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罹災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罹災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罹災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罹災定義產品中有4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424的網紅早安財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在家好讀,書單 ≣ ●疫情結束後,我要為自己辦一場「轉變儀式」 疫情的結束,將是你我重生的起點。 若你正好在疫情中畢業,若你疫情後要換工作、創業、結婚、出國,或是打算在疫情後展開任何新計畫,強力推薦你趁著疫情在家期間,讀一讀這本書。 你將會發現,媒體上熱中討論的景氣起伏、天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六感的真實事件 更多影片: 每個人都有第六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lsjdcWIgk&t=5s 每個人都有念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ARrYnmkpw 用念力改變骰子:https://www.you...

罹災定義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07 20:13:58

【解析】《#天能》電影在演什麼?燒腦結局一次看懂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TENET天能》作為2020最受全球影迷矚目的科幻劇情電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透過他對時間的著迷,並發...

罹災定義 在 啡聞 1 c.c.|法式觀點筆記:文化 X 時事 X 歷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20:07:30

#一杯咖啡看時事 環境議題成全球關注重點 專家說的就都是正確? . 📍#奧地利 🇦🇹 9/30是奧國提前大選日 主因去年極右派黨魁發生的通俄門事件 當時身兼奧國副總理的黨魁 以出賣國家利益為籌碼 與俄羅斯交換掌控媒體言論的金援 此消息被德國媒體爆出 不僅讓聯合政府停擺、國際聲譽受損 也使得傾右派民眾...

  • 罹災定義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1 17:21:40
    有 16 人按讚

    💁‍♂️ 在家好讀,書單 ≣

    ●疫情結束後,我要為自己辦一場「轉變儀式」
     
    疫情的結束,將是你我重生的起點。
     
    若你正好在疫情中畢業,若你疫情後要換工作、創業、結婚、出國,或是打算在疫情後展開任何新計畫,強力推薦你趁著疫情在家期間,讀一讀這本書。
     
    你將會發現,媒體上熱中討論的景氣起伏、天災人禍,都只是數十億人每天都在經歷的「外在改變」。許多常被人們掛在嘴上的所謂「人生大事」──畢業、結婚、生小孩、換工作、升遷、退休......,也同樣只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外在改變」。
     
    而你我人生過得好不好、開不開心,看似與這些「外在」的「改變」(change) 有關,但其實關係不大。
     
    重要的,是要看我們遇到外在改變時,「內在」有沒有跟著「轉變」(transition)。
     
    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快樂,大家都有很多理由,但作者威廉‧布瑞奇發現,真正原因都不是口頭上說的那些,實際上若仔細探究下去,會發現多與自己「不放手」有關。
     
    例如一位新手媽媽,明明覺得小baby如天使般降臨,生活增添甜蜜,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難以自拔地天天在憂鬱中度過。why? 因為心裡還在眷戀沒小孩時的輕鬆自在。
     
    有個退休族明明已經不缺錢,可以天天遊山玩水,結果卻罹患了恐慌症,天天靠藥物助眠。why? 同樣是無法忘懷有職務、感覺被重視的昨日。
     
    還有一位剛升官不久的主管,同樣因為不快樂而跑來向作者求助。雖然加了薪、頭銜更響亮,但老覺得工作壓力太大,同事感情變了,職場關係緊張。Why? 因為他仍然留戀著升官前熟悉的工作內容以及常常獲得掌聲的良好表現,如今得學習當主管,變成要為別人(部屬)鼓掌的角色,不再是享受掌聲的那個人。
     
    總之,明明好事一樁,卻因為捨不得對自己的過去「放手」,而搞死自己。痛苦的不是活著,而是我們不願成長。
     
    不願成長的人,畢業後會帶著學生時代的心態踏入社會。計畫結婚時會帶著單身的習慣,與另一個人共組家庭。生了小孩之後,將會因為對自在生活的依戀而把孩子當出氣筒。跳槽時,會帶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到下一份工作。升遷後,會帶著部屬的心情當主管。熟年後,會帶著對職場光環的眷戀邁入退休。然後,這種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常常不開心,動輒這個不爽,那個不滿,輕則在挫敗中沮喪,重則一步步掉入憂鬱谷底。
     
    放手、成長為什麼如此困難?
     
