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羅紹和基督徒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羅紹和基督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羅紹和基督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羅紹和基督徒產品中有5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生最印象深刻的一天 by 羅丹 #學生作品 #很棒的好文章分享給大家 #沒力寫作課 人生最印象深刻的一天,或許有很多吧,好像很難取捨那個「最」。但此刻我想到的是,去年因為工作而暫居高雄,一天去採訪了一對約莫70歲左右的夫妻。 出發前,介紹我們前往的人只說先生是一位很害羞、安靜的人,我們只知道...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上一堂很有事的印尼學:是隔壁的窮鄰居,還是東協的老大哥?」介紹 訪問作者: 何景榮 內容簡介: 說到印尼,你首先浮現腦海的是什麼? 東協?印傭、移工?沙嗲?峇里島? 或者是……一片空白? 印尼是世界第四大國,還是台中港的第一大進口國! 印...

羅紹和基督徒 在 沒力史翠普yucaio(拿起筆就能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9 10:10:49

人生最印象深刻的一天 by 羅丹 #學生作品 #很棒的好文章分享給大家 #沒力寫作課 人生最印象深刻的一天,或許有很多吧,好像很難取捨那個「最」。但此刻我想到的是,去年因為工作而暫居高雄,一天去採訪了一對約莫70歲左右的夫妻。 出發前,介紹我們前往的人只說先生是一位很害羞、安靜的人,我們只知道...

羅紹和基督徒 在 Coffee TTC咖啡旅人?GT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9 01:33:23

#TTCinRussia 在機上看見最美麗的日落。 . 每次上機前也會有種恐懼,每次也害怕上不了機,不要看我常常搭飛機,其實每一次也很害怕🙈🙈 皆因自從有次去台中旅行前因為台證填錯資料而上不了飛機,機票住宿已經一早付了錢,最後沒有心情再買機票,直接回家了。 當時沒有買保險,但後來才發覺一躺旅行最重要...

  • 羅紹和基督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3 19:20:23
    有 25 人按讚

    人生最印象深刻的一天 by 羅丹
    #學生作品 #很棒的好文章分享給大家
    #沒力寫作課

    人生最印象深刻的一天,或許有很多吧,好像很難取捨那個「最」。但此刻我想到的是,去年因為工作而暫居高雄,一天去採訪了一對約莫70歲左右的夫妻。

    出發前,介紹我們前往的人只說先生是一位很害羞、安靜的人,我們只知道這對夫妻是基督徒之外,剩下的幾乎一無所知。

    到了夫婦的住宅後,先生出來門口迎接我們。他們的房子在一間商店之後,所以穿越了長長的走廊,才看到門。

    先生從頭到尾都用台語和我們溝通,但並不是他中文不好,他的太太是外省二代,基本上都和他說國語。

    我們在對談中得知他的哥哥是一位推崇用台語講道的牧師,他本身非常支持台灣獨立。

    然而,他在說話時是一位斯斯文文、風度翩翩的老先生,既不激昂,也沒有絲毫強勢。

    我們在這位夫婦家待了一個下午,和他們閒話家長,也聊到他們的孩子。多數的時間都是太太在說話,先生在一旁聽,臉上帶著微笑。

    先生的太太身體不好,所以多數時間都待在家中,我們前去拜訪這兩位長輩的原因其實是為了邀請他們來參加一個素人演出的計畫。

    走出他們家門時,天色已暗,老先生站在門口,像是受過日本教育的紳士一般,目送我們離去。

    而在這天之後的很久,我們的計畫正式開始在劇院裡彩排和演出,先生的太太常常在過程中總是太過逞強,不願休息,即便我們都很想要她緩一緩,而先生總是在她身旁守護著她。

    太太常常來跟我和夥伴說我們有多棒,她的鼓勵常常激勵我們,我們都沒有想過只在他家那個下午,會引起這麼大的變化。

    在演出結束的最後一天,劇院舉辦了慶功的演後派對。老太太已經累了,先生帶著太太來跟我們道謝與道別。太太說:「我之後要在哪邊能看到你們呢?」

    她眼眶微微泛著淚,而老先生還是如同往常一般帶著溫潤的微笑站在一旁。

    與他們短短相處的時光被記憶化成了一篇美好的樂章,即便那天已經結束很久了,我還是時常想起兩位長輩的笑臉,先生在一旁筆直的扶著太太,而太太溫暖的手緊緊握著我和夥伴,依依不捨離去的樣子。

