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繳房地合一稅還要繳所得稅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繳房地合一稅還要繳所得稅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繳房地合一稅還要繳所得稅嗎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8萬的網紅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國家窮到要劫富濟貧?】 8 年前的今天,立法院三讀通過奢侈稅法案,對炒房宣戰。 (好像那個誰也很喜歡對黑道宣戰。) - 💰為什麼要課徵奢侈稅? 2008 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之後,美國聯準會開始一連串的量化寬鬆政策,讓銀行更願意提供貸款,這使得全球市場上有更多的資金流動。隔年,...
繳房地合一稅還要繳所得稅嗎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家窮到要劫富濟貧?】
8 年前的今天,立法院三讀通過奢侈稅法案,對炒房宣戰。
(好像那個誰也很喜歡對黑道宣戰。)
-
💰為什麼要課徵奢侈稅?
2008 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之後,美國聯準會開始一連串的量化寬鬆政策,讓銀行更願意提供貸款,這使得全球市場上有更多的資金流動。隔年,馬政府大幅調降遺產稅及贈與稅稅率,造成台灣本土市場資金浮濫,有錢人紛紛將資金投入股票市場或房地產市場,房地產不論成交量還是價格都呈現暴漲的狀態。
房價因為投資或炒作不合理得翻漲,很快地導致人民的收入追不上房價的增加,而造成房價高升的投資客,往往屬於「收入高且財富多的族群」,卻因為在短期內進行土地及房屋交易的稅負並不高,繳不到多少稅,引起相當大的民怨,因此 2011 年立法院通過奢侈稅法案。
奢侈稅只是一種「消費稅」的俗稱,是政府針對「奢侈品」的消費行為加以課徵的稅,實際名稱是《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主要目的是藉由課稅,讓房價被抑制、不再暴漲,同時也讓有錢的人多繳一點稅,進而達到「財富重分配」的目的,維持社會的公平。
-
💰奢侈稅真的有用嗎?
奢侈稅施行以後,短期內買賣房屋的數量確實減少了,整體房價也大致維持穩定。但也有人索性將價格提高,把成本轉嫁給購買者。
法案施行滿兩年之後,許多投資客又投入房地產買賣,房屋及土地的交易量和價格再度逐步上升。另外,原本估計推動奢侈稅可以產生每年額外 150 億的稅收,實際稅收卻不到一半。有人認為,稅收額度正好印證了奢侈稅抑制交易量的成功,但在交易市場上,仍有許多人以其他名目進行交易,藉此逃避奢侈稅。
根據財政部的研究報告指出,奢侈稅提高了買房自住的比例,成效不錯,但也認為房價沒有下跌,普通人還是買不起房子。而奢侈稅讓房地產成交量降低時,連帶衝擊到房仲業就業者的業績,失去了原本打擊投機客和炒作建商的目的,於是提議要讓奢侈稅退場,也因此立法院在 2015 年修正通過《所得稅法》及《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也就是俗稱的「房地合一稅」,希望透過獎勵自住及提高短期出售稅率的方式,落實居住正義。
-
💰有錢人就欠徵稅?
不論是「奢侈稅」還是「房地合一稅」,都是政府希望藉由課稅,減緩不動產的炒作,避免有錢人越來越有錢,一般百姓卻沒房子住的不公平情況。維持社會公平的政策目的還算合理,但奢侈稅被詬病的是,課稅的基礎是房屋或土地等奢侈品的「銷售額」,而非出售奢侈品的「利潤」,違反了「有所得才課稅」的課稅精神。試想:如果你今天賠錢賣出一項商品,卻還要被課奢侈稅,那要如何達成「財富重分配」的目的呢?
