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產品中有4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6萬的網紅曲家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990年研究所畢業,我跟大多數的人一樣,決定要留在紐約闖一闖,實現我的美國夢,就算最後一事無成,也不虛此行,當時身邊有幾個要好的女同學,透過她們認識了一群很獨特的女性,年紀大我將近一輪,原以為應該比較保守,沒想到她們思維遠遠超越我,翻轉了我很多觀念。 有一個叫麗茲的女生,大學唸的是藝術,畫了幾年...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存在的本質|錄像藝術家 牛俊強 牛俊強,從建築踏入藝術,成為視覺藝術家。在嘗試各種媒材後還是情歸於錄像。從探索自己出發,擴延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探索存在於生活中不可見的交會;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牽連;乃至更大的「無形」,從個人擴及群體生命意識,擅長以各種不同形式創作,做出細膩而宏觀的提問。 其作...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 在 Patty ;; ?台北·桃園·台中美食|生活分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12:47:19

《 治癒又高級|日常香氛》 最近剛好在看梵高寫給弟弟的信 正住在倫敦的梵高 在信裡說著「你一定要堅持散步,還要保持對自然的熱愛」🌿 英國人對花花草草的熱愛好像比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都要來得足 其實久居在城市裡的現代人,誰不在心裡盼望著如果能有一個自己的小院子呀! 幾年前聞到了茉莉香味,一下子就被他的清新...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 在 周世雄 Chou Shih Hsiu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9 15:37:37

|Fashion immersed in Oil Painting 我的石油作品在倫敦時裝周 每一年在華山藝文中心舉辦的讀衣展出,台灣服裝設計師 @shaoyenofficial 的作品永遠不會缺席,也因為他的才華洋溢吧,在幾年前有機會用我的石油裝置藝術作品 #用油撐起的屋子 為倫敦時裝周做舞台的...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 在 周世雄 Chou Shih Hsiu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9 15:37:37

@elletaiwan 專訪周世雄作品 永生旅店 🔗 https://reurl.cc/bz1jLM 當代藝術家周世雄profile 1989年出生於台北,畢業自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藝術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雕塑系碩士。獲 Andrea Frank 基金會常玉華人藝術家獎助學金...

  •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 在 曲家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20:00:51
    有 9,590 人按讚

    1990年研究所畢業,我跟大多數的人一樣,決定要留在紐約闖一闖,實現我的美國夢,就算最後一事無成,也不虛此行,當時身邊有幾個要好的女同學,透過她們認識了一群很獨特的女性,年紀大我將近一輪,原以為應該比較保守,沒想到她們思維遠遠超越我,翻轉了我很多觀念。

    有一個叫麗茲的女生,大學唸的是藝術,畫了幾年畫,後來突然組了一個搖滾樂團,年近四十,又下定決心要轉戰法律,苦讀多年,最後考上法官,單身的她,為了領養一個非洲孤兒,花了好幾年時間才順利把孩子接到美國,看著她一路靠著信念,做自己熱愛的事,到建立家庭,最終有這麼好的成就,羨慕她為自己而活的勇氣,不去在乎外面世界評價女性該有的模樣。

    潔莉也是這樣一位打開我眼界的奇女子,來自德國的她,身高近6尺,擁有一雙超級大長腿,一頭又直又長的金髮與貼著額頭的齊瀏海是她的招牌Look,無論在哪兒都是大家注目的焦點,20多歲一個人隻身來到紐約,赤手打拼,在當時被視為最危險的下東城落腳,這是很多人不敢踏進的地方。

    但潔莉就是不一樣,不僅要住在那裡,還拿出自己的積蓄,1989年開了一間Bar,而且是那個區域的第一家藝術家酒吧,整個下東城,從原本如鬼城般無人敢踏進去,到後來漸漸經營得有聲有色,還帶動了整個社區的經濟成長,多年的辛苦耕耘,總算開始好轉。

