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美國聖馬丁大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美國聖馬丁大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美國聖馬丁大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美國聖馬丁大學產品中有10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Patreon人物誌🇻🇳】一行禪師16歲出家,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獎學金深造,曾於哥倫比亞大學任教,說流利英語,也通中文、法文,以反越戰成名,主張南北越雙方共同撤軍,成為當時和平運動的代言人,又組織「青年社會服務學院」,對受戰爭影響的青年提供教育、醫療、福利等社會服務。他在美國期間被視為左翼佛教代...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2分之一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杜力對台灣人烤肉有意見https://youtu.be/a43fUQ4GzDk 麻努竟是清大學霸https://youtu.be/MbOeeOH_ayc 型男繪畫程度堪比幼幼班https://youtu.be/VD0mqcMbsM8 ◆一杯飲料的價錢就能解鎖【2分之一強】頻道會員 →https://...

美國聖馬丁大學 在 周世雄 Chou Shih Hsiu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22:03:38

住宅美學雜誌 No. 130 封面專題|專訪當代藝術家周世雄作品 #一生只能入住一次的旅館 Hotel YOLO 永生旅店 @artistbnb 專訪主題:與藝術共居,探索現實異托邦 Live in Art Gallery - 撰文編輯 | 陳寬茵 黑與白極端的存在,反映了人內在兩種截然不同...

美國聖馬丁大學 在 周世雄 Chou Shih Hsiu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9 15:37:37

|Fashion immersed in Oil Painting 我的石油作品在倫敦時裝周 每一年在華山藝文中心舉辦的讀衣展出,台灣服裝設計師 @shaoyenofficial 的作品永遠不會缺席,也因為他的才華洋溢吧,在幾年前有機會用我的石油裝置藝術作品 #用油撐起的屋子 為倫敦時裝周做舞台的...

美國聖馬丁大學 在 周世雄 Chou Shih Hsiu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29 15:37:37

@elletaiwan 專訪周世雄作品 永生旅店 🔗 https://reurl.cc/bz1jLM 當代藝術家周世雄profile 1989年出生於台北,畢業自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藝術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雕塑系碩士。獲 Andrea Frank 基金會常玉華人藝術家獎助學金...

  • 美國聖馬丁大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30 17:01:33
    有 412 人按讚

    【#Patreon人物誌🇻🇳】一行禪師16歲出家,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獎學金深造,曾於哥倫比亞大學任教,說流利英語,也通中文、法文,以反越戰成名,主張南北越雙方共同撤軍,成為當時和平運動的代言人,又組織「青年社會服務學院」,對受戰爭影響的青年提供教育、醫療、福利等社會服務。他在美國期間被視為左翼佛教代表人物,與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交好,金博士稱他為「謙卑忘我的聖人」,更熱情洋溢的強烈推薦他得1967年諾貝爾和平獎。然而馬丁路德金作為1964年和平獎得主、也是歷屆最年輕的和平獎得主,極高調地為一行禪師拉票,反而令一些和平獎委員產生憂慮,認為這破壞了和平獎的傳統,結果當年和平獎懸空未頒,不過一行禪師的世界聲望還是持續上升......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3874040
    ▶️《香港人民自由和選擇法案》:「南越香港」的前世今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geughQqIAA

  • 美國聖馬丁大學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7 15:29:52
    有 917 人按讚

    《別想擺脫書:書永遠不死》艾柯&卡里埃爾對談錄

    * 這是一個對談。

    對談雙方艾柯&卡里埃爾,一位是百科全書式學者、作家,另一位是傑出的編劇,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

    他們都是愛書人、藏書家,海闊天空聊談由書延伸的種種話題。

    詩人海涅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在他們開始燒書的地方,他們最終會燒人。

    書,永遠不該死去。

    ⋯⋯⋯⋯⋯⋯

    卡里埃爾: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趨向:收藏技術竭力淘汰的東西。

    我有個比利時朋友是電影編劇,他在地下室放了十八台電腦,就為了可以看從前的影片!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沒有什麼比永久性載體更曇花一現。我們還能讀一本五個世紀以前印刷的書,卻無法看一張只不過數年以前的電子錄影帶或LCD老光盤。