    因為我們習慣透過環境來定義自己。作者說,我們對自己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在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處的人際關係,以至於明明生活環境變了,實際上的行為仍在不知不覺中,緊抓著過去的生活節奏。「大家都在恭喜我開始新的人生,」一位學員說:「而我卻在懊惱過去的時光不再。」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古老部落,會為不同的人生階段舉行儀式(例如成年禮),只是這些儀式如今被很多現代人視為迷信。
     
    不,這些儀式看似不科學,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幫助當事人「清除過去記憶」,從今以後要時時提醒自己:別賴在過去,該成長,該「轉變」了。
     
    布瑞奇的研究發現,我們年輕時從父母身邊脫離、開始獨立生活那一刻的心理狀態,會影響接下來我們處理外在改變的行為模式。如果我們很幸運的在人生起步階段,就體驗到轉變的滋味,日後在不同階段遭遇改變時,也比較容易提醒自己放下過去、敞開雙臂迎向未來。反之,如果在這個階段沒做好心理準備、帶著怨懟心情走進人生新階段,那麼在接下來的路途上,很容易複製同樣的行為模式,一輩子惡性循環。
     
    《轉變之書》首版完成於一九八○年代,先後經歷兩度修訂。出版以來,蘇珊經歷了重病、喪夫之痛,也目睹了世界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最新英文版於去年推出,增加了作者妻子兼事業夥伴蘇珊‧布瑞奇撰寫的「小提醒」、「練習曲」與「後記」,還有好友兼暢銷作家史戴尼爾的推薦文。
     
    多年來,威廉與蘇珊也將這套轉變理論導入企業管理,輔導企業因應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惑。舉例來說,科技推陳出新,如何避免在懷舊心態中故步自封? 「今天世界變化之快,」 蘇珊說:「讓許多曾經被奉為典範的組織顯得過時了。」經營環境的變化──市場漲跌、職場冷暖等等──布瑞奇指出,都是兵家常事。
     
    重點是:當確定環境已經改變,企業有沒有跟著「轉變」的決心。身為經營者,要不要跳出原本的舒適圈(或不舒適圈)?要不要認真探索新的生意機會?他們的研究發現,那些緬懷於自己過去成功經驗的經營者,往往會錯失接軌未來的商機。
     
    「我們面臨的改變之劇烈,是史無前例的。破壞性的改變通常來得又快又猛,影響的人也更多,讓整個社會瀰漫著不確定感與恐懼。」蘇珊在本書後記中寫道:「但人生的真諦,就在轉變之中。在轉變中,人生有希望、有創造力、有洞見、有無窮的機會,是人生大改造、人生重啟的關鍵。」
     
    「當我們成功擺脫了過去所依戀及執著的事物,跟隨生命的邀請向新能量與新目標打開時,我們的人生也將展開新頁。」
     
    疫情中,共勉吧。
     
     
    📚延伸閱讀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肯尼斯‧克利斯汀,2017)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2020)
    。兩個餌只釣一條魚(平裝版):許文龍經典人生語錄(林佳龍,2021)

  • 罹災定義 在 吳韋達 彰化縣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5 21:41:42
    有 980 人按讚

    【徹底檢討改革,終止制度殺人】🚒總質詢喬友大火事件02​

    韋達於 #第五次定期會總質詢,針對6/30發生的 #喬友大火案,質詢縣長王惠美及消防代理局長邱聰佳,喬友大火事件為近幾年來彰化死傷最為嚴重的火警事故,導致3名檢疫者罹難,及一名年僅33歲的消防員殉職。​

    韋達議場播放 消防Chiu桑介紹救命器的短片,救命器安全插銷須在進入火場前拔出,交給安全管制人員掛在管制板上,管制人員每經過10到15分鐘,必須 #提醒火場內消防員,氣瓶氣量是否不足、是否需換人,如消防員倒下不動,救命器就會發出巨大聲響,讓救援小組能快速救援,但事件當天 #安全管制卻失靈,出現嚴重疏失。​

