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開始前x澄清】
有網友跟我說,有人冒充我在Dcard回應(但我覺得語氣一點也不像,而且我文筆的幽默大家應該可以區分出來吧XD
呃,本人聲明,我是老人,沒有Dcard帳號;我只有PTT 名稱是CharlesJD
而且我從不在論壇上跟別人戰(因為我真的沒時間看😭😭
- - - #正文開始...
【正文開始前x澄清】
有網友跟我說,有人冒充我在Dcard回應(但我覺得語氣一點也不像,而且我文筆的幽默大家應該可以區分出來吧XD
呃,本人聲明,我是老人,沒有Dcard帳號;我只有PTT 名稱是CharlesJD
而且我從不在論壇上跟別人戰(因為我真的沒時間看😭😭
- - - #正文開始 - - -
越來越多人私訊我,說有人在戰我在臺灣就讀博班及之後要去美國念書的事情
本來是沒放在心上,但來我版上留言、更藉機攻擊我任職的補習班(動機好像昭然若揭?)
所以我就來說一下(不過之後不會回應,真的有夠忙了XD)
📍我不曉得這跟之前「耳聞的」有無關係:
從我錄取美國法學院後,一直聽到有人說我根本沒有錄取等等
但其實當時沒有公開要唸哪一間,是因不知最終我會決定去哪一間
等到我確定後(這兩年因為疫情,有些學校願意讓我延期,有些學校不行),才在我IG限動公開我要唸哪一間,好像也有提到有其他法學院願意給獎學金的情形;這些說我沒有錄取的,才稍微比較小聲🤫
📍我開事務所後,我把在臺北大就讀博班,以及確定會去的美國學校寫在官網(也依學校規定繳了幾萬塊台幣的deposit(是學費的一部分))
正是因為北大還在學,以及美國「還沒飛過去」(入學前的一些線上課程先不在話下)但至少我已經有學號,也可以使用學生資訊系統(SIS),所以是寫: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班」(英文版也以in progress說明)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碩士班」(英文版也有加註admitted)
📍接著開始有網友說我北大博班「還沒畢業」、美國「還沒有去」,所以不能寫在學歷(雖然該名網友在他個人頁面也是這樣寫),還說我藉機收取高額委任費。
我北大法碩士是真、在讀博班是真、錄取美國法學院也是真(而且也都有學號了),寫在我的官網我是覺得沒有不行。再者,我事務所委任費高(重點是也不高吧),是事務所對辦案品質的要求,目前的當事人,也沒有因為我還沒去美國就覺得我應該要再便宜。況且,如果留美後委任費可以變高,那是不是律師都應該先留學,再回來執業!?
該網友一再說他家人也是法律人,塑造跟法律同溫形象,我是認為有待商確😭
📍結果該網友在我粉專討不到拍,就Po上Dcard,然後一路戰到法律系哪間學校比較好、我在警界很黑(#我以為大家本來就知道XD)、我開進口車、我很會行銷有的沒的
雖然我沒有看,但朋友有加減唸給我聽,知道有些人出來護航,在此謝謝這些網友🙏(我特別有印象的是某個警大的校友;我覺得你邏輯超好,想認識你,可以來我相認嗎😭😭)
後來小編跟我說,反正我覺得改不改都沒有關係,所以也可以改,因此從「善」如流更新了官網(多了就讀&錄取的中文字)。
📍網站更新後,IG又出現假帳號,說我寫保留「學籍」不對,只能寫保留「入取通知」;而且非常肯定的說(他可能已經留美完),只繳保證金是不會有學籍的,說我根本不是他們正式學生,指摘我故意混淆視聽,還拿我上節目的照片來發文(也不拿好看一點的照片XD
📍重點來了,雖然我不知這是不是他口中的學籍,#但我有美國該法學院學號 #也有學生資訊系統可用,比起「保留入取通知」理論上不會有學號而言,我當然是傾向「保留學籍」的說法(但目前保留中,之後會去唸應該才是重點;這個人故意辦假帳號這樣說,應該才是陰謀論XD)
🙄最後的最後,我本來是很想收斂一點,但該網友說:「所以我只要錄取並且繳了數間學校的定金,我就擁有數間學校的學籍了?想向法律界新星詢問是這意思嗎?」
我認為,可能要等這網友真的有申請上所有想入取的學校(畢竟申請學校沒有很簡單吧,當然如果沒有重視排名的話就另當別論)
同時,該網友還要把每間錄取的學校保證金都繳完(看來財力很雄厚,可以拿買一台車的錢,都拿去繳保證金),才會知道可否有多個學籍XD
😐不過只會辦假帳號留言,無法受公評,讓人無法認識這名申請學校可以全上的網友,可惜了。
以上XD
- - -
#附上當年考上博班Po文的照片以及登入登入學生資訊系統的畫面
#黃子欽的律師
#查克國際法律事務所
美國研究所保留學籍 在 孫弘岳-人力資源管理的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有一個網站預測台灣將有50所大學可能會退場的分析,引發不少爭議。事實上,教育部口袋裏有60所!
