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羅馬大師賽簽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羅馬大師賽簽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羅馬大師賽簽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羅馬大師賽簽表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生命的領悟》一個願意為了自己的身後,此生吃盡苦頭,全力以赴的音樂家。—Esquire *陳瑞斌,你可能不熟悉,也可能因為對古典音樂涉獵,你早已如雷貫耳的名字。 他曾經在三十歲前得了近二十個國際大獎,其中五個是鋼琴大賽首獎,他是華裔、台灣、説中文的人史上得最多國際大獎的鋼琴家。但面對其...

羅馬大師賽簽表 在 Camillus’ 歷史劇場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10:36:35

『完美不是一個小細節,然而注重細節卻能造就完美。』 . 3月6日知名壽星:「Il Divino」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 - 1564) . 改變世界文化史,重新定義藝術精髓的雙魚座大師,米開朗基羅,無人不知的盛名,他誕生於昔日佛羅倫斯共和國卡普雷賽(Caprese,今義大...

  • 羅馬大師賽簽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27 23:20:35
    有 7,054 人按讚


    *《生命的領悟》一個願意為了自己的身後,此生吃盡苦頭,全力以赴的音樂家。—Esquire

    *陳瑞斌,你可能不熟悉,也可能因為對古典音樂涉獵,你早已如雷貫耳的名字。

    他曾經在三十歲前得了近二十個國際大獎,其中五個是鋼琴大賽首獎,他是華裔、台灣、説中文的人史上得最多國際大獎的鋼琴家。但面對其他以色列、俄羅斯、德國、中國、日本、猶太人,有文化部、企業全力協助其古典音樂家在國際樂壇,那些人不必參加比賽,已在國際朗朗乾坤、大放異采。而出生台灣,台灣的文化部對所有國際得音樂大獎的得主幾乎沒有作為,陳瑞斌只是其中之一,加上家境清寒,他註定要走一個人的路,沒有後援,自己努力。於是堅持演奏角色的他,生不逢時,更生不逢地,為了理想,咬著牙走上了難以想像孤獨的路。

    「以前我一直作夢,以為比賽完,拿到獎,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從音樂歷史上看來,很多偉大音樂家彷彿都是得了獎就平步青雲。我以為只要做到那樣,就與他們畫上等號,但事實不然。」

    *陳瑞斌說,學音樂的他至今不理解也不擅長台灣的商業社交時代,即使如此,他仍得勉強了解音樂以外的世界,與社會、企業打交道:僅管多數時刻在社交場合他是害羞且退卻的。他仍然得想辦法適應,因為沒有人支持,音樂演奏會,根本開不成。

    *從童年吃他人所不能吃的苦,不到三十歲得別人難以項背的獎⋯⋯五十歲的陳瑞斌說:「我要面對的不只是音樂而已,我覺得我現在是一個人生半失敗的階段。」

    *面對現實的挫折,陳瑞斌換了一個角度看事情。「我不是為了現在而活的,而是為了死了以後而活。」

    「如果是為現在而活,我的日子這麼苦,我大概老早就轉行了。」

    *音樂的主流已經不在音樂會的舞台上,而是教學收入。但陳瑞斌堅持不走這條路,因為收了學生收入高了,少了練琴時間,琴藝一定會退步。

    *他希望「有一天如果我走了,可以留些演奏、聲音給社會,那麼從我手上出來的東西就會跟別人不同。這也是我對此生的交待,不然我13歲吃盡苦頭、窮苦到難以置信,一個孩子孤零漂泊海外,意義在哪?」

    *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如何選擇人生方向,陳瑞斌相信,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即使成功了,也很痛苦。「我不相信那樣的成功,會很快樂。」

    「成功對我而言,不是一個時刻,而是一條路。」陳瑞斌說,很多人看成功,是看一時的,但他看的長遠的,甚至身後的。「對一個音樂奉獻者,成功不是一時的。」

    他也指出,人生在世,靠工作賺錢,通常不難,但「如果我做的東西是最好的,你賺再多錢也買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可貴,當然後者通常是傻瓜。」而他正是這樣一個儍瓜。

    「我這一生留下的絕對不是錢,而是與音樂有關的東西。」

    在音樂演奏路上,他選擇當一個不悔的獨行俠。

    Hope you like this interview by Esquire Magazine
    🤓 "What I’ve Learned"
    揚名國際鋼琴家陳瑞斌 - 孤獨鄉愁下的熱情音符
    天使的手指、Lazar Berman唯一亞裔弟子、音樂外交使者 #Esquire #pianist #君子雜誌

