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織田作之助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織田作之助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tamarimizu ( )看板JPliterature標題[心得] 織田作之助〈夫婦善哉〉簡...
織田作之助 在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3:22:59
. . 𝐁𝐀𝐑 𝐋𝐮𝐩𝐢𝐧🎩 .... 𝐁𝐥𝐮𝐞 𝐌𝐨𝐨𝐧..... . ジンベースのカクテルは大人の味で 太宰治・坂口安吾・織田作之助が 愛したとされる老舗に 文豪家好きにはたまらない 秘密基地でした🌕 気さくでお心遣いが完璧なマスター、 楽しい一時でした..♡ . . . #銀座#berlupi...
昨天讀了織田作之助的小說〈夫婦善哉〉,特別感動。
這麼好的作家在台灣這樣沒沒無聞太可惜了,所以想在這裡介紹一下。
小說發生的地點是1920年代的大阪。從小看著母親為錢操煩的蝶子,以自己的意志成為當
紅的藝妓後,遇見了帶著口吃的化妝品店小開柳吉。
蝶子對柳吉一見鍾情,認為柳吉是個穩重又可以信賴的男人,兩個人很快發展成相當親密
的關係。然而柳吉已經有妻女了。柳吉揮金如土的惡習,加上與蝶子的關係,柳吉的父親
氣得把他趕出家門。柳吉不多考慮便帶著蝶子暫時性地私奔,但回到大阪後卻怎麼也無法
得到父親原諒,妻子也丟下女兒回到娘家,只好跟著蝶子生活。
和沒用的柳吉不同,蝶子打從和柳吉私奔開始,就沒有考慮過退路。回到大阪後,蝶子和
自己的母親一樣,為了丈夫而陷入生活的愁苦焦勞中。蝶子想方設法地賺錢供養不願意工
作的柳吉,而柳吉始終對蝶子的付出視若無睹,三不五時地用蝶子的辛苦錢出去花天酒地
。蝶子總是憤怒地責打柳吉,而柳吉總是想離開蝶子回到原本的家,但到了最後,十幾年
過去了,兩人還是繼續一起生活。
--
雖然小說本身是相當直述式的筆法,但如果仔細品味的話,其實可以看出表層之下織田想
表達的意義。
在小說的中段,柳吉與蝶子唱的淨琉璃(一種說唱敘事表演)的著名片段,暗示這個大阪
發生的故事,其實是另一個故事的翻版。
十八世紀末大阪的淨琉璃《艷容女舞衣》,描寫酒屋的少爺半七和遊女三勝相戀,為此拋
下妻子阿園。阿園的父親把阿園帶回家,想讓她改嫁,但阿園始終對半七戀戀不捨。故事
的最後,殺了人的半七決定和三勝一同赴死,在最後的信中告訴阿園:「夫妻也有做二世
的,未來一定能再成為夫婦。」
蝶子接著柳吉唱的淨琉璃:「雖知君意不在我,卻戀戀不捨輪迴……」,其實是阿園的台
詞。柳吉拋下妻子,和蝶子成為實質上的夫妻關係後,蝶子的角色便具有了雙重的意義。
她既是拐走半七的遊女三勝,也是癡癡等待丈夫迷途知返的妻子阿園。
雖然對外自稱夫妻,蝶子與柳吉沒有結婚,也沒有得到柳吉親人的同意。蝶子始終對此惴
惴不安,感到隨時都可能失去柳吉。
在這十多年間,蝶子供奉了早逝的柳吉前妻的牌位,拼命討好柳吉的女兒,做了家徽服希
望在柳吉父親死前得到他的承認,但最後還是沒有得到夫妻的名分。然而,這麼多年來一
起生活在現實的煩惱奔波中,蝶子對柳吉的不離不棄,柳吉不斷地離而復返,這個過程早
已證明了兩人夫婦的實質。
得知自己與柳吉的關係永遠也無法得到承認後,如同等待源義經十年的淨琉璃姬(出自《
十二段草子》,就是貫穿整篇小說的淨琉璃藝術之來源),蝶子扭開了瓦斯企圖自殺。但
蝶子卻獲救了──這個發展很有「二世」的意味。執著於夫妻名分的蝶子已經死了,而從
名分的枷鎖中解脫的蝶子,卻因正視夫婦的實質,而如半七最後給阿園的信中所述,與柳
吉成為真正的夫婦。
消失了一陣子的柳吉回來後,帶著蝶子去法善寺前吃一家名叫「夫婦善哉」的湯圓店,像
當年相戀時一樣對蝶子解釋為什麼這裡會每份餐各給兩個杯子:「與其一大杯,還不如分
成兩杯,看起來比較多,這個想法很不錯吧!」而蝶子卻不像以前一樣只是聽著柳吉的解
釋,反駁柳吉:
「應該說,夫婦兩個人會比一個人好吧!」
最後柳吉改變了嗎?我想沒有。改變的是蝶子的心態,或說是蝶子對人生的體悟。夫婦的
本質不在名義,而是兩個人感覺起來比一個人更好而已。
蝶子之後也愛上柳吉喜歡的淨琉璃,兩個人還一起參加了業餘的淨琉璃比賽,柳吉唱、蝶
子伴奏,拿到的二等賞獎品是一張大坐墊,蝶子每天都使用它──故事就在這邊收尾了。
織田是大阪人,他用大阪腔的文字,描寫大阪發生的故事,一事一物都顯得無比真實,
也因此蝶子──這個相當典型的大阪女人,她的韌性與對明天的信心,特別能打動人心。
這不是個美好的故事,也不算有個好結局。但是,生活中的各種困頓、難堪,夫妻間既彼
此扶持又相互傷害,這種波折反覆,沉淪於下又總是在奮力攀緣時失手墜落的不美好的人
生實態,在這實態中主角的莫名堅持與小小的感悟,格外具有渲染力,甚至能感到極苦中
的一絲甘味。
一樣是無賴派作家,比起知名的太宰治,我想更多人會對織田作之助的故事有所共鳴吧?
再者,如果要去大阪旅遊的話,也一定要先讀織田的作品──循著他的文字,就像是走過
1920-1940年代的大阪。之後在現代大阪的所見所聞,肯定會變得很不一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116.31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JPliterature/M.1414173323.A.BAC.html
※ 編輯: tamarimizu (118.166.116.31), 10/25/2014 0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