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企鵝整理的【繁星推薦】的重要資訊(僅挑特別重要的資訊,可能有疏漏!)
如果有誤請麻煩告知我,我會立即更正!
.
這幾天企鵝在啃繁星的簡章,大致上整理一下幾個繁星的重要事項和流程~
.
🌝繁星意義
為了實現「高中均質、區域均衡」,所推行的大學甄選入學管道。
這個管道對各地明星高中、第一志願的非前...
以下是企鵝整理的【繁星推薦】的重要資訊(僅挑特別重要的資訊,可能有疏漏!)
如果有誤請麻煩告知我,我會立即更正!
.
這幾天企鵝在啃繁星的簡章,大致上整理一下幾個繁星的重要事項和流程~
.
🌝繁星意義
為了實現「高中均質、區域均衡」,所推行的大學甄選入學管道。
這個管道對各地明星高中、第一志願的非前%學生,較為不利
而對地方高中等小型學校的前%學生,較為有利
以提高在非頂尖高中就讀的學生,也可以擁有進入頂尖大學的機會 .
.
🌝什麼人較適合繁星??(並非絕對適合)
在校成績%數較高者較有機會
你的目標學校科系有繁星管道
學測級分/五標 達到標準
術科成績達到標準
備審資料較缺乏者(除第八學群) .
🌝重要提示(如貼文第二頁!!)
※牙醫系改為第八學群【需面試】
(截圖來源: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 .
🌝重要時程(如貼文第二~三頁!)
2020/03/11~12報名
2020/03/17~18放榜
(截圖來源: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 .
🌝分類學群
第一類學群:文、法、商、社會科學、教育、管理
第二類學群:理、工
第三類學群:醫(除了醫科、牙醫)、生命科學、農等學
第四類學群:音樂
第五類學群:美術
第六類學群:舞蹈
第七類學群:體育
第八類學群:醫學系、牙醫系(第八類需面試!)
.
💎需具備的前提
①應屆畢業生,全程就讀同個高中
②高一~高二(四個學期)在校成績(全科綜合)在前50%
③高中前四個學期學業成績總平均全校排名百分比符合大學之規定(校排百分比前20%、30%、40%、50%)。
④該學英聽成績、學測成績、術科成績通過校系之檢定標準 .
💎繁星比序採計
當同分時依序比下來的採計順序
各校可能採計的項目
英聽成績
學測級分(單科、組合科目)
在校成績%數(單科、組合科目、全體) .
💎繁星規則
❶每所高中至多推薦2名學生至各大學個別學群
如高中對同一大學推薦超過1名學生時(至多兩名),必須排定兩位學生推薦順序,甄選入學委員會分發時即依高中排定的推薦順序分發
❷每名考生僅能被推薦至1校1學群,選填志願數依大學之規定 .
💎第一輪分發
一至三學群,同一所高中僅共錄取一名學生
四至七學群,同一所高中各別錄取一名學生
第八類學群,同一所高中通過篩選一名學生
第一輪分發各大學【錄取同一高中學生以一名為限】 .
💎第二輪分發
一至七學群
若校系有缺額,進行第二輪分發,【同一所高中不限制錄取名額】
第八類學群
若校系未達指定項目甄試人數、進行第二輪篩選,同一所高中通過篩選一名 .
💎錄取之後
錄取生【不得報名該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管道】,亦不得參加該學年度科技校院日間部 .
💎沒錄取的話
走個人申請或指考(考試分發) .