    >我從小就碰鋼琴(5歲),但在出國以前,其實沒受過什麼正統音樂教育,就是土法煉鋼地練,直到後來去了維也納讀音樂,才開始能比較能夠享受在音樂裡。

    >細漢時,父親規定每天練琴都要用錄音機錄音起來給他聽,後來我學會把電視轉靜音,一邊彈琴一邊看卡通。

    >剛到維也納時很苦,那時我13歲,德文還不會說幾句,一年只打兩通電話回家(長途電話太貴),申請居留證什麼的都得自己來。到各個國家比賽也是自費,機票食宿幾乎就把贏來的獎金花光了。

    >維也納是座非常神奇的城市,我的音樂視野一下子被打開,身在那樣的環境──就像被雷打到一樣被點醒,關於音樂,我什麼都想要,不停地學、不停地聽。

    >現在比較不會了,早期歐洲人會覺得在古典音樂殿堂他們才是「正統」,我們這種東方臉孔上台都是異類,我不服氣,我就用比賽去證明他們是錯的。

    >第一次離開家鄉,一相隔就是十來年,我在機場等我家人時,我好怕我爸認不出我。

    >我很珍惜我每次表演的機會,那不僅僅是一場演奏會,它可以承載著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公益、例如外交。表演之外我還可以做很多有影響力的事,這樣的結果其實遠超過我當初單純彈琴的初衷了。

    >在音樂面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的,音樂無國界這句話是真的,它可以打破疆界、國籍、種族的藩籬,不管出身底層或上流、身分是總統、女皇還是大企業家,人人都可以是我演奏會的座上賓、人人都能為音樂所感動。

    >音樂是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籌碼,我現在演出常常會跟我們傳統音樂表演者一起巡迴,我們在世界諸多大型音樂廳裡演奏過《愛河暢想曲》、《福爾摩沙敘事曲》等,我希望能讓更多人聽見台灣土生土長的音樂作品。

    >關於琴藝,以前是老師教的占七成、領悟占三成,年紀越來越大以後則相反,當然這個道理老師也很早就跟我說了,但沒經過歲月洗禮的無法體會。

    >音樂比賽是很殘忍的,我看過太多這種心碎的場合,每個選手準備、練習時間都是以年為單位,但輸了就是輸了,很現實。

    >我的老師Lazar Berman年過半百後才揚名國際,大器晚成,成名前他都被蘇聯共產黨鎖在國內,可他就是一直彈一直彈,那種對於音樂的執著,深深地影響了、也支撐了我在音樂這條路上的熱情。

    >我是首位受邀去東歐演出的台灣音樂家,亦是羅馬尼亞文化部簽約表演的音樂家。我去烏克蘭表演的時候,他們文化部與外交部長在後台和我聊了三個多小時,談設立在台代表處的事。

    >上彈演奏前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彈琴。沒有啦!其實都在檢查硬體設備,空調、燈光等因素其實蠻影響演奏狀況的。

    >我不太善於言詞,對我來說,音符的想像勝過語言文字,是我連接整個世界的最好媒介。現在想想,這條路的確是蠻適合我的。

    >戰鬥民族俄羅斯的聽眾是地球上最難討好的,也不是說他們難搞,因為古典音樂對他們來說是日常娛樂,難免會用高規格耳朵去檢視。有次我在俄羅斯演出,一位老太太淚流滿面地來到後台找我,哭哭啼啼地對我說了很多話,我聽不太懂,透過翻譯才知道她深受剛才演奏而感動。

    >人一定要能接受孤獨,唯有在獨處的時候,你才能夠反思自我。

    >我第一次遠離家鄉還未成年,多年之後才歸國,這段年齡理應是一般人青春最重要的時刻,然而我是孤身一人,沒有長輩教我要怎麼「做人」,我以東方遊子的身分在西方國家闖蕩,人生的處事應對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我非常享受搭長途飛機的時光,我靜靜地待在座位上,發呆、思考、也可以寫些東西。

    >音樂路很苦,因為它沒有一個標準,我覺得我能夠這樣堅持,就是──別想太多。

    >我覺得學音樂,興趣培養很重要,但不要設立目標,華人的習慣好像投資一定要有報酬──學音樂就是要換取某種價值,這是不好的,會扼殺小朋友對藝術的參與心。我看過太多例子:小時候學了好久的樂器在長大後因為達不到所期望的地步而放棄,太可惜了。