    不久得知潔莉懷孕的消息,卻沒有公開男方是誰 (她的一貫作風),潔莉決定獨自懷下這個孩子,朋友圈都送上滿滿祝福,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沒想到,女兒一出生即被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先天自體無法分泌胰島素,終生都需要靠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當時寶寶在加護病房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醫院的細心照料下才逐漸好轉。

    25年前,資訊沒那麼發達,網路也沒那麼便利,女兒的病如晴天霹靂,原本滿懷期待,以為一切就要開始好轉,沒想到老天開了一個玩笑,讓她跌了一跤,自責沒有把孩子生得健健康康,未來要怎麼跟女兒解釋這個病,剛生完寶寶那段時間,除了幾個貼心的朋友,她都不希望大家去醫院探望,看見她落寞、心痛的模樣。

    她知道自己必須再站起來,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放下並接受這一切,讓生活趕緊回到原本的軌道上,給孩子一個身心健康的成長環境。走出低潮後,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整修她的家,為了能夠隨時觀測女兒的健康情況,室內所有的隔間/門都拆除,整個家宛如一個龐大的開放空間,廁所的牆面也全部以玻璃取代,原來她們必須這麼小心翼翼地度過每一刻,假使低血糖沒有即時發現,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但這個設計對朋友來說很尷尬,每回到她家作客,去廁所就像在上演一場赤裸裸的真人秀,潔莉還為女兒在客廳的挑高屋頂,垂降了一個盪鞦韆,讓她體驗自由自在、毫無畏懼,翱翔在空中的感受。女兒的飲食都由潔莉嚴格控管,時時刻刻注意血糖值,不僅飯前測血糖,一天還要注射好幾次胰島素。遺傳了媽媽的活潑正向,善解人意的她,是所有人眼中的開心果,潔莉從未把自己的期望強壓在孩子身上,只希望她快樂健康長大。

    女兒知道媽媽一個人辛苦扶養她,總是主動幫忙分擔家務(印象中她最愛在家門口幫媽媽洗車),這麼多年過去,我們都忘了她是一個有先天疾病的孩子,她也不覺得自己與其他同齡小孩不同,因為潔莉給了她滿滿的愛,讓她自信做自己。

    有一次在她們家,不小心撞見潔莉正準備幫女兒打胰島素。那個畫面我永遠忘不了,女兒緊緊依偎著潔莉,她輕聲地說:『不痛不痛,很快就過去了』,那一針不僅打在孩子身上,彷彿也刺進了媽媽的心中。

    當下我的心都要碎了,直覺反應是趕緊道歉、離開,沒想到潔莉立馬叫住我說:It's ok。那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看著一個母親為孩子注射,女兒默默地坐在那裡,沒有喊一聲痛。

    女兒是她生活的重心,更是她工作的動力,她的酒吧在歷經了幾次危機後,依然屹立不搖,如今是年輕世代最愛出沒的地方,店門口的空地,是滑板玩家的練習場,室內的牆面,提供給年輕藝術家一個展示的平台,那裡更是獨立音樂創作人的天堂,週末有不同的樂團進駐演出,多年下來,已成為紐約市的著名地標,一個另類的文化創意聚落。

    她說這都是有了孩子之後,身體裡那股不認輸、不像逆境低頭的力量,推動著她向前,每回在網路上看到她的報導,想到這一路走來的艱苦,我打從心底佩服這個女生。

    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苦,也有自己要面對的人生難題,我常常想起在紐約的那些年,想到麗茲與潔莉,雖然自己的成就,永遠無法與她們相比,遇到再多的困難與不如意,也要抬起頭,逆風前行。

    今年,剛好是胰島素一百周年,想起了潔莉的女兒,如今也過了二十幾年,隨著醫療日益進步,胰島素也增加了多種劑型筆針,變得更方便且精準,相信她能更加自信、堅強地活出繽紛的色彩。

    藉由這三幅畫傳達我對她們的思念,願她平安長大,未來無論逆境順境,保有一顆純真且勇敢的心。

    期待你們看完故事之後,9/30(四) 23:59前留言跟我分享屬於你生命中的勵志故事,我會從留言中選出10位幸運粉絲,贈送簽名手繪卡片&限量雄獅胰島素跨界聯名筆組!