    兩名受困消防員在火場受困許久,明明10到15分鐘要提醒一次,20到30分鐘氣瓶救會用盡,殉職消防員陳志帆受困8小時,另一名消防員掛在窗邊4小時左右求救,#指揮系統未做出適當處置,消防代理局長也未掌握消防員受困情況。​

    韋達在議場啟動救命器,發出與事件當天相同救命器聲響,#受困消防員卻未獲得即時救援,另外,針對 #消防緊急救援小組(RIT),為確保消防人員救災安全所設立的小組,何時開始進行兩位受困消防員的救援,是否有將RIT用於專業任務之外的人命搜救。#指揮系統應作為消防員的後盾,若火場的安全管制及救援系統,無法保護入火場的消防員安全,無法保證消防員奮勇進入火場無後顧之憂。​

    根據取得的資訊,消防局內部會議將本次火警事故,定義為三級火警事故,令人懷疑消防代理局長,是否為本次事件的指揮責任卸責,而根據《彰化縣火災指揮及搶救作業規範》的規定,甚至就當日出勤的6台雲梯車及150多名的消防員,都指出喬友大火動用了將近全縣的消防人力在搶救,#應為四級火警事故,在質詢中不斷追問,消防代理局長證實此次喬友大火現場為四級開設的火警事故,承認自己為現場總指揮官。​

    從事件後不斷有彰化基層消防員,#要求高層須確實檢討及改革,韋達議呼籲消防代理局長 #切勿規避總指揮官的責任,務必立即對於指揮系統的混亂進行檢討,也向要求縣長必須 #重新召開火災檢討會,並邀請消防員、消防員權益團體、家屬 #共同參與了解真相。​

    最後,向縣長提出因應喬友大火消防改革承諾書的 #四大要求:​

    1⃣、支持消防員組工會,鼓勵彰化消防員參與。​
    2⃣、補足消防設備、人力。​
    3⃣、召開事件家屬說明會,並為此事件立碑紀念。​
    4⃣、提出跨局處真相檢討報告,訂定長期消防改善計畫。​

    ◾很遺憾的是,王惠美縣長並沒有簽署,因應喬友大火消防改革承諾書。​

    今日是殉職消防員陳志帆告別儀式🕯,志帆任務結束了,但追求真相改革的漫漫長路不會就此停歇,在此 #向堅守崗位殉職消防員志帆致意,#向所有辛苦消防員們致敬,謝謝你們不分晝夜守護著我們。我們將持續努力 #要求政府公布真相,#徹底檢討改革,讓志帆犧牲得更有價值,持續呼籲儘速修法 #開放消防人員組織工會,讓消防員不只救人也能自救,#終止制度殺人,別再有下一個消防員殉職。​

    🔸總質詢喬友大火事件01 https://reurl.cc/NrDnq5​

    🔹彰化縣議會0713直播影片 https://reurl.cc/0jQG9A​

    🔸感謝消防Chiu桑授權影片剪輯

  • 罹災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2 19:00:56
    有 3,222 人按讚

    1.新冠疫情爆發一年半,在去年耶誕節前夕疫苗誕生後,各國的施打順序就一直反映出各國的價值選擇。

    民主國家幾乎都是由防疫主管機關和全國性的諮詢委員會共同商討,根據染疫風險高低訂出優先施打順序。沒有人有生命的特權。

    這包括了英國、德國、法國及鄰近的日本和韓國。

    2.美國算是其中特殊的例子,整個疫苗接種是由混亂的資格規則拼湊而成且缺乏溝通,50個州就像各自打了50場獨立的戰爭,在疫苗供應不足的時候,爭搶「戰略物資」疫苗,釀成了全國性的延誤和混亂。但美國的思考一直是把讓社會重新恢復運作放在最優先,所以插入了維護社會基本功能的族群,這涉及了爆發疫情可能的死亡率、工作環境密閉群聚的特性,及少數族裔的偏高比例,但也因此讓高齡族群無可避免陷入較高的染疫風險。