    >樂譜終究是工具,怎麼彈?怎麼詮釋?我想最終還是得靠人生的體悟吧!我大概每半年就會喜歡不同的東西、或說稍稍改變一下演奏方式,音樂的情感很容易還諸在生活的經歷上。

    >人生如果遇到了什麼瓶頸,我只要坐回到鋼琴前彈琴,很多事就會有所解。

    陳瑞斌,揚名國際的鋼琴家,台灣台南出身,13歲時以跨級之姿攻讀維也納音樂學院(正取生,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獨身一人在外闖蕩,16歲便在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中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登上歐洲最著名維也納愛樂廳首演,不到20歲就奪得各大國際權威性鋼琴大賽5項金牌、18項國際鋼琴音樂大賽得主,堪稱是重量級國際鋼琴競賽中的常勝軍,被譽為神童,後成為已故俄羅斯鋼琴大師Lazar Berman唯一一位亞裔直傳弟子,並獲德國漢諾威音樂院最高獨奏家殊榮。其精湛而令人心醉的演奏技巧被國際傳媒讚譽為是「天使之手指」,深具舞台魅力,廣受全球古典樂迷與樂評推崇。

  • 羅馬大師賽簽表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7 20:41:33
    有 96 人按讚

    [英超重開睇呢啲]就梗係,睇錢啦。今季收入大跌,但下季就反彈啦。

    TL:DR—閉門唔緊要,最緊要有睇電視嘅你。而識買梗係買客隊

    1. 大師冇點你,我4月15號寫嘅 : 「你話送球員去死都好(但,屌,你自己咪又係星期六去長洲去西貢),但我估復賽,六七月快手搞掂埋佢,閉門又好,去新加坡又好,點都踢晒佢。電視廣播肯找數,贊助商肯找數,球星減少少人工(唔會太多),會方食少少,大家好做。」—時間都中埋。

    2. 今晚英超重開,埃汾當然就…..唔會睇。實情連now 台都冇。並非矮化英超或乜,而家其實以前會睇嘅德甲都少睇,頂多星期六日未訓嘅就睇。週中啲夜波就不了,例如拜仁拎冠軍一場我都冇睇。倒係歐聯我都仲會睇嘅。至於世界盃歐洲國家盃(已死)都會。

    3. 講返,上次寫過一篇(https://bit.ly/2Bgbw6G),「英超停擺,球會輸幾錢?」。反應並非特別好,所以續集亦冇下文。不過篇文算寫得不錯,最重要係,而家咩都講錢架啦。唔了解足球商業生態嘅,可以睇下。

    4. 而亦都認下叻。篇文4月15號寫,當時仲係不少人覺得「疫情未見頂,日日死人,點重開?」。但本人已話你知,正路地,真係不能腰斬。事實你而家見到啦,德甲重開,西甲英超都接住,歐聯亦都應該會照去馬。原因?亦係錢作怪。錢緊要過人命?Sorry,唔好咁港女。你M痛但廚房水滾條仔去熄咗火先,就唔代表煲水緊要過你,或者間屋(燒著?)緊要過你。係取捨,係幾多錢同幾多人命嘅取捨。一句,腰斬係好大鑊的,好多好多錢,所以老死都要踢埋佢。

    5. 岔開少少,寫文時好似已經有聯賽腰斬,但當時我都估五大聯賽點都照去。原因?正係本斥但大(https://bit.ly/2UPUwek),太多錢了。但結果法甲係腰斬咗,我都估唔到—然後而家又話踢附加賽(https://bit.ly/37CI8n8),亂嚟得很。法國佬係咁架啦,好彩四大冇腰斬,否則彈出彈入咁都幾煩。

    6. 講返英超復賽,只係睇兩樣嘢。第一樣係錢,第二樣陣間講,主要都係錢。

    7. 首先,我唔太熟,但就我理解,之前討論過唔少方案,腰斬呀,計每場得分呀,用電腦模擬呀,去大陸(!)去新加坡去香港踢埋佢呀,又有話中立場但又有啲細球會話唔制要攬炒呀咁。講到尾都係錢,而家亦傾掂數,全部都係錢。有潔癖嘅,我建議你都係去睇英乙英丙之類。英甲都唔好睇。

    8. 鍾意講咩英式體育傳統嘅,不妨諗下係咪閣下出糧係咪你賠錢,而傳統上就肯定唔係你班Crazy Rich Asian去買貴飛睇波,藍領玩意嘛。但,咩年代呀?咪玩啦。現代足球籃球都幾得意,成班億萬富豪嚟娛樂你班窮撚,等你地入場或睇電視有得發泄。我懷疑其實韓國成日拍埋啲逆權乜乜都係咁嘅作用,明明又係啲財閥拍,就係拍嚟等你有得宣泄。以前就宗教,而家就睇波睇戲做精神鴉片。

    9. Economist 篇文有講,(https://econ.st/37Jhb1h)但其實我都有寫過下。電視轉播,係最為重要嘅東西!真係唔好再飛機啲咩現場球迷。你見德甲重開一樣係閉門,西甲都好似係。門票收入都緊要,但冇電視咁緊要!其實有數得計,我畀你係魯營都好,坐到幾多人?十萬?但電視可以reach 幾多人?而且現場人數仲要係大家互相爭,我睇咗魯營,就不能同一日去班拿貝(咁一場朝早一場晚都得嘅)。但我在屋企食住雪糕睇波,鍾意兩邊一齊睇都得,一邊睇英超一邊睇德甲都仲得。