奢侈稅的開徵,是政府基於「居住正義」,干預自由市場的運作的手段。但是,目的是否達成、手段是否合理都必須要經過一再的檢驗。
即使理由正當,政府卻用一個「目的無法達成」或「手段過於苛刻」的政策,大肆向人民收取稅金,恐怕也違反了憲法對人民財產權的保障。
話雖如此,小編也好希望哪天繳得到奢侈稅哦 QQ。
-
#法律白話文運動
#法律歷史上的今天
#奢侈稅 #房地合一稅
繳房地合一稅還要繳所得稅嗎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稅族大遷徙:五分鐘了解影響下一代的政策】
上週股利稅改的貼文得到了異常廣大的迴響,創下了本粉絲頁的最高轉發、觸及紀錄,謝謝~謝謝~凍蒜~(咦)。我們收到了很多迴響,在此綜合的回覆一番。沒回覆到的問題不是說你不重要,而是你太不重要(←哈哈機車女)。
其中有一個迴響超強大的,也可以代表大多數人心中的疑問,貼出來給大家思索一下:
(看不懂不要怕,後面都有翻譯)
「稅率高,政府是不是課到更多稅?不一定!我把富人稅上路後第一年跟前一年作了對比,民國103年申報最高級距40%的大戶12143戶,申報所得4876.8億元,繳納稅額是1698.7億元。隔一年富人稅上路,申報45%最高那一級的有錢人剩下9674戶,他們申報所得3053.8億元,繳了1086億元的稅,所得稅率從40%調升到45%,兩稅合一扣抵減半,政府對有錢人收到的稅收不增反減。原來有錢人作好避稅規劃,把個人股利所得變成投資公司,而這只是眾多避稅手法的一招。」
翻譯一下,他說2014年富人稅率調高,收入最多的那級(1000萬以上),因為從40%調高到45%,結果少了兩千多戶報稅,少收了六百多億稅。所以,只要調升稅率,有錢人一定不會交稅,會逃走的,會變成投資公司的,所以一定要降稅。
這就是傳統你會聽到的,有錢人會逃稅啦,稅率不能高你收不到啦。那麼猜猜看這些話是誰說的?
答對了,怎麼這麼聰明,就是我們超愛的財訊謝金河社長。灑花~~。
那麼上述的說法對嗎?以下是我們這個星期的追蹤報導:稅族大遷徙。
(只要大家愛看我們就會一直寫啊,轉發吧轉發吧轉發吧。。。)
***********
首先,讓我們把財政部最新五年的所得稅資料抓出來,不要只看兩年嘛,我們看一看五年來的數字說什麼。這是被稱為「富人稅」的最高稅級,也就是年收入一千萬元以上人群的戶數,以及納稅金額。
1000萬元以上戶數 稅額
↓ ↓
2011 9613 105868746
2012 9305 100611914
2013 8514 89779815
2014 12143 169871751
2015 9674 108605827
咦,原來台灣最有錢的人差不多有一萬戶,不做這個題目我還不知道耶。
首先我們從五年來的資料發現,台灣年收入級距最高的人群,大概穩定在9000多戶左右,2011、2012、2015年都是這個數字。但是在2013年突然減少到8500多戶,然而在2014年又暴增到12000多戶,到了2015年才回到9000多戶。
有錢人怎麼會一下變少一下變多的呀,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如果最高稅率從40%調高到45%,會減少兩千多戶富人,那該怎麼解釋從2013年到2014年,最高稅率都在40%不變,卻從8500多戶,暴增成了12000多戶富人呢,突然大家又愛交稅了麼?
