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緬甸北部小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緬甸北部小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緬甸北部小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緬甸北部小說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知道嗎?一直到此時此刻,泰國北部仍有數萬名華人,時時高唱中華民國國歌,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 . 讓我們先回到1981年,也就是40年前的台灣,雖然外交處境孤立,尚處戒嚴之中,但就整體上看來,社會發展還算安定,一年之內就有41萬名新生兒出生。然而在同一時間,兩千公里外的泰國的北方,一群「中華民國國...

  • 緬甸北部小說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9 12:00:40
    有 872 人按讚

    你知道嗎?一直到此時此刻,泰國北部仍有數萬名華人,時時高唱中華民國國歌,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


    讓我們先回到1981年,也就是40年前的台灣,雖然外交處境孤立,尚處戒嚴之中,但就整體上看來,社會發展還算安定,一年之內就有41萬名新生兒出生。然而在同一時間,兩千公里外的泰國的北方,一群「中華民國國軍」卻為了生存孤軍奮戰,應泰國政府要求出兵圍剿泰共,此役史稱「考科考牙戰役」。


    數百兵泰緬孤軍將士用命,經過22天激戰,成功力退兵力約達三至四千人的泰共。當泰王蒲美蓬蒞臨慰勞,卻發現戰士不諳泰語,才知原來主力是來自中華民國的孤軍戰士,下令予以高額撫恤金以及歸化為泰國籍的機會。然而,當時的台灣政府恐怕不敢「與有榮焉」,因為這群人之所以流落他鄉,正是因為遭到國民政府出賣。


    一直到現在的泰北,仍有七萬名左右以中華民國為驕傲的華人棲居當地。孩子們在學校讀台灣捐贈的課本,讀台灣地理,唱中華民國國歌,將台灣島視為應許之地,期望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國。只是事情恐怕沒有他們想像的這麼簡單。李立劭導演的《邊城啟示錄》(2012)完整疏理了這段歷史課本絕對不會告訴你的悲催故事。這群國軍與其後裔,就這麼不幸落入了歷史的裂縫之中。


    如果國人有聽過「孤軍」,所知大概是來自柏楊所著的同名小說或者朱延平導演改編的暢銷電影《異域》(1990)而來。該片由集結當時中、港、台一線演員如柯俊雄、庹宗華、劉德華與斯琴高娃,轟動一時。作品基於史實改編,描寫的正是當時從雲南撤退至邊界的孤軍。


    1949年,國民黨敗退遷台。但在泰緬邊境,戰爭卻從未止息。在1950年,緬甸爆發孟果大其力戰役,孤軍以三千兵力擊敗七倍兵力的緬甸國防軍。1951年,孤軍真的實現「反攻大陸」,一度進佔雲南六縣。1953年,中共支持緬軍進攻孤軍基地猛撒,爆發薩爾溫江戰役,孤軍再次取勝。直到1960年的江拉基地保衛戰,才吞下敗果。


    1961年,緬甸向聯合國告狀,國民政府屈於美國壓力,終於決定撤回孤軍。但在《邊城啟示錄》之中,老兵卻指證歷歷,原來國府當時僅要求老弱殘兵和眷屬撤退,暗自要求可用士兵找地方躲藏三個月,伺機而動,持續為反攻大陸做好準備,要他們自己想辦法求生路,忍辱負重。殊不知留下來的軍人,活生生成了政治犧牲品,後來反而被國民政府視為累贅,推說是他們自己不願撤退,不給予協助。


    這群國軍戰士與後裔,既不可能投靠敵人中共,在泰國境內又被視為外族,苦無身分。在沒有選擇之下,也只能堅持對中華民國的效忠。即便為了生存而幫助泰國剿共,但他們仍然堅持自己不能忘根,身為中國人(中華民國人)的根源。在現在的雙十國慶盛典,你可以看見人們揮舞著中華民國國旗與泰國國旗的場面,抬頭又可看見國父孫中山與泰皇照片齊掛牆上的弔詭情景。


    不過《異域》受到歡迎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七年級生之後對泰北仍有一批國軍後裔的事實了解有限,或者多半聞所未聞。也因為台灣本土意識躍居主流,一群中華民國的鐵血支持者的故事聽來令人覺得尷尬。也因此,沒什麼再願意去面對他們的身分,也不想正視他們的需要。


    在《邊城啟示錄》之中,你可以看見一群身處台灣的孤軍後裔如何述說他們的心境轉變,因為心向祖國而來到台灣築夢,卻被視為「非法移工」。囿於法規限制,大多數人無法取得台灣的身分證與居留權。矛盾是,早期如果要有機會爭取身分,還得必須先花高價買到假護照潛入台灣。