    10. 如果冇記錯,咁多聯賽之中,英超球會,係最倚賴電視轉播嘅。因為受歡迎,同埋賣得貴。特別係中小型球會,因為英超相對地分得平均啲,細球會同大球會分嘅錢冇其他聯賽爭咁遠。上一季,講緊電視轉播,佔6成收入!超過一半。中小型會當然更多,般尼茅夫之類,佔九成。迫悉匙以外嘅其實都佔七成以上。冇得播,就執笠都似。唔係講笑

    11. 睇到呢度,你都知,個玩法一定係閉門。有轉播,就可以吊住鹽水先。腰斬?就當然要回水畀電視台之類,實際幾多唔知,但大約就係斷場計,29場收皮,咪退返9場錢,大約成季嘅廣播收入四份一。都會死人的,更唔好講下季會點。而英超球會嘅財政健康,只係麻麻地,蝕錢嘅多,賺錢嘅少,雖然唔係蝕得好勁(某程度上多得FFP,財政公平競技,防止啲富豪不停洗錢蝕住當玩具)

    12. 但當然啦,唔復賽就死得人,復賽都唔代表冇事。你閉門嘅,啲match day 收入就會跌到近乎零,而分分鐘真係全季都要閉門,一個唔該下一季開始時都仲要。呢度係打擊。贊助商亦當然會縮皮,全世界都經濟不景。仲有,理論上,廣播權好似一簽三季,就「合約精神」。但,「不可抗力」嘛,唔知入面有乜clause,似乎轉播費都係可以要你回返啲。就算真係「合約精神」都好,到下一次續,點都冇咁爽手了。

    13. 當然仲有,轉會收入。咁環境,啲球員身價點都會跌。但,你可以話零和遊戲啫,球員身價跌,咁買嘅球會,咪又畀少啲。例如拜仁似乎可以平價買到唔少好東西,包括利萊桑尼,我估漢尼斯晚晚發夢都偷笑,原本講緊億幾歐羅買,而家可能一半就得,真係幫拜仁慳唔少錢。

    14. 咁而,又係懶查(趕住食飯),但我理解,英超啲大會,係net buyer多。所以球員身價跌,反而對佢地有利添。咩會仆街?咪啲net seller嘅會,亦有人叫feeder club。我諗到,咪可能修咸頓,波圖,馬體會,阿積士之類,就多得呢個疫情唔少了。

    15. 係喎,即係,明顯地,同其他行業一樣,肺炎,又係加深貧富懸殊的。大會可以平價買人,細會就被壓價。我甚至未計話咩一場出5個後備之類,一定係對大會有利,車輪戰慢慢玩你。

    16. 但,又唔好睇死英超,或歐洲球會唔同。亦同股市一樣,啲友去話,喂,「股價脫離實體經濟」,講今年啲盈利冇晒。係,咁但,你一間公司嘅估值,唔係睇一年嘛。請睇圖,正路地,下一季嘅盈利,就已經反彈返去肺炎前嘅水平啦。

    17. 原文作者有講返,過去30年,英超壓倒歐洲其他聯賽成為全球最富有,唔係靠好波(使唔使講下意甲小世界盃嘅年代?或者當年仲有外援限制時(好似),巴塞外援三寶係羅馬利奧史岱哲哥夫同赫傑),係靠商業頭腦—咁到有錢自然吸到球員返嚟。

    18. 英超球會嘅收入,超過西甲同意甲加埋。而地位亦都唔會因為德甲西甲早少少重開而受影響。至於入場觀眾嘅嘢,一路話呢舊嘢佔比一路跌緊。

    19. 所以好簡單,命根就係睇電視嘅觀眾,即係今晚睇波嘅你。記住第時畀人串你冇入場睇波,都可以講自己先係真老闆。

    20. 呀,都唔記得講二樣。趕食飯,快講。明顯地見到,德甲重開後呢,主場優勢係少咗好多嘅。似乎證明球迷入場打氣真係有用。咁照計英超都係咁。咁即係點?咁你可以留意下啲賠率,睇下個「市場」係咪已經price in.我嘅直覺覺得,應該係有啲水位,應該客隊嘅勝算係被低估的。

    ———————
    版務:收費專欄已減價。支持埃汾高質文章。
    一星期三篇,$175睇到6月22號,加埋過去兩個幾月所有文章。

    請去呢度訂:bit.ly/2wVXndj
    課程編號填: CC01
    報完會有email通知,繳費後有Login及Password
    逢一三五入去 homebloggerhk.com (入到去就睇到《事先張揚》)
    亦睇得返以前嘅文。一般我都係會黃昏出文嘅。