【稅族大遷徙:Part 1】
2013年是綠卡人最暈倒的一年,因為美國肥咖條款FATCA要在2014年生效了,如果你在銀行的帳戶裡有超過五萬美元,銀行就會用七種方法檢查你有沒有美國籍,然後通報給美國國稅局,讓舉世聞名的IRS查你的稅。
美方很早就聯繫台灣,台灣同意在2014年簽草約、列為視同生效國家,於是2013年在銀行端發生最大的資金大遷徙,就是同時拿綠卡和中華民國護照小本本的雙重國籍者,嚇得趕快把資產搬離銀行。這些錢要不是拿去買房地產,就是匯出台灣。
這些事情不是只有我們在銀行端看到而已,也有媒體報導,我們有截圖下來(最敬業最認真的聯合報孫中英姐姐寫的,敬禮)。
符合肥咖條款的人,根據財政部統計,在台灣有4273人,其實他們人滿好的,只走了800戶左右。所以你可以看到2013年的最高階繳稅戶數,從9300多戶掉到了8500多戶(9305→8514)。
那麼2014年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那麼多繳稅大戶爆出來,多了2000多戶,嚇死人喔。好,這就跟股利稅改有關係,原來2014年是「兩稅合一全減」的最後一年,企業發放的股利,原本是可以全部拿去扣抵營業所得稅的,讓你少交營所稅。但是在2015年,當初說好要給18年的全減優惠到期了,改成只能扣抵一半,顯然營所稅就要多繳了。
於是在2014年,各個公司爆炸性的狂發股利,因為2014是優惠的最後一年,不這時候發什麼時候發,分手都要打一X對嗎(咦咦咦)。
所以2014年大家突然都變得超有錢,多出的那2000多個大戶,他們是因為拿了太多股利,所以收入暴漲,突然升級成千萬大戶的。
我們做了一個表格,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件事情。2014年的股利收入佔全部所得的44%,跟前一年的32%、後一年的32%相比,是暴增了很不小的一筆收入。而且那一年不是只有千萬大戶暴增,高所得級距的戶數都增加了,因為有買股票的人那年都發很多股利。你想想那年你爸有沒有突然帶你去吃餐廳很多次?
所以2015年的繳稅戶數回到9600多戶,並不是因為最高稅率從40%升到45%,也不是因為兩稅合一減半(靠你現在是不是也很懂什麼叫兩稅合一了,我也是!),根本不是因為稅率調升,而是台灣這五年的最高級距戶數就是在這個水準,經濟結構並沒有大的變化。
(邏輯好一點的人會問,那為什麼不是會到前一年的8500多戶。簡單交代一下,2015年總統大選時,蔡英文總統的政見中,有調高遺贈稅作為長照政策財源的主張,所以富豪們紛紛轉讓股票給子女,出現了很多小富豪。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族繁暫不列載。)
呃,謝社長,以後拿資料舉證的時候,一定要拿滿拿好,不要只看自己想要看的年份了啦。
【稅族大遷徙:Part 2待續】
所以Part 1是要告訴你稅率高低跟繳稅行為沒關係嗎?當然不是,我們怎麼會不告訴你世界的真相。有關係的,但不是那種簡單關係。
在銀行端的實務面,我們的確發現到,富人是極為稅負敏感的族群,而且情況比你想像得還要嚴重。然而富人的避稅行為,不單單受到稅率高低一項因素左右,整體稅制、國際租稅環境、當年度景氣情況,都會影響到富人的繳稅行為,這是一個需要綜合考量的盤子,你如果只考慮稅率一項因素,那你一定是人特別厚道。
下一次我們會討論今年的稅族大遷徙情況,其實我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2016、2017年的富人納稅情形會是什麼情形,因為有很多判斷的依據讓我們可以開賭盤(咦咦)。
這些事情不是富人的事情,這些事情就是我們大家的事情,例如今年震驚台灣金融圈的兆豐銀行紐約分行被罰1.8億美元事件,以及這幾天華南銀行紐約分行驚傳受罰,都跟今年的稅族大遷徙有關。
(下週待續,最好訂一下粉絲頁不然會錯過的科科。好現在可以開始轉發了XD)
#財政部一定是故意把網站搞得那麼複雜避免大家很快就破關
