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羅馬書第一章靈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羅馬書第一章靈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羅馬書第一章靈修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彭樹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許多靈修者都經歷過靈魂暗夜,或者該這麼說,如果靈魂未曾到過最黑暗的地府,又如何脫胎換骨? 就像本書作者潘蜜拉說的,墜入黑暗的經歷,是內在成長必經之路。走出靈魂暗夜之後,她如此形容:「這是一次縱身躍入黑暗的成長之旅,也因此,陽光變得前所未有的明亮。」 那麼什麼是靈魂暗夜呢?本書的詮釋是: 「你的...
羅馬書第一章靈修 在 彭樹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許多靈修者都經歷過靈魂暗夜,或者該這麼說,如果靈魂未曾到過最黑暗的地府,又如何脫胎換骨?
就像本書作者潘蜜拉說的,墜入黑暗的經歷,是內在成長必經之路。走出靈魂暗夜之後,她如此形容:「這是一次縱身躍入黑暗的成長之旅,也因此,陽光變得前所未有的明亮。」
那麼什麼是靈魂暗夜呢?本書的詮釋是:
「你的人生中發生了某些糟糕的事情,而你則以恐懼或抗拒來應對,因此你無法跟從生命之流──生命賦予你的一切──不能或不想接納與隨順出現在你面前的機遇,全身緊繃、抗拒,停滯不前。你拒絕順應生命之流,從而導致靈魂暗夜。」
那種下沉到最深的死蔭幽谷之中,身心都接近崩解的感覺,是難以想像的痛苦,而潘蜜拉以無比的勇氣,誠實地面對並紀錄了這一趟煉獄中的心路歷程,帶回珍貴非凡的訊息,對所有有心靈修的人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是潘蜜拉繼《靈性煉金術》、《靈性覺醒》、《與指導靈溝通》和《蓋婭的靈訊》之後所出版的第五本書,與前面四本的靈訊傳導不同的是,這回由她所親身體驗的靈魂暗夜為出發,再帶入約書亞、馬利亞與抹大拉的馬利亞之相關靈訊,令人讀來感受特別深刻。另外附錄了潘蜜拉的十二個前世回溯,分別是終身未婚的僧侶、日本修行團體中的神女、遭受性侵害的女僕、充滿憤怒與怨恨的聖經學者、傲慢卻又寂寞的女領主、納粹集中營裡失去兒女的痛苦母親、心靈空虛的羅馬王子、亞特蘭提斯的大祭司、犯下殺人罪的妓女、愛斯基摩的女巫醫、被宗教法廷宣判為女巫的女子,以及追隨耶穌的信徒,每一個前世回溯都可以看出人生經驗與靈性的密切關聯,以及這一世如何影響下一世,令人彷彿身歷其境。
潘蜜拉同時也對當今靈修界的眾多怪現狀提出質疑與探討,她的態度誠懇且虛心,卻又往往一針見血,尤其是第一部第九章〈靈修上的贅尤〉,值得所有對靈修有興趣的朋友細讀三遍。靈修者還是要紮根於現實,因為「真正的靈修既簡單又平凡,會加強你與地球實相的連結。它邀請你擁抱自己人性的一面,並同時看到他人的人性。」
至於對其他朋友來說,本書也是關於憂鬱症、躁狂症、厭食症等精神疾病的第一手親身體驗資料,在這個心靈失衡現象日益嚴重的時代,潘蜜拉誠實且勇敢的自我紀錄並剖析身心崩潰的真實過程,將有助於人們對這方面的了解。就像她的親密伴侶,也是靈性工作者傑瑞特說的:「誠實面對自己的經驗至關重要。我們或許可以幫助那些有類似經驗的人,也比以往更能理解那些遭遇過心理危機的人。」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善感的心靈還說,靈魂暗夜都並不陌生,那種內在生命被恐懼、懷疑和憂鬱遮蔽的感受,是許多靈修者共同的經驗。潘蜜拉與她自己的靈魂對話,問為何要經歷這麼痛苦的歷程?她所得到的回答很長,而我想摘錄這一段,做為對自己的提醒:「在磨難中成長也是人生的一部份。你一生中也必須面對自己那些黑暗的面向,它們並不一定是以歡快、喜悅的方式呈現在你面前。如果你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遭遇某些事件,覺得自己被拋入無盡深淵,連根救命稻草都沒有,那麼可以說,你正處於靈魂暗夜,而對靈魂暗夜的抗拒則導致磨難與痛苦。抗拒你需要改變與轉化的痛苦。一旦你信任出現在你生活中的轉變──即使這對人類理智而言是無法綜觀全貌之事──就會走出暗夜,迎來黎明的曙光。」是的,信任、臣服與接納,往往是一切困局的答案。
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我時時有一種「這本書是為我而寫」的奇妙感受,它說了一些我經驗過的,也提醒了一些我可能會經驗的;也有許多時候,我覺得眼前的句子就像是我寫出來的,因為那正是我內心的感覺,或者說,那正是我的靈魂所需要的,我的心中因此而歡欣舞蹈,偶爾也不禁熱淚盈眶。潘蜜拉像是我靈魂上的姊妹,我們心靈相通,也確實在宇宙意識裡,所有的心靈都是一體的。
潘蜜拉的每一本書我都仔細讀過,我未曾錯過她所傳導的任何一章靈訊,而且總是心有戚戚。但若要我在她的書裡只能選一本做為推薦,那麼我會選擇這本《靈魂暗夜》,這是一本一旦打開就無法停止的書,也將是我日後會永遠保存並一再翻閱的書。
.
