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美國性別有幾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美國性別有幾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美國性別有幾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美國性別有幾種產品中有4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線上故宮很好玩 #ARVR3D通通有 #不用曬太陽就可以逛 大家知道「線上故宮」嗎?前一陣子我去逛了幾次,非常好玩,有AR/VR、3D、Podcast、Google Arts & Culture等各種介面,來跟大家介紹幾個有趣的。 首先是 #720度VR虛擬實境 ,帶你從故宮正門一路往裡走,平...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3) ▶ 1944-JUN. 15 塞班島戰役 / 《獵風行動》Windtalkers (00:24:35) ▶ 1960-JUN. 16 驚魂記首映 / 《驚魂記》Psycho (00:43:47) ▶ 1994-JUN. 17 OJ辛普森被捕 / ...

美國性別有幾種 在 美熊很愛吃 台南 台中 高雄 台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5 18:00:38

#美熊吃台南 #美熊吃燒肉 超人氣燒肉店台南店隆重回歸啦!一進門就可以看到侏儸紀公園的超大暴龍,三種價位可以滿足大家的喜好,不僅有高cp值的組合也,899套餐澳洲和牛、生蠔、天使紅蝦、生食級干貝、美國極選老饕肋眼通通吃到爆,中秋節相約好友來吃爆肉肉、海鮮啦!中午開到凌晨兩點,可以一路中餐、午茶、晚餐...

美國性別有幾種 在 Social More HK|行銷 x 設計教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1:17:12

👀考驗你的設計觸覺!⁣ -⁣ 工作使你感到苦悶嗎?🤦🏻⁣ 我們為你整合了一些挑戰設計基礎和觸覺的小遊戲,試著從輕鬆遊戲裏鬆一口氣吧!⁣ ⁣ 🎯遊戲項目種類   ⁣ 第1關- 色彩認知 🎨⁣ 第2關- 空間感 📦⁣ 第3關- 字體學 📚⁣ 第4關- 品牌認知 🌐⁣ ⁣ 第1關- 色彩認知 🎨⁣ Col...

美國性別有幾種 在 Kaso ?家嫂廚房• 低醣生酮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15:50:04

一鍋堂 【性價比極高,平食貴價火鍋放題】 #生酮外食 #家嫂食後感 第二次去葵芳 @e_pot 一鍋堂,第一次覺得佢質素普通啦,點知第二次啲肉高質左勁多!!我同 @hkbellyhungry 兩個人竟然食咗61碟肉類加海鮮 (未計菜🤪),冇辜負到我哋嘅OMAD呀😆 呢度有15個湯底揀,Dirt...

  • 美國性別有幾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19:45:37
    有 340 人按讚

    #線上故宮很好玩
    #ARVR3D通通有
    #不用曬太陽就可以逛

    大家知道「線上故宮」嗎?前一陣子我去逛了幾次,非常好玩,有AR/VR、3D、Podcast、Google Arts & Culture等各種介面,來跟大家介紹幾個有趣的。

    首先是 #720度VR虛擬實境 ,帶你從故宮正門一路往裡走,平常曬太陽走到腳酸的超大場地和樓梯。在線上故宮,點點箭頭,就身歷其境!

    也不用擔心不知道從哪裡逛,線上故宮同樣也有設定各種主題精選路線,就像有導覽員帶著你逛各個展間。我最喜歡「皇帝的玩具箱」,可以一覽皇帝過去把玩的珍品、金銀文物!

