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繁體中文停用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繁體中文停用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繁體中文停用詞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金老ㄕ的教學日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發布終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戰爭的一切都結束了?士兵可以丟下武器回家當活老百姓,戰勝國人民可以放鞭炮、開香檳慶祝,或是在時代廣場看到任何女性都可以把她拉過來親下去?(注意,雖然當事人不但沒有受到法律指控,而且還留下經典畫面作為歷史紀錄,但這招不是每個人...
繁體中文停用詞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45年8月15日,日本發布終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戰爭的一切都結束了?士兵可以丟下武器回家當活老百姓,戰勝國人民可以放鞭炮、開香檳慶祝,或是在時代廣場看到任何女性都可以把她拉過來親下去?(注意,雖然當事人不但沒有受到法律指控,而且還留下經典畫面作為歷史紀錄,但這招不是每個人都能適用,更要看時間地點,最起碼現在如果有人跑去凱達格蘭大道做同樣舉動,大概只會被國安人員制伏......不過應該可以上什麼動新聞版面就是了。)
讀歷史,的確有些時間點顯特別重要或有紀念性。比如:1937年7月7日,是國民政府對日全面抗戰的開端;或是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行動打響盟軍在西歐戰場的反攻。但有的時候,這些時間點卻又容易誤導人,讓人覺得「事情就突然發生」或是「事情就突然結束」。
像是七七事變,儘管發生衝突,其實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一直沒有放棄外交談判好停止戰爭的可能性,換言之,儘管被視為全面戰爭的開始,但其實當時最初的戰況規模並不算大,而是逐步的升級。況且注意我的用詞,「全面抗戰」,這代表其實早在七七事變以前,中日雙方已經有軍事政治上的衝突,也正是這些衝突的逐步升溫,然後如此巧合的在那個時間地點一口氣引爆出來。
又像是諾曼地登陸,好像盟軍這時開始反攻歐洲,但其實在此之前,盟軍早就有反攻歐洲的行動,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為諾曼地的行動累積經驗及預備(例如:迪耶普登陸戰役)。而盟軍也不是就只有在6月6日有所行動,事實上,在那之後盟軍仍然需要部段輸送物資兵力,而德國軍隊更不是在6月6日就喪失戰力,事實上,有數隻部隊仍在堅持抵抗。
說回到8/15的終戰日,雖然高層說戰爭結束,但事實上,某些地區接收到終戰通告需要時間(尤其當時還沒有WIFI網路),有些軍事行動更是箭在弦上而必須持續進行,所以少數地區仍在猛烈交火中。
又或者戰爭相關的人員並不會因為一紙命令,就能迅速回到戰爭前的原位。像是在中國戰場,日軍仍佔領中華民國眾多國土,即便他們已經停止戰鬥,但仍需等待中國政府的軍隊前來接收(而這就是國共內戰開打前的背景之一);逃難的中國百姓也不可能直接從西南大後方瞬移回自己的家鄉,正如分布在各地作戰的日本士兵也無法瞬間卸甲歸田。
或許說到這,已經有人感到不耐煩:「好啦,我知道回家移動需要時間,行了吧。」
但過往歷史往往都會超出我們後人的想像,比如:一個台籍日本兵,因為戰爭而離開台灣並前往中國東北服役,而他的返鄉之旅,卻是先被抓到蘇聯關了好幾年後,才從日本到上海,再輾轉回來台灣。然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台灣人在返鄉過程中,在上述地點,都又被關了起來,堪稱關關難過,關關都被關過。
這就是今天書籍《零下六十八度》中的主角─台籍日本兵陳以文,他的人生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見到戰爭的更多層面,戰爭不是只有熱火朝天的前線作戰,戰爭更沒有因為終戰而立即消失,正如陳以文先生數年的戰俘經歷,戰爭在當時並沒有完全消退(而且大家要注意,二戰結束後可就要進入冷戰,戰爭的陰影不只沒有遠去,有時還顯得更加厚重以及壓迫),陳以文先生算是極度幸運的,竟能在最後活著全身而退,且留下戰後的紀錄。而有許多戰俘,可是未能留下隻字片語的離開世間......
(我上述的感慨,是來自一部電影「戰地琴人」,這部改編自猶太裔波蘭鋼琴家,在二戰躲避納粹德國追捕的經歷中,鋼琴家曾遇到一位德國軍官,而這位德國軍官竟對他提供保護。可惜的是,這位德國軍官在戰後被蘇聯人俘虜,並只知道他後來死戰俘營中。這位在二戰隊多人提供過庇護的好人,他在戰爭中究竟有何想法?又是為何他有如此行動?都隨著他的死而成為了無解。而且我遺憾的是,有一位好人就著麼毫無交代的離去......)
在這部意想不到的紀錄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史事的紀錄,更是滿滿的感情。包含:陳以文先生所經歷人物的互動,以及作者,也就是陳以文先生的孫子─練馬超大根的陳力航,對於前人追憶的感情。
(話說,在這個好像要催情緒的段落中,我講出作者的外號,是不是很跳tone?其實......這也是種感情,大家懂嗎?)