    除非把舊電腦都留在地下室。


    卡里埃爾:真正令我震驚的,在於當下的完全消失。我們從未如此著魔於仿古風尚。過去在全速追趕著我們,很快我們就要服從前一季度的時尚。

    未來永遠不確定,當下卻漸漸在縮短和退避。

    艾柯:現在的消失,不僅因為從前持續三十年的時尚如今只持續三天。這同樣與我們講到的事物的過時有關。從前,你花幾個月時間學騎自行車,一旦學會,這就成了一件終生有效的家當。如今,你花兩星期學用一個新的電腦程序,等你漸漸能操作時,更新的程序又出現了,你不同意也不行,手機軟體會強制更新。

    因此,問題不是集體記憶的喪失。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當下的不穩定。我們不再活在一個平和的現在之中,我們只是沒完沒了地為未來努力做準備。

    卡里埃爾:我們處於運動、變化、更新和轉瞬即逝之中,矛盾的是,正如剛才所說的,我們的時代卻是一個越來越長壽的時代。

    我們的祖父母的一生顯然要比我們的短暫,但他們始終處於恆久的現在之中。

    我叔叔的祖父從前是個鄉下業主,他在每年的1月1日為來年整理賬目。前一年的賬目基本預示了下一年的狀況。什麼也沒有改變。

    03

    艾柯:記憶具有雙重用途——無論個人的記憶,還是集體的記憶(即文化)——一是保存某些數據,二是讓那些沒用並有可能充塞我們腦袋的資訊沈於遺忘。

    一種文化若不懂得過濾過去幾個世紀的遺產,就會讓人想到博爾赫斯在《博聞強記的福內斯》中的人物福內斯,那個能記住一切的記憶專家。

    但這恰恰與文化背道而馳。文化,是所有從此消失的書和其他物件的墓園。

    卡里埃爾:如果借助在網上搜尋的資料,我們在邏輯上必須覈實這些訊息的可靠性。網絡工具讓我們方便地找到一切假訊息,真實的和不真實的,但事實上也讓我們陷入某種極端的困惑之中。我想,有關安貝托·艾柯的網上訊息一定充滿謬誤,至少充滿不確定性。

    艾柯:當某某研究院的某先生出版克萊蒙梭或柏拉圖研究著作時,我們應該相信,他提供的資料確切可靠,因為他一生都在圖書館裡覈實這些來源。然而今天,某先生很有可能從網絡獲取資料,一切都變得不可靠。說實話,這一切早在網絡之前就已存在。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本來都不是過往事件的真實寫照,它們只是重構。

    05

    卡里埃爾:你和我一樣知道,國家主義的約束在何種程度上歪曲了我們對某些事件的看法。直至今日,歷史學家們還常常屈服於本國公開或隱秘的意識形態……阿塔蒂爾克命人改寫土耳其歷史,聲稱早在羅馬時代,土耳其人在羅馬人入侵以前就在土耳其生活了幾個世紀。

    諸如此類的事情處處都有……我們即便想覈實,又上哪裡覈實呢?

    我們一般認為,土耳其人事實上來自中亞細亞,而現今土耳其的最早居民沒有留下任何書寫遺跡。怎麼辦?

    06

    艾柯:如果記憶像一張軟體,人到五十歲就會得阿爾茨海默症。遠離阿爾茨海默症或其他各種老年痴呆的方法,就在於持續不斷地學習,比如每天早起背一首詩,做各種智力練習,甚至字謎或者變位構詞遊戲。

    我們這一代人在中學還必須背誦詩歌。但接下來的幾代人越來越少這麼做。熟記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訓練記憶力和智力。今天,我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是非得這麼做不可,但我們恰恰要強迫自己進行這種日常練習,否則就有過早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險。


    卡里埃爾:我恰好還記得一句引文——我的記憶剛剛夠用——「我還記得一個擁有非凡記憶力的人,但我忘了他都記住些什麼。」也就是說,我只能記住遺忘。這樣一來,我想我們的交流有助於區分法文中的「知識」(savoir)和「認識」(connaissance)。

