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繁體中文情感分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繁體中文情感分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繁體中文情感分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繁體中文情感分析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精準「假設」,鎖定目標不失焦 PDCA系統運轉的越快,就能夠越早抵達設定的目標。實踐假設,並反覆檢視,調整,用開車來形容的話就好比「風險駕駛」藉由精確度極高的假設避免重大事故,同時把油門踩到底。使用這套方法,自然可以盡速抵達目標。 換句話說,若你想讓PDCA系統快速運轉,就非得提升假設的精確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繁體中文情感分析 在 綠字體的書摘 a.k.a. 阿綠(Midori)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4-21 15:07:00

這本書非常適合心裡有討厭/不屑的音樂類型的人看,也非常適合自認聽音樂聽很廣、自詡是瞭解藝術的少數人,或是跨界音樂消費者看。 我先自首,我就是那個會說出「我聽所有類型的音樂,除了金屬和嘻哈」的人(尤其是動不動就在歌詞裡面安插生殖器藉此罵人的那種嘻哈,我每次聽都有忍不住想關掉的衝動),也因此閱讀的過程中...

繁體中文情感分析 在 咩小妤 | Miemiefish ?手寫|正能量|咩式婚禮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05:34:44

關於三人的感情— 你曾經歷過的苦痛都會成為養份。 . . 發生在你身上的事叫做經歷, 你怎麼面對和處理才是經驗。 . It only counts as experience if tried to deal with what happened; otherwise, they just happ...

  • 繁體中文情感分析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0:47:38
    有 113 人按讚

    「精準「假設」,鎖定目標不失焦

    PDCA系統運轉的越快,就能夠越早抵達設定的目標。實踐假設,並反覆檢視,調整,用開車來形容的話就好比「風險駕駛」藉由精確度極高的假設避免重大事故,同時把油門踩到底。使用這套方法,自然可以盡速抵達目標。

    換句話說,若你想讓PDCA系統快速運轉,就非得提升假設的精確度不可。而這個假設的一精確度,全都建立在「因數分解」上。具體來說,就是要逐一列出構成「目標」和「現況」的因素。說到「因數分解」,文組出身的讀者也許會感到排斥,但原則上其概念和「邏輯樹狀圖」大致相同。

    假設,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完美的上司」,那麼你該做的並不是立刻尋求「如何成為完美上司」的解決方案,而該先運用因數分解試著分析「什麼樣的上司算完美?」。例如,以我個人一|的解析,「完美上司」大致具備「個人魅力」和「商務魅力」兩大特質。

    針對「商務魅力」,還能再細分為「領導能力」,「人脈」,「個人能力」,「應對能力」或「遠見」等元素。於是,你就會找出「要擁有領導能力需要做什麼?」,「想拓展人脈該怎麼辦?」等問題。」

    「有關於財富與時間的話題。將會拆解成以下三個條目進一步探討:

    1、投資財富與時間
    2、浪費財富與時間
    3、消費財富與時間

    這三項的文字內容看似相近,但三者所包含的意義卻是天差地遠。接下來,我想試著向各位解釋這些條目有哪些具體差異。

    首先是條目一,之所以使用「投資」這個詞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時間和財富經「過運用以後,報酬率提升的可能性非常高。

    相反地,自己耗費掉的財富或時間很有可能會讓報酬率下降的情況,就屬於第二項的「浪費」。至於「消費」,則是介於投資與浪費之間的中立地帶。

    就金錢的角度看來,人們在買了什麼東西之後,經常會根據個人判斷衡量「損益」「得失」。這點對於時間也一樣,例如看完電影之後人們常會以「白費時間」,「浪費」,又或者是一「這段時間真是愉快」,「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等話語,給予這部電影評價。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是懂得衡量風險和報酬率的。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一旦在這個習慣當中過度聚焦於「錢」,一定就會有人出現排斥反應。