    人與人的相處好像不需太長,只要真心相待就很深刻。

    直到現在太太對我們的鼓勵還是深深激勵我,如有機會,也期望能再去拜訪兩位長輩,坐在他們的客廳中喝一杯午茶。

    文:羅丹
    圖:Andrea Piacquadio(pexels)

  • 羅紹和基督徒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7 15:54:20
    有 236 人按讚

    索忍尼辛:

    荒唐嗎?古怪嗎?不可理喻嗎?沒有甚麼不可理解,這正是「作為說服手段的鎮壓」。

    俗話說:先打麻雀和烏鴉,到頭就能打到白天鵝。逐個打,最後總能打中要找的目標。大規模鎮壓的首要意義就在於,真正厲害的和隱藏得很深的人單個兒是抓不到的,在大規模的鎮壓中就會落網和滅亡。

    為了找理由抓捕偶然或預定的對象,再荒誕無稽的罪名也能羅織出來。

    話又說回來,在大多數場合下,並不是非要羅織這些異想天開的罪名不可。有一套非常簡便的標準罪名彙編,探員只需要從裡面挑選出一至兩項,然後像在信封上貼郵票似地貼上去就可以了:

    —破壞領導威信;
    —對集體農莊持否定態度;
    —對公債持否定態度(哪個正常人持肯定態度?);
    —對史太林憲法持否定態度;
    —對黨的(當前)措施持否定態度;
    —同情托洛茨基;
    —同情美國;
    —等等。

    黏貼這些價值不等的郵票是一項單調的工作,不需要高深的技能。探員只需要接連不斷地有犧牲品送上門以不至於浪費時間就行了。行動特派員向各地區、各部隊、運輸部門、學校實行攤派搜羅犧牲品的任務。為了不使行動特派員費神,告密制度便大派用場。

    告密是獄外人與人之間進行鬥爭的X光超級武器:只要把一條看不見細細的光束指向敵人,他就必然倒下,這辦法從不失靈。我不記得這類人的姓名,但我敢肯定,在監獄裡聽說過很多在互相清算中利用到告密的事例:丈夫用這辦法收拾失去他歡心的配偶,妻子收拾丈夫的情婦,或情婦收拾情夫的妻子,或情婦因未能拆散情夫的家庭而收拾她的情夫。

    各種郵票中,探員最常用的是第10分條——煽動反革命(現改為反蘇)。如果後代子孫有朝一日讀到史太林時代的偵查和審判案卷,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這些反蘇煽動者們竟然是一些多麼不知疲倦的心靈手巧之能人啊!他們利用一根縫衣針和一頂破帽子,利用拖淨的地板或者沒洗的內衣,利用微笑或者不微笑、過分帶表情或者不帶表情的眼神,利用顱裡的無聲的思想、秘密日記裡的詞句、談情說愛的短簡、廁所牆壁上的題字,就可以搞反蘇的煽動大業。他們在公路上和鄉間土路上,在火災現場上,在集市上,在廚房裡,在家裡喝茶時,在被窩裡耳語時,都在進行煽動。只有不可戰勝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頂得住這樣的煽動攻勢:

