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羅傑斯自我概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羅傑斯自我概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羅傑斯自我概念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成為全人的七個原則 #人本心理學 #巔峰心態 #成為一個人 . 一九七○年德國人本發展心理學家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ühler)在第一屆人本心理學國際大會(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stic Psychology)上表示,「人本心...
羅傑斯自我概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成為全人的七個原則 #人本心理學
#巔峰心態 #成為一個人
.
一九七○年德國人本發展心理學家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ühler)在第一屆人本心理學國際大會(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stic Psychology)上表示,「人本心理學最具共識的面向之一是努力研究與理解全人」。
.
完整是一種抱負,不是一個目的;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可以達到的狀態。如果有人說自己是完整的整體,那你應該看看他們背後是否裝有電線,因為對方可能不是人類。
.
成為全人的過程是一段持續追求探索、開放與勇氣的旅程,在當中你一次又一次在更大程度上達到與自我及外在世界的整合和一致,進而擁有更大的彈性與自由,以成為自己真正希望成為的樣子。由於你始終處於改變的狀態,因此你也不斷斷往成人的目標邁進。
.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概述成為全人的七個核心原則,以利你為獨一無二的自我實現旅程奠定健全基礎,最終經歷人生中最滿足與難忘的超越時刻。
.
🎆原則一 #不只接受最好的自我 #也要接納全部的自我
.
在《成為一個人:一名治療師對心理治療的觀點》一書中,卡爾・羅傑斯指出,雖然病患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包含了所有人生經驗」——在學、家庭或公司遇到問題,會做出無法控制或奇特的行為,或者心中不斷出現恐懼——「但真正的問題或許只有一個」。羅傑斯觀察發現,每一位病患的抱怨背後其實都在問,「我到底是誰?我要如何才能瞭解藏在這些行為下的真實自我?我要如何才能成為自己?」
.
在我看來,他們問錯了問題。你內心的所有面向都是你的一部分。任何刻意的行為都反映了你心理結構的某些真實部分,不論是你的傾向、態度、價值觀或目標。每個人都具有許多面向。就個人成長而言,我認為你應該問自己:
.
🤔「在有限的生命裡,我最希望培養、發展與實現哪些自我潛能?」
.
若想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你必須深入探索自己的意識,並接受全部的自我。
.
雖然如此,多數人只想追求自我感覺最良好的欲望。世界各地的人們不論所屬的文化為何,大多呈現本真正向偏誤(authenticity positivity bias):以最正向與正直的特質來描述「真實自我」,譬如善良、慷慨與誠實。事實上,人們
認為自己的正面行為比負面行為更真實,即使這兩種行為都符合他們個人的特質和欲望。我們對於真實自我的看法,似乎就是我們最重視的自我。
.
與常理相悖的是,當我們依照實際的本性(包含缺點在內)行事,並不覺得這是最真實的自我。不論人格特質為何,每個人感覺最做自己的時刻,往往是感到滿足、平靜、快樂、充滿關愛、自我接納、善於交際、自由自在、展現充分能力、朝目標前進、專注於當下與接觸新事物的時候。
.
換言之,我們通常都會在滿足所有基本需求、感覺可以自由行事與掌握主觀經驗時,自認展現了最真實的自我。
.
此外,本真具有顯著的社交層面,考量我們身為社會性物種,以及名聲與群體內的獨特地位在人類演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預料中的事。人們往往在與親人相處、和諧地融入他人及環境,還有行為舉止合乎社交規範時,感覺最做自己。相反地,在受到孤立、在關係中面臨衝突與誤解,或是未達到自己或他人的標準時,我們往往感覺背離了最真實的自我。
.
由於做自己的感覺與社交行為之間具有緊密關聯,因此人們認定的真實自我,也許其實就是他們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根據社會心理學家洛伊・鮑邁斯特,如果別人對你的看法正是你希望呈現的形象,你就會感到真實與滿足。他指出,僅僅說服具有正向特質還不夠,人們通常還需要他人也給予一樣高的評價。假如你回想之前感覺展現了真實自我的個人經驗,或許會發現,當你最重視的特質與才能受到他人的重視,正是你自認最發光發熱的時刻。
.
另一方面,鮑邁斯特認為,人們未能取得渴望的名聲時,會自認所作所為有違本真,並未反映真實的自我(「那不是我」)。他表示,「在許多吸毒成癮、通姦、盜用公款、賄賂或做出毀譽行為的名人與政治人物身上,這樣的否認經常是他們對外宣稱的重點」。
.