    3. 英國和美國同屬新冠疫情重災區,也是最早催生出疫苗並大量生產的國家,但他們反對「社會權力」的思考,即便是王室成員,也得照順序施打。

    日本、法國也遵循同樣法則,在醫療第一線及高齡長者之外,普及一般民眾施打。台灣卻在第二類加入了中央地方官員,及不驗光師公會,⋯⋯由少數人決定,不願公開討論的會議紀錄,更沒有透明的審核標準,台灣施打順序是全球民主國家從未有過的現象。

    {內文}
    新聞片段:
    「在美國,注射計劃是由繁文縟節、混亂的資格規則拼湊而成,而且缺乏溝通。這個國家等於和新冠病毒打了50場各自獨立的戰爭,每個州如今都有自己的疫苗接種策略。地方和州官員表示,真正的問題在供應。州長們對無法獲得聯邦政府承諾的儲備劑量感到憤怒。他們都在撒謊,他們根本沒有儲備足夠的劑量。不可預測的分配正在全國範圍內造成延誤和混亂。」

    這是今年一月底的美國,新冠疫苗開打約莫一個月,媒體形容和真實戰爭沒有兩樣,但這片土地沒有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被視為「戰略物資」的疫苗,究竟該如何發放,一直在社會內部激烈震盪。

    新聞片段:
    「今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顧問小組建議,在醫護人員和療養院員工接種完疫苗之後,下一個順位應該是 75 歲以上老人,而不是先前考慮 65 歲及以上長者。緊隨其後的是前線基本工作人員,該小組將其定義為急救人員、警察和消防、教育類老師和職工、食品和農業、製造業、美國郵政服務人員、公共交通工人和雜貨店工人。」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感染病學專家 Monica Gandhi:
    「他們實際上非常清楚,他們需要讓社會重新運轉起來,因此,為了維持社會的基本功能,他們將其放在優先順位。」

    美國學者專家一致同意,讓高風險及維繫社會重要功能的人優先,是降低死亡率並讓醫療體系繼續運作的重要關鍵。但除了年齡之外的其他類別,該如何評估這類族群染疫對社會的衝擊,實在難以認定。優先順位的排定,涉及一個複雜的判斷與價值選擇,每個決策都需要以民眾聽得懂的方式,耐心仔細地說分明。

    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成員:
    「他們(疫苗的優先順序)確實是讓弱勢群體,未成年人及兒童能夠迅速恢復某種意義上的常態。」
    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成員:
    「孩子們需要上學才能吃飯,但我們需要食物供應鏈暢通 才能把食物提供給他們。」

    這個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自去年疫情爆發後,就一直是透過線上會議,向疾管署及衛生部長提出建議,決定全美疫苗施打的優先順序。所有審酌的科學證據、會議紀錄,均上網公開透明。其成員除了常見的醫療及公衛專家,美國會有一個消費者代表,負責呈現常民可能存在的關切。諸如此次新冠疫苗的施打,將警消、郵務、食品工廠等高風險必要工作人員,拉到65至74歲的高齡族群前,便是援引了這類工作爆發疫情可能的死亡率、工作環境密閉群聚的特性,及少數族裔的偏高比例做出的必要決定,但也因此讓高齡族群無可避免陷入較高的染疫風險。

    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成員:
    「我們的目的是盡可能將更多的疫苗提供給需要它的人,但因而創建如此龐大的群體,確實會在某種程度上讓疫苗接種陷入癱瘓。」

    過程中不斷有企業透過國會遊說,希望能夠「插隊」爭取提前施打疫苗,其中不乏外界熟悉的Uber、Amazon和全球零售商龍頭Walmart,華郵甚至以社論批評,這類美國大企業膽敢在供應有限的情況下公開爭取疫苗,等於是明白告訴那些打得到和打不到的人,誰身陷危險。