    #分享你的小故事
    #送出我畫的卡片
    #每一張都獨一無二
    #胰島素一百周年
    #讓糖友為生活上色
    #你覺得卡片裡畫了什麼

  •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 在 單媽美國奮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05 10:16:41
    有 263 人按讚

    《美國暑假打工職場兩三事》

    自從來美國之後
    賺錢一直都是Grace 的嗜好
    去年因為疫情關係暑假無法打工
    再加上小孩的夏令營也開開停停
    最後甚至還因為有學員染疫
    全夏令營的人居家檢疫
    (見去年七月底的貼文)
    所以沒辦法發揮Grace善於求職的技巧

    因為一般正職工作
    不會錄取只能工作兩個月的人
    再加上Grace 的經歷
    去找教育相關的職缺比較有優勢
    於是今年自從州長解除口罩禁令後
    Grace 就開始密切注意夏令營資訊
    在google 上善用關鍵字搜尋
    (地名)+(summer camp)+(employment)
    再一個一個過濾

    按照往常經驗
    大約在三月底四月初左右
    各大夏令營就會陸續釋出暑期職缺

    這種職缺分兩種
    一種是有專業門檻的
    像是營隊老師、救生員、運動教練
    通常會要求相應的經歷或證照
    相對的時薪也就比較高
    大概會是該州基本薪資的1.5至2倍左右
    如果你會極特殊的專長
    甚至有可能到3倍以上

    另一種是一般大學生會去找的工作
    也就是助理老師 庶務等性質的職缺
    這樣的工作內容通常就是跑腿
    處理雜務、聽命行事、看管小孩
    時薪也會是基本薪資+1至3元

    因為Grace 的學經歷
    當然也就傾向往前者去求職
    於是很快找到車程15分鐘的兒童博物館
    在找暑期夏令活動的講師

    雖然是夏季工作
    館方也要求用非常接近正職的規格去面試
    首先在網路上填寫申請表格
    內容會是基本學經歷
    職場專業或證照能力
    以及最重要的至少兩位以上的推薦人

    接著Grace 很快收到HR的回信
    約定電話面試的時間
    於是Grace 在約定的時間
    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接電話
    對方大概問了Grace 的背景
    就直接問Grace
    認為自己工作上的優勢或弱勢是什麼
    為什麼想在該博物館求職
    對於教育有什麼理念
    大約聊了15分鐘對方很滿意
    就說會另約面試時間

    於是過了一週後Grace 到博物館面試
    並帶著對方指定的資料影本
    對方又要Grace 填寫一張非常詳細的問券
    裡面除了基本背景問題
    又問了一些狀況題
    比方說如果有小孩做出危險舉動
    又屢勸不聽 該怎麼做

    填完後面試官又來談話
    針對Grace 的回應再詳問
    並補充教育Grace館方的一些資訊
    之後對方說會把我的回應呈上去
    視情況看需不需要再安排第二次面試

    但過幾天Grace 就收到被錄取通知
    並且也核下時薪提出offer
    Grace 把offer 印出簽名並掃描回傳
    在回信中跟他們敲定到館填表時間

    就這樣
    當天Grace 又填了大約十幾張
    包含薪轉單 權利義務聲明等等表單後
    終於正式被錄取
    程序跟台灣的正職工作有得比

    暑假開始當天
    Grace 先接受兩天有薪受訓
    接著就必須自己完成指定任務

    這個夏令營有室內場館空間
    室外則有六個不同主題的科學攤位
    館場內恆定 室外則會每週換展

    有位讓Grace 印象深刻的員工
    是一位研究所畢業
    即將要去上博士班的物理系學生
    他雖然只是暑假兼職
    但是工作態度非常的積極
    只要他在場
    他不但會把自己的任務完成
    還會到處到別人的攤位打招呼
    問有沒有需要協助的地方
    並且把別人的問題整合後轉達給上級
    也很有熱誠的幫助訓練其他剛到職的新人