🐧企鵝提醒
繁星推薦的管道基本上是在校成績比較高的人在走的管道,準備過程相較其他管道容易(除第八學群外,無須準備備審、面試)
但沒人跟你說你一定會上,所以還是要去同時準備個人申請、指考範圍
預申請、填這個學校的學群與科系,就代表你的志願(一個高中生只能填一個大學一個學群)
此外,繁星計畫的名額是非常珍貴的,請不要抱持「錄取後再決定要不要撕榜的心態」,若你成功的被你的高中推薦,那也代表同校多數人沒有這個機會去推薦至同個大學
以上內容如有錯誤請告知
詳細內容請查閱👇👇👇👇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的繁星推薦網頁
#企鵝升學資訊 #繁星推薦
#歡迎分享出去給需要的同學
繁星校排百分比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目前的大學多元入學管道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渠道:「個人申請」、「考試入學」、以及「繁星推薦」。這三種入學管道的差異在於,「考試入學」是大考分數定生死(指考分數決定一切,考不好明年再來),「個人申請」是備審資料很關鍵(學測成績+備審資料+筆試成績= 總成績),而「繁星入學」則可以說是長期耕耘的成果展,主要是依據學生高一與高二在校排名的百分比分配志願,其制度初衷是為了打破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然而,台大社會系的陳薏文同學與北大社會系的陳易甫老師卻發現,不同入學管道在評測學生能力上所使用的殊異依據和指標,竟然會在學生入學後,轉化成為不同的標籤與身分認同。來自偏鄉或非明星高中的「繁星」,可能被質疑不具有相應能力或資格,「繁星生」的身分成為一種需要隱藏的「汙名」,然而,來自明星高中的「繁星」,不需面對「小池中的大魚」的質疑,「繁星 」反而是一種脫穎而出的證明。你曾經想過入學管道的制度設計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分認同嗎?一起來看看這些「星星們」的故事吧!
p.s. #臺灣社會學刊最新一期(第64期)刊登葉高華老師論文〈大學多元入學是否有利「家境好」的學生?〉,也針對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入學後之成績進行檢驗,有興趣的讀者,留言處有文章連結喔!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2/19/chenyiwenchenyifu/
繁星校排百分比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週五恆毅高中李同學榮登模E班排第二名,他分享了自己念書的心路歷程,最近有點發懶、迷惘、失去鬥志的孩子,讀讀他的文章找回力量吧💪💪
老師您好,其實在開始要認真準備讀書之前的我,總是認為老師喜歡找我麻煩、總認為除了朋友之外的老師都覺得我是個沒用的傢伙,我真的很討厭這種感覺。
回想以前,雖然在國中部進了重點班,但我不懂得好好珍惜所謂的讀書氛圍,就算在號稱「重點班」這三個字下我的校排名總是在三百多圍繞、班排名總是吊車尾。那時的我,完全沒有所謂的憂患意識,最後國中班導看到我的繼續沈淪就把我轉出去了。
接下來的兩年我依舊抱著「就這樣過吧!」的心態,也因為一些很荒唐的原因被記了一些過。雖然很多老師勸我好好用我的腦袋為自己努力,但因為自己完全沒有目標,所以事實上老師們也沒對我有什麼過高的期望。到了準備基測的時候,我依舊用著隨隨便便都可以直升的態度準備,以總分281直升了高中部。
理所當然,到了高中部我還是打算混混噩噩渡過接下來的三年,甚至被教官們說我簡直把學校當遊樂場。當時的我在乎的只是何時該去買新衣服、逛街、看電影、唱歌,所有考慮範圍之內的事都是娛樂性質,也不管旁人的眼光,和朋友鬼混是我唯一的救贖。
但是由於在高一的相對班排還不錯,所以高二被分配到了重點班,直到我發現原來其他人都很拚命的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時,我才發覺我真的太麻木了,因為再這樣下去,我的未來會是一片慘淡!
基本上除了英文這科,其他科進度幾乎都快是零,所以我開始認真上課,不管聽不聽得懂就是規定自己不要做其他事,拋開過去上課幾乎沒在聽課的我,老師們也為我的轉變感到訝異,雖然我高二還是有參加社團成發、當班聯會幹部,但我願意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獻給課業,從基本的課本開始讀,讀一遍不懂沒關係,只要能讀懂再讀兩次、三次都值得!雖然數學和理科還是相當淒慘,但我仍然決定不放棄任何一科!只要有希望可以算對我一定試試!不論多蠢的問題我都問過,我不曾怕別人恥笑。但想過要放棄的念頭一定有,甚至是因為概念不通而想把數學和物理講義全部撕爛。但是靜靜地聆聽自己的聲音,難道都到這樣了真的要放棄嗎?你已經被看不起那麼久了,難道不想好好努力一次證明自己的能力嗎?
