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美國人交往模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美國人交往模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美國人交往模式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人類學是一種對於他者凝視參與觀察,進而透過理解他者反過來認識自己的學門,哪麼或許我們不用走到遙遠的部落,在身邊即可以透過和他人的互動來反思我們自身。其中,當代社會當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即有這樣的位置,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卻好像被客體化一樣,讓不少人想要在與他們畫之間想要劃下界線,但也透過與他們的互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美國人交往模式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3 20:22:54
《#婚姻大崩壞》在不可抗力中尋找解決之道 (8.2/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婚姻大崩壞》是一部美國劇情喜劇電影,由奈特法松、吉姆羅許執導,威爾法洛、茱莉路易絲卓佛、米蘭妲奧圖主演,故事改編自電影《婚姻風暴》,講述史丹頓一家四口前往滑雪聖地旅行時,一...
-
美國人交往模式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0-18 22:00:19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美國人交往模式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人類學是一種對於他者凝視參與觀察,進而透過理解他者反過來認識自己的學門,哪麼或許我們不用走到遙遠的部落,在身邊即可以透過和他人的互動來反思我們自身。其中,當代社會當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即有這樣的位置,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卻好像被客體化一樣,讓不少人想要在與他們畫之間想要劃下界線,但也透過與他們的互動,進一步思考什麼是人的基本狀態與條件。
這篇來自【聯合新聞網】上的文章轉載介紹了《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這本書。這篇文章帶我們從「精神動力取向」和「生物醫學取向」的解釋路徑之外的人類學視角出發,思考當代精神科醫師「文化」以及因此對應的患者「文化」是如何產生出來?也帶我們進一步思考,在當代精神醫學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人」被看待的方式又正在發生哪些變化?
————————————
因此,理解精神科醫師如何看待這些疾病,以及我們如何回過頭來理解這件事就顯得尤其重要(精神醫學知識就像是紅色襯衫上的染料滲到熱水裡一般,滲透進流行文化之中)。我們理解這些病痛的方式不僅影響了患者被對待的方法,還影響到他們經驗的方式、治療結果,以及我們對那些受苦者的責任感。
這就是人類學家能夠觀察到的。畢竟,我當時正看著這群人,看著他們如何學習。他們以非精神科醫師的身分進入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離開時已是合格的精神科專業人員。我可以看到那些被任命負責教導的人所明確教導的內容;我還可以看到每天與精神病患相處的經驗對他們造成的挑戰是什麼,以及他們如何相互學習以抵禦這些衝擊。
我看到他們是如何學會在別人甚至沒有注意到的行為中尋找意義和價值,以及他們如何學會表達他們對這種行為的感覺——這些表達使用的是一般語言,他人卻不一定能夠理解,甚至有可能理解了句子中的每一個字,卻仍無法掌握整個句子的意義。所以我能夠觀察到現在人類學家所說的「主體性的轉變」(transformation of subjectivity)。
你無法觀察到一個人的思考和感受,但如果有一群人,你可以看到他需要做什麼才能成為這個群體的一員。你可以看到他學會了如何應對、他是如何學會的、他是如何開某些事情的玩笑,還有什麼東西會讓他害怕。人類學家克利弗德.紀爾茲指出,人類學家透過田野可以發現的是人與人交往互動中那些公開的部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仍然無法觀察心靈(psyche)。它意味著,你可以觀察到心靈是如何被實際的、世俗的事物所塑造。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64/5679452?fbclid=IwAR3g9DFLMj_fdCX4_PYTPsrAld4PFxCZoXHnDLC-0i-HNYLBZG_UFNKD98U
美國人交往模式 在 夏瑜塔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打發時間的推薦書單-02-未來十年微趨勢》
主題:未來10年微趨勢(Microtrends Squared),副標題:是洞察工作、科技、生活全新樣貌,掌握下一波成功商機。台灣的出版是在2019年的時候,當時我認為很多東西不就是早就已經清楚明白了嗎?像是開放式的婚姻、銀髮單身族、千萬富翁、網路詐欺、蛋白質擁護者、落在後頭的男人、韓系美妝..(實在太多現在你已經知道的商機)到底為什麼是未來10年..??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幹嘛推薦這本書?因為書本裡頭後面還有很多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或者我們期待好比說癌症是可救的,真正我要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 #此書早在2007年九月的時候就出版了,而台灣到了2019年才由人翻譯出了這本書。
如果這本書早在2008年的時候,大家看了一定會覺得這只是偏執狂寫的書。本書的作者馬克潘(Mark peen),被紐約時報稱為「細微小事的大師」,他曾經是微軟的策略長也是哈里斯民意調查的董事長、是哈佛的客座講師也是在美國輿論民調的先驅者。
先不說他的背景而是他的眼光策略獨特,像是福特、麥當勞、默克製藥企業等知名都找他來當顧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比爾蓋茲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也非常仰賴這位作者。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應該趕快分享給周圍的你們!
