107
    [3]( 健康2.0 )「老年人當心!「這種病」比失智症更可怕 從頭到腳都退化」: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7261
    [4](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4272
    [5](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82
    [6](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934
      
    ➤➤照片
    [5]
    長者在家運動,除先注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以及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症 #補充適當的營養 #規律的運動訓練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美國長者福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3 07:30:02
    有 44 人按讚

    《「宅」不運動會出大事!每周少於150分鐘 研究:染疫後死亡率翻倍》
    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4月份發表[1]、以美國近5萬名確診病患為對象的調查研究,發現「長時間不運動」比起「每周運動150分鐘的人」,確診後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加護率增1.7倍,死亡率更多了1.49倍。相反的,該研究亦指出,即便只有少量運動,對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有正面的減輕影響。
     
    疫情之下,台灣絕大多數民眾都自發性封城,非必要不出門,但宅在家久了,運動更形重要!國外研究就指出,長時間不運動的人比起每周有運動習慣的人,一旦確診後,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跟死亡率更多了1倍[2]。
     
    ■居家活動量驟降小心肥胖找上門,醫師:運動量要多1倍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開業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指出,如今民眾在家防疫,活動量驟降,作息不規律,連帶影響睡眠品質,都可能導致肥胖,建議每日運動量多1倍,每日運動1小時,每工作50分鐘,再利用線上運動教學影片運動10分鐘,做沒那麼激烈的有氧運動,並配合伸展、暖身,心跳每分鐘110下以上,他說,如果工作6小時,就能達到1天運動1小時,若想做核心肌群等較激烈的運動,可於晚上洗澡前進行[3]。
     
    ■防疫新生活鼓勵居家肌力運動-「肌不可失」
    屏東縣衛生局保健科代理科長邱家惠提醒,人在30歲以前身體的肌肉質量逐年累積,之後會開始走下坡,平均每10年可能流失3%至8%肌肉質量;初期肌肉流失自己不會察覺什麼不對勁,隨著年齡增長流失速度會加快,長者長時間在家若少走動,甚至缺乏運動,會出現四肢無力的「肌少症」。
     
    ■「長者在家防疫不無聊,一起身體動次動!」
    邱家惠說,長者可利用看電視或空閒時間做居家肌力運動,包括坐姿起立、扶椅半蹲、扶椅腳後抬、坐姿抬腿等動作,這些動作簡單方便需長期實作,對於訓練大腿肌肉力量有相當的效果,提醒防治肌少症的飲食要重視高品質蛋白質:如豆腐及豆製品、魚類、海鮮、雞蛋、肉類等,乳製品每天至少喝1.5至2杯,利用自家院子或窗邊曬太陽來合成維生素D[4]。
     
    ■可教長輩上網練習健身操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骨鬆中心主任張伯羣醫師表示,三級防疫期間,許多人減少外出以致曬太陽時間縮短,造成維他命D攝取不足,進而使得骨質流失及肌力減少,容易發生跌倒與骨質流失情形,若是已有骨鬆問題的病人,病情可能加劇。他建議,防疫期間在家可利用家裡空間做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能,可利用陽台讓身體適量接觸午後陽光,每天建議至少15分鐘以上。
     
    近來許多研究證實,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息息相關,甚至低肌肉質量可被預測是有較低的骨質密度,有足夠肌肉量可幫助身體平衡、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負重運動可增加肌力強度與骨質密度,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循序漸進,增加運動時間及強度,以安全防跌為首要原則,運動前最好先檢測做運動的環境裡有無雜物、收乾淨否?以及光線是否明亮、地板乾燥不滑溜?勿過度訓練以防止肌肉或骨頭關節受損。
     
    安南醫院個管師林佳怡則建議,骨鬆學會網站有提供專為銀髮族設計的骨鬆健身操影片,只要每天10分鐘、早晚各做一次,不必怕骨鬆威脅。也因疫情緣故,患者可多利用視訊門診開立、取得慢性處方藥[5]。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骨鬆健康操:http://youtu.be/iCiI_VqUFS8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健康防疫更有效,居家運動三妙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期間,大家待在家中的時間增加,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民眾,在家中也能適度運動,避免久坐少動以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更有效地對抗肺炎疫情。
     
