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羅福星孫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羅福星孫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羅福星孫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羅福星孫女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林懿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中肯好文 台灣多元認同中的李登輝與馬英九 在國家機器面前,個人是很渺小的。國家所形塑的正統認同是很單薄地,遠遠難以描述戰亂時代,人們複雜多元的認同。 李登輝前總統說:台灣和日本在二戰是同一個國家,所以不存在抗戰問題,這句話對不對?在李登輝身上當然是對的,他用日本名字跟姓氏,當日本軍人,在...

  • 羅福星孫女 在 林懿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8-25 10:25:26
    有 119 人按讚


    中肯好文

    台灣多元認同中的李登輝與馬英九

    在國家機器面前,個人是很渺小的。國家所形塑的正統認同是很單薄地,遠遠難以描述戰亂時代,人們複雜多元的認同。

    李登輝前總統說:台灣和日本在二戰是同一個國家,所以不存在抗戰問題,這句話對不對?在李登輝身上當然是對的,他用日本名字跟姓氏,當日本軍人,在日本本土的防砲部隊對著天上的美國飛機射擊,但是他這樣的例子在當時的台灣是普遍的嗎?其實還有更多不同的故事。

    我的爺爺不但在日本念書還是念軍校,擁有正式的日本軍官軍銜,派任滿州國服役,但是終其一生,他從來沒有改過日本姓氏,他始終用我們傳統的姓氏"蔡",雖然在日本軍隊服務,但是他的親日意識沒有這麼強,他對自己身為台灣人的身分非常清楚,不過卻也沒有太多的中國大陸意識。他強調自己是台灣人,更多的原因是因為無論是日本還是大陸,統治台灣的方式都是把台灣當地人當作次等公民,沒錯,日本也是一樣,所以我爺爺被拒絕考陸軍士官學校,只能轉考陸軍經理學校,這就是歧視。

    不過日本的建設的確拉高了台灣的經濟與教育,有許多人藉著日語來了解跟認識世界,並且在日本人的統治下,建立了自己的認同,他們沒有能力在日本佔領台灣的頭兩年,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回到中國大陸的原鄉,他們留在台灣,從此變成日本國的國民,日語跟日本文化不一定是他們認同的理由,卻一定是他們認同的一部分,一刀切的以亡國奴或漢奸辱罵日據時代的台灣人毫無依據跟禮貌,也傷害了他們的自尊與認同。

    在台灣還有另外一大群人,他們在1949年前後陸續來到台灣,是來自各省的軍公教人員跟眷屬,有兩百萬以上的數字,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是與日本軍人在戰場上面對面廝殺的一群人,是戰爭屠殺強姦的受害者,敵人就是日本皇軍,他們現在居住在台灣,他們的下一代在這裡出生長大,他們依然分享繼承著父祖輩的人生經驗與記憶,有同樣的愛有一樣的恨。他們來自大江大海,他們沒有不愛台灣,但是他們有著自己的抗戰經驗。

    這些人的後代叫做傅達仁(父親傅忠貴是國民革命軍少將,1938年,傅達仁4歲時戰死在山東黃河邊。)、李力群(抗日名將李友邦將軍之子)、高耀漢(空軍英雄高志航之子)、羅秋昭(羅福星孫女),這些人在那個時代,也在台灣寫下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國族認同歷史,羅福星比較特別,他同時有華人、印尼與荷蘭血統,出生在印尼雅加達,只在台灣待了短短三年時間,後來離開,卻在台灣發動密謀抗日,最後遭到絞刑判死。這些人的記憶絕非一般台灣人普遍的印象,卻是台灣不可少的一股記憶。

    能說他們的記憶不屬於現在的台灣嗎?台灣的可貴就在於它的包容與多元,我不是個大國家主義者,對我來說,國家法統沒有那麼可貴,最可貴的是尊重人的價值與精神。李登輝前總統的話語影響力在台灣大概少有人及,只要他開口幾乎一定都是媒體焦點,如果當時他在接受日媒訪問的時候,能夠用同樣的同理心去理解,包容台灣外省族群的歷史記憶與國族認同,我想或許今天李前總統能在台灣獲得更大的掌聲。

    同樣地,馬總統用相當嚴厲的語句反擊李前總統,卻忽略了李登輝的歷史背景與人生經驗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台灣人的記憶,其實李前總統終究是卸任總統,他的話語有一定的意義,卻早已不能代表國家一絲一毫,他的背書不具備任何意義。很多人批評李登輝善變權謀,卻沒有想到在當時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代,是要多大的委屈才能僥倖生存。他一昧集中在李前總統對日本的認同,卻忽略了這種記憶與感情其實的確存在,不然台灣為什麼會對日本這麼友好?難道真的是愛看日劇的結果嗎?

    李登輝會這樣有感而發,其實很大一部分來自過去台灣人長時間的壓抑,這些壓抑的來源不可諱言來自國民黨的統治,當然我也知道,這是地球上所有國家在建立國族意識必經的過程,型塑同一套的國族意識,壓制非我族類的想法與認同,來達到國家統一跟對抗外侮的目的。

    但是台灣很特殊,在現在,我們在同一面國旗下,各自詮釋著自己家庭的認同、歷史與記憶,在彼此的尊重磨合當中,新的台灣意識必會出現,這個新意識必定會成為台灣新的認同,但這種新台灣意識,必須建立尊重彼此的歷史經驗之上,任何武斷地用自身歷史背景與經驗去壟斷歷史詮釋權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台灣必須進步,各族群必須互相尊重,在歷史的詮釋權上更要注意各族群的獨特性。

    可惜的是,至今台灣各個政黨與政治人物,還是困在政治話語當中,沒有辦法把個人從國家中抽離出來討論,只能集中在對方的動機好壞、愛國與否、禮遇要不要取消等問題,少了互諒多了對立,就算久未發聲的族群有機會暢所欲言,也因為隨後湧現的政治喧囂,少了讓對方聆聽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