    故宮最有名的 #翠玉白菜 、 #肉形石 、 #龍藏經 等經典收藏。在線上故宮,設計成3D展示,可以左翻右翻、各種角度觀賞,甚至比去現場看的還清楚😍

    線上限定和Google Arts & Culture合作的展覽,精挑細選19個主題,也很值得看,未來也期待會有更多的展出。

    其他還有開播到第三季Podcast,每一集講述不同文物故事,例如「張大千其實有些叛逆」、「朕知道了!揭露奏摺秘辛」、「古代的移動便利商店」,光是主題就讓人很想一探究竟。

    還有 #線上展覽,除了故宮自己策展,也邀請民眾親自參與線上策展,用不同的角度詮釋文物。像是「超想睡特展」,介紹過去各種形態的床以及與床有關的圖畫,我才了解原來床在古代不僅是臥具,更是坐具被當作椅子使用。

    Youtube頻道,不僅有文物與展覽精彩的介紹影片,還有一個相當新穎的主題叫作 #古畫動漫 ,讓書畫上的人物動了起來,就像在看動漫一樣。

    #線上故宮
    #還可以更好

    今天正好教文委員會安排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吳密察院長業務報告,我趁機和吳院長討論線上故宮怎樣可以更好。

    院長說,故宮自2000年以來便開始投入 #數位 工作,只是過去都統一放在官網裡。隨著數位內容發展越來越多,又因為疫情,便另外成立 #線上故宮 集結所有的數位資源,讓民眾更容易使用。

    #實體故宮國外遊客佔快8成
    #線上只佔2成

    統計顯示,2019年實體故宮遊客共350萬人次,國外遊客276萬人次,佔整體的78.86%。

    但線上故宮2020開辦第一年的500多萬瀏覽人次,國外瀏覽量卻僅佔兩成。

    還有,實體八成的國外遊客以中國、日本、南韓等國為大宗;線上兩成的國外旅客改變成以美國、日本、香港、新加玻等國為主。

    明顯的是 #中國 消失了,院長回應我中國民眾可能是受到網路 #防火牆 的限制而無法瀏覽。

    但我也發現,除了中國, #南韓 也不見了。

    目前故宮官網的語言設定分別有中文、英文、日文;而線上故宮只有中文與英文。或許是因為語言限制,影響國外遊客瀏覽的便利性,我建議院長可以研究看看增設線上故宮的語言。

    故宮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博物館,實體遊客減少,正是 #化危機為轉機 的機會。

    實體故宮外國遊客很喜歡,就要想辦法在線上故宮呈現,拉高線上故宮的國外遊客到訪數及比例。尤其是後疫情時代,台灣民眾有實體到訪的機會。外國遊客實體機會減少,必須要把遊客導入線上;更要努力觸及更多國家。

    #線上故宮只計算總瀏覽人次
    #改變計算項目才能對症下藥
    #改善線上瀏覽品質

    目前只有計算 #總瀏覽人次 作為成效指標,無法得知遊客平均在網頁的停留時間、不重複瀏覽量、跳出率、瀏覽頁數等資訊。

    舉例來說,瀏覽者在網頁停留的時間越高,也就代表內容品質會讓瀏覽者想看完。跳出率越低,也就代表瀏覽者有再次點擊網站內的其他內容。

    所以我也建議院長,要增加線上故宮的成效指標,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精進使者的線上體驗。

    #線上帶動線下
    #更好線上故宮可以吸引更多實體遊客

    我認為線上故宮除了因應疫情,還要隨著數位科技發展做整體設計。更好的線上體驗,會促進瀏覽者「想要去現場看一看」的動能;就像我們看到超美的景點照片,也會想著有機會要去看看實體。

    線上故宮絕對是一個值得再更多投入的方向,期許故宮進一步行銷到國際各國,帶動臺灣觀光。

    #來逛線上故宮
    https://theme.npm.edu.tw/npmonline/

    邀請大家有空逛一逛、看一看。留言分享發現了什麼有趣好玩的內容,或是告訴我還有什麼可以精進的方向。

    也請大家一起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讓更多人都能參觀這麼棒的線上故宮!