    至於Grace 到職後被分到
    室外最沒有吸引力的「講解疫苗科學」攤位
    要宣講的活動以及內容已經固定
    一是宣傳COVID-19 疫苗的必要性
    二是讓小孩做猜字遊戲和有點複雜的手工藝

    前兩天Grace 在攤位上坐如針氈
    因為宣傳內容比較高深
    活動的適合年紀大約是中高年級
    可是偏偏來賓都是幼幼班至一年級的小孩
    於是許多家長和小孩過門而不入
    或是聽Grace 講解兩句就離開
    一個人枯坐在攤位非常不好受

    到了第三天
    攤位因下雨而移到室內
    單位主管集合開會時
    一句話點醒了Grace
    他說「各位是來和小孩互動的
    如果你的攤位不吸引人 那就想辦法吸引人
    不應該呆坐 聊天 領乾薪
    如果成效不好的講師會被撤攤」
    一般人聽到可能會抱怨或退縮
    認為明明是主辦的活動設計的不好
    沒有小孩想來怎麼能怪到我身上
    甚至就把這份季節性工作辭了

    可是Grace偏偏被激到身為老師的自尊心
    認為你的東西安排的不適齡
    我本來不好意思提
    既然你自己說東西不吸引人
    攤主應該要想辦法吸引人
    那我自己創新活動總可以了吧
    於是Grace 自己跟正職的同事
    要了各色美術紙 蠟筆 藝術剪刀
    自己剪了一些「病毒寶寶」當樣品
    用他們吸引小孩做手工藝
    用布偶說白血球對抗病毒的故事
    帶到白血球需要經由學習來對抗新病毒
    然後再漸漸引導到宣講疫苗的部份
    (圖二改善前 與圖3-5改善後)

    改變策略的當天
    Grace 就收到許多家長的讚美
    還有人在Grace 帶活動時拍照(圖一)
    也有同事過來請Grace 分享怎麼帶活動
    主管也說她感激我對工作內容的改善
    甚至有一位家長是幼稚園老師
    她說她覺得我的內容跟安排極好

    第三天雨停
    攤位移到室外
    於是Grace 得到更大的空間
    在攤位棚邊拉上毛線
    把孩子們完成的作品貼上展示
    並且前一天在網上找到資源
    是一張讓孩子能填上
    「我如何讓自己保持健康」的卷子
    以期讓孩子拉長在攤位停留的時間
    也把學到的資訊內化成知識
    這舉動又讓Grace 得到主管和同事的稱讚

    主管甚至送志工來Grace 的攤位幫忙
    讓前幾天本來單打獨鬥的Grace 有幫手
    甚至連被請來外拍的攝影師
    工作完也特別來找Grace
    說她下午全場拍了一圈
    就我的攤位教育做得最好
    我開玩笑地請她去在我主管前美言幾句
    她也爽快地答應

    反觀另一位跟我一起被聘用的老師
    因為她沒有把攤位經營起來
    也沒有把自己的任務(教育)做好
    只顧著和同事 家長閒聊
    在當天就被撤下攤位
    在豔陽下被主管招呼
    幫大家發水 送防曬霜等雜物
    上班時間還被縮減
    她本人卻不明白為什麼會如此

    在台灣
    一位只能聽命並服從的員工
    也許會有穩定但無升遷的生存空間

    但在美國的職場生態裡
    如果你想要一直待在食物鏈底層
    那就繼續當一個接受命令的應聲蟲
    因為你自己不能創新
    被取代性就很高 不會被尊重
    主管也看不出挽留你的價值

