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疫情之下的他們 #經濟弱勢家庭與疫情〕
今天(1/26)全球感染COVID-19的人數已突破1億大關,更無情地帶走了兩百萬人的性命。而台灣近日也陸續新增數起本土案例,所幸截至今日,疫情都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不過為了落實防疫,各大公共場所配戴口罩的禁令依舊,甚至因為本土...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疫情之下的他們 #經濟弱勢家庭與疫情〕
今天(1/26)全球感染COVID-19的人數已突破1億大關,更無情地帶走了兩百萬人的性命。而台灣近日也陸續新增數起本土案例,所幸截至今日,疫情都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不過為了落實防疫,各大公共場所配戴口罩的禁令依舊,甚至因為本土疫情的再起,使得許多大型活動緊急宣布停辦,歲末尾牙、聚餐也在民間的響應下大量取消。
對許多攤商或店家來說,這個年恐怕不太好過,也使我們不得不重視,疫情對經濟產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 疫情下的經濟弱勢
不過今天,我們並不打算將視角聚焦在經濟層面上的探討,而是想帶大家看看疫情下,那些承受著更大生存壓力的「經濟弱勢家庭」。
猶記得疫情爆發伊始,在其他國家一罩難求時,台灣因為有完善的購買機制,使得多數民眾都能以非常合理的價錢輕鬆買到口罩。
不過,一片單價4元的口罩雖說不貴,卻依然有許多經濟弱勢家庭,得為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支出而感到壓力倍增,甚至只能重複使用口罩來降低支出。
這也是口罩成為許多公益團體送愛心的物資之一的原因,鍵入相關的關鍵字,也能查找到為數不少的新聞報導類似的資訊。
▌ 經濟弱勢家庭?低收入戶?邊緣戶?
我們首先要先釐清一些現況下的定義,經濟弱勢家庭泛指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家庭突遭變故以及因其他特殊狀況造成經濟困難的家庭。
◇根據《社會救助法》的定義
低收入戶是指家庭中每人每月生活費低於各縣市所訂之最低生活費(也就是常說的「貧窮線」),而且財產收入不超過規定額度。
中低收入戶則是家庭中每人每月生活費低於最低生活費的一點五倍的家庭,財產收入也不超過規定額度。
但在制度規定上的「經濟弱勢家庭」之外,還有一群名為邊緣戶的群體,也就是那些不符合「社會救助法」的補助規定,但卻無比靠近貧窮線標準的近貧家庭。
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李淑容便指出,這群貧窮人口多因擁有房產,不符合社會救助體系認定的貧窮標準,得不到補助,反而更容易掉落在社會救助的安全網外。
尤其根據《109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全台40~59歲的中年人之中,有37.5萬人月所得不到兩萬五,由於就業不穩定與缺乏持續性的社會救助等結構性因素,使他們背後所撐起的家庭在疫情當中成為最弱勢的一環。
▌ 疫情對弱勢家庭影響
根據台北市勞動局統計,台北市2020年截至11月止,已收到101家企業通報申請大量解僱,件數創9年來之最,計畫解僱人數達3970人。
勞動局進一步表示,今年通報大量解僱的行業中,最多的是批發零售業,第二多為住宿及餐飲業,第三多是資訊及通訊傳播業。
而臨時工、部分工時者等非典型勞動者有近6成集中在這三種產業之中。也就意味著,這些非典型勞工們面臨解雇的風險更大。一旦遭到解雇,家庭收入不穩定也將使一整個家庭陷入困境。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表示,現在該協會服務的弱勢家庭就已經有超過3.5成的家庭因遭逢疫情被迫減薪、無薪假、甚至失業,家庭經濟陷入危急,需要緊急援助。
▌ 疫情下的不平等
而這樣的現象,也能在其他國家看見,萊徹斯特大學一項針對美國與英國的研究就發現,少數族群染疫的風險比較高,亞裔族群染疫機率是白人的1.5倍,非裔族群甚至達到2倍。
主因可能在於少數族群多屬於無法在家工作的基層勞工,工作或通勤時都持續增加與他人接觸染疫的風險。加上他們社經地位可能較低,生活環境難以避免和他人共用生活設施,例如新加坡,境內超過9.5成的確診者皆為宿舍空間狹小、生活待遇堪憂的移工。
▌ 結語
''We all live under the same sky, but we don't all have the same horizon''
當人們在面臨疫情與寒冬不斷侵蝕台灣,那些經濟弱勢家庭的背後,也有著隨時將他們拉下深淵的,由不穩定的工作型態、收入狀況與社會救助制度所組成的經濟脆弱結構。
期盼弱勢族群,特別是邊緣戶、近貧家庭的掙扎與不為人知能被更多人看見,讓社會對他們更及時的協助,讓他們有不再向下掉落的可能。
也期許在這個人人不好過的歹年冬(pháinn-nî-tang),政府能夠用更彈性的眼光與更細緻的審查,找到資源與社會救助的新平衡。
#政治 #台灣 #科普 #科普政治學 #政經八百 #大學生 #政府 #公民 #民主 #社會 #經濟 #弱勢 #社工 #貧窮 #社福 #移工 #口罩 #疫情 #經濟弱勢