    但如果把焦點放在「時間」上,討論就能順其自然地進行下去。正如同我不斷在提醒各位的一樣,時間和財富對於我們而言,是種雙向持續交換且活躍於人生舞台上的重要資本,因此還是得妥善權衡兩者的平衡才是。

    「這樣好像死要錢的人,總覺得很討厭。」「滿腦子都在想錢,真的很無趣。」

    我知道很多人會被這種負面情緒束縛,結果始終不願意面對財富的問題。但我認為,這些都不過是漫畫或動畫裡出現的「有錢人」形象,被誇大渲染後植入在世人腦海裡的刻板印象,何況真正死要錢之人的骯髒撈錢手段程度絕對超乎你的想像。這種人由於不會受到身邊的人信賴,縱使再富有也難以長久維持。」

    「將個人資產分成以上三類之後,接著就要以投資組合的方式妥善管理。順帶一提,理財規劃人員在替客戶制定理財計畫時常常使用這套方法,它又被稱作「替財富上色的程序」。接下來,我也來說明什麼是「時間投資組合」吧。

    時間投資組合,會依照睡眠,工作,自我啟發等時間區塊,反省自己一天或一週以來的時間規劃。

    有趣的是,藉由改變時間投資組合的構造,就能夠增加/減少資產,或是提升/降低個人在一各方面的表現。

    比方說,把睡眠時間歸零增加工作時間,這麼一來收入很有可能在短期內增加。然而,熬夜導致隔天專注力顯著下降的結果,可以想見工作效率將大幅下滑,從中長期來看甚至會造成健康狀況的惡化,產生負面影響。

    睡眠,堪稱是財富投資組合當中的「流動性資金」或「保障資金」,一旦把這類資金歸零,全數挪用為獲利資金進行投資,雖然也許可以在段時間內獲得極高的報酬率。然而,就如同金融「市場不振之際,投資人就得背負極高風險一般,一旦過度壓縮睡眠時間,身體狀況就會變得很不健全,稍有不慎就可能賠掉健康。」

    「運用複利的優點在於「時間越久效益越高」,許多懂賺錢的人從年輕時就開始腳踏實地存錢,並自人生早期就積極運用複利的效果。因為他們十分清楚運用複利的優勢。當一筆龐大資金一到手,你該做的不是把它花掉,而是投入複利運用,這才是替自己的未來增加儲蓄的捷徑。

    這套運用複利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複利運用的基礎概念是「資本越多,利益越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說是「運用時間越長,複利的成效越高」也沒錯。就這個層面而言,財富與時間密不可分,兩者應該放在一起思考。

    畢竟盡早積極投資工作中用得到的知識,技術,信用(品牌)等,將直接影響工作或財富人力資本,它必定能替自己帶來壓倒性的優勢。若「以複利來思考人生」,便知道即使是二十多歲一剛開始賺錢也不該停下腳步,持續投入大量時間,累積人力資本,接著再運用累積起來的人力資「本創造更多人力資本-這就是運用複利的模範。」

    「一般人總覺得「有錢人都是鐵公雞」。以我用私人銀行經理人,創業者身分和許多有錢人來往的經驗而言,我重新體會到這類評價與大眾媒體營造的刻板印象非常類似。

    現實中的有錢人,其實多具有強烈的互利互惠精神。這群人不但懂得照顧別人,也非常熱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是有錢的人,具備的奉獻精神就越多,這就是我對富裕階層最深刻且直接的印象。

    正因為這群人平時都以互利互惠的態度對待身邊所有人,內心抱持「此恩必報」想法者當然也與日俱增,因此碰上能夠把自己從商業危機中解救出來的好人,或是得到可遇不可求的投資機一會等「好事」自然會降臨。

    對有錢人而言,這一切也許可以用「不過是運氣好罷了」就輕易交代過去,但以我個人的觀察,大部分的有錢人都是「能夠招來好運的人」。換句話說,他們施予別人的恩情,最終全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若忠於實踐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概念,目光難免會離不開帳面上的數字,但我總認為真要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心理層面的因素也會成為重要的原動力來源。