    知識塞滿我們的腦袋,卻不總是有用。認識則是把一種知識轉化為生活經驗。

    07

    卡里埃爾:我們的歷史書的書寫往往從民族主義傾向出發,從短期利益出發,從這兒那兒感受到的意識形態的選擇出發。

    任何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都不是清白無辜的。丹東本是19世紀法國那些歷史學家們的偉人,到處可見丹東像和丹東街。後來他失寵了,被證明墮落了,廉潔的羅伯斯庇重新獲得青睞,受到阿爾貝·馬蒂埃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的大力支持。於是在法國的某些左派社區有了幾條羅伯斯庇爾街,在蒙特伊–蘇–布瓦甚至有了一個羅伯斯庇爾地鐵站。

    明天又會是誰?又會有什麼動靜?

    08

    卡里埃爾:我們全都受著過濾的教育,這種過濾早在我們之前就已完成。正如你所說,這是一切文化的本質。不過,我們不該禁止對這樣的過濾發出質疑,事實上我們也不缺乏這類質疑。舉個例子。在我看來,除了蘭波和波特萊爾以外,最偉大的法蘭西詩人均默默無聞。他們是17世紀初的巴洛克詩人們,布瓦洛和其他古典詩人曾對他們施加了致命的打擊。他們的名字是讓·德·拉塞佩德、讓–巴普蒂斯特·夏西涅、克洛德·霍皮、皮埃爾·德·馬爾波夫。我有時會背誦他們的詩,但這些詩人的作品只有古本,也就是他們在世時的版本,非常罕見,極其昂貴。這些詩幾乎沒有再版。我堅信他們屬於最偉大的法蘭西詩人之列,遠遠超過拉馬丁、繆塞,儘管後兩位的作品作為法語詩歌典範而暢銷不衰。

    09

    卡里埃爾:偉大的俄羅斯小說家們相互通信,甚至和他們的法國同行保持書信往來,比如屠格涅夫和福樓拜。一個作家若想避免被過濾,那麼他最好聯合、參與某個小群體,而不要保持孤立。

    艾柯:莎士比亞之謎在於,人們不能明白,為何單單一個演員就能創造出如此天才的作品。有人甚至推想,莎士比亞的戲劇可能出自培根之手。但是不對。莎士比亞並非孤單一人。他生活在文大學者圈中,和其他伊麗莎白時代的詩人們保持密切往來。

    10

    卡里埃爾:在古老的文化傳統裡並不存在對偉大創作者的膜拜。不計其數技藝超凡的古代匠人進行創作,卻從未在他們的作品上署名。他們從不把自己視為、也從不被人視為藝術家。

    艾柯:他們也沒有創新的概念,這是西方的標誌。在某些文化傳統裏,「藝術家」(artists)的野心只是極為忠實地重複同一種裝飾圖案,並把前輩教下的技藝再傳給學生。他們的藝術即便有變化和差異,我們也察覺不到。

    11

    卡里埃爾:佛里茲.朗還為人所知,至少電影愛好者們記得他的《殺手M》。但其他幾位呢?過濾,正無情、無影地全面實施,甚至電影學校也一樣,這由學生們來決定。突然,某位「被過濾的」導演重新現身。因為他的某部電影在這裡或那裡放映,並造成轟動。因為新出了一本關於他的書。但這總是極其罕見的。

    我們幾乎可以說,電影一旦開始走進歷史,也就走進遺忘。


    卡里埃爾:突然之間,活力不再,導演老去,演員也是,作品被不斷重複,某種精髓的東西正在喪失。義大利電影一去不復返,儘管它曾經在世界電影名列前茅。

    這讓我們笑、讓我們顫抖的三十年,如今還留下什麼?