    而在李立劭導演齊稱「滇緬游擊隊三部曲」的二部曲《南國小兵》(2015)之中,可看見時年十歲、1961年撤台的馬有福等人在「回歸祖國」的境遇。最終章《那山人這山事》(2018)則持續深入泰北帕黨與南投清境的游擊隊後裔生命史。部部可觀,具有人文與歷史厚度,是極重要的紀實。


    在《那山人這山事》之中,孤軍後裔沈慶復之女沈培詩在台灣就讀大學,她說若說自己是「中國人」,會被認為是「大陸人」,說自己是「華人」,對於聽者來說也很模糊,但又不能說自己是「台灣人」。只好索性自稱「泰國人」。新一代的孤軍後裔仍然堅守對中華民國與「國語」的認同,但也漸漸融入泰國文化。不過他們知道,自己終究是外來者,也不可能倚靠泰國予以資源。背棄他們的中華民國,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泰緬孤軍顯然是不會是一個好處理的題材,因為它的存在顯然根本「政治不正確」,但換句話說,不同黨派也都可以從他們故事當中找到投射點。相當敬佩李立劭導演願意費心十餘年時間,長期紀錄這些險些被遺忘的故事。他的確對政治背景有所勾勒,但更多在於人的處遇本身。更重要的是,作品更不只是反映孤軍後裔的狀態,同時也呼應了對國家主體欠缺認同的國人現狀。


    看著、看著,不免覺得諷刺。失根、失去身分、被各界視為皮球踢來踢去的異域人,似乎比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的我們有著更強烈的國家與民族認同。那到底對於我們(不僅是台灣人,也包括外島如金門、馬祖)來說,我們到底是什麼人?什麼形貌的共同體?又或者,我們是認同自己是什麼人,是不是真的如想像般重要?

    Giloo紀實影音 #Giloo #李立劭 #邊城啟示錄 #南國小兵 #那山人這山事 #異域 #滇緬游擊隊三部曲

  • 緬甸北部小說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20 19:30:00
    有 440 人按讚

    佛教因緣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如果說漢代中國尚處於海上交通的萌芽時期,那麼,至魏晉南北朝和唐初,海上的交通則呈現了新的特點。其中的因緣,即為佛教的興盛和傳揚。很巧的是,這時,中國和東南亞各地都大興佛教,宗教交往成了中國與東南亞、印度友好交往的重要內容。

    公元一世紀(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學術界一般認為,這是由印度經西域陸上絲路傳入的。但,亦有如梁啟超之主張,佛教也有由海道傳入中國,當時的東南亞印度化國家,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莊國土在其《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一書中認為,中國魏晉六朝至唐朝,佛教海上東漸,雙方僧侶往來頻繁,成為這時期中外海上交通的奇葩。扶南(今柬埔寨一帶)、室利佛逝(Srivijaya)、印度、師子國(今斯里蘭卡),不斷有僧侶來中國講學,中土也有不少僧侶赴印度、東南亞求經講學,大大地促進了彼此間的文化交流。

    魏晉六朝,政治紛亂,世道脫序,人心失落,兩漢以來的儒術宗經失去了其神聖的道德依據。本土民間道教崛起,玄談成風,而東漢時傳入的外來佛教也為之興盛,填補了中土不少時人內在的心靈空虛。

    分裂的時代,也有其意外的契機。隨著中國南方政權的經略和地利之便,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佛法的傳揚多有經由海上絲路傳來。東晉的法顯是個明顯例子。為專研佛法,法顯最初雖是從長安循陸上絲路到達天竺(印度)取經,惟在15年後,亦即公元414年,法顯卻選擇了在印度西南外海的斯里蘭卡取海道,途經東南亞,回返中國。法顯以後,《高僧傳》裡也記載了至少有4位高僧是取海道返回中土的。由此可見,弘揚佛法,南海絲路貢獻亦是顯著。

    此外,據考,從三國至唐代,往返南海弘法、求法的高僧共有30人。這30名中外高僧有停留在東南亞,或學經、研經、辦法事或出生於東南亞的,竟佔了一半。其中尤著者有天竺人(印度)拘那羅陀(真諦),他曾在扶南弘法,後來,南朝的梁武帝延聘這位高僧來中土傳經弘法。他帶了貝葉梵本240縛,譯經近300卷,專譯法相唯識宗經書。與鳩摩羅什、玄奘被譽為中國佛教史上「三大譯家」。當時,梁武帝還在南京專設扶南館譯經道場。可見佛教傳揚,與經由東南亞的海道有多麼密切的關係。