這解釋了人們對於本真的評價,為何會與自己的道德觀及最重視的目標如此密切相關,以及為何僅僅只是回想過往的道德經驗,就會讓人感覺更加貼近真實的自我。畢竟,舉例來說,一般人認為,比起一邊看影集、一邊享用冰淇淋,按照與「較高層次的」目標一致的方式行事(例如宣布成立新的非營利人道組織),更符合自己與他人眼中的自我。然而遺憾的是,這兩種行為都是真正的你。
.
這為真實自我的存在帶來了更多的困惑。儘管如此,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如果一個人感覺觸及了真實的自我,之後通常能在許多方面得到幸福。除此之外,真實自我的概念也有助於評估你的生活是否無愧於自己的理想。
.
哲學家薇勒莉・蒂貝柳斯(Valerie Tiberius)說過,「充分體現價值的生活」是幸福的主要來源。
.
真實的自我也有可能是某位學者隨意編造的概念,但我真心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最有利於全人的健全與成長的自我面向。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最好的自我(即最健全、富有創造力與有助成長的面向),而它們能讓我們感覺與自我及他人形成了最緊密的連結。我們越能勇敢放下社會性的一面與防衛心,就能獲得更多成長、發展與創造的機會。
.
若想觸及最好的自我,關鍵的第一步是盡可能瞭解全部的自我並接受它,包括接受所有你討厭與急於否認的自我面向。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曾經請復原狀況最良好的病患們根據有效程度選出六項治療因素,結果發現,最常被選中的因素是「發現與接納先前不知道或不認同的自我面向」。
.
當然,接納未必就是喜愛。舉例來說,如果你因為很想狂吃油得發亮、灌滿起士條的甜甜圈而討厭自己,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卡爾・羅傑斯表示,「令人費解的矛盾是,一個人接受自己真正的樣子之後,便能做出改變」。
.
接納的一部分是對整體的自我負責,而不只是關注你所喜愛或最能帶來良好自我感受的想法或行為。
.
挖掘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最想實現的潛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知道自己具有龐大與未知的潛力,但外在的現實(環境條件)與內在的現實(支配人格結構的極端特質)都會影響你培養某些潛力的可能性。更糟的是,某些面向的潛在自我一旦實現了,必將與其他面向產生衝突。羅傑斯承認這是事實,但也認為如果環境條件合適,長久而言,個體將能逐漸認知並相信那些面向的自我有助於成長,進而感受到活力、創造力與完整。
.
☑️原則2:學習相信自我實現傾向
☑️原則3:覺察內心的衝突
☑️原則4:避免嚴重失衡的發展
☑️原則5:打造最好的自己
☑️原則6:追求成長,而不是追求幸福
☑️原則7:善用黑暗面的力量
.
--
.
📖本文摘自《顛峰心態:需求層次理論的全新演繹,掌握自我實現的致勝關鍵》,作者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為人本心理學家,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及紐約大學等學校。他取得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以蓋茲劍橋獎學金取得劍橋大學實驗心理學哲學碩士學位。美國網路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譽他為「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五十位開創性科學家」之一。本書由 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
.
紙本書:https://reurl.cc/kZy9jx
電子書:https://readmoo.pse.is/3jfy7l
.
【想買電子書嗎?給你優惠碼】
.