#然而在財政部大迷宮好幾天後我們還是找到惹
繳房地合一稅還要繳所得稅嗎 在 呂翊榮的財經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優秀的學員詢問,有人標榜「法人投資可享房地合一優惠」……
還是要留意,當心偷雞不著蝕把米。
《請勿掉進房地合一稅的市場迷思》
【迷思一、成立一人公司不用繳房地合一稅 】
公司法人買賣房地產不課房地合一稅,原本就這樣,是以17%的營所稅課稅,相較於前者最高要課到45%,似乎省很大,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節稅,實際上精算後不見得省呢!因為公司法人賣房地產獲利除了營所稅17%之外,還要負擔盈餘未分配加徵的10%稅負,以實際獲利計算,其實仍須繳交到25.3%的稅率。
【迷思二、房地合一稅不利預售屋】
很多人都說實施新稅制後對預售屋最不利,因為完工時程一定落在明年,未來一旦再賣掉,絕對適用新稅制,要繳交較高的稅負,很多業者也相信,所以在年底之前鋒頭都被成屋給搶走,預售屋銷售業者有一籌莫展的情形。
從景氣走勢來看,現在是景氣高點,確實不宜購買預售屋,因為等預售屋完工交屋後房價鐵定是下跌的。但是房地合一稅是有所得才課稅,一兩年後賣該房子要賺錢的機會很低,頂多是平盤,根本不會有所得稅的問題,所以不是「房地合一稅不利預售屋」,是目前的時機點不利於預售屋。
但再回到房地合一稅本身來看,如果你購買預售屋的目的不是為了賺取短期增值價差,而是要長期自住使用,交屋日落在明年,對這些自用住宅持有者,新制的售屋利得稅負反而會較舊制略輕呢。
特別是新制保障自用住宅獲利低於400萬元,可以全數免稅,舊制則無此優惠;即使獲利超過400萬元,新制亦只按10%稅率課徵利得稅。被課稅者若再經由換屋,不論「大換小」或「小換大」,透過重購退稅,亦可完全或部分消除利得稅負。
因此,已購進預售屋並決定做為自用住宅使用的民眾,可以不必急於解約,亦毋須擔心明年新制合一課稅施行時,會受到重稅衝擊。
【迷思三、房地合一稅上路後將造成房價下跌 】
這是一些反對房地合一稅人士的很重要說詞,但卻很明顯的是個大迷思,就以很多早就實施房地合一實價課稅的國家來看(如英美國家),當地的房價是有漲有跌,並不是說實施房地合一稅就會造成房價下跌。
房價上漲或下跌有很多外部的因素,稅制改變是其中之一,實際上今年來房價就有鬆動的情形,這跟整體景氣循環、資金、市場供需、購買力等等因素都有關,即使政府沒有推動稅改房地合一稅,國內房價還是會修正的。
【迷思四、「399吃到飽」自住免稅啦 】
房地合一稅為鼓勵民眾長期持有房子自住,而不是短線炒作,所以有自住持續六年400萬免稅額的設計,於是就有投資客宣稱將來可以在自住的前提下,讓房價的增值空間控制在400萬以內,如此就不會被課到房地合一稅,如此來炒作房地產。
這是個天大的迷思,實務上誰可能去操控房價的漲跌幅呢?
唯一可能性是透過虛報實價登錄的價格,但這可是違法的。而且要符合自住條件須持續自住長達六年,六年間的房市景氣更是充滿了變數,投資客能忍受這麼長的不確定環境嗎?大筆資金被綁住長達六年符合投資效益嗎?
【迷思五、房地合一稅時代老房子得要繳更多稅】
雖然房地合一稅定有日出條款,明年元旦起買進再賣出的房子才會被課到稅,可是還是有不少持有多年老房子的人擔心,特別是高總價或是商用不動產產品,擔心未來賣掉房子會被課到較高名目的稅負(即使不是房地合一稅),因此已經開始預做準備,在年底之前做出一個左手賣給右手的動作,藉此來墊高房子的持有成本,免得多年的增值價差被稅給吃掉!
原文網址: 請勿掉進房地合一稅的市場迷思 | 好房網News |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news.housefun.com.tw/hsinmin/article/17967210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