    裁縫放下手裡的針,因為怕丟,便把它別在牆上的報紙上,正好戳進了卡岡諾維奇的眼珠子。顧客發現了。五十八條,十年(恐怖行為罪)。

    女售貨員收到分貨員送來的商品,手邊沒有別的紙,就在一張報紙上記帳。肥皂的塊數正好寫在史太林同志的腦門上。五十八條,十年。

    拖拉機手為了暖腳,扯下一張介紹某個最高蘇維埃候選人的佈告,墊在單薄的鞋子裡。女清潔工(她負責監看這些佈告)發現少了一張,在他鞋裡找到了。煽動反革命,十年……

    五十八條的第10分條是很大眾化的。上至年逾古稀的老太婆,下至十二歲的小學生都能享用。有家室的和光棍的、有身孕的和黃花閨女、運動員和殘廢、醉漢和滴酒不沾的、有眼的和無珠的、有私人汽車的和求人施捨的,一概都能享用。不分冬天和夏天,無論工作日還是星期天,清晨還是夜晚,在班上還是在家裡,在樓道裡,在地鐵車站上,在密林中,在劇場休息時以及在日蝕的時候,都可以同樣便利地給自己掙來一個第10分條。

    在大眾化方面,能和第10分條媲美的只有第12分條——「不檢舉」,換句話說就是「知情不報」。上面說過的那些人全都可以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得到第12分條,但更省事,連嘴也不用張,筆也不用拿。你一動也不動,分條會自己找上門來!而所判的刑照樣是十年監禁,附加五年「籠口」(剝奪權利)。

    「無辜的人!」這就是被大批趕進勞改營的政治犯替代品們主要的自我感覺。這也許是世界監獄史上的空前事件;成百萬的囚犯都覺得自己是清白的,全是清白的,沒有一個人有罪。(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服苦役的只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然而,這些並非由於信念帶來的必然結果而是由於命運的隨意撥弄而被驅趕進鐵絲網裡面的偶然聚在一起的人群,絲毫沒有因為意識到自己的清白無辜而變得堅強起來。也許正因為這種意識突出了他們處境的荒謬性,反而使他們感到更沉重的壓抑。他們更多地依戀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什麼信念,所以絕對表現不出什麼犧牲決心、團結一致和戰鬥精神。還在蹲監獄的時候,整整一監室的他們這類人竟可以任憑兩三個流鼻涕的小偷對他們劫掠和蹂躪。到了勞改營裡,這類人已經完全崩潰,他們隨時準備著在監頭和盜竊犯的棍棒下、在作業班長的拳頭下低頭彎腰,他們尚有能力去做的只是學會勞改營的哲學(互不聯繫,各顧自己,互相欺騙)以及勞改營的語言。

    伊奧利茨卡婭一九三八年進了一座普通勞改營,這個經歷過索洛維茨和隔離所的女社會黨人,看到這裡的「五十八條」,感到十分驚訝。在她的記憶裡,政治犯們曾經是有東西會與人共享的,而現在每人只顧自己活,只顧自己吃,有的「政治犯」甚至拿衣物和口糧做買賣……

    他們打斷了「五十八條」的腰骨——從此再也沒有什麼政治犯了!他們把這些人倒進群島的豬餿槽,驅趕他們去工地送命,同時向他們大聲灌輸著勞改營的謊言:人和人是敵人!

    有諺語這麼說:餓極就會出聲。但是我們這裡的土著是不出聲的——餓也餓不出聲。

    但是他們只要做出很少很少的一點事便可以得救!只要他們不珍惜那條反正已經喪失了的生命,並且團結起來,就可以得救。

    有時候整批送來的外國人,例如日本人,反而得到成功。一九四七年在列伍奇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勞改營的上個懲戒勞改點,押來了四十名日本軍官,即所謂「戰爭罪犯」(儘管天曉得究竟他們對我國犯了什麼罪)。正是嚴寒季節,又是連俄國人也吃不消的伐木工作。「不買帳派」很快就扒掉了其中幾個人的衣服,好幾次打劫了他們的麵包筐。日本人迷惑不解地期待著長官們的干涉,但長官們自然是只當沒有看見。這時他們的作業班長近藤帶著兩個高級軍官,晚上走進勞改點長的辦公室,提出警告說(他們的俄語講得很流利):如果你們對他們的暴行不停止,明天兩個發誓明志的軍官將實行切腹,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勞改點長馬上意識到在這事上自己可能找上麻煩。此後兩天,他都沒有帶日本人出工,伙食恢復正常標準,把他們調離勞改點。