    相對的
    如果你能自我修正、進化
    把自己崗位上的工作發揮到極致
    那你的主管會給你最大的發揮空間
    也會贏得同事的尊敬

    或是你能為上級簡化工作
    排解基層的工作問題
    良化工作流程及效率
    那麼你就會是很好的經理人才

    在美國工作 淘汰是殘酷的
    但機會是平等的
    看能力不看種族 年齡 性向
    只要你勇於發揮自我價值
    必能得到收穫

    *夏令營也是美國留學生在暑假很好的賺外快機會,留學生只需要讓學校為你簽署校外工作許可,即可合法在暑假打工。

  •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6 17:31:36
    有 73 人按讚

    核電爭議再起 美專家:核能非乾淨能源 核廢料處理耗時百萬年像「詛咒」(05/25/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美國反核團體「超越核能」(Beyond Nuclear)發言人暨核廢監督專家坎普斯(Kevin Kamps)18日在一場對台視訊演講上指出,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影響會長達百萬年,核廢料將成為全人類難以擺脫的詛咒。此外,他提到近年極端氣候加劇,將使核災風險進一步提高,從美國的各種案例都可以看出,核電廠無法應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威脅。

    今年8月台灣將迎來重啟核四公投,擁核方主張核能便宜、乾淨,啟用核四可補足台灣電力缺口。反對方也持續提出反駁,綠色公民行動聯盟18日即邀請坎普斯針對台灣民眾舉辦線上演講,以「如何抵抗核工業的環境不正義?」為題,分享核電廠帶來的環境與社會隱憂。

    核工業中隱藏的種族主義 黑人、原住民、移民被迫吞下惡果

    「超越核能」成立於2007年,是美國具代表性的反核團體之一,致力於揭露核電風險與核廢處置的資訊,主張廢除核能及核武發展。這次也是「超越核能」首度受邀面對台灣觀眾發表演說。

    坎普斯長期投入放射性廢棄物研究,曾於2010年1月在佛蒙特州眾議會與參議會的聯合聽證會上作證,指出佛蒙特洋基(Vermont Yankee)核電廠有反應爐洩漏放射性物質的風險,促使該州參院通過表決,關閉40年歷史的洋基核電廠,為美國反核運動歷史寫下重要一頁。

    坎普斯指出,放射性物質給北美帶來的破壞可以回溯到1933年,綜觀核工業的歷史,從最初的原礦開採到最終核廢料的處置,對環境、社會都造成極大破壞。以環境層面來講,採礦工作往往造成周遭環境的大面積破壞,且多數礦區位在美加交界的五大湖區,該區域占了全世界21%的淡水總面積,任何一處出了意外都將導致嚴重後果。

    從社會層面來看,坎普斯回顧當時,鐳礦開採工作都是由社會地位較低的黑人從事,這些未能享有社會資源的人長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質中,大量工人英年早逝,造成無數家庭破碎。且多數礦區都位在原住民的傳統居住區,採礦作業導致原住民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大量短缺,不少人死於飢餓。

    而美國最嚴重的核污染事故是發生在1979年的7月16日,新墨西哥州一處鈾礦提煉廠發生潰堤意外,大量含有放射性的污水進入當地河流,不僅重創了當地的民生產業,也給環境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坎普斯說,巧合的是,在1945年的7月16日,美國政府也在新墨西哥州進行了世界首次的核試爆,後續軍方更將各種放射性廢棄物棄置在新墨西哥州。坎普斯指出,新墨西哥州的住民組成多為原住民以及墨西哥裔移民,他們再三受到核污染的威脅,卻因沒有社會地位被迫妥協,可見核工業中的種族主義。

    核電無法因應極端氣候 核災風險將攀升

    隨著近年極端氣候加劇,核電廠面臨的災害風險也越來越高。美國密蘇里河2011年發生洪患,洪水侵襲了內布拉斯加州的卡爾洪堡(Fort Calhoun)核電廠,該電廠緊急在反應爐周邊堆起沙包等防洪措施,才讓關鍵設施免於淹沒。

    同樣位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另一座古柏(Cooper)核電廠近年也一再遭受密蘇里河氾濫威脅。坎普斯進一步指出,但這類洪水越來越頻繁,可說是一種「內陸海嘯」,對核電廠的威脅不容忽視。

