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總體經濟學原理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總體經濟學原理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總體經濟學原理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總體經濟學原理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吳淡如】經濟數字那麼好看!為何大陸降準又降息 美國的經濟成長率,那麼漂亮,50年來最美,大家就眼睜睜認為他會升息! 大陸的經濟成長率也很不錯,結果官方是在降息? 聽起來跟總體經濟學教的,完全不一樣!為什麼要降息? 當然有政策上的原因,有實質經濟上的原因,還有一般人不得不了解的原因! 本文採用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阮慕驊 來賓: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暨院長 梁國源 主題:《窺見:你以為你知道,其實沒弄懂的事!》 節目時間:週一至周五 5:00pm-7: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20.07.16 好書推薦 https://pse.is/TNDRF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

總體經濟學原理 在 HCC|大學日常|個人成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9:04:23

📖0124【通識課分享】 - ➡️109-1總體經濟學原理(A4*)(三學分) 👩‍🏫老師:陳虹如教授 🔢課號:ECON 1023 - 🌾收穫:老師上課講得都很清楚,也會有很多舉例及對應臺灣的經濟事件,因為課本是美國人寫的,所以老師才會特別舉台灣的例子,(不然其實有些例子沒有辦法體會)有去上課的話,...

  • 總體經濟學原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6 09:42:23
    有 1,599 人按讚

    【吳淡如】經濟數字那麼好看!為何大陸降準又降息

    美國的經濟成長率,那麼漂亮,50年來最美,大家就眼睜睜認為他會升息!
    大陸的經濟成長率也很不錯,結果官方是在降息?
    聽起來跟總體經濟學教的,完全不一樣!為什麼要降息?
    當然有政策上的原因,有實質經濟上的原因,還有一般人不得不了解的原因!
    本文採用的是商業週刊的主筆的文章。

    ❤️人生實用商學院第一書:誰偷了你的錢?

    了解所有投資工具和真正的投資原理最重要,請搜尋博客來書店或誠品書店!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Podcast⋯⋯凡事必有道理,瞎著來必失財💪💪💪
    ✔️Apple:https://reurl.cc/Ld2d67
    ✔️Google:https://reurl.cc/avz9a3
    ✔️Kk box:https://reurl.cc/GdaDjp

  • 總體經濟學原理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8 21:40:56
    有 24 人按讚

    #八百回合經濟談⁡
    〔#讓振興券飛一會兒 #是逆風高飛還是卵覆鳥飛?〕⁡


    上禮拜的 #桃園市普發五千 提到發放振興券或現金對財政健全的傷害,這週政經八百就帶壯士們談談——振興券究竟有沒有效果?⁡


    ▌ 振興券呼聲再起⁡

    在近乎完美防守一年多後,今年五月台灣進入三級警戒,迎來的是各大產業的生意下滑,許多人的生計因此受到影響。⁡

    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不少重發振興券或是普發現金的呼聲。⁡

    由於許多人抱怨之前的振興券使用複雜,而且要掏出 1000 元才能換取總共 3000 元的券;⁡

    再加上實體券印製和配發成本高,很多人希望政府直接普發現金,以減去不必要的浪費。⁡

    但是普發現金真的比振興券好嗎?振興券究竟能不能有效紓困疫情的衝擊?⁡


    ▌ 需求面的財政政策⁡

    不論是普發現金還是發放振興券,原理都是基於傳統凱因斯的理論:⁡

    透過增加民眾所得來刺激民眾的消費,從而使企業的收入上升,避免企業在不景氣時解雇員工而造成失業。⁡

    理論上,增加的收入也會進到員工的口袋,從而進一步增加消費,自此無限循環。⁡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發放現金和振興券的財源都是民眾繳納的稅負!⁡

    要是政府發了 100 萬,全國增加的收入卻不足100萬,等於全國民眾實際上付出了更高的代價來刺激消費。⁡

    因此,這時候政策能不能催出比成本更多的消費便十分關鍵。⁡


    ▌ 財政乘數⁡

    財政乘數簡單來說,就是政府每發放 1 元,我們國內的總所得(GDP)會上升多少元。⁡

    在普發現金的情況下,民眾可以輕易地把部分現金存入,並選擇不消費,而企業也不會因此收入增加。⁡

    這樣一來,財政乘數就會很低,振興的效果便不容易達成。⁡

    近期幾篇對美國在疫情期間紓困的研究發現,民眾收到現金以後,存款有顯著的上升。⁡

    紓困金中僅有 35% 左右用於消費,且消費的商品集中於本來就會使用的生活必需品。⁡

    考量到亞洲人普遍儲蓄率高,在台灣普發現金對刺激景氣的效果可能更差。⁡

    相反的,我國去年發放的振興券則要求民眾先將手上的現金拿去兌換實體券,這樣不但沒辦法將這筆錢存入,還得在時效內使用於特定商家,迫使民眾必須增加消費,進而振興經濟。⁡

    然而,這樣的實體券仍然會出現與現金相同的替代問題:⁡

    民眾用得來的振興券來購買本來就會用現金購買的生活必需品,把原本會使用的現金存起來,導致消費其實終究沒有增加。⁡


    ▌ 財政政策的延遲⁡

    普發現金和振興券除了對於刺激整體經濟效果有限,他們也很可能無法及時紓困到快要撐不住的中小企業。⁡

    財政政策在總體經濟領域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政策延遲」:疫情自五月爆發至今已近三個月,撐不住的中小企業在這段期間很可能已經關閉。⁡