    為了鬥爭和勝利所需要做的原來是多麼少啊——僅僅是不必珍惜生命!而生命反正是早已完蛋的了。

    但是我們的「五十八條」經常是與盜竊犯及日常慣犯混雜起來的,從來沒有機會單獨聚在一起——以免他們互相看到對方的眼睛,以免他們忽然意識到——我們是什麼人。那些能夠成為獄中和營中的首領,具有清晰的頭腦、熱烈的喉舌、堅定的心的這種人早已根據案卷上的特別標記被單獨剔出去,用布團塞住了嘴,關進了專門隔離所,在地下室裡槍斃。

    然而根據道家學說早已發現的一個生活中的重要特點,我們應當早就想到:政治犯消失之日正是政治犯湧現之時。

    我現在敢大膽地說,在蘇維埃時期真正的政治犯不僅有過,而且比沙皇時期更多,並且比先前的革命者表現出更大的堅忍不拔和勇敢的精神。

    這與前面所說的似乎矛盾,但是,非也。政治犯在沙皇俄國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受到公眾的密切注視,在社會和報刊上立即可以引起反響。現在,社會黨人在蘇維埃俄國的境遇則困難得不可比擬,能稱為政治犯的也不止是社會黨人,只不過他們被大桶大桶地倒進一千五百萬人的刑事犯海洋,我們看不見他們的形象,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他們成了啞人,比啞人更暗啞。魚便是他們的形象。

    魚是古代基督徒的象徵。政治犯的主要隊伍正是基督徒。他們是一些粗拙的、文化不多的、不會發表演說和起草地下號召書的人。(這些事按他們信仰是根本無需做的!)他們走進勞改營受難和死亡,只是因為不願放棄信仰。他們清楚地知道為什麼坐牢,在信念上卻毫不動搖!他們也許是唯一絲毫沒有染上勞改營哲學甚至語言的人們!這樣的人們難道不是政治犯嗎?

    不行,可不能把他們也稱作囚奴!

    他們當中尤其多的是婦女。道家說:大道廢,有仁義。罪惡的東正教堂仍然在培育出無愧于公元初年的基督教女兒——那些被投豺餵虎的女教徒姊妹。

    遞解隊和墳場,到處都有大量基督徒。成百萬的人流有誰去數?他們無聲地死去,像蠟燭似的只能照亮周圍一小片地方。這些人是俄國最優秀的基督徒,差一些的都動搖了,退縮了,躲起來了。

    這還不能算「較多」嗎?沙俄可曾有過這麼多政治犯?它連萬位數都還不會數呢。

    但是在我國在扼殺政治犯的工作上是做得如此乾淨,這樣不留旁證,關於其中這些人的故事,很少能浮上水面來。

  • 羅紹和基督徒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4 16:20:51
    有 57 人按讚

    殖民主義往往帶著強大的暴力來推動在地人群文化的改變,在這過程之中往往有許多悲劇埋藏在地底。

    這篇來自【DQ地球圖輯隊】上的文章,介紹了上週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的甘露市印地安寄宿學校(Kamloop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發現的一座大型亂葬崗,以及下面所埋藏 215具孩童的遺骨。這也帶我們進一步反思殖民主義曾經/至今仍帶來的傷痛。

    ---------------------------------------
    同化原住民的印地安寄宿學校

    所謂的「印地安寄宿學校」是 19、20世紀時,由加拿大政府和宗教團體一起設立的義務性寄宿學校,目的是要強迫同化當地的原住民青年。

    而在這之中,「甘露市印地安寄宿學校」是整個寄宿教育系統裡最大的一間學校,它於 1890年時由羅馬天主教會所開辦,在 1950年代時註冊人數達到高峰,最多同時有 500名學生在此處上學。1969年,中央政府接手管理這間學校,並且將它改建為當地學生的宿舍,此處一直到 1978年才正式關閉。

    15萬名原住民兒童被迫離開父母
    1863年到1998年,在加拿大,有超過 15萬名原住民兒童被迫離開父母,被送到 139所印地安寄宿學校,他們在此處被迫成為基督徒,不僅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語言,也不能實踐他們的文化傳統,其中有很多孩子甚至在身體及心靈上被虐待。