    費里尼始終讓我心醉神迷。安東尼奧尼一直讓我心懷敬佩。你看過他最後的電影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嗎?這是有史以來最美的一部電影!安東尼奧尼在2000年拍攝了這個不到十五分鐘的短片,片中沒有任何對白,他有生以來第一回把自己拍進電影。我們看見他獨自一人走進羅馬的聖·皮埃爾·奧里安教堂。他緩緩走向教皇尤里烏斯二世的墳墓,整部電影就是一個沒有對白的對話,是安東尼奧尼和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的相互凝視。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自我展示和言論表達的瘋狂,毫無來由的焦慮躁動——全被否決在影片的沈默和導演的凝視之中。

    12

    卡里埃爾:如今唯一還保持手寫的東西————是醫生的藥方。手寫信消失將造成一整個行業的消失。

    筆跡學,代人寫信,手稿收藏者和商人……使用電腦讓我懷念草稿,尤其那些對話場景的手稿。我懷念塗抹的槓子,刪改的字句,最初的混亂,向各個方向發射的箭頭,它們標誌著生活、運動和依然困惑的探索。

    13

    卡里埃爾: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裏,書籍處處輕易地得到傳播,它是一種挽救文化的工具,正如在古羅馬帝國末期,有些知識份子隱退到修道院裡,抄寫一切他們可以從正在衰敗的文明中輓救出來的東西,他們感覺到它將要分崩離析。

    這種現象發生在所有文明陷入危難的時代。

    可惜的是,沒人採取這一方法來挽救電影。你知道在美國出版的一本書嗎?書名很漂亮,叫《消失的電影攝影集》。那些電影只剩幾張劇照,我們必須從這些劇照出發,重新建構電影本身。這有點兒像那個伊朗書籍裝訂師。不僅如此。把電影改編成小說,就是說把電影提煉成帶插圖的書,這種做法早已存在,可以追溯到默片時代。這種改編自電影的書有一部分保存了下來,而電影本身卻早已消失。

    書比電影更長久,儘管書的靈感來自電影。這麼說來,電影也有考古學。

    14

    艾柯:從那以後,這本書每次重新出現在拍賣目錄裏,我都會去查看,書價再也沒有回落過。這樣的價格,讓書再也不可能落入真正的收藏者手中。

    卡里埃爾:它成了一件金融產品,一件商品,這很可悲。收藏家,也就是真正愛書的人,往往都不是特別有錢。書一旦變成可以賺錢的物品,貼上「投資」的標籤,有些東西就丟失掉了。

    艾柯:必須強調一點,古籍已不可避免地走在消亡的路上。我要是擁有一件珠寶珍品,或甚至一幅拉斐爾的畫,在我死後我的家人會賣掉它。但我若收藏書,一般會在遺囑上註明,既然我花了一輩子把它們收集在一起,也就不希望它們將來被拆散。這樣一來,這些書要麼只能捐給某個公共機構,要麼通過佳士得拍賣行賣給一家大圖書館,一般會是美國圖書館。從此,這些書就永遠地從市場上消失了。在每任擁有者去世的時候,鑽石都會回歸市場。至於印刷初期珍本,從此只能在波士頓圖書館的館藏書目上看到。

    艾柯:永遠也不可能。因此,除了所謂的投資者造成的破壞以外,每一冊古籍都變得越來越稀罕,也必然地越來越昂貴。至於年輕一代,我不認為他們喪失了對珍本的愛好,我倒是懷疑他們是否曾經具備這種愛好,既然古籍的價格總是遠遠超過年輕人的購買能力。話說回來,一個人若真的感興趣,也不一定非要花很多錢才能成為收藏家。

    15

    卡里埃爾:愚昧往往接近謬誤。

    對愚昧的興趣促使我關注虛假的研究。這兩條道路完全被傳統教育所忽略。每個時代既有其真理的一面,也有眾所周知的愚蠢的一面,極大的愚蠢,然而傳統教育只負責教授和傳播真理。

    從某種程度而言,愚昧被過濾了。是的,確實有「政治上正確」和「理智上正確」之分。換言之,有一種所謂的好的思考方式,不管我們願不願意。


    艾柯:虛假並不一定是愚蠢或弱智的表達方式。虛假就是一次謬誤。違心地行事,就是言與知相悖。

    人們一直都在真誠地犯錯。

    謬誤橫貫人類的歷史,這不算壞事,否則我們就成了神.....托勒密真的相信地球靜止不動。在托勒密身上絲毫沒有弄虛作假的成分,隔著歷史來看,這只是一個謬誤的知識罷了。

