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羅秉成維基百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羅秉成維基百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羅秉成維基百科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原來,孩子的人生就像結一個網,煮一鍋湯】 謝謝「#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丘美珍為我的新書寫了非常棒的推薦序,我先反過來推薦大家讀她寫的推薦序。(如下) .......................................... (文/丘美珍) 前兩天到一個公園散步。林間穿梭時...
羅秉成維基百科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原來,孩子的人生就像結一個網,煮一鍋湯】
謝謝「#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丘美珍為我的新書寫了非常棒的推薦序,我先反過來推薦大家讀她寫的推薦序。(如下)
..........................................
(文/丘美珍) 前兩天到一個公園散步。林間穿梭時,偶一抬頭,看到萬里晴空之下、兩樹枝枒之間,有一面好大的、綿密的蛛網。
我一時詫異,趨前細看。這兩棵樹距離不近,看似纖弱的蛛網怎能從此端送到彼處,中間竟相隔兩公尺之遙。這時有風吹來,那面蛛網在風中搖曳,柔軟卻強韌,
再定睛一看,蛛網的主人正在中心,昂揚而立,守住自己的領土,俾倪那幾隻不幸被網羅的小蟲,想必牠此刻已見獵心喜。
我突然心裡起了一個念頭──那隻超強蜘蛛的父母,應該不曾告訴過牠:
「這裡風大又寒冷,你絕對結不了這麼大的網,補不到那些畏寒的蟲。」
昆蟲的世界中,每一物種都依著自己的稟賦求生存,見機行事,想必不會有太多親子之間的糾葛和牽絆。
人間的世界卻是不同。
.
之前曾經跟一個心理醫師聊天。
他提到,自己的病人當中,有一些是企業家及企業家二代,彼此不知道其實他們看的是同一個醫師。
也因此,深入與親子二代對話之後,他得到一個結論:「如果,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孩子青出於藍、超越自己,那就是親子雙方同感滿足的時刻。」
我對於他這個結論,謹記在心。如今自己身為三個青少年的母親,才知道這是不容易的歷程。
.
大人總是苦口婆心,根據自己的經驗,向孩子指出一條風險最低、成功機會最高的路,從食衣住行、學業、生涯,莫不細心指教。
但是,這條所謂「安全」的路,是不是孩子最想經歷的人生,這中間就是親子不斷溝通甚至衝突的過程,而這樣的衝突,最常發生在家有青少年的階段。
同樣身為青少年母親的我,閱讀菊仙這本書時,感覺她既是母親,又是個每天思考的「教養」人類學家。
她以家庭做為田野,以孩子做為研究對象,在每日居家的作息中做出假設、經過推理,得到驗證。
因此,讀她的書總是十分過癮。
因為她書中的文字,有著縱橫交錯的寫作角度。
.
就垂直的時間軸來說,她細述孩子從小到大的關鍵事件,從中反思孩子成長的脈絡,如此,深深引發其他父母的共鳴;
就水平的知識跨度來說,她往往結合心理學、教育理論,綜合科普,從中彙整出深入淺出的教養實務,讓讀者閱讀之後能獲得知識架構,從中有所收穫。
這一次,她研究的對象,是每天在家裡神祕成長的三個青少年。
菊仙說,根據專家研究,孩子在十三至十七歲的階段,像座活火山,不定時噴發,傷及旁人。
可憐的父母親,在這階段就如同居住在火山腳下的居民,不時受到火山「正常能量釋放」的驚擾。
由此可知,這個階段的親子關係,是如何步步驚心。
.
臉書社團「家有中學生」中,每天都有惶惑不安的父母貼文求解,從孩子的身高、體重、學區、老師,一直到成績、交友、興趣、前途,常有發文引來數百則留言討論,由此可見這是個多麼艱難的教養之地。
即便是資深媽媽如菊仙,也曾經被家裡的青少年孩子氣到出走。
.
她曾經一個人負氣騎上腳踏車,在市區遊蕩逛到深夜一點半,直到氣消了才回家。
如此,她每天與家裡青少年交手數百回合的結果,菊仙終於描繪出青少年的真實面貌:
「自認可以獨立,但卻不能負全責;想要自己抉擇,卻又完全無法承擔後果;
主張很多,卻又判斷力不足;爭取權利,卻又不甘願盡義務。」
.