    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適度運動的3個妙招,讓您在家鍛鍊身體,提升防疫能力:
    1.「伸展或肌力訓練」
    如瑜珈、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彈力球或彈力帶,或是客廳來回走動、原地扭腰擺臀和家人一起跳舞。
    2.「利用室內運動器材」
    如室內腳踏車或跑步機等來維持身體活動與運動。
    3.「做做健康操:兒童及青少年選擇有趣的親子活動,進行快樂體操和遊戲」
    成年人可做上班族健康操;老年人則可以在家打太極拳、八段錦、高齡長者健康操,或從居家的身體活動,如步行、曬衣服、提物、站姿或坐姿等日常活動,強化身體的平衡力、肌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等,促進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每週則應累計至少150分鐘;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https://bjsm.bmj.com/content/early/2021/04/07/bjsports-2021-104080
    [2] CNEWS 匯流新聞網「宅」不運動會出大事!每周少於150分鐘 研究:染疫後死亡率翻倍:https://cnews.com.tw/003210626a01/
    [3]( udn.com 聯合新聞網 )「居家活動量驟降小心肥胖找上門,醫師:運動量要多1倍」: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553243
    [4]( udn.com 聯合新聞網)「防疫新生活「肌不可失」 屏衛生局鼓勵居家肌力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557874?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5]( 自由時報 )「宅家動動補充鈣,骨鬆、肌少症不上身」: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454692
    [6](衛生福利部)「健康防疫更有效,居家運動三妙招」:
    https://www.mohw.gov.tw/cp-16-51393-1.html
      
    ➤➤照片
    (國民健康署)【#健康防疫更有效】居家運動三妙招招!:https://www.facebook.com/hpagov/photos/a.591937994168310/321908586812016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運動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 / 屏東縣衛生局 /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美國長者福利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25 10:32:04

    超大字體、超大音量,甚至是長輩圖,都是長輩們最愛用的設定和溝通方式!如果把長輩們在用的手機變成真人版,會發生什麼事呢?超貼切!
    時代改變,手機、電腦等3C產品充斥現代人生活,長輩們為了能更親近、更了解年輕人也開始使用社群軟體。「老人文化」的長輩圖也隨之而生,在長輩圈形成一種新文化,但現在的年輕人往往認為那是種困擾。你認為呢?

    影片授權:喬瑟夫 ChillSeph (https://youtu.be/fOYjT2C44Kg?list=WL)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 美國長者福利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3-15 15:38:39

    【你希望這是香港人最後的歸宿嗎?】

    團體現時就方案發起網上聯署,呼籲市民踴躍參與,由下而上推動政策改變,讓長者走在人生最後的道路上,活得有尊嚴。聯署詳情如下︰

    民間方案網上聯署︰https://goo.gl/16GYdn
    8+8方案內容可見於︰https://goo.gl/N3YKm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院及殘疾院舍接二連三發生虐待、性侵事件,關注事件的民間團體及工作小組及後組成民間巡查隊,巡視多間私營院舍提供服務的情況,發現大多數院舍的居住環境異常惡劣,殘疾院舍寢室不但「碌架床貼碌架床」,部分老人院舍更是十多名長者「共居」在極之狹小的空間。

    院舍生活一切以方便管理為原則,院友最終淪為一個檔案編號,吃、喝、拉、撒、睡,既沒有選擇,更無法自主。人生的最後歸宿,只剩生存,沒有生活。

    「呢個係咪我哋勞碌咗一世嘅一個長者,最後嘅人生階段,應該有嘅生活?唔應該囉,我哋唔應該咁刻薄,簡直係虐待我哋啲老人家囉!」照顧者Alice說。

    Alice的母親今年96歲,患有認知障礙,Alice聘請了兩名外傭在家照顧母親,並讓出兩個房間予三人居住,自己跟丈夫則「做廳長」,每晚睡在客廳的梳化床。事實上,Alice早在2010年曾把父母送進院舍照顧,可惜院舍的環境及實際協助未如理想。

    「當時阿爸未過身,但佢都有認知障礙,亦有失禁,得一個工人姐姐,好難應付兩個認知障礙病人,所以送佢哋住院……但住喺院舍裡面,對佢嚟講絕對唔係一件好事,原因係,就算你想飲一杯水,都唔容易;又譬如話,喺院舍裡,因為佢哋有認知障礙症,佢哋夜晚會有啲行為出現,其實院舍裡,夜晚照顧院友嘅職員係唔多。」

    由於Alice的父親吃不慣院舍提供的食物,Alice當時每晚放工,就撲到院舍,與工人「一人推一張輪椅」,帶父母外出用餐,晚飯後把他們送回院舍,再替他們梳洗,服侍就寢。Alice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時許,翌日六時許又再起床工作。這種生活,未免太疲於奔命,終於Alice決定把父母接回家照顧。