美國低收入戶標準2020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oe:「美國為了要跟中國抗衡,宣布一年6兆美元的天文數字預算案,既然先前社會輿論是美國疫情受創嚴重,那如今就是擴大復甦計畫,重建美國家園,美國未來四年應該會花蠻多錢的,疫情重創美國,美國在野黨最後應該會妥協,但數據我猜會下修一部份。」
Biden政府公佈2022財政年度(自10月1日起)預算案,總計規模6兆美元,以「重新擘劃」美國經濟、與中國抗衡,不過,這會讓美國背負歷來最多的債務,且須先經國會同意,Biden說,美國在經歷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後,已無本錢,只是單純回復往昔,必須把握此刻,重新擘劃、重塑新的美國經濟。
法新社報導,美國總統的年度預算案比較像是「願望清單」或一種說明施政優先順序的方式,最終決定預算分配的還是國會,而Biden所屬的民主黨目前只在國會占微幅優勢,在野的共和黨則對中央政府能扮演任何重要的新角色抱持懷疑態度。聯邦眾議院少數黨共和黨領袖Kevin McCarthy說,這項預算案是「我一生所見最魯莽、最不負責任的預算提案」。
就連Biden的部分支持者也警告,經濟已經準備從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封鎖中恢復,可能又會陷入通貨膨脹的漩渦,Biden主張在他所謂攸關存亡的美中競爭背景下,重新思考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他提出的大型預算案正昭示了白宮落實此一想法的決心,根據Biden的藍圖,聯邦政府將在2022年釋出6.011兆美元資金,並逐步增加,到2031年達到8.2兆美元。預期債務占年度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比很快會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水準。
民主黨已明確表示6兆美元預算的大部分應如何運用,其中有一大筆會用在基礎建設上。Biden先前提出規模2.3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計畫,但在與國會協商的過程中,縮減到1.7兆美元,另外還有1.8兆美元會用於增加國家資助的教育和社會服務。Biden說,這些都是打造更美好21世紀勞動力的一環,這項預算案的整體目標是擴大美國中產階級,同時讓美國就定位,以勝過競爭對手。
許多民主黨人希望Biden利用民主黨在國會的微幅優勢來推動變革性的法案,但共和黨人態度強硬,企圖擋下Biden的多數提議。
稅金
Biden計劃將企業稅率由21%升至28%,資本利得稅最高稅率由23.8%升至43.4%,不含房屋、薪資稅的課徵,預計透過加強稅收執法可節省7000億美元。此外延長兒童稅收抵減至2025年,以及永久延長對醫療保險、低收入戶、兒童照護方面的稅收減免,但第一波加稅不包括調整遺產稅、工資稅等2020年競選時的提議,也未提及是否提高標準扣除額、或撤銷州及地方稅(SALT)抵扣1萬美元限額。
為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門撥款近1320億美元,增加美國戰略資金以因應未來疫情支出、生醫研究,並授權Medicare協商權力以降低藥價,計劃投資超過360億美元對抗氣候變化,結合綠能支出與就業成長,為相關勞工撥款20億美元,另針對清除廢棄礦坑和鑽油井投資5.8億美元,將創造25萬個職缺,此外,提撥1710億美元研發資金,致力讓美國發電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實現2052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還增加傳統項目支出,改善水資源設施並提高淨化污染社區的資金。
為五角大廈撥款7150億美元,聚焦於中國和俄羅斯,降低阿富汗與中東地區的重視,將自阿富汗撤出所有美軍,預計夏季初完成。為「太平洋威懾倡議」(PDI)撥款51億美元,大部分資金將用於資助亞太區針對中國的行動,計劃安置12.5萬難民,加速邊境安全現代化,不為邊境圍牆提供新資金並取消未動用的資金。另外撥款8.61億美元增加對中美洲國家的安全和經濟的支持。
主要為基建案中6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包含升級2萬英里高速公路和街道、修復與重建橋樑。更換公車和火車、政府公務車電氣化、擴大電動車的稅收抵免,以及50萬座充電站等,為教育部撥款約1028億美元,將提供4年國教(2年幼兒園和2年社區大學),提高貧困區中小學資金,為中低收入戶學生提供現金補助。
農業部預算提高至279億美元,以升級農村網路、水資源設施和改善森林管理等為優先事項,並開發農業技術,提高產量。另外,食物券預算提高至67億美元,比2020年增加10億美元,把改善警察與社區關係列為優先目標,預算年增5.6%,加速監獄替代方案和支持社區計畫、改革刑事司法系統,並額外撥款1億美元打擊國內恐怖主義,為因應俄羅斯和中國的威脅,美國網路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CSIA)獲額外1.1億美元,加強資安並向受駭客攻擊的機構和企業撥款7.5億美元(如SolarWinds等),以解決技術差距。