依我來看,這一點不假。究竟這個階段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父母親應該如何因應才是王道?
青少年的身心板塊正處於劇烈成長以及整合階段,由於大腦及荷爾蒙兩者都有變動,以致於青少年成為一種既不是小孩也不是大人的特別生物,需要父母親以特別的智慧相待。
對父母親而言,最有感的改變是:
‧日常生活,從前鋒變後勤:以前親子之間,一路由大人衝前鋒主導的狀況;現在變成孩子在前衝刺,父母在後支援。
‧親子溝通,從教練變成旅伴:以前是爸媽一個口令,孩子一個動作,彷彿教練帶著子弟兵。現在孩子期待的是透過平等的對話,彼此了解,相互尊重。
.
這兩個看似單純的改變,其實過程並不平靜。
主要是因為青少年大腦及內在生理的變化,使得他身不由己,理性臣服於情緒。
外在喜怒哀樂都鮮活直接,忘了對大人的禮貌和行事分寸。
針對父母親的焦灼,菊仙以同理幽默的筆觸,在書中提出教戰守則,面面俱到,猶如一本青少年教養維基百科,讓所有「家有青少年」的大人可以參照辦理,讀後不慌不亂,心平氣和。
尤其,她提到跟青少年打交道的幾個「眉角」,包括「父母降級、孩子才能升級」,以及「先安孩子的身,才能安孩子的心」,真的都是務實聰明的做法。
.
另一方面,菊仙特別能同理父母親的心情。
書中說到,在孩子的人生中,父母可能會經歷「四主」的修練。
孩子在未能獨立之前,父母是「飼主」,供吃供住;
孩子在幼年之時,以父母為天地,我們彷彿「神主」;
孩子不知人生疾苦,我們循循善誘,形同「教主」;
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年少衝撞,目中無人,我們慘為「苦主」。
還好,這「四主」的修練歷程,會在青少年階段結束後畫下終點。
.
在書裡,菊仙提到一個關鍵字「人格湯底」,特別引人深思。
孩子的秉性,融合過去親子互動的結果,會成為孩子這一生的「人格湯底」。
就父母來說,在青少年階段以前,親子互動的親密時光,正是為孩子人生打底的時候,
孩子以此為基礎,開始展開他人生的際遇,往裡面增添材料和味道,最終煮成一鍋屬於自己的「人生湯」,餵飽自己,分享別人,造福人群。
因此,尊重孩子是他人生的廚師,在他的人生廚房中,我們只是過客,絕非主人。
即使我們手邊握有美味人生的食譜,但如果能放手讓孩子透過不斷探索和嘗試,煮一鍋自己的人生湯,這足以顯示出父母的雅量和智慧。
.
一般認為,青少年應該在十八歲以後,就從「少年郎」畢業成為成熟理性的大人了。
但是,有科學家研究,真正由青少年大腦蛻變為成熟大腦的年紀,其實是二十五歲。
難怪美國主要的租車公司安維斯(Avis)規定,二十五歲以上才能租車駕駛,看來他們公司內部有腦科學家加持。
在青少年成長的風暴中,幸好有這本好書相伴。
此後,不論是孩子十八歲還是二十五歲,正式結束青春期,在他們變成大人之後,我們關愛的眼神仍舊會陪伴著他們。
希望那時候,一起回想起他們的叛逆青春,親子雙方可以笑看過往。
所謂的天倫之樂,就是如此吧!
延伸閱讀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看懂孩子省話、衝動、敏感背後的祕密】
📌博客來:
http://t.cn/EcvHBaH
📌金石堂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
📌誠品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
📌三民
http://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7102815
📌讀冊
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68603.html
羅秉成維基百科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原來,孩子的人生就像結一個網,煮一鍋湯】
謝謝「#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丘美珍為我的新書寫了非常棒的推薦序,我先反過來推薦大家讀她寫的推薦序。(如下)
..........................................
(文/丘美珍) 前兩天到一個公園散步。林間穿梭時,偶一抬頭,看到萬里晴空之下、兩樹枝枒之間,有一面好大的、綿密的蛛網。
我一時詫異,趨前細看。這兩棵樹距離不近,看似纖弱的蛛網怎能從此端送到彼處,中間竟相隔兩公尺之遙。這時有風吹來,那面蛛網在風中搖曳,柔軟卻強韌,
再定睛一看,蛛網的主人正在中心,昂揚而立,守住自己的領土,俾倪那幾隻不幸被網羅的小蟲,想必牠此刻已見獵心喜。
我突然心裡起了一個念頭──那隻超強蜘蛛的父母,應該不曾告訴過牠:
「這裡風大又寒冷,你絕對結不了這麼大的網,補不到那些畏寒的蟲。」
昆蟲的世界中,每一物種都依著自己的稟賦求生存,見機行事,想必不會有太多親子之間的糾葛和牽絆。
人間的世界卻是不同。
.