    我個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一直以來,我總是非常珍惜和各界人士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我與過去遇見的所有人,長年以來幾乎都維持著良好的互動。例如前些日子,高中時期在補一智班認識的朋友才剛來找我商量專業執照的問題;小時候住在同社區的好友,如今也跟我建立起探討商務的夥伴關係。這種話由自己來說可能有點奇怪,不過正是多虧有這麼多人的照顧,才能成就現在的我。

    這點在商務方面也一樣,創業第二年,由於公司正式上了軌道,那段期間我們真的非常需要資金周轉。那時恰好出現幾位願意給我們遠高於當時公司實質能力評價的天使投資人,挹注合計1億日圓(約二千八百萬台幣)的投資金額。

    當時公司每個月能否達到百萬業績都很難說,然而那五位投資人連財務報表都沒看,只對我一說了一句:「既然是富田,應該不會有問題吧。」就答應調集資金交由公司運用。」

    「打造「個人品牌」,能變現又有好感度

    「只要把工作交給這個人,保證可以帶來豐碩的成果。」若他人以這樣的眼光看你,這就是你信用的基礎。

    包括公司支付薪水這件事,大致上也可以視為公司對於該員工能力的信任。向銀行借貸的時候也一樣。正如同信用貸款一詞所示,金融機構會判斷「此人賺錢的能力大概有多少」,進而出借貸款給請者。

    換句話說,在強化能力的同時累積個人信用,不僅能保障工作,還可以向銀行周轉資金。這種正向循環就有助於替自己建構賺錢的能力。

    與人交流的過程當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信用,實際上是可以兌換成現金的。也許有些人會對「把情感方面的交流換算成金錢」感到反感,但若換個說法把信用視為「個人品牌」,你應該就」比較能接受了吧。

    如果「我們公司是東大畢業生佔總員工數兩成,擁有許多優秀人才的企業」這點,是企業品牌形象的一部分,那就表示型塑企業品牌的每一名東大畢業生,也同樣具備獨自的品牌。而品牌的價值,取決於每個人一路奮鬥過來的軌跡,也就是各自的背景。就以上的例子而言,「東大畢「業」正是構成個人品牌的背景之一。

    正是你至今一路奮鬥過來遇見的人們,給予自己的評價逐漸累積而形成了「信用」(品牌)。大學同班同學或從前在職場上共事的所有人,他們如何評價你,如何向別人介紹你,在一切都可透過社群網站視覺化的當今社會之中,其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雖說沒有必要過度刻意「接近或顧慮到其他人,但和周圍建立良好關係,提升他人對自己的信任仍顯得相當重要。即便是一從這樣的層面來看,人的信用依然取決於過往的經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183

  • 繁體中文情感分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5 12:12:43
    有 18 人按讚

    [閱讀]追逐怪物的人: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的連續殺人案追蹤紀實
    #犯罪側寫
    現代人將彼此物化,只顧自己、無視他人痛苦...我們厚臉皮問野獸從何而來,是什麼創造他們,顯而易見,他們就是我們,我們就是他們-布倫特.特維<犯罪側寫:行為證據分析入門>
    這本書透過「傳記」的方式,小說的手法,紀錄韓國犯罪側寫師在偵查和破案實的要角,了解這類型執法人員在犯罪偵查環中的重要性「附註:此類執法人員較像是"心理學者這類的警察"試圖站在犯罪者的角度看待事情,以訴訟法理的科學證據維基礎,推定犯罪者的性格、心理、智力、職業、特徵,有助於縮小嫌犯的範圍,幫助搜查」的新搜查方法,透過訪談人物創造故事角色、場景和行動的方式。
    如果說,#犯案者 是 #利用弱者的心理進行犯罪行為的獵人,那 #犯罪側寫師則是 #獵捕心理獵人的人之一
    犯罪之人,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基於人性的本質、被對待的經驗、後天的遭遇,都是可能促成一個人成佛和成魔的道路,對於犯罪者來說,無論是天生的變異因素、後天的扭曲對待、環境的加乘作用等等因素,進入犯罪者內心,卻又不類化、收回感受的物化著一同透過這個殘酷的濾鏡看世界、環原犯罪現場,正是側寫師們,面對殘酷和受傷而跟著扭曲的人性難解習題!