心理師想跟你說與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合作
👉 http://readmoo.com/
心理師想跟你說讀者專屬優惠碼:KnKpsys9ulev
使用期限:即日起至2021/9/30。
🟧使用規則
1. 單筆訂單限用一組優惠碼。
2. 每位讀墨會員限用一次優惠碼。
3. 不能與首購禮及站上優惠併用。
4. 此優惠碼僅限書籍、雜誌、有聲書,且不得與閱讀器併單結帳。
5. 結帳時輸入的英文字母大小寫需與優惠碼完全相符。
6. 優惠碼無法兌換現金,亦不得轉售。
羅傑斯自我概念 在 羽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9/12台中梓書房講座—愛情與婚姻的兩難》
完成啦!明天的講稿!(把自己的書和羅傑斯和佛洛姆擺在一起是否有些不要臉🤣—是很不要臉吧😂)但都是我明天會提到的書啊~
其實這個題目並不是很好說,畢竟每個人的愛情和婚姻都是很私人的事情,有很多複雜的地方,不太可能在一場講座上,感覺解決了各種不同的問題。
我後來在看《成為一個人》的時候,給了自己很大的鼓勵,就是覺得,我不是去做一個專家或導師,也不是一盞明燈😂,去提供別人建議或指引,而是就是去「作為一個人」,用「如其所是的自我」(這是羅傑斯非常強調的概念),去和明天來到現場,想來聽聽我的想法的人互動。
簡單來說就是不給自己太多「應該要如何」的束縛,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想的,覺得這是在各種關係裡值得追求的目標,就是—表裏如一。
希望自己能夠跟別人表達真實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用應該如何的想像去束縛或限制自己,把目標看的單純一點,就是分享會上,是去讓別人認識真正的我。
這樣的關係我自己的感覺是,重點不是給出什麼非常厲害的建議或有效如說明書的方法,而是在交換意見的過程中,我能夠傾聽和表達自己,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緊張,進而,讓跟我互動的人,也能感覺到「可以表達真實自己」的那種放鬆的氣氛⋯
總之,我就是去做自己的😂雖然講稿如果放大來看有點嚴肅?一個人常看大部頭的書也會給人嚴肅感,但其實這些都很生活化,是很貼近內心的東西,我本人也不嚴肅(這個應該大家都知道😆)想來的人不用害怕。
準備一場講座有點像寫一本書呢,對我來說,就是一樣是表達真實自己的一個過程。總是有點緊張,但也有點期待,畢竟沒有什麼比用真正的自己去與別人交流,更有收穫的一件事了。
明天可能會印出來給到場的聽眾(可能不是全部)現在就先拍起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放大來看~
明天~期待台中梓書房見囉☺️👋
#可以分享喔
#時間下午兩點
#請上女書店粉絲頁報名
羅傑斯自我概念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以為自己沒感覺,也許是因為你太有感受。
近期在看這部韓劇,片名很有意味” It’s okay to not be okay.”(文法不對吧?還是為了要呼應劇情,不好也沒關係?),中文翻成「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身為心理學愛好者,當然不會錯過。
其中一集(沒要爆雷請放心)讓我印象深刻,男主角敍述女主角像空罐頭一樣的不清楚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感覺時,我被女主角的表情觸動了心中某部分。那股「你以為我的沒感覺,其實是因為我太波濤洶湧、太有感受,以至於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只能以切斷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的假面,日子久了我就會從假裝到真正感覺不到感覺了。」的強烈執拗,豈是一個旁人(outsider)能懂的?
想起了我唸書時也有很強烈的「感受不到自己感覺」的時期,那個時候我的人生就像是罐頭訊息一樣大量且不斷重複,沒有知覺也沒有感覺。我印象很深刻,自己常覺得自己沒有感覺,不知道快樂是什麼,也沒有不開心,但也並不開心。就像忘了加鹽巴的青菜豆腐湯,平淡無味但也不至於食不下嚥。想想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思考活著及存在的意義,也在年紀很小的時期就有情緒上的敏感度,卻呈現無感的狀態。
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人格發展理論來看,一個人自發性的有機體評價歷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若是受到父母條件價值(conditions of worth)的影響,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自我概念,而有不一致的負面的感受,如:低真尊、負面自我意象、不真實、焦慮、憂鬱、不適應行為,而無法成為一個充份發揮功能的人。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我們因為要獲取父母的肯定、接納、支持與愛,而必須放棄自發性的情緒、感受或行為時,就有一部分的自己被排斥隱藏起來,然後我們會載上面具裝扮成那個社會、家庭或自己期待中的樣子,而離真正完整的自己愈來愈遠。人的痛苦,幾乎由此而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經驗自己的經歷,體會自己真實的感受,也完整如實地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那麼與自己和諧一致時,便不會有與自己不一致時而產生的痛苦了。
回到劇中,男主角就是因為兒時體驗不到被接納及支持,反倒被冀望為照顧高功能自閉障礙哥哥的附屬品,而失去與內在真實自己接觸的機會。扮演成母親期望中的樣子,也擔起自己內化概念中負責任的弟弟角色,卻一心只想要被疼愛。如同女主角的畫本裡的結語:「到底孩子要的是食物,還是母親的溫暖呢?」,他的痛苦來自於真實我與理想我的差距。
#男女主角對看時間實在太久
#裡面的童話故事都好有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