    英國衛生部長 漢考克:
    「當然,我最重要的角色,身為英國衛生部長的首要職責,是確保整個英國受到保護和安全。」

    英國和美國同屬新冠疫情重災區,也是最早催生出疫苗並大量生產的國家。雖然在疫苗剛問世之際,不少民眾猶豫恐懼,致使首相強森即便自身感染過新冠病毒,仍率先在鏡頭前帶頭施打,但其優先順序,是交由多元參與的委員會決議。美英兩國間的最大差別,是在醫護長照工作者及高齡長者後,英國仍決定讓高齡及脆弱族群優先,且一路延伸到60歲,只在中間插入了16到64歲有重大傷病或特殊條件者。那些所謂不同職業暴露於新冠病毒的風險,由於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再加上高風險必要工作者多半年紀較輕,最後並未納入優先順位。

    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研究所主任 Mary Ramsay:
    「他們仔細審查了所有關於新冠病毒的數據,並試圖根據誰會罹患嚴重併發症及誰會死於新冠病毒來決定誰優先施打疫苗。」

    在這個前提下,英國王室成員未曾插隊,同樣延續皇權傳統的日本亦然,日本疫苗的優先施打順序,是第一線醫護480萬人,接下來為65歲以上高齡長者,然後是三高等慢性病患1030萬,長照機構工作者200萬,60到64歲長者以下,第六順位就能開放一般民眾全面施打;而同屬G7的法國也一樣,接種順位最優先的,是高齡長者和長照工作者及50歲以上具危險因子的醫療專業人員,其次才是50歲以上高齡,然後就開放全體國人施打。即使走過一整年最嚴峻的疫情,今年44歲的法國總統馬克洪,還是按照順序在6月1號,低調透過推特宣布自己已完成疫苗接種。

    法國總統 馬克洪:
    「我堅持並邀請所有市民繼續接種疫苗,因為這是對抗疫情唯一持久的辦法。」

    反觀今年六月的台灣,即便看著別人慘烈地走過長達一年半的艱辛抗疫之路,當日本援助的124萬劑最大批疫苗抵達後,首度大規模開打仍面臨相同的亂象與窘境,有人公開插隊,也有人透過公權力,堂而皇之地成為特權。

    記者VS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 陳宗彥:
    「主持人陳文茜她有提到,說民眾大家都在等疫苗。她說到第二類的的中央人員的部分,他是排在長照跟年長者的前面,她就質疑說,有一些非高風險的行政機關和總統府的人員都在裡面,認為說如果是光明磊落的話,就應該把第二類的接種名單都公布出來。因為疫苗的注射,是一個醫療行為,依照個資法第六條的規定,這個有相關病歷醫療等等、跟身體健康有關的,這個都是屬於個資法裡面的特種個資,這個是不能去做公開的。

    這是放眼全世界民主國家沒有過發生的現象,總統府官員甚至凌駕總統,優先被放在第二類優先施打順位。而這裡頭存在多少打著防疫為名、實為非高風險的特權人士,外界無從得知,而我們的指揮官面對疫苗分配上的強烈質疑,卻是這樣回應。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陳時中:
    把這打疫苗,有點像是大家在競爭的味道,其實我覺得沒有(必要),不用到這麼的緊迫啦。」

    當大家都在等疫苗,我們遍尋不著指揮官口中的「透明」,此時此刻對台灣民眾來說,雖然疫情比不上國外動輒上百數千的單日死亡,但每天固定數十條人命的代價,已和戰爭沒有兩樣。當疫苗被等同為「戰略物資」,法定的優先順序,形同政府公然宣告的特權,執政者高舉的價值,是百姓?還是權力?端看救命的疫苗,一針針打進誰的手臂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59m58ogDg&feature=youtu.be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TVBS%E6%96%87%E8%8C%9C......
    並開啟🔔

  • 罹災定義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3-22 10:53:47

    第六感的真實事件
    更多影片:
    每個人都有第六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lsjdcWIgk&t=5s
    每個人都有念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ARrYnmkpw
    用念力改變骰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ZCYKMFN7c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有聽過第六感吧~其實第六感真實名稱為超感官知覺,英文簡稱為ESP,所謂的五官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還有觸覺,但這些人可以通過五官以外的感應去預知未來會發生的事,或者是用感官以外的管道去接收訊息。其實到現在為止,超感應的定義還很模糊,我可以大概講幾個給你們聽,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奇異世界的影片,歡迎你訂閱HenHenTV。