之前曾經跟一個心理醫師聊天。
他提到,自己的病人當中,有一些是企業家及企業家二代,彼此不知道其實他們看的是同一個醫師。
也因此,深入與親子二代對話之後,他得到一個結論:「如果,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孩子青出於藍、超越自己,那就是親子雙方同感滿足的時刻。」
我對於他這個結論,謹記在心。如今自己身為三個青少年的母親,才知道這是不容易的歷程。
.
大人總是苦口婆心,根據自己的經驗,向孩子指出一條風險最低、成功機會最高的路,從食衣住行、學業、生涯,莫不細心指教。
但是,這條所謂「安全」的路,是不是孩子最想經歷的人生,這中間就是親子不斷溝通甚至衝突的過程,而這樣的衝突,最常發生在家有青少年的階段。
同樣身為青少年母親的我,閱讀菊仙這本書時,感覺她既是母親,又是個每天思考的「教養」人類學家。
她以家庭做為田野,以孩子做為研究對象,在每日居家的作息中做出假設、經過推理,得到驗證。
因此,讀她的書總是十分過癮。
因為她書中的文字,有著縱橫交錯的寫作角度。
.
就垂直的時間軸來說,她細述孩子從小到大的關鍵事件,從中反思孩子成長的脈絡,如此,深深引發其他父母的共鳴;
就水平的知識跨度來說,她往往結合心理學、教育理論,綜合科普,從中彙整出深入淺出的教養實務,讓讀者閱讀之後能獲得知識架構,從中有所收穫。
這一次,她研究的對象,是每天在家裡神祕成長的三個青少年。
菊仙說,根據專家研究,孩子在十三至十七歲的階段,像座活火山,不定時噴發,傷及旁人。
可憐的父母親,在這階段就如同居住在火山腳下的居民,不時受到火山「正常能量釋放」的驚擾。
由此可知,這個階段的親子關係,是如何步步驚心。
.
臉書社團「家有中學生」中,每天都有惶惑不安的父母貼文求解,從孩子的身高、體重、學區、老師,一直到成績、交友、興趣、前途,常有發文引來數百則留言討論,由此可見這是個多麼艱難的教養之地。
即便是資深媽媽如菊仙,也曾經被家裡的青少年孩子氣到出走。
.
她曾經一個人負氣騎上腳踏車,在市區遊蕩逛到深夜一點半,直到氣消了才回家。
如此,她每天與家裡青少年交手數百回合的結果,菊仙終於描繪出青少年的真實面貌:
「自認可以獨立,但卻不能負全責;想要自己抉擇,卻又完全無法承擔後果;
主張很多,卻又判斷力不足;爭取權利,卻又不甘願盡義務。」
.
依我來看,這一點不假。究竟這個階段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父母親應該如何因應才是王道?
青少年的身心板塊正處於劇烈成長以及整合階段,由於大腦及荷爾蒙兩者都有變動,以致於青少年成為一種既不是小孩也不是大人的特別生物,需要父母親以特別的智慧相待。
對父母親而言,最有感的改變是:
‧日常生活,從前鋒變後勤:以前親子之間,一路由大人衝前鋒主導的狀況;現在變成孩子在前衝刺,父母在後支援。
‧親子溝通,從教練變成旅伴:以前是爸媽一個口令,孩子一個動作,彷彿教練帶著子弟兵。現在孩子期待的是透過平等的對話,彼此了解,相互尊重。
.
這兩個看似單純的改變,其實過程並不平靜。
主要是因為青少年大腦及內在生理的變化,使得他身不由己,理性臣服於情緒。
外在喜怒哀樂都鮮活直接,忘了對大人的禮貌和行事分寸。
針對父母親的焦灼,菊仙以同理幽默的筆觸,在書中提出教戰守則,面面俱到,猶如一本青少年教養維基百科,讓所有「家有青少年」的大人可以參照辦理,讀後不慌不亂,心平氣和。
尤其,她提到跟青少年打交道的幾個「眉角」,包括「父母降級、孩子才能升級」,以及「先安孩子的身,才能安孩子的心」,真的都是務實聰明的做法。
.