    唐代,我們除了從明清小說《西遊記》中熟知唐玄奘行路漫漫,經火焰山至西天取經的神奇故事之外,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叫做義淨的高僧,他卻是循海道到印度取經的。他從廣州搭船,順風兩旬到達一個叫「佛逝」的國家。此國就是我們熟知的室利佛逝(Srivijaya,在今蘇門答臘島東岸)。

    義淨在佛逝停留6個月,學習梵文語音,並得到佛逝國王資助,北上末羅瑜,轉至羯荼,再趁冬12月,乘船順著季候風來到印度,潛心研讀佛經,十載不輟。公元685年,義淨攜帶了大批珍貴佛教經典,取海道舊路,經羯荼到佛逝,又在此居住了4、5年,整理翻譯經文,才返回中國。之後,義淨又二度往返東南亞。這時的中國已是武則天掌政的時期。這位曾靠佛教經典起家,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於公元695年,在洛陽城東門外,親自迎接了從佛逝搭商舶返唐的義淨。義淨在長安和洛陽主持譯場,數年之間,譯出200多卷佛經。其學佛弘法盛事,一時傳為美談。

    在島嶼東南亞尚未伊斯蘭化以前,古代東南亞是一個印度化影響頗深的地區。除了婆羅門教,大概在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主張眾生平等的佛教傳入東南亞,與婆羅門教共存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東南亞地區產生過相當的影響。至今,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蘇門答臘、爪哇和馬來半島北部(如吉打等地)都曾經發現過佛像和佛教遺跡。

    考古和文獻都可以相互印證這個佛教的因緣。中國文獻記載,扶南在相當於中國魏晉六朝之時,是一個佛教興盛的大國。大約在3世紀40年代,三國鼎立的吳國派遣使臣康泰和朱應「南宣國化」,訪問扶南。康泰和朱應是中國姓名可考的最早海外使節。

    魏晉六朝正史中記載與中國有往來,同時也是崇奉佛教的南海諸國,如盤盤、丹丹、狼牙修等國,一般考訂都在馬來半島北部的地方。有謂盤盤在克拉地峽東岸,丹丹即吉蘭丹,狼牙修有學者考證就在今天吉打一帶。

    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派遣常駿和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國。這個在馬來半島北部的國家,也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此外,如前述唐代高僧義淨所經過之「羯荼」,有學者認為就是赤土國的同名異譯,在今吉打一帶。

    歷史是不容被忽略,不應被遺忘的。早在1500年前,中國和印度,和東南亞,和馬來西亞,因為這個美麗的佛教因緣,彼此間的關係更為友好密切了。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 緬甸北部小說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17 08:00:00
    有 141 人按讚

    【#StoryOverseas】 泰國/清萊
     
    〈美斯樂〉
     
    美斯樂,這個一輩子也許只會來這麼一次的地方。
     
    也許有些人較少聽過「美斯樂」,但大概多少聽過「異域」、「孤軍」這些名詞,國小時看過的電影和小說讓我對這個地方充滿好奇。
     
    它位於泰國北部靠近緬甸的山上,離清萊市區大約 70 公里的路程,這裡沒有什麼特別的景點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美食,純粹就是想圓我心裡的一個夢。
     
    當騎了一個半小時的車來到這裡,繁體中文字開始映入眼簾,那種給人熟悉又親切的感覺,自己心中其實有點激動,他們是一群被國民黨政府留在泰國北邊的部隊,沒辦法去台灣也沒辦法去中國,他們當時留在泰國是沒有任何身分的,後來因為幫助泰國政府剿共,才拿到泰國的身份證,長期住在這個地方,以種茶、咖啡、水果維生,自給自足。
     
    這裡的孩子除了白天上泰文教育,放學後都還會上中文課,學校教的是正統的繁體中文,這裡的學生申請台灣的大學就讀可以獲有僑生的加分。
     
    新生旅館是美斯樂最有名的一間旅店,台灣也很多背包客會專程來這裡走走,聽說老闆很好客,可惜的是我們造訪的那天老闆不在,沒機會能與他有多一點交流。
     
    ■圖/文 授權: 不想待在家
      
    ■看更多故事:bit.ly/2mH1RyH
      
    ■現在投稿【#StoryOverseas】分享你眼中的人物故事:bit.ly/2zuNbU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