    超感應的大概可以分成幾種,我大概列其中幾種,例如說是:預知能力,通靈,心靈感應,讀心術,可以感應物品殘留的影像等等。我們有常聽過在天災發生前,動物已經可以預知這些天災的發生,雖然沒有什麼科學的實例去100%證實它是存在的,但是以下我說的全部案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1. 預知未來與預知夢

    你有沒有發過預知夢?然後那件事情不偏不差的發生了,真的準確得有點恐怖。在1979年,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David Booth,他在1979年5月26號空難事件的前十天,連續夢到相同的夢,他夢見一架飛機起火,然後墜入滿是建築物的區域。由於夢境實在是太過清晰和真實,讓他極度不安,他就在5月22號打電話給聯邦飛行局,也打給在夢境看到的美國航空,但是沒有人理會他,或叫他去看心理醫生。David沒有懷疑過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在他堅持下,聯邦航空局也根據David在夢境所描述的情景,去推斷最有可能性的航班和機場,不過他們不可能因為David的預知而去停掉所以的航班。

    在5月26號,同樣的夢最後一次發生,美國航空191班機在芝加哥機場起飛,其中一架引擎脫離,而使得飛機向左旋轉,好像一團大火般,墜毀在機場附近的建築物區域,機上273人全部罹難。David在電視機前說不出話,他知道這些事件會發生,但是卻無法阻止事件的發生。在事故發生後,民航局負責人證實事件的很多細節和David的夢境所形容的幾乎是一模一樣,而David經過這件事後,雖然不清楚他為何可以預知這件事情的發生,但是他很清楚,嘗試去改變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只會是徒勞無功。

    2. 透視/感應能力
    我們曾經看過連續劇警方在尋找失踪少女毫無頭緒之下,請來一些靈媒去感應那個失踪少女究竟在哪裡,然而在靈媒的指點下真的找到她,這些橋段不是假的。一名叫克罗其尔德·纳基琳夫人常協助警方去尋找失踪的人,她的右手猶如感應器,可以讓她‘看到’失踪人的位置,有一次有一名聾啞少年失踪,警方在她的指點下,找到被岩石壓着的聾啞少年。大家有沒有看過這種牌?這個叫ZENER的牌在1930年發明,在冷戰時期,由於傳聞俄羅斯開始著手訓練超能力的士兵,美國方面也開始研究究竟超感應是否是真實的?心理學家和科學家就常ZENER牌來測試一下人們的ESP,那我們也來玩一下吧?裡面的卡片一共有五種,分別是圓圈,四方格,星星,河流,還有十字架。大家來猜猜看我下一張卡會是什麼吧?我給大家猜十張,倒數5,4,3,2,1. 大家猜中多少個呢?留言告訴我啊

    3. 意念力
    所謂的意念力,就是不需通過自己的手或身體的部位,可以憑空拿起或是彎曲物件,大家有看過彎曲湯匙的訓練吧?在Matrix電影裡面的對白說道:Do not try and bend the spoon. That's impossible. Instead, only realize the truth... THERE IS NO SPOON. Then you will see that it not the spoon that bends, it is yourself. 這句對白讓人耐人尋味,現實中有人可以做到嗎?有!這是真實個案來的,在英國巴克貝大學物理教授約翰,漢斯丁頓對一名15歲名叫朱莉。諾爾芝進行了運用意念力的實驗,他把細銅棒封在玻璃管內,朱莉只需要摸一下玻璃管就可以彎曲它,或者是把金屬鉤鏈接上電力儀器上面,只要她一運用念力,儀器上的針就會跳個不停。同樣在丹麥哈根大學也有做個類似的實驗,17歲的列納夫斯也進行了嚴格的ESP測試,她用手摸一摸螺絲釘就可將其彎曲45度,或是可以把封在玻璃瓶裡面的釘子彎曲。

    看念力測試請看下一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