另一方面,菊仙特別能同理父母親的心情。
書中說到,在孩子的人生中,父母可能會經歷「四主」的修練。
孩子在未能獨立之前,父母是「飼主」,供吃供住;
孩子在幼年之時,以父母為天地,我們彷彿「神主」;
孩子不知人生疾苦,我們循循善誘,形同「教主」;
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年少衝撞,目中無人,我們慘為「苦主」。
還好,這「四主」的修練歷程,會在青少年階段結束後畫下終點。
.
在書裡,菊仙提到一個關鍵字「人格湯底」,特別引人深思。
孩子的秉性,融合過去親子互動的結果,會成為孩子這一生的「人格湯底」。
就父母來說,在青少年階段以前,親子互動的親密時光,正是為孩子人生打底的時候,
孩子以此為基礎,開始展開他人生的際遇,往裡面增添材料和味道,最終煮成一鍋屬於自己的「人生湯」,餵飽自己,分享別人,造福人群。
因此,尊重孩子是他人生的廚師,在他的人生廚房中,我們只是過客,絕非主人。
即使我們手邊握有美味人生的食譜,但如果能放手讓孩子透過不斷探索和嘗試,煮一鍋自己的人生湯,這足以顯示出父母的雅量和智慧。
.
一般認為,青少年應該在十八歲以後,就從「少年郎」畢業成為成熟理性的大人了。
但是,有科學家研究,真正由青少年大腦蛻變為成熟大腦的年紀,其實是二十五歲。
難怪美國主要的租車公司安維斯(Avis)規定,二十五歲以上才能租車駕駛,看來他們公司內部有腦科學家加持。
在青少年成長的風暴中,幸好有這本好書相伴。
此後,不論是孩子十八歲還是二十五歲,正式結束青春期,在他們變成大人之後,我們關愛的眼神仍舊會陪伴著他們。
希望那時候,一起回想起他們的叛逆青春,親子雙方可以笑看過往。
所謂的天倫之樂,就是如此吧!
延伸閱讀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看懂孩子省話、衝動、敏感背後的祕密】
📌博客來:
http://t.cn/EcvHBaH
📌金石堂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
📌誠品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
📌三民
http://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7102815
📌讀冊
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68603.html
羅秉成維基百科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就這麼教歷史】
萌發於克里米亞的光與暗(1):克里米亞戰爭概述
對應章節:
九年級下學期第一章─19世紀的民族主義與文化發展
九年級下學期歷史課本的第一章
當中提到19世紀有眾多民族國家獨立
對當時亞非地區的人民
這並非是一件好事
因為有些國家獨立的過程,其實伴隨歐美列強的侵略
(例如:
之所以有「日本」這個國家概念的形成
是源於美國強行要求開港的「黑船來襲」事件
以及後來歐洲列強不平等條約的逼迫)
一些古老的大帝國
就在歐美列強引發的獨立潮進逼下
走向衰微的道路
像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大清王朝
還有,曾經是三洲大帝國的鄂圖曼土耳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於距離歐洲最近
土耳其可謂歐美列強在19世紀擴張下的第一波受害者
(當清朝有「東亞病夫」的稱號,土耳其則被稱為「近東病夫」)
當時圍毆土耳其的歐洲強國
大致上有:
英、法、奧、俄
本來這幾個國家各自侵略,誰也犯不著誰
但隨著擴張範圍擴大
由西向東侵略的英、法、奧
由東向西擴展的俄羅斯
最終會出現勢力版圖摩擦撞擊的時刻
因此
這些歐洲列強對彼此充滿敵意
當中尤以英、俄兩國對彼此的威脅感最重
俄國自彼得大帝以來
一直有著「開窗」的國策
所謂「開窗」是指擴展海權
好獲得大洋中的利益以及對外的交流
因此
彼得大帝一生都和北歐的強權─瑞典鬥爭
就是為了取得波羅的海的出海權
而在東方
俄國也是想盡辦法要取得優良港口好擴展在太平洋的影響
(所以俄國人得了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海參崴
那真是高興的感天動地
但由於海參崴港到了冬天會結凍
所以俄國人之後成天到晚就對
旅順、大連
這兩座優良的不凍港打著歪腦筋
也因此導致之後和日本衝突的日俄戰爭)
各位如果查看維基百科中「俄羅斯海軍」的條目
會發現他們主要有四個艦隊:
北方艦隊(主要航域為北極海)、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
這也代表俄羅斯注重的海權領域
可在這四大艦隊中
黑海艦隊,無疑是最悲催的存在
因為其他三個艦隊可以四處晃悠
可黑海艦隊
他們能航行的範圍……真的只侷限在黑海!