因為接下來還有後10年、後20年,現在看還不完本書當中總共分七部分,作者非常的有趣他一剛開始是先從家庭與愛情開始的,然後科技商業生活一直到飲食、政治...當然還有其他。
其中有一篇叫做考驗智力的電視p.237「考驗智利的電視不只影響觀眾,也影響職業生涯被電視描繪的描繪得多采多姿的人,億萬避險基金經理也罷,奸詐的律師也好...紐約市警察局製作一份研究...電視劇會導致觀眾對警察產生不實際的觀感,讓人們會好奇覺得警察是一群行為不羇的作業員...」
P239.「現在每個美國人平均收視時間是每天5小時(至2007年)..人才成本劇烈飆升,迪士尼等公司受創可以用無名人才的構想,傳授給他們知識,好節省經費..電視節目變得越來越簡單省錢,到頭來從矽谷手裡救好萊塢一命的很可能是中國...」他的每一個觀點都是在2007年以前就有的,至今確實如此。
他相信女性的力量在未來可能超越男性,在感情當中他寫到了「終身室友」,想必有很多人非常的有感覺,很多人會選擇同居卻不交往,這是一種不孤單的單身生活,#相對的終身是有也會影響著設計,因為當兩個人決定住在一起的時候家裡的風格也會共用,所以連變成越來越多公寓臥房的設計大小是一致地,因為沒有人想要住比較小的那一間。在這裡頭越來越多人找到單身卻能負擔財務的方式,享受著沒有伴侶跟孩子的生活,這也影響著「房東型態」。
以上這些已經在發展的事情,如果早在10年看,而且堅信不疑或許現階段我們有很多可能,有些人會問我說邱見我怎麼生活的,我的生活方式不適合大部分的人,像是疫情發生之前我早就在家裡呆了快要兩個月,旅居法國時,我只有週末會出門,平時都在家裡。但我卻能找到適合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這本書會帶給在疫情當中因為經濟狀況或者是生活狀況受到影響的人啟事,#當你先看清楚了裡面的趨勢你就會比其他的更早去改變生活現狀。
購書連結👇(庫存只剩下九本了,也可以選購你電子書的方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4237
#目前全面採線上預約
#預告接下來夏瑜塔罗一年的心血要誕生了,之後將採會員制,之後會告別臉書世代,你們可以直接用不用下載任何新App的方式,而是在手機通訊系統裡就可以直接占卜(#這會是一個全台灣第一個占卜模式的改變)
#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照顧自己喔❤️
#愛你們
美國人交往模式 在 翁琬柔 Joyc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跟俄羅斯女孩聊到她最新的約會近況,已經跟安德烈約會超過八個月,但雙方還不是正式交往關係。
美國女孩發問
👩🏻🦰「他說我愛你了嗎?」
👱🏻♀️「沒有。」
👩🏻🦰「他稱呼你為女朋友了嗎?」
👱🏻♀️「還沒。」
👩🏻🦰「那你們是exclusive嗎?」
👱🏻♀️「上週確認是了」
我忍不住皺眉:「到底exclusive跟男女朋友差在哪!!!」美國女孩無奈地說:「我知道!美國的約會文化就是這麼討厭。」
是的,幾年前我剛跟圖哥開始約會的時候,幾乎每個身邊的人都被我騷擾過,因為我們真的已經約會到天荒地老,連家人都見過了,但我們還是不會稱呼對方為男女朋友,也不曾聽過他說我愛你。有美國經驗的朋友勸我不要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畢竟還沒確認關係就有權利多看看,台灣的朋友則覺得:「他根本就在玩玩吧。」
後來真的在紐約生活了之後才知道,圖哥根本沒在玩,這就是很多老美習慣的約會文化:hang out➡️see each other➡️exclusive➡️officially committed 
如果還在see each other的階段,雙方都還有權利跟別人約會多認識,而exclusive就是「我只跟你約會,但還不算正式交往」,而每個階段搞多久因人而異,像圖哥,我實在就是不想再說他了🤭
亞洲的交往方式很快就會給對方承諾、也很快就會說我愛你,但美國人就是要多看看、多比較才下正式的決定,兩種模式各有利弊,老話一句,評斷約會對象,絕對不能單用國籍來判斷,還是要實際相處一陣子才知道適不適合認真交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