  • 美國性別有幾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7 19:03:29
    有 81 人按讚

    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ow-dow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大減速》的作者是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住宅、健康、就業、教育和貧窮。在這本書裡,他揭露了一個人們很難察覺的事實:「世界並非加速前進,而是開始慢下來了」。這些成長趨緩的領域包含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

    近代的人們覺得快速成長是常態,但是作者以實際的數據顯示,趨緩的成長和穩定的步調才是世界得以永續生存的條件。而綜觀各項領域的指標來看,各國的發展漸漸邁向更加緩慢、穩定和平等的狀態。只是在這些樂觀的背後,仍有一道不能忽視的難題:世界平均溫度的增溫速度持續加快。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趨緩的成長是好事,不需要因此擔憂,而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往真正重要的事。這本書多達480頁且偏內容「硬」,篇幅有大量的圖表和資訊,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中呈現的「事實」反而很有意思,因為它刷新了我的老舊認知。以下針對書中概念導讀並且列出我覺得有省思的部分。
    .
    #鐘擺效應
    .
    這本書多達67張圖表,作者在他的官方網站公開全部的圖片,並且都有「GIF 動畫」的呈現方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這些動畫,讀起來更加生動。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懂一個叫做「鐘擺效應」的原理,如同下圖所示,當鐘擺擺盪從左邊的「高點 1」逐漸加速擺盪到「低點 2」的時,速度最快。當鐘擺從「低點 2」擺盪到右邊的「高點 3」時,速度緩慢下來直到靜止為零。

    作者透過這本書要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在近代工業化和數位化的年代,一直體驗到了「高點 1」到「低點 2」的「加速時代」。可是自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的各項指標其實漸漸地減速,變化越來越慢,實際上是走入了「減速年代」。只是人們的心中仍然有一種錯覺,覺得時代會越來越加速,變化會越來越快。但實際的情形卻剛好相反,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件事。
    .
    #獨特的時間線圖
    .
    這本書中使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時間線圖」來詮釋所有的資料。比起常見的只看「時間vs.總量」的趨勢圖,這種時間線圖可以表示出數值的「變化的速度」,用這個方式更能清楚顯示各種趨勢的演進。在這個時間線圖中,Y軸仍然代表數量的絕對值;X軸則用來代表「變化的速度」,越往右邊的資料點代表「增加的速度越快」,越往X軸左邊的資料點代表「減少的速度越快」。接下來的各項討論會引用作者官網的動畫來說明。
    .
    #趨緩的人口數量
    .
    作者直言,從來就沒有「人口定時炸彈」這種東西,世界的人口成長必定會持續趨緩。作者的這項觀察,也同樣在讓我對世界的發展趨勢大為改觀的《真確》書中被詳細提及。

    以下這張圖呈現了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成長預估,從2017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持續放緩,來到了2090年人口會達到110億人。作者針對世界各國的人口成長做了更細緻的統計,他認為聯合國高估了這個成長,真實的人口數字到了2090年應該只是會落在90億人左右。

    作者分析了中國的人口狀態,不同於我之前以為中國還會有人口紅利,現在中國呈現了一種「穩定」的階段,就像鐘擺已經擺到頂端,人口增加的速度正準備降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則已經正式走入了「減速」的階段,人口的增加速度持續降低。放眼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成長都即將邁上這兩種階段。

    同樣減速的還有「生育率」。整個世界的公共衛生的進步、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讓人可以少生好幾個小孩。當人們相信社會有辦法照顧你,會生得更少或只生一個,因為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尤其當女性接受的教育和擁有的權利提高之時,她們有權提出與傳統父權社會不同的聲音,她們能夠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要生幾個。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提升生育率,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回想到前陣子網路瘋傳的「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這類新聞,這究竟是「經濟不景氣」貨「政府不爭氣」惹的禍?還是「全民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擁有更平等的權利」?從書中的資訊給我的想法是,人口和生育率的趨緩,不是一件壞事,它本身就是世界必然的趨勢。
    .
    #趨緩的經濟成長
    .
    隨著人口增長的趨緩,許多人一定會認為經濟恐怕就此完蛋,會不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趨緩了?對,一定會。作者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某一特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地區內,所有完成的貨品和提供的勞務之總值),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世界整體的GDP總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成長的速度都已經慢了下來。其他的經濟指標例如學貸、車貸、房貸和國債,總額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都出現了趨緩。如同動畫的鐘擺一樣,經濟的成長也開始減速。在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的成長更加趨緩,但是這對地球的生態永續反而是好事,更少的製造、更少的汙染、更少的浪費。這或許是一個經濟成長趨緩但即將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個經濟趨緩的過程,在西方常被誤認為是經濟下滑,或者跟中國的崛起扯上關係。實際上,從書中的資料不難看出,中國正出現史上最大的生育率趨緩,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同時在急劇減速。作者對這件事下的結論是,這其實只是資本主義轉型結束的新狀態。因為資本主義強調的成長和擴張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穩定狀態」。