  • 羅馬大師賽簽表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04 01:12:18
    有 214 人按讚

    【電影未死、電影萬歲:2020 坎城片單公佈&總監 Thierry Frémaux 給影迷的一封信】

    ▋快訊/皮克斯《靈魂總動員》、魏斯安德森《法蘭西快報》、史提夫麥昆雙作品,河賴植美、深田晃司,及《屍速列車》續集皆入選坎城官方片單。另外還有瑟夏羅南及凱特溫斯蕾主演的《菊石》和《魔戒》「亞拉岡」Viggo Mortensen 執導作品也驚喜入選。▋

    在疫情影響下,身為三大影展之一的坎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今年不得不取消五月的實體影展和競賽,並將市場展移至線上舉行。事實上從春季以來,全世界都在看最重視紅毯經驗、最維護固有傳統的法國人會否堅持到底,不料卻在四月的時候被法國政府直接禁止百人以上集會。第 73 屆坎城影展正式宣告無法如期、如往常的型式舉行。

    隨後,坎城也宣布雖然本屆競賽取消,但仍會將坎城選片委員會所篩選而出的官方片單(Official Selection)公佈,為的是讓這些片仍能夠挾著坎城光環,去爭取更好的影展首映和發行策略。本屆從 2067 件報名作品中,共選出了 56 部電影,不分單元,其中包含 16 部女性導演的作品(佔比從去年的 23.7% 升至 28.5%)。

    坎城總監 Thierry Frémaux 也在昨日發佈公開信,鉅細靡遺地闡述了這幾個月來他的心路歷程,以及在坎城影展的選片和轉型過程中的策略考量,以及對未來電影的期許。Thierry 表示:「儘管電影戲院已經閉館三個月了,這個片單反映了電影比起以往只有更加活躍。她依然是獨一無二、無可取替的。」、「感謝那些電影工作者、那些賜予電影生命、以及那些欣賞並賦予其全新生命的人們。拜他們所賜,電影仍然是富有意義和影響力的」。

    「『近期獻映,敬請期待』的標語從來沒這麼具有吸引力--是的,我們將很快可以看到:電影未死,遑論抱恙。」

    -

    以下先列出完整片單,緊接著再附上總監深情款款的全文翻譯。
    (片單為記者會聽打+網路資料匯集而成,或有疏漏還請見諒)

    -

    【坎城影展官方片單 Sélection Officielle】

    THE FRENCH DISPATCH
    dir. Wes Anderson (USA)

    SUMMER OF 85
    dir. François Ozon (France)

    朝が来る (TRUE MOTHERS)
    dir. 河瀨直美 Naomi Kawase (Japan)

    LOVERS ROCK
    dir. Steve McQueen (UK)

    MANGROVE
    dir. Steve McQueen (UK)

    DRUK (ANOTHER ROUND)
    dir. Thomas Vinterberg (Denmark)

    LAST WORDS
    dir. Jonathan Nossiter (USA)

    ADN (DNA)
    dir. Maïwenn (France / Algeria)

    HEAVEN: TO THE LAND OF HAPPINESS
    dir. Im Sang-soo 林常樹 (South Korea)

    EL OLVIDO QUE SEREMOS (FORGOTTEN WE'LL BE)
    dir. Fernando Trueba (Spain)

    DES HOMMES (HOME FRONT)
    Lucas Belvaux (Belgium)

    屍速列車:感染半島 (PENINSULA)
    dir. 延尚昊 Yeon Sang-ho (South Korea)

    IN THE DUSK
    dir. Sharunas Bartas (Lituania)

    本気のしるし THE REAL THING
    dir. 深田晃司 Koji Fukada (Japan)

    PASSION SIMPLE
    dir. Danielle Arbid (Lebanon)

    A GOOD MAN
    dir. Marie-Castille Mention Schaar (France)

    LES CHOSES QU'ON DIT, LES CHOSES QU'ON FAIT
    dir. Emmanuel Mouret (France)

    JOHN AND THE HOLE
    dir. Pascual Sisto (Spain)

    LIMBO
    dir. Ben Sharrock (UK)

    HERE WE ARE
    dir. Nir Bergman (Israel)

    ROUGE
    dir. Farid Bentoumi (France)

    SWEAT
    dir. Magnus Von Horn (Sweden)

    TEDDY
    dir. Ludovic and Zoran Boukherma (France)

    FEBRUARY
    dir. Kamen Kalev (Bulgaria)

    AMMONITE
    dir. Francis Lee (UK)

    UN MÉDECIN DE NUIT
    dir. Elie Wajeman (France)

