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締造同義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締造同義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締造同義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締造同義詞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Medium版本,支持請Click文內文比Clap// 前言:雖然成場土地大辯論雖然廢咗,但至少帶出咗香港土地政策就係由兩大陣營對壘:相信供應先係解決需求問題嘅「供應派」,同埋認為規劃同分配比土地供應更為重要嘅「分配派」。 我覺得可惜嘅,唔係好多左膠自以為識得經濟學,但其實響應用上面錯...

  • 締造同義詞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11 21:55:20
    有 41 人按讚


    //Medium版本,支持請Click文內文比Clap//

    前言:雖然成場土地大辯論雖然廢咗,但至少帶出咗香港土地政策就係由兩大陣營對壘:相信供應先係解決需求問題嘅「供應派」,同埋認為規劃同分配比土地供應更為重要嘅「分配派」。

    我覺得可惜嘅,唔係好多左膠自以為識得經濟學,但其實響應用上面錯哂,夾硬將Demand & Supply扭曲到影響唔倒價格呢個結論,而係何灤生、麥萃才之流,雖然連經濟系教授都唔係而只係商學院同財務系,但既然用咗「經濟學者」個名參與咗個聯署,就唔該做下功課,搵下數據,甚至重溫一下經濟學嘅基本概念,而唔係搞到嘢錯哂,上電視節目比本土研究社陳劍青之流撚狗咁撚,揸住政府一兩粒數就可以由電視恥笑到網上,你班「經濟學者」謬論如何不堪一擊。

    即係幾日之間,「經濟學者」四個字就多得何濼生麥萃搞到變成過街老鼠嘅同義詞,唔關得有啲過去最鍾意混水摸魚假冒「經濟學家」或者自稱「識得好多經濟學家」嘅經濟學KOL,而家紛紛潛水只談風月鳥。

    ==================

    由政府主催、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進行的土地大辯論接近尾聲之際,林鄭的「東大嶼填海項目」橫空出世,彷彿嘲笑整場辯論徒勞無功:但它真的一無事處嗎?還剩下了甚麼遺產?其實經過不同意見、立場人士多番交手,基本上已可歸納為兩大主流,就是究竟信、還是不信土地供應是解決房屋問題的關鍵。甚至已有人將兩邊分別命名為「供應派」與「分配派」,以點出兩邊陣營側重的分別。至於填海是否必須,其實仍是兩派論爭的一個延伸。

    要說這是「供應派」與「分配派」的分別還是有點粗疏,因為「供應派」並不完全反對在目前土地供應完全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資源分配;而「分配派」亦不認為在不增加土地供應的前提下,房屋問題就能圓滿解決。問題只在於「供應派」認為一日不大量增加土地供應,任何資源分配,只會締造出新的既得利益者和新的制度失敗者;甚至認為若要香港居民能有明顯住屋環境的改善(例如人均居住面積由「劏房級」172呎至少增加一倍至「新加坡級」的388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目前提出香港住宅用地出現260公頃短缺、整體用地出現1200公頃短缺的指標是低估了幾倍。

    至於「分配派」的立場卻是剛巧相反。首先他們認為樓價高漲的問題並不在於供應,而是低利率導致大量游資湧入香港炒高樓價;另外有部份「分配派」支持者更認為,不解決150個單程證審批權問題,任何房屋土地政策都只是「空話」。「分配派」亦相信目前香港土地供應根本充足,只是政府欠缺有效規劃,只要將土地作更有效使用,要大規模地、高密度興建公營房屋,大幅提高公私營房屋比例至八成以上,甚至100%「以追回過去少了的公營房屋土地短缺」。再加上引入打壓樓價措施如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徵收棕地、租務管制和空置稅等,就能達致有效分配目的。如此連1200公頃這個土地需求其實也被政府高估,可以為了環境生態、自然保育等企得更硬,拒絕大規模填海和郊野公園等選項。

    這兩派之間雖然處於對立,但其實也還是有若干共識,例如當中大多數人都贊同「港人港地」為有效區隔外來炒家與資金影響的措施,軍事用地作為土地選項也沒有多少異議,值得向政府施壓爭取。此外兩派之中也宜就內部的分歧繼續進行「小辯論」,例如本土研究社就從不認為150單程證問題會對土地房屋問題有嚴重影響;而一旦真的成功爭取收回審批權,那每天改批多少人入境、甚麼人有資格優先申請以單程證來港、收回單程證後能減少多少土地需求、壓抑多少樓價──當「分配派」口口聲聲要求政府要有完善人口政策,那他們自己是否亦好應達成一個共識提出一個自己的版本來?至於「供應派」其實也應就「高爾夫球場是否應該保留,是否高球場願意付上市值租金就可以保留」、「若私營市場仍有房屋需求,那現有公私營房屋比例是否有調整必要?」整理出一致的立場出來。

    兩派未見面對面對決

    不過共識歸共識,「供應派」與「分配派」始終也難免要在兩條路線中辯出對錯、擇一而行,然而可惜的是,這幾個月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舉行的多場座談會,特別是本土研究社及其支持者們已多番對右派經濟學者叫陣,卻始終未見兩者有來過一次面對面的正面對決,最終只流於自說自話,甚或「呢個嗰個肯定有收地產商錢、有Hidden Agenda」這種低層次討論。

    就舉一個已辯論多次的題目:「只有增加公營房屋比例才對市民有利」為例,「供應派」一直堅持在土地供應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公營房屋比例等若減少私營房屋的供應量,最終受苦的卻是不在申請資助房屋門檻之內、以及抽籤不中、仍在排隊未能上樓的低下層住戶,他們的租金負擔將因此而不斷加重。「分配派」提出了反駁指,基於市民對房屋需求量是一致的,因此每增加一個公營房屋,同時就代表了私人市場減少了一個需求,所以理應對私人市場價格無甚影響──但這種想法卻是過於輕視市場供求的複雜性了。

    首先,一旦市場並非以市價作分配原則,很多「無本生利」的潛在需求就會因而暴增:一些原本因輪候時間太長又或機會太微而放棄輪公屋、抽居屋而與家人同住的市民,都會因為公營房屋比率增加而加入輪抽行列,結果原先由私營市場轉移至公營市場的效果就被削弱了。再者,公私營房屋需求也不是一換一那麼簡單,因為多了的一個公營房屋單位,幸運的話會令市面少一個劏房戶,這種居住面積的「升級」只在少數可能還不明顯,若如「分配派」所建議,一面倒壓抑私人房屋供應,則所有未能或尚未能受惠於公營房屋的「無殼蝸牛」,將一面倒成為這種分配政策下的大輸家。

    或曰增加私營房屋比例不就反過來令公營房屋短缺更嚴重嗎?所以「供應派」從來認為政策分配從來只是權宜之策,增加供應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源頭。可惜的是在土地大辯論進入最後大前路的今天,這些問題卻絲毫不被重視,也沒有得到認真的回應,如此下去,這場難得的大辯論就真要被浪費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