    #這些被追逐的臉龐 透過犯罪,促成一群人滴水不露的緝捕、追逐著他,藉而更隱沒人群玩起躲貓貓的心理遊戲,這本書藉由側寫師的視角,提供偵查現場,不只非黑即白的視角,更是提供犯罪者突破自己的內心脆弱、隱藏在小心翼翼的心扉背後,內心那塊不被理解的餘毒!

    透過提著燈籠了解犯案者的內心,無論是血跡、腳印、分裂的屍塊現場,穿越理解受害者的哭喊回到現場,從怪物的腳印中,重新反思這個世代能夠提供什麼,不助長怪物,書中指出:大多數的犯罪者都回答不出讓他開心的回憶,但如果詢問關於不高興、生氣、傷心的是,他們會不隻從何說起,感到最悲傷或匱乏的大多都是「和爸媽出去吃飯」「去遊樂園玩」這般家庭生活共有的記憶。

    #家庭的情感樞紐,#養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客體關係品質,正是與這個世界連結的重要一環,主觀感覺被掠奪、活得辛苦、感到無助且挫折,都是我們人生中會遇到的一個環節,孩子不如我們有多種方法可以解決或通過這些生活困境,無論在哪個階段,我們一起努力!然而,你,我,給我身旁的人懇切的支持和觀感,透過一點點力量,都好!

    因為,預防犯罪,只要是社會人我們都有責任,也都身在其中!

    #高寶出版
    #博客來網路書店:

  • 繁體中文情感分析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2 12:39:38
    有 29 人按讚

    「大部分的女性受限於社會規範與成長的教育,往往只是把壓力轉換成某種守勢的態度。她們避免去觸碰心裡真正的需要與欲求,被動地接受大家認同的東西,然後在「心理上的某些細節」鬧彆扭。但這類反應既沒實質功效,也沒任何意義。除一了讓自己不快樂以外,始終只是讓自己離需要越來越遠。既然如此,還不如好好想清楚,到底甚麼是妳真正需要的?一個男人?一段快樂的關係?一段婚姻?人際認同?心理障礙的排除?或只是單純想得到反抗社會價值的快感?

    如果妳真的能夠清楚自己的心理,搞清楚甚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那妳才能採取對的決策,也直到這時候妳才真正的以自己的力量「選擇」了妳的人生。分析過|後,妳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是真的反對市場趨勢,或只是因為自己希望某種更極端的東西?想結婚?需要結婚?還是渴望透過結婚這件事情來「解救」自己的某個心理情境?

    無論那是甚麼,妳必須要自己挖掘出來。一旦挖掘出來,妳得理解:愛情跟解決自我問題是兩件獨立的事情。不管是覺得自我認同度低,自卑感重,過去的經驗痛苦,或是心理上有任何匱乏的東西,這些事情我們都不可能從一段情感關係中獲得彌補。妳刻意要別人注意妳的內在,根本上就是一種逃避。就算有人因為妳靈魂的良善來接近妳,別的問題依舊存在。自卑威,痛苦的經歷,心理上的匱乏,都不會因為跟誰交往而自動消失。

    換言之,自己的問題永遠是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調整的東西。要透過另一個人來|改變,不可能,也不公平。畢竟心理層面的問題,除了我們自己以外,別人其實是完全無能為力的。愛情沒辦法解決內在匱乏的問題,婚姻就更沒辦法了。

    所以,別讓這些心理層面阻礙了我們追求戀愛的機會。尤其如果愛情對妳而言是有意義的,如果婚姻也是妳人生中一個希望達成的里程碑,那就真的該好好調適一下自己的彆扭,並讓自己能以更務實的角度來面對這件事情。」