    卡里埃爾:我有很多年沒回到這些問題上了。但我再次感到震驚,研究愚蠢問題是如此讓人興奮。

    不僅因為愚蠢引出書的神聖化問題,還因為愚蠢讓我們認識到,我們中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說出類似蠢話。我們總是處於說傻話的邊緣。

    我再讀一句夏多布里昂的話,他評論自己一點都不喜歡的拿破侖:「其實,他就是一個戰爭大贏家,除此之外,任何將軍都比他能幹。」

    艾柯:當我們決定談論愚蠢,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在向人類這一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

    而當我們漸漸臨近死亡——正如咱倆的現狀——我們開始覺得愚蠢勝過美德。

    卡里埃爾:在研究愚蠢問題時,我們發現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自己是傻瓜。顯然,我們不可能把別人當成傻瓜自己卻不受懲罰。

    我們最終會意識到,別人的愚蠢恰如一面鏡子朝我們張開。

    一面永久、精準、忠實的鏡子。

    卡里埃爾:我們的精神都有些狂熱。我們收藏的書全都見證了我們的想像令人眩暈的程度。一邊是不著邊際的妄想和瘋狂,另一邊是愚蠢,想要區分這兩者尤其困難。

    艾柯:我們可以強調文明的各種進步,這些進步極為顯著,並且涉及在傳統中毫不相干的各個社會範疇。但與此同時,愚蠢也越來越多。

    從前的農民不說話,並不是因為他們愚蠢。受過教育也不一定意味著智慧。

    不。今天有這麼多人渴望被人聽見,致命的是,他們只被人聽見了他們自己的愚蠢。

    從前的愚蠢沒有爆發,不為人所知,今天的愚蠢卻肆意橫行。

    16

    艾柯:我承認,我直到四十歲才讀了《戰爭與和平》。但我在閱讀以前就瞭解這部小說的精髓。你剛才提到《摩訶婆羅多》:我從沒讀過,雖然我收藏了三種語言的三個版本。誰從頭到尾讀過《一千零一夜》?誰真正讀過《愛經》?

    但人人都在談論它,有一些還加以實踐。這個世界上充滿我們沒讀過卻幾乎無所不知的書。

    問題因此在於,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些書的?巴亞爾說他從沒讀過喬依斯的《尤利西斯》,但他打算向學生們講解這部小說。

    卡里埃爾:說到我們書架上那些沒有讀過並且永遠不會去讀的書,很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只是暫時把它們放在一旁,我和這些書有個約會,不過是在以後—很久以後,甚至來生。

    有些垂死的人感到自己大限已到卻尚未讀過普魯斯特,這樣的哀嘆實在讓人受不了。

    艾柯:當有人問我是否讀過這本或那本書時,我出於謹慎總是這麼回答:「您知道,我不讀書,我寫書。」這樣一來,所有人都會閉嘴。但有時還會有人堅持不懈地提問。「您讀過薩克雷的小說《名利場》嗎?」我最終屈服了。連續三次我試著讀這本小說,每次都半途而廢。

    —-文章來自於本書部分摘錄

  • 美國聖馬丁大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30 21:00:29
    有 2,149 人按讚

    1990年代初,大學剛畢業的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和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一同住在離德州達拉斯市中心不遠的公寓。兩人對電影製作有著濃厚好奇,不過好萊塢遠在西岸,欠缺資源的他們,幾乎不可能找到機會與產業接軌。


    這時奇蹟發生了,一名全能電影人基特.卡森(L.M. Kit Carson)突然帶著妻子辛西亞.哈格里夫斯(Cynthia Hargraves)回到家鄉德州定居。基特.卡森在1960年代以演員出身,曾參演過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作品,後來轉任編劇,為溫德斯(Wim Wenders)改編了《巴黎,德州 Paris, Texas》(1984),成就經典。此外,當時他也有製片、紀錄片導演經驗。


    「他是我們所見過唯一一個真正在電影產業工作的人。我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他能自動地、本能地把任何想法、經驗或建議轉化成一個故事,或者說一個提案。」魏斯.安德森在基特.卡森於2014年辭世後的接受媒體訪問時如此形容。