    ENFANT TERRIBLE
    dir. Oskar Roehler (Germany)

    NADIA, BUTTERFLY
    dir. Pascal Plante (Canada)

    野馬分鬃 (STRIDING INTO THE WIND)
    dir. 魏书钧 Wei Shujun (China)

    七人樂隊 (SEPTET: THE STORY OF HONG KONG)
    dir. 洪金寶、許鞍華、譚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嶺東、徐克 Ann Hui, Sammo Kam-Bo Hung, Ringo Lam, Patrick Tam, Johnnie To, Hark Tsui, John Woo, Woo-Ping Yuen (Hong-Kong)

    FALLING
    dir. Viggo Mortensen (USA)

    CASA DE ANTIGUIDADES (MEMORY HOUSE)
    dir. João Paulo Miranda Maria (Brazil)

    BROKEN KEYS
    dir. Jimmy Keyrouz (Lebanon)

    PLEASURE
    dir. Ninja Thyberg (Sweden)

    SLALOM
    dir. Charlène Favier (France)

    IBRAHIM
    dir. Samir Guesmi (France)

    BEGINNING
    Déa Kulumbegashvili (Georgia)

    GAGARINE
    dir. Fanny Liatard, Jérémy Trouilh (France)

    16 PRINTEMPS
    dir. Suzanne Lindon (France)

    THE DEATH OF CINEMA AND MY FATHER TOO
    dir. Daniel Rosenberg (Israel)

    VAURIEN
    dir. Peter Dourountzis (France)

    GARÇON CHIFFON
    dir. Nicolas Maury (France)

    SI LE VENT TOMBE (SHOULD THE WIND FALL)
    dir. Nora Martirosyan (Armenia)

    DOWNSTREAM TO KINSHASA
    dir. Dieudo Hamadi (Congo)

    THE TRUFFLE HUNTERS
    dir. Michael Dweck, Gregory Kershaw (USA)

    9 JOURS À RAQQA
    dir. Xavier de Lauzanne (France)

    ANTOINETTE DANS LES CÉVENNES
    dir. Caroline Vignal (France)

    LES DEUX ALFRED
    dir. Bruno Podalydès (France)

    UN TRIOMPHE (THE BIG HIT)
    dir. Emmanuel Courcol (France)

    LE DISCOURS
    dir. Laurent Tirard (France)

    L'ORIGINE DU MONDE
    dir. Laurent Lafitte (France)

    あーやとまじょ (EARWIG AND THE WITCH)
    dir. 宮崎吾朗 Goro Miyazaki (Japan)

    FLEE
    dir. Jonas Poher Rasmussen (Denmark)

    JOSEP
    dir. Aurel (France)

    靈魂總動員 (SOUL)
    dir. Pete Docter (USA)

    -

    【總監的信】

    有鑑於全球疫情發展,今年的坎城影展將不會以過往的型式舉行。在三月 19 號,我們宣布影展將延期至七月初舉行。當時,我們必須在四月中以前下一個定論。然而,就在四月 13 的時候,法國政府宣布禁止這個夏天所有的大型藝文活動。傳統上九月是威尼斯和多倫多影展的期間,因此我們不可能到九月才舉辦坎城影展。而在一波秋季影展過後,我們也更不可能延到十月或十一月時再舉辦。

    然而,「取消」一舉從未在考量範圍內。如同您所知,坎城影展的歷史上只有一次在 1939 被取消,以及一次在 1968 年無法順利走完完整的期程。若在 2020 我們無法以過往型式舉行坎城國際影展,則我們必定得找到另一個讓它發生的方式。坎城影展不可能就這樣消失。

    同時,我們也是顧念到許多電影人的辛勞,而不願意輕言放棄。我們無法直接請大家明年 2021 再來。所以,我們如常地進行了選片的工作。而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而這個持續進行選片的這個決策,也讓我們收到了超過兩千部電影長片作品的投遞報名。更精確來說,是 2067 部。

    我們如今已經完成了這個官方片單,而且是一個多麼美的片單。儘管電影戲院已經閉館三個月了--自從 1895 年盧米埃兄弟發明了電影放映技術之後,這還是頭一遭--這個片單反映了電影比起以往只有更加活躍。她依然是獨一無二、無可取替的。我們活在一個影像藝術持續演化的時代--無論是電影的放映方式,或是電影本身皆然。感謝那些電影工作者、那些賜予電影生命、以及那些欣賞並賦予其全新生命的人們。拜他們所賜,電影仍然是富有意義和影響力的。「近期獻映,敬請期待」的標語從來沒這麼具有吸引力--是的,我們將很快可以看到:電影未死,遑論抱恙。

    (中略)