    除了洪水,今年2月的雪暴導致南德州核電廠機組跳脫,當地電力出現大缺口,民眾連暖氣都無法使用。坎普斯認為,從美國的各種案例都可以看出,核電廠並無法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將使核災風險進一步提高。

    10萬噸核廢料如何處理 連美國政府都無解

    核廢料也是令美國頭痛的大麻煩。2015年,內華達州一處低階核廢料處理場,因雨水滲入與鈉金屬產生化學反應,引發一連串的爆炸與大火。今年4月底,華盛頓州生態部公布報告,指出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場(Hanford Nuclear Reservation)的地下儲存槽發生洩漏事故,已洩漏約6400公升的放射性廢水到土壤中。民眾不斷要求提升核廢處理的安全性,但美國政府遲遲沒有具體改善。

    坎普斯指出,美國有將近10萬公噸的高階核廢料等待處理,現有暫存場都趨於飽和,但尋求最終處置場相當困難。他進一步說明,地球表面上任何處置都有風險,最終處置必須要埋入一定深度的地質處理場,讓核廢料完全與外界斷絕接觸,但美國政府始終無法取得與地方的共識,至今無法選定場址。

    台灣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也卡關 進度大落後

    反觀台灣現況,截至今年3月底,目前三座核電廠的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量共計11萬3217桶(1桶=55加侖),加上蘭嶼有10萬277桶、核能研究所的1萬7267桶,共23萬761桶。

    我國有關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的計畫,經濟部早在2012年7月公告「台東縣達仁鄉」與「金門縣烏坵鄉」2處建議候選場址,但因兩地縣政府提出抗議,至今未辦理公投。

    原本預計2025年就要完工的低放最終處置場,現在連場址都搞不定,台電在計畫書中提到,若最終處置場無法順利推動,將先建設「集中式貯存設施」應變,但該方案也卡在土地取得階段未能興建,進度嚴重落後。

    我國三座核電廠接連除役 用過核子燃料何去何從?

    而用過的核子燃料,截至今年3月底,三座核電廠貯存量共計1萬8816束,約3919噸。這類高放射性的廢棄物,需先經過水池充分冷卻後,再取出進行乾式貯存(中期貯存),中期需存放約40年,而後才會放入最終處置場。

    目前台電的核一、核二廠的中期貯存計畫都因未通過新北市政府審查而卡關,台電轉而在核一廠興建「室內」乾式貯存場,核二廠仍在針對水保問題研擬解決方案。導致核一廠的除役工作延宕,即將除役的核二廠所剩時間也相當緊迫,目前仍在營運中的核三廠則在申請相關執照中。

    而我國最終處置計畫打算採用深層地質處置,將高放射性廢棄物埋在深約300公尺至1000公尺的穩定地質環境中。依規劃時程,預定於2038年擇定處置場址,2055年完成處置場建造。

    坎普斯:核能不是乾淨能源 核廢料處理耗時百萬年像「詛咒」

    在台灣有部分支持核能的意見指出,比起如火力等發電方式,核電不會製造空污及碳排放,是更加環保的選項,應透過核電提升電網強健度。坎普斯針對此問題點出,核電在發電當下或許沒有產生碳足跡,但核廢料的處理問題必須投入更多成本、更多時間,產生的碳足跡更是相當可觀。他建議將資源正確的投入發展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光電,盡速停止核能發展。

    針對台灣核四的啟用與否,坎普斯認為,核四是40年前的設計,而車諾比核災發生在35年前,福島核災則是10年前,代表核四的設計沒有因應這些事故進行修正,無法消除無窮的風險。

    坎普斯語重強調,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影響會長達百萬年,核廢料將成為全人類難以擺脫的詛咒。除了處置工程上的挑戰,人類社會更需要思考「環境正義」的真諦,在處理核廢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再剝削社會弱勢族群,如不該再占用原住民族的土地埋放核廢料。面對核能爭議,現今社會必須不斷溝通,人類才有可能邁向沒有核電的世界。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31258