    之所以會有機會相識,是因為歐文.威爾森的父親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A. Wilson)出身電視台,與基特.卡森認識。在一次機緣當中,他將三個兒子與魏斯.安德森介紹給了基特.卡森。


    基特.卡森眼見年輕人有心向學,特地為他們開設了一對一劇本寫作課和短片製作課程,對於一部電影從發想到產製出來,都給予了相當豐富的指導。此外,由於卡森本身也有過紀錄片與新聞紀實的工作經驗,他也提供了許多游擊式的獨立製片拍攝秘訣。辛西亞對魏斯.安德森說:「在所有認識卡森的人當中,你們絕對是最幸運的。」


    後來魏斯.安德森與和歐文.威爾森兩人一同撰寫了一部名為《Bottle Rocket》的短片劇本,關於三個青年約好去偷竊和搶劫的故事。只是他們偷的地方是自己家、搶的地方卻是書店。題材本身顯然並非犯罪類型,也不打算設計動作場面,而是聚焦在他們之間的微妙友情、百無聊賴的談天。他們原本打算找來知名演員參與,最後受限預算打消念頭,決定自己上陣。


    歐文.威爾森把弟弟路克.威爾森(Luke Wilson)捉來一起主演,第三位演員則是羅伯特.馬斯格雷夫(Robert Musgrave),沒想到後來這三人在好萊塢都有一席之地。而魏斯.安德森則專心負責導演工作,當時他的偏執構圖還未成形,但已經招牌的神經質趣味已經有了輪廓。


    https://youtu.be/Yrt-ZKa4u0k
    《Bottle Rocket》全片線上看


    這部13分鐘黑白短片由基特.卡森掛名監製、其妻辛西亞.哈格里夫斯則擔任製片,《Bottle Rocket》在他們協助運作之下,成功入選日舞影展。在當時,日舞影展是唯一能夠讓美國獨立電影工作者有機會闖出名堂的聖殿,最成功的例子無疑是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都市浪人 Slacker》(1990)。巧的是,林克雷特當時也在德州,他所在的奧斯汀無疑也是電影沙漠。


    結果這部《Bottle Rocket》在1994年的日舞影展獲得盛讚,在基特.卡森與辛西亞.哈格里夫斯的推動下,哥倫比亞影業等公司同意出資,這群年輕人又花了兩年時間將作品「拉長」,保留了基本情節再延伸,完成了《脫線沖天炮 Bottle Rocket》(1996)。三位主要卡司繼續出現在長片之中,年紀最長的威爾森兄弟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也加盟演出。


    作品最後由索尼發行,儘管評論界好評不斷。但七百萬美金預算,卻僅換得五十萬美金票房收益,慘敗收場。即便如此,隨著時間推演,《脫線沖天炮》逐漸獲得了許多影迷的認可,來頭最大的影迷無疑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他將《脫線沖天炮》選為1990年代的十大電影之一。


    在本月初,與丈夫基特.卡森一起發掘魏斯.安德森的製片人辛西亞.哈格里夫斯(Cynthia Hargraves)因硬皮症的併發症辭世,享壽64歲。《脫線沖天炮》目前在美國影史上有一個獨特意義,那就是它是第一部以日舞短片身分面世,再轉化成長片的案例。目前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在當時卻是新鮮嘗試,這對夫婦的操盤厥功至偉。


    辛西亞.哈格里在1996年之後依然持續活躍電影界,參與作品尚包括《Hurricane Streets》(1997)、《Perfume》(2001)、《Bullfighter》(2000)等作。2003年,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製作和編劇,並在2011年創辦新媒體開發展工作坊,生前也曾為《決戰中途島 Midway》(2019)擔任製作顧問。


    由她與丈夫栽培的小城青年如魏斯.安德森、歐文.威爾森目前已經是一群全美國最具創見的電影工作者,他們的最新力作《法蘭西快報 The French Dispatch》(2021)將在近日於坎城影展首映。



    (圖為1990年代初的兩人,圖左為歐文.威爾森,圖右為魏斯.安德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