    在 6 月 3 日公佈的片單中,將會有許多眾所矚目的大導演新作。然而,有一些其他作品,儘管同樣受到選片委員會的欣賞和擁戴,則不會在此次露面。原因是這些作品的創作團隊已決定要將作品的上映日期延到 2021 冬季或是春季,同時選擇在明年的影展曝光。因此,今年官方片單中缺席的作品,我們期待明年再見。

    另一方面,今年的官方片單則多了許多新的發現。一個影展的目的就是要發掘並照亮世界各地的潛力新秀,坎城影展也不例外。今年更甚以往,我們看到許多原本以大銀幕放映為創作初衷的作品,不得不轉往小螢幕播放。因此,我們希望可以在致力保存電影經驗的神聖性的同時,也不忘展望未來。

    追根究底,我們之所以堅持今年仍要選出坎城的官方片單,正是因為這是我們作為影展,能為電影所提供最大的幫助,同時也有助於照亮未來幾個月即將在影院中上映的作品們。在歷經幾個月的閉館之後,電影院的重新開張將會是一個關鍵的事件。坎城影展將致力於陪伴這些作品走過這段轉換期,並持續支持它們在法國及全世界的放映計畫,同時也確立影院對於電影藝術的關鍵地位。我們知道許多影展都擁有相同的立場。

    (中略)

    一般而言,坎城影展的官方片單大約會納入 60 部電影(2019 有 59 部、2018 有 56 部)。今年我們的官方片單選入了 56 部電影。這些電影從 2067 部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相較之下,2019 年有 1845 部電影報名、2018 年有 1916 部、2010 年則有 1665 部)。

    這是首次坎城影展收到超過 2000 部報名作品。由此可見,全球疫情危機和後製的延宕,並沒有影響到本次報名的作品數量。

    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個數量的提昇,很大一部分是首部作品:我們今年收到 909 部首部執導作品報名,為歷年之最。這當中有 258 部(28.4%)女性執導作品、651 部(71.6%)男性執導作品。

    最終入選今年官方片單的,則有 15 部首部執導作品(佔整體 26.7%,相比去年共有 10 部、佔整體 17%)。我們從未有這麼多位初試啼聲的導演作品入選官方片單,而這也映證了電影的蓬勃活力,以及影展對於未來世代的重視。

    另一個成長的數據則是電影出品國的地理涵蓋性。今年的片單中包含來自 147 個國家的作品,相較於去年的 138 國成長了 6.5%。

    有關女性導演的部分,坎城影展先前已經簽署了 “Collectif 50/50” 的性別平等協議,並會陸續提供性別比例的相關資料。其中包含下列兩點:

    - 今年共有 532 位女性導演報名作品(佔全部 25.7%),相較於去年的 575 位稍有下降。
    - 然而,入選官方片單的女性導演作品則有顯著提昇。我們今年共選了 16 位女性導演的作品(相較於 2019 的 14 位、2018 的 11 位、2017 的 12 位、2016 的 9 位、2015 的 6 位)。以百分比而言,女性入選官方片單的 28.5% 佔比高於去年的 23.7%,甚至高於報名的女性比率(25.7%)。值得一提的是,若我們單看法國作品的話,這個數據會升高至 38%。

    官方片單中女性導演的佔比持續升高,這是多年來的性別平權運動演變的結果。無論透過數據或作品價值,這都揭示了在當代電影當中,女性導演和女性電影專業人員的藝術和人文貢獻。這不僅只是數據上的分析結果,更是一個令人欣喜的前景:未來我們將陸續發佈短片競賽和電影基石單元的片單和統計數據,你們將會看到在年輕世代中,女性導演的身影更為耀眼奪目,也印證了我們所殷切企盼的平權時代即將來臨。

    既然今年在坎城不會舉辦實體放映,也不會有傳統的影展活動,我們決定將所有的電影全部集結在同一個「官方片單」之中,而不會再另外區別他們是隸屬於「競賽」、「非競賽」、「一種注目」、「午夜放映」或「特別放映」等傳統單元。我們就將這個任務交給您:當您之後觀賞了這些作品之後,您可以自己形塑您心目中的理想「坎城2020」節目表,決定哪部作品最適合放在哪個單元之中。

    同時,看在今年有許多新導演作品的情況下,您也可以自創新的單元來分類這些作品。您可以依據情感、地理、或藝術來為這些作品分門別類,這全都取決於您在今年的作品中看到了什麼--這裡有一些名望大導,也有一些年輕新聲,有一些驚喜、罕見的電影出品國,以及紀錄片、動畫片等等。而今年更是必須提到喜劇作品們,過去我們常常感到遺憾未能納入更多的喜劇作品。

    綜上所述,這個官方片單是基於期許坎城影展,今年更甚於以往,可以完成其最重要的目標而建立--「透過展映電影作品,來宣傳電影、影人及電影專業人員,成為銀幕和普羅大眾之間的橋樑」。