    2008年,加拿大啟動特別委員會紀錄這個「教育系統」所帶來的影響,發現很多原住民兒童在進到學校後,便再也沒有返回過自己的社群;而 2015年發布的標誌性報告《真相與和解》(Truth and Reconciliation),更直指這項政策是「文化上的種族滅絕」。

    至少4,100位原住民兒童在校內逝世
    而加拿大政府也於 2008年時正式為這項令人髮指的政策道歉,並承認體罰和性侵害在印地安寄宿學校中十分猖獗。

    除此之外,《真相與和解》團隊底下的「失蹤孩童計畫」(Missing Children Project),則記錄了那些於學校內逝去的孩子。直到現在,它們確認至少有 4,100位學生在校園中過世。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dq.yam.com/post.php?id=13923

  • 羅紹和基督徒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13 22:00:11

    本集主題:「上一堂很有事的印尼學:是隔壁的窮鄰居,還是東協的老大哥?」介紹
           
    訪問作者: 何景榮
       
    內容簡介:
      說到印尼,你首先浮現腦海的是什麼?
      東協?印傭、移工?沙嗲?峇里島?
      或者是……一片空白?
      
      印尼是世界第四大國,還是台中港的第一大進口國!
      印尼人更是目前台灣人口占比最高的外國人!
      身為台灣人,我們真的必須好好認識這個東協鄰居。
      跟著「最了解印尼的台灣新二代、靠印尼脫魯的台灣囝仔社會學家」何景榮,
      揭開印尼的神祕面紗、不可思議的各種面向,
      以及台印之間動人的連結與故事!
      
    搞懂印尼有多重要?
      2002年就有媒體報導,印尼的丹堤咖啡有246坪,鼎泰豐五家有五種菜單。創造「金磚四國」一詞的前高盛投資公司首席經濟顧問歐尼爾,於2014年再提出「薄荷四國」,其中就包含印尼。2018年,已有2000家、2萬人左右的台商布局印尼市場;政府更計畫2020年在印尼設立台商專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預測,印尼的GDP在2023年將躍升為全球第六!
      
    你知道嗎?這個東協鄰居,正與台灣發展出越來越緊密的關係!
      台中港高度仰賴印尼進口的天然氣,印尼則倚賴台中輸出的工具機;印尼人目前是台灣占比最高的外國人,台印跨國婚姻下誕生的新住民第二代,早已不計其數,而印尼在台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數量和規模都位居第二。在文化上,台灣和印尼更有著親切的連結,不只是台劇和珍奶、雞排在印尼爆紅,你到印尼旅行也不用怕餓死,因為許多印尼食物的發音,幾乎跟台語一模一樣!
      
    以前你不知道印尼很正常,但看了這本書,若沒有眼界大開、笑著流淚大喊「台印一家親」,那就很反常了。
      無論你是單純愛看故事的人、印尼台商、正在學印尼語、準備去印尼玩的讀者,或只是想提升國際觀,何景榮的專業印尼觀察都能滿足你的需要。他擅長以武俠劇般的筆法,結合幽默鄉民口吻,用台印混血的雙眼,為你展現這片不可思議的新天地,無難度拉近你與「萬島之國」印尼的距離,除了知識滿載,更能摸清楚如何跟印尼人交陪、交朋友!
      
    作者介紹:何景榮
      印台客(最了解印尼的台灣人)
      麻辣人氣教授
      十大傑出青年
      
      印尼媽媽、台灣爸爸的印尼在台新住民第二代。自詡為「最多穆斯林朋友的基督徒」「最了解印尼的台灣人」,擅長「三秒觀察,立即辨識東南亞移工各國國籍」,頻繁受邀到各單位、學校,到處演講關於印尼的一切,聽眾總是讚不絕口。
      
      早在1970年代,亞洲武打片熱潮襲捲東南亞國家時,負責電影拍攝業務的印尼籍何媽媽,與台灣籍的何爸爸在峇里島片場邂逅,譜出異國戀曲。跟著媽媽在說母語的環境下長大,何爸爸又在國營事業技師退休後擔任大樓管理員,也讓何景榮從小看見勞工的辛勞與偉大!
      