.
〈為書寫序〉
書名:靈魂暗夜
標題:靈魂暗夜,內在成長必經之路
作者:彭樹君
出版:方智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彭樹君
羅馬書第一章靈修 在 新竹縣議員邱振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民意代表的選民服務問題奇奇怪怪千百種
從議員助理到立委助理到議員十幾年了
我上週第一次碰到如此問題……
有位母親哭泣訴說……
她女兒因感情受挫問題
朋友介紹到芎林”隱修院”要受洗發院終身隱修
她隱修前要見她一面卻不得其門而入
她說她女兒有想回家……
她要去見她女兒一面勸阻她隱修
委託我請隱修院讓她見面
我因沒信教不懂何謂隱修
也不知此修道院是隱修院
我請鄉長及村長請院方行行方便讓她母女見一面
院方強硬不肯放行……
我們也無力使之……
因為她女兒是自願進入隱修院
最後我還是幫不了這位母親……
我也是很難過……
教條限制連最後一次機會都不能給嗎?
這是什麼教規
更其怪的是……
附近居民幾乎沒看過修女進出
查詢網路看到隱修女一辭
其中提到隱修女終其一生
每天只有
讀經
禱告
做手工
連外出看病都要有人陪同前往
家人前往探視都要事先經過許可
並隔著鐵窗
進了隱修院
就要打算死也要埋在裡面
這樣的隱修女到底是怎一回事呢?
隱修院、苦修Monastery, Ascetic徐可之
2000年12月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隱修一詞的希臘字源是monos, monachos,意為單獨或獨居者。隱修生活是天主教會古老傳統中的一種靈修生活方式。初期教會不斷受到迫害,一直到第四世紀才獲得全面的安定和平。隱修生活也就在此時,蓬勃地發展開來。許多男女信友為了尋求更深刻的信仰生活,徹底跟隨基督,便甘心放棄世上的一切,退到沙漠曠野中去隱居苦修。埃及的聖安東尼(St. Anthony of Egypt, 250~350)即是此種生活的楷模與導師。但這「各自為政」的獨居方式,以及漫無節制的齋戒苦工,都能使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有經驗的靈修導師,如聖巴格模(St. Pachomius)、聖巴西爾(St. Basil)等,逐漸將這些獨居苦修的隱士集合起來,並編寫〔隱院生活規章〕,使東方教會各地的隱院生活與靈修,有了穩固的模式與基礎。 在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教會中,隱修團體發展得也相當快。聖本篤(St. Benedict of Nursia, 480~547)汲取東方隱修規章與生活的精華,編寫了本篤會規,奠定了西方隱修生活的基礎與方式。會士終身在會院中,服從會規和長上的領導,努力修德向善。日常生活的中心是「祈禱與工作」,特別重視團體誦禱與聖祭禮儀。當時歐洲的不同民族,都深受這些修院生活的影響,逐漸接受基督信仰而創造了空前的歐洲文明。第十世紀初(西元九一○年)在法國克呂尼(Cluny)創建的隱修會院,強調徹底遵守本篤會規,使當時呈現衰退沒落的本篤精神,獲得有力的革新與復甦。此後又在熙篤(Citeaux)、明谷(Clairvaux)等地方,另建新院,使隱修生活大為振興,蓬勃發展,其深遠影響一直到今天。香港大嶼山和臺灣南投水里鄉的隱修院,就是屬於嚴規熙篤隱修會的。此外還有聖衣會(十三世紀初成立於加爾默羅山,所以也稱為加爾默羅會),特別於十六世紀經由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 1515~1582)和聖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的革新與興建,對教會的隱修生活有卓越貢獻,影響深遠。臺灣新竹芎林鄉和臺北深坑都有聖衣隱修會的修女會院。 所謂苦修,是因為這些隱修院的生活、日程,非常嚴謹,一般都是早上三時左右起床,誦經祈禱,然後勞動工作。一年之內有很多天守齋減食,四旬期更守四十天的嚴齋等。日常生活大都是常年吃素(不食肉類),有的也終年靜默不語,需要時只以手勢來表達。上述嚴規熙篤會,過去在國內有被稱為「啞吧會」或苦修會。