    我從書中的各類觀察發現,作者從英國學者的角度去分析美國、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國的狀態,其視野更顯得宏觀。歐洲(尤其北歐)各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趨緩,打造許多對應的社會福利和機制,而且人民幸福指數高居世界之巔。只有美國老大哥認為自己的經濟砸鍋是中國的錯,這也不難看出美國想要奪回世界霸權地位的別有居心,但我認為即使美國最後「贏了」這場經濟對抗,資本主義的歡樂派對將無以為繼。
    .
    #趨緩的知識數量
    .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數位數據總儲存量」雖然持續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但是有意義和值得留存的「知識資訊量」並沒有以指數成長。數位訊號讓我們容易「複製」、「傳遞」和「儲存」,但光是儲存大量無用、過時、多餘的資訊,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維基百科從2001年開站以來,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急速攀升,到了2007年增加的速度達到最高峰,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反轉。自此之後的每一年,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都持續減緩。雖然到了2019年的條目總數超過了600萬筆,但是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全世界大多數的人感興趣的事情介於100萬到200萬件之間(百科全書紀載的數量都遠少於100萬則),因此之後增加的條目都比起以前的「更不有趣」。現在追加的新內容,充斥著一堆只有條目的標題和簡介、卻沒有詳細內容的「小作品」等著別人去補充資訊。垃圾資訊量的成長速度遠高於真正的知識資訊量。

    還有另外一個跟知識資訊量有著類似趨緩跡象的東西:「書籍」。根據書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新書數量的增加速度也持續在減緩,看起來新數據和新想法的產出速度都在減緩下來,作者評論道:「這是越來越沒有新東西的洪流」。我自己反思的事情是,不要隨著資訊洪流起舞和追隨「更多」的資訊,反而要仔細篩選、挑揀高品質的內容。要去主動連結和創造出自己的洞見,或許,「少」即是多。
    .
    #加速中的地球暖化
    .
    作者談了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都正在「減速」,這對地球永續是好事,對社會公義是好事,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危機:「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從下圖可以發現,溫度的變化一直往右上角發展,代表增溫越來越快。這個數據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呈現很強的關聯,遠在2010年左右還有許多反對地球暖化的學說,但如今科學家們面對實際的數據,幾乎沒人在辯駁暖化效應正在惡化的事實了。

    作者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 潭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毀滅地球的世代,也是最後一個還能做些什麼的世代。」雖然人類對於衛生、貧窮、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也克服了許多難關,但是對於溫室效應的挽救,卻顯得束手無策。

    如同最近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和災難,其嚴重程度不斷打破歷史紀錄,這不是偶然,而是平均溫度上升的必然。最令人憂心的是全球溫度上升的速度,至今仍然沒有半點趨緩的現象。只能祈禱美國和中國的對抗戲碼盡快落幕,或是美國什麼時候才要覺醒帶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戰真正的敵人「地球暖化」?人類是否能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役,或者事後回顧去奚落當初的無所作為?
    .
    #後記:放慢不是壞事
    .
    《大減速》的作者透過這本書帶出一個觀念:「人類過去生活的環境一直都是停滯和緩慢成長的平衡狀態,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急遽變化』而已。」我們正走向逐漸的減速,只是當停滯到了極點,又會出現下一次的加速變化(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從書中的各類數據看來,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趨勢顯示,這是一個成長趨緩的年代(除了溫度加速上升)。我們要警覺那些舉著大旗吶喊「加速經濟成長」和「重返成長榮耀」的人物和口號,事實是趨勢早已改變,而且舉世皆然。我們已經不是乘坐在加速的列車上,也不該繼續乘坐下去。