    後來父親過身,只剩母親一人,但由於母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需要兩位工人照顧,也需要使用非牟利機構的日間照顧服務,開支變得一闊二大,連同尿片及雜費等,照顧母親最基本每月花費近二萬元。「真係好貴,我同丈夫依家都仲叫負擔到,但你叫啲基層嘅、窮嘅人點算?」

    訪問的那個清晨六時許,兩位工人已起床,準備為Alice母親更衣沐浴、餵食早餐、量血壓等,每次把Alice媽媽由睡床搬到小輪椅、大輪椅,都需要兩位工人合力把她抬起才行,「我阿媽都幾重架,一個人抬得唔好,仲易跌傷佢!」為何要有兩張輪椅?「大嘅輪椅安全啲,重啲,出街時安全啲。但咁大部輪椅,喺依家居住環境下,好難使用,因此喺室內,我會準備一部輕巧嘅輪椅俾佢用,進出時方便啲。你都見到我呢度私人地方,都要用兩部輪椅去處理,你話院舍裡面,部輪椅可以擺喺邊?如果係電動輪椅,我諗連門口都入唔到!」

    說到院舍居住面積問題,原來亦跟法例有關。現時《院舍條例》規定,院舍最低人均面積為6.5平方米,即約70平方呎,但該人均面積包括寢室及共用空間,即廁所、走廊、廚房、飯廳等等,真正寢室空間,則只有一張2.5呎乘6呎的床位,以及一個小型床頭抽屜櫃,「即係共用空間愈多,寢室就要遷就,變得愈細。」人生走到最後階段,所有物品和回憶,都塞在這個空間。至於輪椅、呼吸機或輔助儀器,大多數都未能放入寢室內,「就算放到張輪椅,都冇位轉彎!」Alice補充。

    「我哋嘅《院舍條例》,已經有廿年冇改過!政府喺度推,我哋用多啲儀器,我真係唔知啲儀器可以擺喺邊。個空間係咪容許佢哋三個人一齊去做轉移嘅工作?一定唔得,因為張床只有一面單邊嘅空間,根本好難做到扶抱嘅工作,唔單止對院友有影響,最大影響嘅竟然係做嘢嗰兩個人,甚至只係得一個人,咁嘅工作環境,有邊個去肯做?因為直程係攞條命出嚟搏!點解成日話冇人肯入行,如果一項工作係容易勞損,係人都唔想做!」

    根據《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在遭到失業,疾病,殘廢,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人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喪失謀生能力時,有權享受保障。」

    院舍作為其中一種生活方式,必須以提供一個有安全感,能照顧院友情緒、社交及個人發展需要的生活環境為宗旨,並提供足夠醫療照顧和復康訓練的居所,讓院友從中實現自立支援的可能性,亦同時令院友享有私隱、自主和尊嚴的基本生活權利,擁有一個基本生活空間,是保持「生活質素」(Quality Life)的基本條件。

    事實上,不少國家及地區早已在法例上列明不同空間的人均面積。舉例指,美國政府衞生部訂明每個單人房的最低樓面面積為12平方米,且不包括寢室配套,亦不包括寢室以外的空間;即使非一人房,法例亦規定寢室的最低人均面積為16平方米。台灣衞生福利部則訂明長者在院舍內人均面積為16.5平方米,另有具體列明寢室人均面積應有7平方米以上,而寢室外的「日常活動場所」人均面積為4平方米。

    社署現正就《院舍條例》修例召開工作小組,張超雄議員辦事處及邵家臻議員辦事處聯同多個民間及專業團體,倡議院舍「8+8方案」,即寢室空間及共用空間各不少於8平方米 (即各約86平方呎)。

    考慮到現行院舍執行提升人均面積標準需時,團體建議就標準設立過渡安排。第一級標準針對法例修訂後的新建院舍,其人均面積標準必須馬上符合16平方米;第二級標準則針對現時營運中的院舍,容許院舍可採用較新規定面積稍低的標準,並以自然流失方式營運,然而,牌照更換時需符合新建院舍的標準。