羅馬書第一章靈修 在 葉漢浩 Alex I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七日靈修運動第一天】
對我的事奉道路有著深遠影響的是盧雲神父的見證,他在《黎明路上》一書中,分享他如何放下在哈佛大學的教席,去服侍一群智障的朋友,又如何在服侍過程中對生命得著更大的反思。盧雲的見證一直深深影響我的事奉,他使我更深地明白神給予我的一切恩典不是祂偏待人,卻是祂希望透過我去祝福更多身邊的人。回想在博士畢業前尋找事奉方向時,心中確實充滿爭扎,最後選擇到工福服侍是神在禱告中的一個提醒,「不是選擇一份好的工作,而是選擇一份能充分使用祂給我一切恩典的工作。」
在工福的服侍中,我看見很多同工及義工無私的奉獻。當中以戒賭的工作最為深刻。因為,戒賭的工作一方面是吃力不討好的,既要面對由賭博衍生的問題,又要照顧賭徒家人的情況,更要面對一些已停賭的組員翻賭的問題。這些工作都不容易化成一些讓捐獻者經歷到的簡單回報,然而,這些服侍卻是對賭徒及其家人有莫大裨益的工作。看見同工的付出,更覺得自己所付出的實在微小。
分享,就是不計較,不以自身利益為考慮點,卻是以受眾的得益為依歸。
【七日靈修運動第一天】
〈衪取了奴僕的形象〉
腓立比書2:5-7
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6他本有神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神同等;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何謂分享,基督徒的分享與世界的分享有何分別呢?保羅在腓立比書中教導腓立比信徒時便用了耶穌作榜樣,針對的問題可能是有關1章17節所指出的不純正動機「自私」。自私是羅馬帝國與資本主義社會極為相似的特徵,自私同時不容易被察覺。自私其中一個主要的特徵是計較,我們都習慣了計算回報,有時我們作基督徒都不自覺地以相同的心態作行事為人的準則。幫助人都要先計算回報,既然錢都是要捐的,最好都是在捐款的同時獲取較大的回報。
耶穌的榜樣並非計算自己的回報,卻是看重受眾的需要。經文清楚指出,祂「取了」奴僕的形象,甚麼是奴僕?奴僕就是沒有了自己,卻以他所服侍對象為目的。「取了」亦暗示祂知道這決定的後果仍甘心地去作,因為祂就是為了一切信祂的人而不是祂自己。祂為要說明甚麼是分享而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分享,就是無私及不計較自己的利益,以受眾的需要作依歸。
對我的事奉道路有著深遠影響的是盧雲神父的見證,他在《黎明路上》一書中,分享他如何放下在哈佛大學的教席,去服侍一群智障的朋友,又如何在服侍過程中對生命得著更大的反思。盧雲的見證一直深深影響我的事奉,他使我更深地明白神給予我的一切恩典不是祂偏待人,卻是祂希望透過我去祝福更多身邊的人。回想在博士畢業前尋找事奉方向時,心中確實充滿爭扎,最後選擇到工福服侍是神在禱告中的一個提醒,「不是選擇一份好的工作,而是選擇一份能充分使用祂給我一切恩典的工作。」
在工福的服侍中,我看見很多同工及義工無私的奉獻。當中以戒賭的工作最為深刻。因為,戒賭的工作一方面是吃力不討好的,既要面對由賭博衍生的問題,又要照顧賭徒家人的情況,更要面對一些已停賭的組員翻賭的問題。這些工作都不容易化成一些讓捐獻者經歷到的簡單回報,然而,這些服侍卻是對賭徒及其家人有莫大裨益的工作。看見同工的付出,更覺得自己所付出的實在微小。
分享,就是不計較,不以自身利益為考慮點,卻是以受眾的得益為依歸。
行動指引:
嘗試在身邊尋找一至兩個你認為是不計較又常願意作無私奉獻的榜樣,用一張簡單的心意卡或message告訴他/她並鼓勵他。(請把相片或分享上載到此Fb專頁。)
若有奉獻感動,請把支票寄到工福總辦事處,抬頭請寫「工業福音團契有限公司」,支票背面請註明「聖誕分享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