    政府如果九月發放振興券,民眾如果十月才消費、把錢花出去,振興券的好處也進不到這些已經關閉的中小企業手中。⁡

    連帶地,受到影響而失業的員工也因為沒有收入來源,僅能將領到的振興券或現金花在生活必需品上。⁡

    他們不但不會因此額外支出並刺激消費,也因為沒有工作而無法收到振興券所帶來的好處。⁡

    普發的現金和振興券最終可能會集中到不需要紓困的企業手裡,反而失去了紓困的原意。⁡


    ▌ 小結⁡

    雖然振興券實際的成效仍然需要更多的資料來評估,但以上這些因素,都使得普發現金或振興券未必能夠達成紓困和振興經濟的目標。⁡

    目前政府針對受影響的企業和員工所提供的紓困金,可能會比振興券在減少失業、保障中低收入戶所得上更為直接有效。⁡


    參考資料:⁡
    Guerrieri, V., Lorenzoni, G., Straub, L., & Werning, I. (2020).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VID-19: Can negative supply shocks cause demand shortages? (No. w2691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i, H., & Gulati, C. (2021). Fiscal Relief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Economic Review, 106(2), 5-24.⁡

    Karger, E., & Rajan, A. (2020). Heterogeneity in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evidence from Covid-19 stimulus payments.⁡


    #臺灣 #生活 #政經八百 #知識 #大學生 #經濟 #經濟學 #台灣 #科普 #科普經濟 #懶人包 #普發 #發現金 #現金 #紓困 #振興 #振興券 #政策

  • 總體經濟學原理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2 22:25:37
    有 107 人按讚

    (更多政治經濟觀點,請造訪 「前哨預策」InsightFan.com )

    沒有「經濟科學」,只有「經濟政治學」

    經濟變化不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而是各種勢力,政治的、政策的、技術的、經營管理的、文化價值的、運氣的等等要素,相互激盪排擠的動態過程,其間若有顯著效果,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至少得有10年時間才成顯著。

    然而,幾乎所有的經濟學課本、教材甚至經典巨作,都將經濟學描述為一套邏輯嚴謹、因果可定義的「學問」。打個不甚恰當的比方,人生極其複雜,想用動態的電影來表達已經夠勉強的了,若僅僅想用靜態的相片來闡述人生,再敏銳的高手得到的也不過是一組切片罷了。

    甘冒大不諱,我一直感覺,「經濟學」及「經濟學家」這樣的名詞得非常謹慎得使用,否則難免令人產生「經濟」就是一套具有固定因果關係的知識,或是一套必須依循某種操作「原理」進行的活動。然事實上,任何經濟效果和「權力」(Power)的直接關係,遠遠大於任何歸納出的「原理」或邏輯。

    對於學經濟的,以上所論可能只是一種數百年來很多人說過的老掉牙的觀點。持這觀點者,通常不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其本質上只是政治活動下的一個分支(雖然可能是最粗大、最重要的分支)。而政治活動呢,如果一定要冠以「學」的桂冠,本質上就是一種「權力經營學」或「權力運籌學」。

    彈此老調,因為我感覺2021年就是一個「定調年」,此老調將成為未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常調。即使「經濟學」還繼續有生命力,給予其養分的也不再將是當下的「經濟學家」,而是一日千里的AI、量子計算、大數據技術;當前經濟學家所定義的問題,很快將被基於大數據的AI重新定義,過去經濟學家所提出的原理,將很快的被動態的流程取代。人,還是最重要的,但重要性不在其知識或判斷上,而更接近赤裸裸的權力及意志力。

    用誇張的比喻講,在日益迫近的新常態下,鮑威爾(Jerome Powell)可能就是美國的「末代美聯儲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可能就是美國的「末代財政部長」。他們的續任者,雖然可能沿用這兩個職稱,但實質角色將轉變成基於赤裸政治意志力的「信用(credit)操盤手」,一個負責美元信用的油門,一個負責美元信用的煞車。

    當赤裸政治意志力對「經濟學」下手時,九成的「經濟學家」都會變成與經濟現實不相干的一群文人,只剩下那一成左右具有足夠政治感的人,順著權力的意志開發出自圓其說的「原理」。
    貨幣理論也許是最好例子,其於整個近代就是政治意志的副產品,從二戰前1933年羅斯福總統的「禁黃金令」、二戰期間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協議」實施美元金本位制,1971年尼克森突然取消美元金本位制,1974年美國迫使沙烏地阿拉伯簽下「石油美元協議」,1985年強迫工業發達國家劇烈貨幣升值的「廣場協議」,無一不是政治力對總體信用體系的操弄,經濟學家翻騰其間,何有原理可言?

    環顧2021年的地球,在權力重置的大勢下,貨幣信用體系再次面臨乾坤大挪移,附屬其下的利率、息差、匯率、債務、資產價格等各種原理都將隨之失效,各類金融工具都將脫軌。此情此景,經濟學家是無能為力的,恐怕只有政治的嗅覺才能降低損失。

    (更多政治經濟觀點,請造訪 「前哨預策」InsightFan.com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