  • 美國長者福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1-31 09:27:39

    單元主題:巾幗女傑 - 熱血國軍,熱情童軍
     
      張書睿,79年次的一位女孩,國小三年級和家人去爬八卦山,因為剛好有童軍們在活動,而被邀請加入一同玩樂,因此而加入童軍運動。高三模擬考次次都有70級分,目標學校是台、清、交、成的資訊工程學系,畢業後去新竹科學園區上班,但考試總有意外,一時失誤,學測卻只考差了65級分。只好打起精神再拼指考。在這拼指考這段時間,媽媽拿了軍校聯招的簡章,不停的鼓勵她考慮念軍校,因為媽媽說:即使考上理想的大學,以後起薪也不怎麼樣,而且公司會倒,國家卻不會倒。再加上用循序漸進誘導的方式,先讓她去體檢看看,反正體檢也不一定會過。等體檢過了,再讓她填軍校志願看看。反正填軍校志願和一般大學填志願是不衝突的。最後她兩邊都考上了,一邊是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太空組,因為她想如果有可能的話,能上太空去看一看。另一邊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資訊工程系,最後她選擇了唸軍校。從此開啟了她多采多姿的軍校、童軍生活。
     
      軍校生要出國有一定的程序要報備、核淮,大學四年遇見開明的院長,認為學生有機會多出國交流、學習是好的。所以讓張書睿大學四年有四次出國機會。大一代表女童軍總會參加世界女青年論壇、大二參加2012CJK國際服務隊、大三代表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至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參訪、大四赴法國文化協會盧昂分會參與語言培訓的課程,並與當地童軍進行文化交流,童軍心得交換。
      
    這四次的出國,在此次節目中張書睿都有分享的她的心得與感想,還有當時遇到的困難是如何的克服?
      
      張書睿長期在家庭教育和童軍教育的洗禮下「日行一善」、「助人為快樂之本」已經深深烙印在她的思想中,所以她長期就有做志工服務,包括最後的CJK國際服務,也是志工服務的一種。如此優秀在同學眼中,一開始難免敬而遠之,但軍校生的特性就是大家都要住宿,所以她和同袍朝夕相處,一起參加暑訓、山訓、一起從飛機上跳下來,一起走過先鋒路,建立了革命情感、同袍情誼卻是無比堅硬。
      
      最後她談到童軍教育和軍校教育,是相輔相成,而且都是重團隊合作、重榮譽。也鼓勵童軍夥伴,念軍校是不錯的選擇。最後建議童軍夥伴多靜下心來想想「生命,除了讓自己好以外、還能做什麼?讓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更好」。
      
      
    以下補充張書睿的自傳,全國童軍夥伴,大家一起互相勉勵…
      張書睿,自懵懂的及笄之年,加入許多志工團體的行列。包括:台中市至長者家長協會、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為獨居老人送年菜及打掃環境、台中市社區大樓---牛津博士---環保志工、內政部兒童之家課業輔導志工。雖然只是一位十來歲的女孩,但我深信,將「愛」從身邊、周遭散播,可以化解大家的同仇敵愾,敞開心房,給予更多的人溫暖。
      
      台灣需要人情的溫度,才能少掉內鬥、分化團結。當我們為這個社會付出,使社會安詳和平,人民各司其職。如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場景,安居樂業、和平相處,安內以攘外,使國運昌隆。如今,已過雙十年華兩載。這幾年,投身於國際和平、國民外交,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看見世界。首先,是民國97年,代表臺灣赴英國擔任國際交換學生,課餘之際,至當地的Lincolnshire children’s services,擔任協助身心障礙者的志工。
      
      大一時,代表中華民國參加2011世界女青年論壇(Young Women World Forum 2011)為本國的女性在國際會議中發聲,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增加台灣在國際場合中的曝光率。
      
      大二時,參加2012CJK中日韓羅浮國際服務隊,擔任台灣羅浮代表,至菲律賓Marikina城市做志工服務。服務期間,做日本、韓國、菲律賓三國的溝通橋樑、促進國民外交。並在志工任務完成後,建立起固若磐石的友誼,樹立國家良好形象,在東亞地區建立良好口碑。
      
      大三時,代表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赴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參訪交流,與該校學生交換軍校期間的體能訓練方式、暑期訓練課程、戰鬥戰技的應用、榮譽制度的規範、生活管理規定等。去蕪存菁,帶回國內做借鏡;並也將我國優良的,供他們參考學習。
      
      大四時,利用寒假赴法國文化協會盧昂分會參與語言培訓的課程,並於課餘、週末期間,和法國盧昂童軍齊參加團集會。藉由活動的交流,讓法國的青少年們認識台灣。時逢農曆新年,我在當地舉辦過年圍爐,讓法國人體驗台灣傳統文化,也讓台灣,走進法國。
      
      這些年來,秉持著:參與公共事務、服務社會、幫助需要的人群,是促進區域和平、消弭族群對立、階級衝突的最佳的方法。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未來我也會一直努力下去!
      
    智慧的腦+勤勞的手+踏實的腳+結合眾人的力量= 祥和的社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