  •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6-06 14:00:13

    存在的本質|錄像藝術家 牛俊強

    牛俊強,從建築踏入藝術,成為視覺藝術家。在嘗試各種媒材後還是情歸於錄像。從探索自己出發,擴延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探索存在於生活中不可見的交會;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牽連;乃至更大的「無形」,從個人擴及群體生命意識,擅長以各種不同形式創作,做出細膩而宏觀的提問。

    其作品由叩問自身延展至以「視覺作為一種存在的形式」確立主軸,於「2018年牛俊強個展」時臻至大成。作品類型以錄像為主,並包括實驗影像、攝影與複合媒材裝置等,在闡述「存在的本質」這條藝術之路上,不斷嘗試更開闊的創作與突破。

    小檔案:
    牛俊強,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目前工作創作於台北,任職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曾於國內外美術館與影展發表作品。影像作品《即使她們從未相見》獲頒第 35 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金虎獎短片競賽、FAFF錄像藝術節、英國Osmosis 錄像藝術節、美國Pixilerations新媒體藝術展、紐約 cutlog 藝術節、西班牙Aguilar影展、法國Tours亞洲影展、法國ARTchSO錄像藝術、 日本東京Interdisciplinary 藝術節、韓國光州ACC Asian Arts Space Network Show、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台北金馬影展、台北美術獎、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台北電影節等國內外藝術節和影展展出。

    作品亦在柏林、伊斯坦堡、特拉維夫、俄羅斯、墨西哥、首爾、北京、深圳等國際重要城市發表。曾獲頒第53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最佳實驗電影,第42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第35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及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神的影子》獲提名「2021倫敦IFF獨立電影節」最佳外語紀錄片,和最佳外語紀錄片導演。

  •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8-02 08:00:11

    🔥一個空間的舒適與否,是靠什麼決定的?是傢俱還是室內設計?

    今天邀請到光的設計師:王思允。

    來自高雄,現居洛杉磯,思允累積了劇場、電影、裝置藝術及建築等各種燈光設計經驗,遊走於美國大大小小劇場(戰場),進而發現劇場燈光與其他領域燈光之間的連通性,並著迷於研究色溫對人的心理及生理層面所產生的影響。她的設計風格偏向於對比性強、大膽、極簡的表現主義,旅美期間常常被合作的導演及舞台設計師稱之為光影魔術師。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思允分享她如何選擇研究所、以及如何透過光的設計拓展視野
    -----
    🎙Ep088- 光的設計師:王思允

    #szuyunwang #Lighting #燈光設計
    🔗 http://www.szuyunwang.com/
    🔗 http://www.szuyunwang.com/burning-man-2019-tulpa-ashrams.html
    🔗 Instagram : @grababite

    🏆經歷
    - 美國 The Ruzika Company 燈光設計師
    - 美國 Central City Opera 燈光設計師
    - 美國 California Repertory Company 燈光設計師

    🎓學歷
    - 美國 加州大學劇場燈光設計碩士
    - 台灣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士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 美國室內設計研究所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5-01-31 16:41:30

    Computer Music Ensemble: for Black metal vocal, Prepared piano, Real time sound processing.

    Composer: Ivan Voinov, Sandra Li, Cvo Yang, Bruce Wang
    Sound engineer: Cvo Yang, Bruce Wang
    Metal Vocal: Chi Yue
    Prepared Piano: Sandra Li

    Premiere Production: Body Phase Studio, Guling Avant-Garde theatre, Taipei, TAIWAN, 2014.4.26

    About the work:

    Dirge is a prepared piano piece that is processed through electronics and fused with a harsh vocal speaking the poem "Dirge" by Shakespeare. "Dirge" is written about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ying. The meditative, dark sound interlaced with complex piano melodies and rhythms creates a perfect, romantic atmosphere around the aspect of death. The harsh vocal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cries of a crow, traditionally a messenger of death.