經這樣經過了幾次輪迴後,雖然身為社會組,但高二數學和理科都在段考上有了進步的跡象,也終於懂了失敗為成功之母和有志者事竟成這兩句話。
我想說的是你是什麼學校第幾志願那都不重要,因為絕對沒有人看不起你,唯一看不起你的人是自己。人會成長會懂事,也會懂得為自己以前犯的錯感到後悔,雖然之前很多老師提到我都不禁搖頭,但我其實很高興沒有一位老師覺得我沒有能力。對一位學生,要相信他有能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包括學校老師、林俐老師、高遠老師,我很感謝他們給了我很多我還有救的能量,現在我才發現我之前會是匪類是因為我自己的心態不對、怕受傷害而叛逆,就算真的被看不起好了,我相信你自己和你身邊的家人朋友一定是你最堅實的後盾。
關於學測,雖然我因為弱科起步太晚所以選擇指考,但我想說的是,千萬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哪幾科所以不讀。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不會對學業意氣用事,因為能學習是一件好事、是幸福的,因為不喜歡而不學真的太可惜了!我也是到了開始讀書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我除了逛名牌、排鞋子、弄頭髮之外還有很多事可以做。雖然到後來學測失利、繁星百分比也只有二十八,但我很高興我為自己努力過。看到林俐老師也好、學校老師也罷、甚至是高遠老師,都是為了其他人的未來而拚命,我很仰慕他們也會向他們看齊,雖然我只上榜過一次,也不知道下次還會不會在榜單上看到我的名字,雖然我現在面臨很多人不想面對的指考,也深怕因為自己弱科數學而再失利一次,但我總是告訴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事情就無敵了,如果我都能從匪類學生晉升到好好為自己努力的學生、不怕旁人的眼光、言語而選擇指考往自己的第一志願前進,我相信不管是公立學校的你或私立學校的你一定也可以做得很好,在高中你一定可以做你喜歡的事(社團也好班聯會也罷),但一定要記得相信自己。因為沒有人該被說廢物、人渣、沒用的、沒希望的,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創造未來,一起為自己的未來共勉之。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另外,我在準備學測期間將自己一直以來很重視的頭髮理成平頭,就算最後還是走上指考這條路,我還是不後悔。
繁星校排百分比 在 白經濟 TalkEc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評估多元入學的政策效果?
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 (2015) 指出:
"第一,政大學生組成顯示多元入學並未使學生來源偏向高社經地位家庭與明星高中,這結果和社會輿論普遍認知多元入學會造成選才不公平有所出入。然而,與其說多元入學較「公平」,毋寧說多元入學並沒有比聯考取才更不公平。
第二,我們發現非考試入學的高社經地位家庭或明星高中學生,其入學成績門檻非但沒有較低,反而有可能較高。顯示在第一階段在篩選學生時,外界所謂高社經家庭因學生才藝或申請資源上優勢,並沒有轉移到入學優勢。相反地,這些學生面臨的較高的競爭門檻。"
另外,王平等學者也發現:
"在比較繁星推薦、個人申請、指考三者入學後的學業表竟然是繁星最優、個人申請其次而指考最差。也就是,儘管個人申請者的學測成績高於繁星,但仍不如繁星入學表現好。換言之,多元入學掄才的效率性其實並不差。
很有意思的是,研究也顯示,高中的低 PR 值(在校排名百分比)學生,儘管透過多元入學者的學測分數較低,但入學後成績並不差。也就是說這套制度雖然有助於在高中成績不好者進入大學,但他們在校學習並不差,代表了多元入學並未降低學生的平均素質。"
▍資料來源
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 (2015) "多「錢」入學?從政大學生組成看多元入學" 即將刊於《經濟論文》 goo.gl/FBWzEz
"多錢入學? 社會科學會說話" 《台灣醒報》 goo.gl/SOAccO
▍備註
「反事實推論」是思考社會科學問題一個重要的起點。如果我們想評估繁星計畫對偏鄉學童入學機會的影響,我們該考慮的是「有」跟「沒有」這個計畫對一個偏鄉學童的影響,而不能單純只看靠繁星計畫上了的人。麻煩的是,我們找不到一個同時存在「沒有」繁星計畫的平行時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社會科學家於是發展出一些方法,盡量能回推一項政策的影響。之後白經濟會有系列文章介紹一些經濟學家常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