會有如此吃鱉的現況,全都來自於土耳其的擋道
翻開地圖,我們不難發現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堡
是黑海到地中海的必經樞紐
對於俄國人來說
如果能打通這當中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
黑海艦隊就能成功開到地中海
影響範圍將從小小的黑海
瞬間擴展到東南歐及北非等廣大區域
問題是:英國人不答應啊!
當時英國艦隊早就徜徉於地中海
好維繫從亞洲返回英國本土的商業航道
若讓俄國人混進來攪和
那、會、有、多、大、的、損、失?
如此如此
這般這般
英國在1853年,對俄國在土耳其的勢力擴張終於忍無可忍
於是聯合法國悍然向俄羅斯宣戰
這就是本文要敘述的重點─克里米亞戰爭
(但很搞笑的是
英法兩國雖都因維繫自身利益出兵
但受影響較大的英國出兵25萬
受影響相對淺的法國卻出動40萬大軍
呵
英國這民族當真計較到了極點,又喜歡佔人便宜到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英國重要左派歷史學者
霍布斯邦(英文名: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的眼中
克里米亞戰爭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及意義
因為在19世紀中
歐洲各頂尖強權,只發生了這一次重大衝突
在耗時2年多,雙方死傷70萬人的代價後
列強認識到:
「歐美強權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卻花上巨大損失而互相PK
那、是、很、愚、蠢、的
還不如一致對外,佔領還未有西方勢力染指的區域建立殖民地
這樣才是獲得巨大利益的聰明手段。」
於是克里米亞戰爭後
歐美列強加速對外的擴展
就算歐洲各國真有什麼不可避免的衝突
通常也是速戰速決
(比如:
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戰爭,僅花七星期就落幕
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實際上更只進行了一個月)
避免陷入克里米亞戰爭的模式
(但等到歐美列強已經沒有所謂的「處女地」能夠佔領
他們最終還是爆發了衝突
也就是克里米亞戰爭的升級版─第一次世界大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是19世紀唯一一場歐洲強權間的碰撞
這場戰爭理應影響重大
事實上
它也真有一些影響出現
比如說:
英國在這場戰爭後設立了維多利亞勳章
薩丁尼亞王國支持法國出兵,因此獲得法國奧援得以進行義大利統一戰爭
戰爭中,鐵路被證明是極為有效的運輸補給管道
這也促使一次世界大戰各國都依照鐵路狀況佈軍……
等一下!
這跟咱們有個毛關係?
事實上
這場戰爭大概也真被認為與我們沒個毛關係
所以根本沒收錄在國中課本當中
這時問題出現了
既然課本沒有提到這場戰爭,而且不提也不會影響教學內容
那、我、幹、嘛、提、它?
其實這場遠在歐洲並時隔百年以上的戰爭
至今仍對世界各地的民眾有著巨大的影響
只因這場戰爭出現了兩個人
兩個本在當時不顯眼,卻在日後名聲如雷貫耳的大人物
他倆雖身處不同陣營,卻有著同樣的想法:
「拯救世人!」
但是不同的理念卻導致這兩人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
一個秉持崇高理念以善救人
一個專注眼前現實以殺救贖
最令老ㄕ訝異的是
這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最終竟有殊途同歸的結果?
老ㄕ試圖透過此兩人的不同角度切入
面對同一事件時
為何人有不同選擇?
又為何人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一個人的選擇最終又是如何影響了千萬人?
這其中的過去與如今的現在又有何干係?
且讓我們重返19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
探索其中光與影的糾葛及流傳
然後再度證明
.
.
.
.
.
.
我講課內容真的考試不會考!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為:
左上─現代克里米亞簡要地圖
右上─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士兵
中間─19世紀克里米亞半島地圖
下面─克里米亞戰爭中營國士兵使用的排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