    我們與那些面對這個不確定的時代,仍毅然承諾將於 2021 冬季前,將電影帶進影院的導演、製片和發行商,我們一同創立了這個片單。這也就反映了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官方片單,將焦點投往那些致力在年底前能夠在電影院中與觀眾見面的作品。我們過往的選片標準既是沒有明確定義的但又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候也沒這麼明顯吧!),往往我們在選片過程中會問自己的是:「這是一部適合坎城的片嗎?」而今年我們則又加入了另一個問題:「這不正是帶領觀眾回到影院的最佳影片嗎?」

    這也就成就了一個更廣泛的選片結果,特別是法國電影。除了過去坎城影展的出品國常客(美國、南韓、日本、英國)之外,今年也選入了來自更多地區的作品(保加利亞、喬治亞、剛果)。2020 官方片單的特色之一是質量兼具的強勁法國作品。每年坎城都會選 10-15 部法國作品,今年我們則有 21 部法國電影入選(比 2019 多 8 部、比 2018 多 11 部、比 2017 多 5 部)。

    許多國際影展都會特別讓當地的作品有更多的曝光機會,然而這並非我們這次選片的意圖。這並不是重蹈舊有單元「法國電影觀點」的覆轍。請放心,法國電影在此並沒有特殊優待。簡言之,儘管有些知名的法國導演選擇等到明年才發佈作品,但今年我們所看到的法國作品們本身的質和量,才是導致此結果的原因。...(中略)...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這 21 部入選的法國電影當中,有 8 部是由女性執導(38%),且 9 部是首部長片(42%),這兩個都是極具未來性的指標。

    今年,我們所有人都會懷念「坎城經驗」以及所謂的「坎城效應」:那是當一部作品在節慶宮播畢之後,所引爆的讚譽、榮耀、一陣旋風(有時是暴風)。那是這些電影尚未在其他影展和影院和全世界的觀眾見面之前,所有發生在坎城這 12 天當中的大小事物、各種豐饒的光彩和韻味加總而成的魔幻時刻。...(中略)... 看來我們得另覓他法來支持這些電影了。既然節慶宮的首映不再,那就勢必得在其他的影展或影廳直接舉辦首映了。

    (中略)

    世界上許多其他的影展都曾向我們表達願意接納我們今年的選片,坎城影展也會在近期宣布明年秋季的運作方式。傳統上,接續坎城的一系列影展,如盧卡諾、特柳瀨得、多倫多、多維爾、聖賽巴斯汀、釜山、莫雷利亞、昂古萊姆、紐約、羅馬、里約、東京、孟買,或馬德普拉塔或甚至隔年的日舞影展,都會邀請坎城的作品去做展映。今年也會如此,並且我們會主動提供相關協助。如同去年一樣,我們會和平行單元 ACID 聯合獻映一至兩部片(ACID 和「影評人週」單元分別都會在之後公佈他們今年的片單)。最後,盧卡諾影展總監 Lili Hinstin 曾大方表示歡迎坎城電影移去他們那邊做放映(不幸的是她隨後也被迫停辦本屆影展),而聖賽巴斯汀影展總監 Jose-Luis Rebordinos 也特別決定破例為我們調整競賽規則,容許坎城片單的作品參與聖賽巴斯汀影展的競賽。非常時期、非常手段。

    如同先前所公佈的,今年的坎城市場展仍會轉移到線上如期舉行。這類型的線上活動對於市場展來說是可行的,但並非我們樂見整個影展所採行的方向(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樣的影展型式,對電影版權方來說行不行得通)。目前我們非常看好市場展的參與度和買氣,更多資訊可以參考官網。

    短片競賽和電影基金會學生短片競賽(Cinéfondation)的片單都會在近日陸續揭曉。由預計在明年十二月於法國上映的王家衛經典大作《花樣年華》為首的「坎城經典」單元,也會在隨後公布片單。

    今日透過這些文字,我希望跟您約略分享本屆坎城的選片過程,以及在今年艱難的處境下,整個影展的籌備過程。我也要向所有協助坎城影展繼續運作的人致敬。

    (略過感謝名單)

    最後的最後:2020恰逢費德里科費里尼的百年誕辰紀念。在平行時空坎城影展的 12 天之中,我們肯定都會大力擁抱昆汀塔倫提諾不斷複誦的,流淌在每一位電影愛好者血管裡的大師名言 ——

    「電影萬歲!」

    -

    法文原文:
    https://www.festival-cannes.com/fr/infos-communiques/communique/articles/la-selection-officielle-2020

    英文原文:
    https://www.festival-cannes.com/en/infos-communiques/communique/articles/the-official-selection-202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