    「追根究柢,男人需要的其實是「被信賴」與「被肯定」。能讓男人願意發展穩定關係的女人,必然都能讓他產生這兩個心理認知。一旦男人覺得有被對方信賴,並一被對方肯定,就會逐漸產生安全感。這也是為何這些條件如「大方大氣」,「溫柔」賢淑」,「乖巧聽話」,「善解人意」,「思想相近」常被提及的緣故。並非男人需要特定技能,而是帶有這些特質的女生多少擁有所謂「心理療癒」的效果。她們一能降低恐懼感,能讓人情緒的鬆懈,能讓人不用武裝與害怕,也意味著跟她們交往,有較高的機率能從長期關係中得到某些男人無法自身取得的東西。

    甚至有人會在男人面前裝笨或是裝乖,其實也是一種操弄男人安全感的「手段」。有時候男人的自信心太低時,確實他們會以展露力量,或蠻橫的支配性來呈一現並掩飾這種需求。所以裝乖或裝笨讓他覺得高人一等,的確是一種創造他安全感的手法。只是這又實在太權謀或是操弄了,而且心理太過軟弱的男人也未必是個好的結婚對象。」

    「以女生為訴求的偶像劇,女主角通常都是平凡的鄰家女孩。沒有特別的美貌或是才能,工作可能也不太順利。在整個劇情展開的過程,始終自我迷惘,不確定自己對周圍人的價值。但男主角通常都是成熟,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無論旁人如何勸阻,都希望跟女主角在一起,就算原本有豔麗火辣,如名模般的女朋友,卻在跟樸實但內心豐富的女主角相處後,體會女主角的細膩內在,而把膚淺,豔麗,火辣的女友甩在一邊。女主角也在這過程中,體會到自己其實不平凡,感受到自己之於他人的價值。就算過程中自己做了傷害對方的事情,最後一切也能雨過天晴,重修舊好。只要兩人夠有愛,甚麼都不是問題。而自己的平凡,反而是帶給對方力量與成長的動力。

    以上可是超受歡迎的偶像劇架構。但如果我們以此認知為戀愛的基本原型,那必一然會在後續跟異性的相處上,受到深刻的打擊。因為「沒有人會不計代價的努力到底,沒有人喜歡我們毫不修飾的本質,也沒有人天天努力只為挖掘出我們內心美麗動人之處。」

    戀愛的相處更不是只要有愛就一切都不是問題。我們每一步其實都很重要。如果我們的自私或是要求傷害了別人,這傷害有可能會被一直記得,永遠也無法弭平。一但爭執超過了某個界線,這段關係很可能再也回不來了!

    所以,戀愛不是只是任性的做自己就好。戀愛其實是一門修練,一個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過程。」

    「重點一:初始分數所造就出最長的那一邊,將會是男人構築並界定妳們關係的心智模型。

    所以妳必須在展開一段關係時,要小心不要從錯誤的關係開始。

    重點二:模式一旦定型之後,要跨模式幾乎是很難無痛切換的。

    若男人一開始是因為肉體慾望而跟妳構築關係的,除非生活或心理上有重大變動,不然很難將一其轉換成其他關係。就算激情關係與安定關係看似類似,但轉換上還是涉及日常生活適應等問題。穩定平凡的感情不會突然激烈起來;激烈的情感要著陸,其實也沒想像的這麼容易。越是愛得激烈到不可自拔的關係,最後鮮少能有好下場。畢竟激情關係充滿了對抗不可能與各類限制的情緒在其中,一旦變成婚姻或是長期安定的交往關係下,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將反而對彼此都是打擊。

    所以不要用不正確的模式去展開你們的初始關係。因為幾種情境的構成要素差距太大,對方主動切換模式的機率是幾乎不值得期待的。」

  • 繁體中文情感分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9-19 18:41:42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