NASA將獲得額外6.3%的資金,支持人類、機器人對太空的探索,將為航空研究和氣候科學提供資金,包括加強氣候衛星監測的計畫。
Biden撤銷他競選時提出的一些增稅計畫,包括提高遺產稅的計畫,Biden當時承諾將遺產稅稅率提高至45%,並將免稅額降低至350萬美元,但目前「美國家庭計畫」中,遺產稅保持不變,個人免稅額仍為約1150萬美元,稅率為40%,同時,Biden還放棄了「削減所謂穿透稅制的企業實體(pass-through businesses)」的稅收優惠,目前仍維持20%扣除之優惠。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5290021.aspx
https://amp-news.cnyes.com/news/id/4653407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35346
美國低收入戶標準2020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oe:「香港和中國相連,香港原本的貨幣、司法、社會制度、商業、信用都遠比中國好,但是大量中國人移入香港,佔據了大量的醫療、公宅、教育、生活資源,香港已經維持了遠超過該土地能負荷的人口數,香港官僚為了仕途晉升,做出更多傾中的社會政策,香港的生活資源被持續移轉到中國移民手中,原本在香港生活的廣大中產階級以下居民,未來生活品質非常堪憂。」
香港政府擬讓水管屋變成公宅,目前預定興建130個水管屋,預計可容留350名住戶,若建案通過可在2020年第4季供港人入住,香港網友對此怒批「中國人就有公屋(宅),香港人仆街住水管」。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指出,「社會房屋試驗計劃」方案,要在荃灣天橋底下約3300公尺的土地上建造水管屋,預計可以建置110個道130個「圓形及方形管道屋」,平均每間房屋可容留1到4人,因此預估可提供350位民眾入住,目前正在等待租賃公宅的候補民眾,若等待期超過3年就可申請入住水管屋,現在整個香港申請公宅的情況,平均要等上5.5年才有得住,希望透過此計畫緩解民眾居住問題。
荃灣區議員抨擊該項計畫被近九成港人反對,他們認為選址地點位於高速公路、工業區範圍內,有噪音、空污等問題,且荃灣海面上又散發惡臭,這樣的地方怎麼能住人?且此計畫成效相當有限,「香港人由木屋、徒置區幾經努力搬上樓,如今要淪落睡水管,住天橋底」,呼籲港府鄭重思考此問題。
在香港,房東為了能讓小小的房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應,會把房子切割成好幾部分,分租出去,香港房東一切就是好幾十戶,每戶的坪數小之又小。有的屋主還會把「房中房」再切割成「樓中樓」,狹小的空間無法站直,甚至躺下後,腿都無法伸直。籠屋、劏房和棺材房是三種因價錢、大小和形式不同的房間,在香港,有超過二十萬人把它們當作「家」。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房價約是台灣兩倍,而租金最高的地方,不是國際金融中心或是豪宅,而是全香港18區中最貧窮的深水應是深水埗。這裡的居民大多都是在排公宅的低收入戶或獨居老人。然而,香港公宅的需求遠大於供給,許多人都在排隊等待上公宅,通常一排都要四年、五年以上,在這段等待的時間,微薄收入所能租到的住處,竟然如棺材一樣狹小。
蝸居的香港居民無奈地說:「我還沒死,就得要住進棺材裡。」這些隱藏在胡同陋巷裡的蝸居生活,和維多利亞港的繁華產生強烈對比,正顯現出香港的貧富差距有多麼嚴重。
香港已經連續八年蟬聯「房價難以負擔城市」排行榜的冠軍。這份排行是依照一個城市的標準房價中位數與收入中位數之比來排名。而香港的房價中位數是收入中位數的19.4倍,是由史以來最高的,遙遙領先第二名雪梨的12.9。究竟為何香港的房價居高不下?主要的原因包含,低利率、供給不足還有中國資本大量流入。
根據統計,香港每年的新房約為兩萬戶,但這樣的供應卻連每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中國人都無法滿足,更何況是當地人?面對大量的需求,這樣的供給無法滿足,因此價格不斷上漲。除此之外,許多中國人喜歡在香港買房,這也是造成房價高漲的原因之一。除了香港之外,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和澳洲的房價,都受到大量中國資流入的影響,不斷上漲。由於人民幣不穩,為了讓資金保值,尋求多元投資,很多中國人喜歡在國外買房。中國人認為,房子越多,就象徵著財富越多,靠著投資房地產就能致富。還有一點就是,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多數人會選擇把子女往國外送,因此國外的房子就一併買下。
https://www.msn.com/…/30%E5%A4%9A%E4%BA%BA%E6%93…/ar-BBRN9Cd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73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