    作者認為趨緩帶來的另一項好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質問,那些「我們祖父母和父母輩沒有質問過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年代變化得太快、出現太多新鮮事物了。未來我們遭遇的無論科技、經濟、生活模式的變化速度,都可能會來越慢(看看令人失望的 iPhone13),如何降低自己對加速的期待,過上理想和滿足的生活,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新課題。

    最後,我想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談打造商業策略的一句話:「與其問未來什麼會改變,不如問未來什麼是『不會改變』的?以這個回答去打造你的事業。」套用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享受親人、朋友和家庭的快樂相處時光,或許就是那件不會改變的事情。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並以此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SLOW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jW9fkV
    使用期限:9/26~10/2
    .
    感謝 聯經出版 提供抽獎贈書

  • 美國性別有幾種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 15:00:26
    有 42 人按讚

    💯【六大心理關鍵原則,塑造影響力】💯

    .

    🔺1.互惠:別人給過我們什麼好處,我們會想要回報

    心理基礎:
    肇因於「虧欠感」,人們大多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人,因此對於受過的恩惠,會產生償還的義務。所以只要給予某些幫助或物品,甚至是硬塞一些好處,就能大大提高對方順應自己要求的機率。

    應用實例:
    美國殘廢退伍軍人組織報告指出,單純寄出一封請求捐款的信,回應率約18%,但只要附上一份小禮物(例如標籤便利貼),成功率就能提升至35%。

    破解對策:
    仔細回想「最初的善意是否只是伎倆?」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那不妨接受;倘若這提議別有所圖,就告訴自己這是商業伎倆而置之不理。

    .

    🔺2.承諾和一致:迫使自己言的行與曾做出的選擇保持一致

    心理基礎:
    來自於「希望顯得言行一致」,為了避免被視為說謊者,人們對於自己承諾過的事會盡可能做到,即便發現事情不太對勁,依然會不斷找理由說服(或欺騙)自己沒錯。

    應用實例:
    美國心理學家謝爾曼(Steven Sherman)曾進行一項電話調查,詢問受訪者「要是美國癌症協會需要募捐,願不願意花3小時幫忙?」由於不想顯得沒愛心,多數人紛紛答應。過幾天後,當協會去電請求協助時,答應擔任志工者較以往多了7倍。

    破解對策:
    反問自己「知道了我現在所掌握的情況,要是時間能倒回,我還會做出同樣選擇嗎?」如果答案是不會,那就不要頑固死守原先決定。

    .

    🔺3.社會認同:當猶疑時,我們會取決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來做決定

    心理基礎:
    起因於「從眾」,當人們不確定該怎麼做比較好、或事情意外性太大時,會依照大眾多數人的方式來行事,相信「別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錯不了」。

    應用實例:
    某些餐廳有時會故意採用流量管制,或甚至僱請工讀生排隊,讓門口排起長長人龍,創造出「我很熱門」的視覺化效果,吸引更多消費者前來一探究竟。

    破解對策:
    由於這些偽造的社會證據大多一目了然(例如素人見證廣告),只要保持警惕,重新思量本意,就能保護自己。

    .

    🔺4.喜好:很容易答應自己認識或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心理基礎:
    來自於「物以類聚」「近朱者赤」的群聚性。一個人的外表魅力、和與自己的相似性,都會增加人們對其信賴與支持,並將這種喜好投射到其所推薦的事物上。

    應用實例:
    直銷商常會舉辦產品說明會,邀請親友一起聚會並銷售產品,由於是認識的人所提邀約,即使明知是購買陷阱,許多人也不好拒絕,到了現場,只好買一點做做人情。

    破解對策:
    提醒自己把「對方個人」與「其所推銷的產品或服務」區分開來思考,畢竟我們所購買的不是銷售員,而是產品。

    .