      出生於印尼雅加達,三個月後與家人返台定居,在台灣受教育、成長。曾自言:「人生就像在打怪,每次看到歧視或瞧不起我的人,就像開始一個新的關卡。」為了扭轉社會對新住民第二代的歧視,一直以來以當「人生勝利組」來證明新二代並無學習障礙。從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畢業後,考取教育部留學獎學金和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赴美攻讀博士,2016年取得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同年當選第54屆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一路上獲獎無數,是辯論比賽冠軍暨最佳辯士、優秀學生第一名、外交特考第一名,也曾在德國杜賓根大學和泰國暹羅大學當訪問學人,在財團法人賽珍珠基金會擔任特聘顧問。
      
      南亞海嘯期間,接受台北市政府委託,協助印尼受災戶導入教育資源。也曾經配合美國海巡署與中華民國駐美外館,出海營救受困於美國領海、我國籍漁船上的多位印尼漁工。Dcard網站上的紅人,被網友評比教學認真、有趣,學生也打出將近滿分的課程評鑑認證。曾為「獨立評論」「換日線」的專欄作家,目前為逢甲大學通識中心的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移民研究、全球化研究、印尼文、伊斯蘭與穆斯林文化、東南亞新創產業/電子商務、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
      
      期許平反台灣人對東南牙人矮人一截的刻板印象,堅信所有在台新住民二代,都像同樣身為新二代、在印尼長大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有著跨文化的先天優勢與出人頭地的未來。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羅紹和基督徒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2-11 16:06:11

    本集主題:「拖延有理:從達爾文、達文西的拖拉歷史,看見被低估的人生智慧」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達爾文發現「物競天擇」理論二十年後,《物種起源》才得以出版,因為達爾文深怕得罪了基督徒父親以及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
      
    ★達文西的第二幅「岩窟聖母」畫像,在教會委託的二十五年之後才完成,並掛上祭壇。其實第一幅只遲了二年,但達文西賣給了出更高價的人,以示對教會的抗議。
      
    ★法蘭克‧萊特接下富豪委託的設計案。九個月之後,萊特在兩小時內火速繪出「落水山莊」設計圖,迎接突然來訪的雇主。
      
    我們可以在「拖延」和「才智」之間,找到連結嗎?
    拖延行為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創新嗎?
      
      在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金錢的普世價值裡,「拖延」似是懶散見不得光的行為。本書作者安德魯‧桑提拉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拖延主義」的信奉者,總是花盡心思去做無關緊要的事,眼看著截止日期即將來臨,卻放任自己的恐懼加深,仍然無所作為。
      
      為了探索自己的拖延行為無獨有偶,桑提拉開始進行研究,並從歷史名人中找例證,如:達爾文、達文西、雨果、詩人泰德休斯、美國國父富蘭克林、建築師萊特……,把他們在面對重大事件時,花招百出的拖延理由,以及分析拖延、擊敗拖延的方法,以流暢的文筆,描述成一篇篇如喜劇般的故事。之後再透過心理學家、哲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的文獻,解釋為何普羅大眾如你我,何以會拖延重要的事情,卻不需要有太大的罪惡感。信手拈來盡是博學的知識、妙趣橫生的軼聞和真實故事,文字淺白,娛樂性十足。
      
    ★拖延不是病,是人性
      
    ▶ 「拖拉的人通常很聰明,畢竟他們得隨時找到讓人信服的理由,來把事情拖個沒完沒了。」
    ▶ 「拖拉者,寧願讓人以為他們缺乏的是努力,而不是能力。」
    ▶ 「拖延造成失敗,也為失敗找到了藉口。」
    ▶ 「拖延,是因為擔心聽到他人的評價。」
    ▶ 「拖延,是因為害怕達不到對自己高期許的完美主義。」
    ▶ 「事情延宕下來,是因為對於被交付的工作規模和數量,給嚇得不知所措。」
    ▶ 「或許是因為拖到最後一刻,腎上腺素狂飆的刺激,吸引了我。」
      