(友曰:放屁!少在那邊臭蓋!)
好的,那我們進入主題,來抽獎吧!
請完成以下動作:
1.
按讚及公開分享本文
2.
在文章底下留言「我想知道零下六十八度的旅程」,然後如果有,也可以寫下一些你知道有關長輩在戰時的經歷(這算是讓我自己開眼界)。
就有機會獲得《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一書,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3位中獎的朋友,有興趣的人可別錯過這個機會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9406?loc=P_0004_026
#零下六十八度
#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
#前衛出版
#看到我可以叫出作者的綽號就知道我是一個多麼有感情的人了吧
#話說我沒能好好聽長輩的戰亂經歷_因為他們都不講_而不講的背後我後來知道是滿滿的悲痛
繁體中文停用詞 在 好色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詞彙的選擇】(文長)
我太愛這篇文章的觀點了!先提供出處:https://reurl.cc/625Gkb
根據媒體報導,日前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舉辦了一個「校園反毒創意視頻競賽」,並規定參賽學生必須註冊以充滿資安風險而惡名昭彰的app「抖音Tik tok」,引起討論,最後主辦單位決定停用此軟體。
這件事令人詬病的有兩點,第一當然是強制要求學生註冊有資安漏洞的軟體,第二就是活動名稱使用了中國用語「視頻」,而非台灣習慣用語「影片/短片」。
現在很多年輕人經常透過網路接觸來自中國的資訊,因此不知不覺也跟著使用一些中國用語。有些人(例如我)很排斥中國用語,有些人覺得這根本無關痛癢,但這只是個人在遣詞用字上的選擇和習慣,並沒有對錯之分,所以即使看到別人使用,我也不會特地去「糾正」;然而假如是像我引用的這篇文章所指出的狀況,也就是涉及正確性的詞彙,我就會堅持訂正。
離個題,接下來我想舉個日文學習上的例子。
有些日語教師在課堂上會刻意避開比較粗俗或沒禮貌的用詞,不教學生這些失禮的用法,但我反而都會刻意提出來說明。因為我覺得讓學生理解每個詞彙「適切的使用時機」,才是最重要的。講得直接一點,比起「不知道該怎麼用」,我認為「知道該怎麼用,只是選擇不用」才算是真正學會了這個語言。
另外,由於日文有許多漢字,因此我們在學習時必須特別留意,不可以被「形同義異」的日文漢字詞彙誤導。我在課堂上經常提醒學員:中文和日文是兩個不同的語言(廢話),只是使用了相同的「符號」(漢字)來表達。對台灣人來說,很多時候光看漢字再加上一些腦補(X)邏輯推理(O),可能就能理解六七成的日文;然而我也看到很多學習者或許是因為太倚賴漢字,而用中文的邏輯去思考日文,導致誤用日文詞彙而不自知。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過去曾有入門班的學生問:「為什麼日文的『機』有時候可以簡寫成『机』,有時候不行?」
因為日文不是中文(廢話),日文的漢字並沒有「簡體」和「繁體」之分,在日本人的眼裡,「機」和「机」是兩個獨立的漢字,發音和意思都不同。如果你把「飛行機」寫成「飛行机」,就變成「會飛的書桌」了。
總而言之,儘管中文和日文都使用「漢字」(當然也有許多漢字詞彙在中日文裡形義皆同),但兩者仍是完全不同的語言,我們必須謹記在心。
回到主題,其實我覺得,「台灣中文」和「中國中文」的關係就像「中文」和「日文」一樣,雖然使用(幾乎)相同的符號,但本質上其實是完全不同的語言。
仔細想想,除了基本的文法結構和語序(主詞+動詞+受詞)一樣之外,中國人使用的詞彙和我們慣用的詞彙其實差別非常大,尤其是專業用語。
站在學習語言的角度,我認為知道中國人習慣使用什麼詞彙、某個詞彙代表什麼意思,都是好事。可是「知道」和「使用」是兩回事,你必須根據你想溝通的對象,來選擇適切的語言和詞彙,才能清楚傳達你的想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之前曾聽說有中國人在日本的藥妝店用中文大罵不懂中文的日本店員,我就覺得很離奇。「罵人」也是一種溝通,你用對方聽不懂的語言罵他,對他是能造成什麼傷害呢?(在網路上用簡體中文或中國用語罵人也是一樣離奇...)
我也認同「語言是活的」,是會變化(或進化)的;而語言的演變,與使用該語言的族群的文化密不可分。既然台灣的文化與中國不同,很多詞彙當然也就無法通用。
我可以接受台灣人在與中國人溝通時,出於體貼,或是為了追求效率,而選擇使用中國用語(當然中國人也可以展現他們的體貼),但前提是你必須很清楚地知道這件事,而不是單純被對方洗腦,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語言習慣。
對了,先從不說「大陸」開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