    🔺5.權威:面對權威,不加思考地直接聽命行事

    心理基礎:
    來自於「對專業的信任」,師長、法官、醫生、主管等權威來源,都是建立在更深的專業與經驗上,相信他們不僅省力,還常確實有極佳指導作用。

    應用實例:
    廣告商會借用權威的力量,邀請專家人士為商品做代言,甚至是與產品屬性毫不相關的專家,例如律師代言服飾、刑事專家代言健康食品等。

    破解對策:
    先反問自己「這個權威是真正的專家嗎?」,確認權威的資格與眼前的問題主題確實真有相關;再問「他說的是真話嗎?」避免被廣告上塑造出來的專家形象所欺瞞。

    .

    🔺6.稀有性:愈難獲得的事物,愈想得到

    心理基礎:
    源自於「保住既得利益的渴望」,人們對於失去某件事物會感到恐懼,即使自己並沒有非常需要它,因此對人們來說,「機會愈少見=價值愈高」。

    應用實例:
    賣場常會進行「限時特價」「數量限量」,對顧客的購買行為設置最後期限並大為宣傳,引發「現在不買就買不到了」的焦慮,激起顧客的購買慾望。

    破解對策:
    重新審視自己對產品的需求與喜好,釐清對一件產品的渴望,是來自於其本身提供的價值與功能,或只是「對它的佔有欲」。

    .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

    加入「精英閣」=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鏈接🔗:https://pay.weread.com.tw/facebook/jingyingge/

    -------------------------------

    馬來西亞 Shopee FREE Shipping

    https://shp.ee/a54n9zf

  • 美國性別有幾種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6-15 23:40:14

    (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3) ▶ 1944-JUN. 15 塞班島戰役 / 《獵風行動》Windtalkers
    (00:24:35) ▶ 1960-JUN. 16 驚魂記首映 / 《驚魂記》Psycho
    (00:43:47) ▶ 1994-JUN. 17 OJ辛普森被捕 / 《辛普森美國製造》OJ: Made in America
    (01:08:18) ▶ 1942-JUN. 18 曼哈頓計畫 / 《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01:28:47) ▶ 1978-JUN. 19 加菲貓誕生 / 《加菲貓》Garfield
    (01:42:30) ▶ 1971-JUN. 13 網球場宣言 / 《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
    (02:11:10) ▶ 1582-JUN. 21 本能寺之變 / 《清須會議》Kiyosu Kaigi
    (02:38:34) 結語

    字幕勘誤:00:31:53 應為《驚魂記》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6/15~6/21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lEZQcbGkM3Y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py4hl5ahmvx088920gwntkr/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44-JUN. 15 塞班島戰役 / 《#獵風行動》Windtalkers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在中途島戰役後,日本從原本的攻勢轉變成為守勢;美軍也在1943年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後取得勝利,連續拿下了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以及新幾內亞地區,一步步逼退日軍。
    .


    ▶ 1960-JUN. 16 驚魂記首映 / 《#驚魂記》Psycho

    由驚悚大師希區考克所執導的《驚魂記》,於1960年6月16日紐約首映;這部作品被視為希區考克的經典之一,也被全球電影圈學者、影評人評價為極具影響力的驚悚恐怖片。它不僅讓美國公眾對精神疾病和暴力議題重視,更有不少後世作品向其致敬。
    .


    ▶ 1994-JUN. 17 OJ辛普森被捕 / 《#辛普森美國製造》OJ: Made in America

    被指控殺妻的美國前橄欖球星 OJ辛普森,在經過長時間與警方的高速公路追逐,以及幾次自殺未遂後,終於在1994年6月17日晚間,於律師陪同下投案自首。這場公路追逐吸引大批媒體直播連線,出動超過20架直升機追蹤報導,推估有9500萬觀眾收看。
    .


    ▶ 1942-JUN. 18 曼哈頓計畫 / 《#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以研發核子武器為目標的「曼哈頓計畫」,在經過多年籌備和可行性研究評估後正式啟動;這個計畫最終成功製造了包括1945年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顆原子彈,也在戰後於比基尼環礁進行多場核子試爆,最終於1947年演變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而終止。
    .