    Dirge (134)
    William Shakespeare

    COME away, come away, death,
    And in sad cypres let me be laid;
    Fly away, fly away, breath;
    I am slain by a fair cruel maid.
    My shroud of white, stuck all with yew,
    O prepare it!

    My part of death, no one so true
    Did share it.
    Not a flower, not a flower sweet,
    On my black coffin let there be strown;
    Not a friend, not a friend greet
    My poor corse, where my bones shall be thrown:
    A thousand thousand sighs to save,
    Lay me, O, where
    Sad true lover never find my grave
    To weep there!


    About the composers:

    Ivan Voinov is a first generation Russian living in America, where he has grown up, maintaining strong cultural ties back to his ethnic Russian roots, which can easily be heard in his music. During the later years if his high school career, he became successful as an ensemble composer, having several of his pieces performed across his home state, Vermont, and appeared on the radio for interviews on two occasions. Ivan is now studying computer music and recording rats major at Peabody conservatory, studying under Dr. Geoffrey Wright, where he is exploring the rich depths of sounds and capabilities and control pertaining to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music.

    Sandra Li, of the Siraya people, is a former keyboardist of the classical ensemble "Indulge" and the well-know metal band "Chthonic". Her musical works crossover between classical and fine art, film and documentaries. She is the composer for the TV documentary "Unknown Taiwan" produced by the Discovery Channel. Also, she was the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musical "Dark Baroque”. Ms. Li earned the Master of Music degree in Computer Music from the Peabody Conservatory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Baltimore, Maryland, U.S.A., where she studied Computer Music with Dr. Geoffrey Wright.


    輓歌

    威廉莎士比亞

    無常爾來矣﹐置我於柩床。一息已云絕﹐殺我乃姣娘。

    麻絰及紫杉﹐速備慎毋忘。無人愛我深﹐乃肯殉我亡。

    竟無一好花﹐撒余靈柩旁。竟無一良朋﹐弔余埋骨場。

    不須為余泣﹐葬余在遐荒。親友無覓處﹐免其徒哀傷。


    《輓歌》是為預先設置的鋼琴,現場即時聲響效果控制,與金屬黑死腔演場所創作的作品。人聲的部分所吟唱的是莎士比亞的詩作 "輓歌"。這首詩所描寫的角度,是從一個渴望垂死的靈魂,面對生命中無法抗拒的凋落。企圖利用鋼琴複雜的旋律與節奏營造出一種完美浪漫的死亡氛圍,暴烈的人聲比喻為烏鴉的哭聲,代表死亡的傳統使者。

    Ivan Voinov 來自俄羅斯,成長過程中大部分居住在美國。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展現了俄羅斯的民族意識與風格。就讀高中時,已經展露在室內樂作品的創作能量,樂曲曾發表於 俄羅斯,佛蒙特州,與電台相關專訪。目前就讀於約翰霍普金斯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系,主修作曲,雙修錄音藝術。師從 Dr. Geoffrey Wright。創作特色專注於聲音的探索以及有關電子音樂現場控制的深入研究。

    汪戊全,來自台灣台北,2013年畢業於臺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目前嘗試以手作的細膩態度融入互動媒體設計的謹慎思考,共同創造出述說新形態故事溫暖人心的價值。

    楊政,來自臺灣,畢業於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在組樂團的過程中受到身邊不同藝術形式的人啟發試著追求無法明確定義的表演形式。曾經重新定義縫紉機的聲音的意義,在各地做過演出,同時於2013年在牯嶺街小劇場手作工作坊演出。

    李婉菁 Sandra Tavali,西拉雅人,前indulge , 閃靈樂團鍵盤手; Discovery Channel 「謎樣台灣」配樂,音樂劇「黑暗巴洛克」音樂總監。作品常為跨界藝術、電影、紀錄片配樂等。約翰霍普金斯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畢業,師從 Dr. Geoffrey Wrigh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