    ★拖延是種「抗議」,也是種「掌控」
      
    只有在以「選擇」為最高價值的世界裡,才有拖延和耽擱這回事。
      
    作者簡介:安德魯‧桑提拉(Andrew Santella)
      作品散見於《GQ》雜誌、《紐約時報書評》和《石板》線上雜誌。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此刻或許又找出什麼鬼理由,拖延重要的正事不做了。

  • 羅紹和基督徒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9-23 08:00:00

    西乃山又稱摩西山,是埃及西奈半島南端的一座山。海拔高度為2,285公尺,在西奈半島僅次於海拔2,637公尺的凱薩琳山(Mount St. Catherine), 聖凱薩琳修道院位于山腳,海拔約為1,200公尺。在《聖經》中,西乃山是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裡火焰中向摩西顯現之處。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摩西在這座山代表以色列人領受耶和華的律法十誡。當摩西在山上時,亞倫製造了金牛犢給以色列人敬拜。摩西下山看見,摔碎了法版。
    莫卡塔姆洞穴教堂(Cave Church)也被稱為皮匠聖西門教堂(Church Of Saint Samaan The Tanner),位於埃及開羅的莫卡塔姆山內。這座教堂的神奇不單在於它的渾然天成和人文奇觀,更因為它就建造在曾經發生過神跡奇事的莫卡塔姆山內,而這個神跡也與聖西門密不可分。垃圾山街巷的許多牆壁上都刻畫著「十」字紋樣。埃及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這裡卻是一個基督教社區,生活在此的近5萬人中有超過90%都是基督徒。聖西蒙教堂的歷史並不悠久,它始建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為了紀念千年前那位幫助科普特教皇移動大山的皮匠西蒙,基督徒們在這座穆卡塔姆山上的岩石中開鑿教堂。據當地嚮導介紹,整個工程歷時5年完成,山體的一側完全被掏空,僅開鑿的岩石重量就高達250噸,其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聖西蒙教堂巨大的祈禱廳順著岩洞依勢而建,僅座椅就有近百排,可以容納1萬多人在此進行宗教活動,堪稱中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教堂。每年都有大批的基督教信徒來此朝聖。從教堂建立後不久,一位來自波蘭的名叫馬里奧的藝術家便開始在岩石上進行宗教場景的雕塑,很多講述耶穌與宗教歷史的雕刻作品通過這位元藝術家靈巧的雙手得以呈現,也為這座樸實無華的教堂增加了不少美感與藝術氣息。目前聖西蒙教堂不僅僅進行宗教活動,還設立了教育中心、幼稚園和針對聾啞人和聽障人士的職業培訓學校,為垃圾山上的居民提供生活服務。
    埃及博物館位於埃及首都開羅,是1858年由法國人馬里埃特創建的。博物館共分兩層,下層順時針展出從古王國時期到羅馬時期的古物,有很多大型石像、石棺和石刻等;上層根據主題分成不同展室和展區,有木乃伊、棺槨和很多較小型的展品。眾多藏品之中,以圖坦卡門陵墓出土的文物最為人注意,博物館也特別劃出一間展室展示圖坦卡門墓中文物,包括法老的黃金面具和棺槨。木乃伊展室是另一個引人注目的部分,展出數具三千多年歷史的法老王乾屍,包括拉美西斯二世、SetiI、TuthmosisII等著名法老。該博物館還包括一個攝影節和一個大型圖書館 。埃及博物館包括許多部分先後順序排列
    第一部分房屋Tutankhamon的寶藏。
    第二部分房屋前王朝和古王國紀念碑。
    第三部分房屋第一中間期和古村古跡。
    第四部分房屋的紀念碑現代英國。
    第五條房屋的遺跡和後期的希臘和羅馬時期。
    第六條房屋的硬幣和紙莎草。
    第七條房屋石棺和scrabs 。
    遺憾的是博物館內不能拍攝。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