    ▶ 1978-JUN. 19 加菲貓誕生 / 《#加菲貓》Garfield

    由美國漫畫家 吉姆戴維斯所創作的經典漫畫角色《加菲貓》,首部漫畫在1978年6月19日問世;這個作品是以一隻名叫加菲的橘貓為主角,以冷眼旁觀的視角看待主人 老姜,以及另一隻不太聰明的狗 歐弟,反諷現代人對於減肥、星期一症候群的厭惡及恐懼。
    .


    ▶ 1971-JUN. 13 網球場宣言 / 《#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

    18世紀末,法國因長年的戰爭面臨財政危機;人民也因為負擔重稅而苦不堪言。就在法國的三級會議中,第三等級(平民)代表們因一連串協商未果後決定退出會議,在附近的王家網球場宣示制定法國憲法,象徵著往後的法國大革命正式拉開序幕。
    .


    ▶ 1582-JUN. 21 本能寺之變 / 《#清須會議》Kiyosu Kaigi

    16世紀末,日本處於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發跡自尾張的戰國大名織田信長,就在即將完成統一大業之際,在京都本能寺遭到家臣明智光秀叛變;此叛變導致織田信長以及繼承人 織田信忠死亡,以及後續 羽柴秀吉勢力崛起,最終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美國性別有幾種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1-19 19:00:01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創造良好人際關係的基本法則裡面,有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叫做「相似性」。有一句話這麼說的喔,叫做我們會因為相似而感覺到相愛。

    我們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不管是在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甚至於只是穿著打扮。

    其實如果以穿著打扮來說,很多研究都告訴我們,我們會更喜歡幫助那些,在打扮上面跟我們類似的人。

    在1970年代的初期有一個實驗喔,當時的年輕人要麼呢就做嬉皮的打扮,要麼就做傳統的裝扮。

    實驗人員呢分別穿成這兩種樣子,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裡,找大學生要一毛錢來打電話。

    而這個實驗者,如果跟學生的打扮是一樣的,這個要求得到滿足的機率是2/3、66%。而當兩個人的穿著風格是不一樣的時候,學生願意掏錢的機率,就會不到一半。

    還有另外的實驗告訴我們,我會下意識的跟對自己相似人,做出正面的反應。比如說,在美國越戰時代,參加反戰示威遊行的人,會更願意簽屬跟自己穿著類似的人,遞過來的請願書。

    其實這個在我們現代的台灣,的很多政治活動裡面,你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

    然而因為這樣的原則,所以呢,很多職業像是銷售人員,就會刻意的去創造出跟客戶相似的地方。

    而這些相似的地方,有時候說出來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是卻很管用。有一個研究員,核對了保險公司的銷售記錄。

    他發現哦,如果是這個銷售員在年齡、宗教、政治立場,甚至於是吸煙習慣的這些方面,跟客戶是類似的;那麼客戶購買保險的可能性會更大。

    其實這些都是很小的相似處,都能夠為我們帶來跟他人更好的連結。所以呢,這裡就要有兩個角度。第一個角度,叫做你要怎麼樣創造出跟他人一樣?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在我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裡,我發現喔,多數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如果你是一個銷售人員,你在茲念茲、滿頭滿腦的是想自己想說的話,而沒有真正開眼睛去觀察對方。

    甚至於呢,如果你是初來乍到第一次跟他碰面,以現在網際網路、Google,這麼方便的年代,你起碼可以Google一下你的對象吧!

    可能是透過他的一些公開資料,或者是他在臉書,或者是社群媒體上面所po的照片,你都可以透過這些做功課的過程裡,去創造出你跟對方一樣的地方。

    所以呢,你反過來想想哦,你願意做這些功課嗎?如果你真的很在乎你的事業、很在乎你即將要互動的人,做點功課其實是不難的,不是嗎?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你要更小心。如果你發現喔,這一個人素昧平生,他初來乍到,怎麼在他身上跟你有這麼多相似之處?

    在你深刻的覺得他是你的莫逆之交,或者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之前啊,你可能還是要動一個心思,是不是他刻意創造了這些?