美國教育社會學教授 Randall Collins 早在1979於"文憑社會 The Credential Society"這本書提及,學歷或證照,除了專業學習,就社會的角度,其實是操作供需關係,建立某種進入障礙與精英階級。當學歷泛濫,文憑就會貶值,但不一定適用少數頂尖學府所發的證書,因為它仍具有一定的識別效果。
除了少子化,有了MOOC大規模線上課程之後,全球非頂尖大學的生存機會只會愈來愈少。不是因為人們不再重視文憑而轉向優質的內容或單純的便利性。而是那些頂尖大學透過線上平台直接跟全世界的大學搶學生,Coursera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因為學員結業後可拿到由史丹佛大學、賓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多倫多大學等名校發出的證書。大者恆大、贏家通吃,直到線上渡金認證流通過多,不再有差異化為止。屆時必然又會出現另一種排名或認證機制。但在這過程中,非頂尖大學,若沒有稀少性與獨特性,若沒有政府或財團或宗教團體在背後苦撑,也應該差不多了。
為什麼政府要苦撑,不讓他們自然淘汰呢? 如果關閉學校,除了私校董事利益擺不平,當一堆人的學歷失效,一堆老師失業,一堆靠學校吃飯的商家活不下去,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恐不是政府立即有能力解決的。可以預期的是,這一切都是苟延殘息的過程,只剩時間問題。
所以現在許多大學招聘教授,都要求要能夠用全英文授課,好讓學校跟上南進政策,搶東南亞的學生(當然不包括新加坡),同時又提供一個學"中文"的自然環境。但因為招牌和師資問題,有能力這麼做的還是限於台灣的頂尖大學,例如:台科大、成大、台大、交大、政大、台師大等招募外籍生表現最佳。
其中台大、台科大、台師大集結成『國立臺灣大學聯盟』,讓學生可以跨校互選課程,資源共用,對於海外招生就會是很大的優勢。例如本人這學期在台師大某研究所,開了一門"電子化人力資源管理"全英文的課程,三校的學生都可選修,特別是外籍生,座無虛席,也比較符合規模經濟。但這樣的模式,不是其他國立學校單打獨鬥就能做到,更不用說私立大學或科大了。
下此評論,目地不是要鼓吹名校主義,或鼓勵大家去拿國外知名文憑或證照,我過去在職場中確實也任用過許多來自非名校的優秀學生,也認識許多相當頂尖的私校老師。但當全球高等教育生態己經在發生改變,如果你還有選擇或補強的機會,如果你不希望有一天在維護自己的LinkedIn Profile,突然找不到畢業學校的page。或者你辛辛苦苦上了一堆課,卻無法取得足夠的公信力或說服力,還需要跟別人解釋大半天,或者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
因此,在做教育投資的時候,可能要多思考一下。例如台科大提出保留學籍兩年先工作再升學,或 #林之晨 最近提出讀碩士不如工作兩年的論點,單純從一個曾在職場大企業當過十多年人資高階主管,同時也在大學任教的經驗,或許會是一個蠻值得參考的建議!
http://toptwu.com/archives/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