    因為倒過來說,在網際網路的時代,他要做你的功課,其實也不難,不是嗎?所以呢,我常常說喔,我們不用把人妖魔化,但是更不能把人天使化。

    「妖魔化」會讓我們總是疑神疑鬼、懷疑東懷疑西;但是呢,「天使化」也常常會讓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

    可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如果你是真心想跟他人連結,創造出彼此更好的結果,那麼請你一定要先做功課。

    「做功課」包含事前的資料搜尋,更包含了當他已經在你面前,請你一定要打開眼睛。

    當一個人已經在你面前,你在這之前所蒐集、所準備的任何資料,都已經不是重點了!這個時候真正的重點,是你眼前的這個人。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今天所提到的「人際關係」這方面的學習。

    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2020年的3月6號,所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如果呢,你想要正確的理解他人,並且創造出更好的共識,這一門課千萬不要錯過。

    雖然距離開課的時間,還有好幾個月,然而我可以很確定的是,如果你動作慢一定會沒有名額。

    因為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名額已經是個位數的倒數了,期待你的加入;很希望我能夠在教室裡見到你。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美國性別有幾種 在 李佑群老師的CHANNEL YO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26 17:38:00

    #佑群老師的私房書單Day6
    #永遠不褪流行的流行雜誌POPEYE
    #請留言告訴我你喜歡的雜誌

    不只造型師,熟悉我的人應該知道我是時尚雜誌總編輯出身吧?十多年的雜誌生涯,從東京、台北、上海、吉隆坡、香港到北京,創刊辦過十數本各種風格的時尚雜誌,數量多到有時候自己都記不得。

    到現在,倉庫紙箱中還存放著99年到03年左右辦的雜誌樣刊,到現在都捨不得丟掉,身為雜誌人,對雜誌總有一股無法言喻的情感。

    我在2002年於東京唸研究所的時候,就寫過「紙本雜誌即將式微」的論文內容,後來包括《WWD》等紙媒也做過類似論述,十多年後的今天,市場雖然印證了我的預測,而且還帶有一股淡淡的憂傷,然而,個人對雜誌的熱愛卻始終如一。

    在日本的蔦屋書店站著翻閲一本本的雜誌,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別人看的是有興趣的單元,我卻職業病上身,從每一頁的創意、攝影、造型、Layout、落標、用色,我都讀得津津有味,同時葷素不忌,女性、男性、時尚、生活、旅遊、商業,我全都愛看,如果全台灣找出一百位愛看雜誌的,我絕對有自信自己身在其中。因為,雜誌就是如此迷人。

    今天要推薦一本我尊敬的雜誌,《POPEYE》,它和我的年紀一樣大,1976年創刊,所以讀來特別有感覺。《POPEYE》不單單介紹時尚,嚴格來說是一本談論生活與品味的雜誌。

    《POPEYE》在日本的雜誌界的有影響力毋庸置疑,創刊號時順應當時日本風行的美國文化,為了把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當做封面故事,所有編輯部的成員都到了洛杉磯住了兩週,用親眼見證把當地年輕人的生活收進雜誌,而非複製貼上。

    現在《POPEYE》是以特輯化的方向發展,每一期都有不同主題,我特別喜歡去年(還前年?)的一本「京都」特集。因為當時我正好在京都岡崎的蔦屋書店,無意見在京都看見京都,當然要把它買下來。

    它用年輕人和時髦的角度去欣賞京都的傳統寺廟、各式名勝的景緻,不管攝影或議題都是一流,我甚至按圖索驥,到了雜誌封面介紹的建仁寺,去欣賞了枯山水。就算熟悉雜誌作業的總編輯,還是無法抵擋好的雜誌所帶來的影響力。

    我雖然辦過無數雜誌,但大多是時尚雜誌,當風潮一過,幾年後再翻閱,它唯一的功能似乎就成了歷史回顧。然而,像《POPEYE》這樣編輯風格的雜誌卻叫我好生羨慕,它就像是永遠不褪流行的流行雜誌,值得收藏,看到了當時的文化,還有永遠不退流行的風格。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