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綿力成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綿力成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綿力成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綿力成語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家都在追奧運吧? 這幾天都在追奧運,唯獨昨天陪小孩睡覺居然一睡不起,錯過了郭婞淳精彩的舉重奪金時刻,一早醒來看見facebook被金牌文洗版,眼眶熱熱的,不斷地想起,我在天國的父親。 記得我第一次看奧運,是2004年的雅典奧運,當時還是高中生,因為放暑假無聊,就跟著我爸一起看棒球,我什麼都看不...

綿力成語 在 企業精英 Elites Insider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0:31:00

五個方法,讓你從拖延患者變成自律達人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終結拖延症,變得更加自律呢? 戰拖的第一個方法,相信自己,建立自信 在《戰拖行動》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相信自己,是成功者與拖延者之間的分水嶺。如果沒有自信,沙發會召喚你,電視會引誘你,你終將一事無成。 那麼,我們要如何建立自信呢...

綿力成語 在 Kristi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2-15 16:43:45

《愛在日落巴黎時》Part I. ⠀⠀⠀⠀⠀ ⠀⠀⠀ 「所有東西都帶有自傳色彩,不是嗎?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小小鑰匙孔往外看世界,我經常想到美國小說家 Thoman Wolfe,你們讀過他在小說《天使望鄉》前面附上的那篇只有一頁的〈致讀者〉嗎?他說人是生命所有片刻的集合,所有寫作者都會利用自己的生活...

綿力成語 在 ????? ???❀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6-01 16:42:45

#一個月快樂🎉 有一種路叫做浪漫,那裡有你給我美好的未來💏 魚水的相戀池亙千萬年間, 恩愛於前世萬般回眸的牽絆。 把愛你的千遍, 化成小魚墜在你的耳邊, 唇語那魚水的纏綿。 🐟🐟🐟 從沒想過我們會有在一起的一天, 感謝老天讓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讓我們緊緊相依相偎越來越靠近, 日子一天天的過情一點一...

  • 綿力成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8 14:18:24
    有 102 人按讚

    大家都在追奧運吧?

    這幾天都在追奧運,唯獨昨天陪小孩睡覺居然一睡不起,錯過了郭婞淳精彩的舉重奪金時刻,一早醒來看見facebook被金牌文洗版,眼眶熱熱的,不斷地想起,我在天國的父親。

    記得我第一次看奧運,是2004年的雅典奧運,當時還是高中生,因為放暑假無聊,就跟著我爸一起看棒球,我什麼都看不懂,於是我爸開始跟我講解各種規則,聽懂規則後,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陳詩欣踢下第一面跆拳道金牌的時候,我瞬間噴淚,全身雞皮疙瘩,朱木炎再踢下第二面金牌的時候,我全身發抖,不停尖叫。跟我爸一起看比賽吶喊的感覺真的,好棒。

    從那之後,我們也開始一起追世足賽,完全看不懂的父女倆,靠著我一直上網查規則,跟爸爸講解,然後一起討論。每到半夜媽媽和妹妹都去睡覺,就是我跟爸爸追球賽的時間。

    現在想起來,一起追奧運和世足,應該是我成長過程中,跟父親的「特殊時光」吧,一段專屬父親與我的時光,做的是我們都喜歡的事情。我爸是個嚴肅話少的父親,更不用說什麼正向語言、積極暫停、同理不處理,只有皮帶、掃把、化骨綿掌。

    不過我爸天然內建一個正向教養工具,幽默感。他總是能講出關於大便的笑話,把全家笑得滿地打滾,我猜想那是遺傳自我爺爺的幽默感,爺爺是客運司機,曾經跟同事一起比賽憋屁,看誰能把屁一點一點的放出來,能放到最後的人就贏,對方為了要贏,用力到把大便都蹦到褲子裡了,當然贏家是我爺爺(抱歉這段有點重口味😆)。

    即便我的爸爸從不知道正向教養是什麼,他也已經盡全力成為一個最好的爸爸了,雖然我們的親子互動並不親密,但我們對彼此的愛一點都沒有減少。

    我看的不是奧運,我看的是對父親無盡的思念,看的是永恆的曾經。

    #台灣加油
    #圖為女兒今天從學校帶回來的塗色紙

  • 綿力成語 在 女王的教室陳怡嘉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8 11:40:11
    有 526 人按讚

    【爸爸用一輩子的身教,教會我的三件事】

    這世上寫媽媽的文章好多好多,寫爸爸的卻好少好少。媽媽給我們溫暖的撫慰,細語綿長中都是愛與無微不至,但因為嚴父慈母的傳統家庭模式,讓父愛或許不那麼顯而易見,但辛苦的爸爸們卻是一個家裡最重要的棟梁支柱。

    親愛的爸爸,我想跟您說:您辛苦了,謝謝您在我成長過程中,教我最重要的三件事,那是「善良、堅毅、孝順」。

    ❤️因為「善良」,所以慈悲,學會捨得。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您講了一個年輕時的故事。當時家境不好的您正在創業階段,身無分文,那天,伯父唯一一次給您400元,特別珍貴。您看到報上有則新聞:一位住在新屋的年輕人剛退伍回來,隔壁鄰居失火,他奮不顧身就跑去救人,結果傷勢嚴重,家裡卻沒錢可以醫治,您於是把200元寄給他;又把另外的200元也寄給報上刊登的另一位住在復興郷的婦人,她因為難產,命在旦夕。

    當時媽媽說:「我並不反對做這些事,只是現在連小孩的牛奶都沒辦法買,要做,以後再做也不遲?」您說:「人家比我們更需要錢,我們可以忍一忍就好,但對方正在水深火熱中,不能不幫忙!」您回憶說:「最後,那個捨身救火的青年,在寄錢給他時就已經往生了,他的父親寄回了200元並寫了一封滿滿三頁的信來道謝。以當時的處境,400元對我們是多麼重要,但一路走來,自己覺得很快樂,還有小孩都配合懂事,付出就有意義。」

    那時您還列舉了很多可以幫忙的事與心願,包含:幫困苦的人辦後事、修路,乃至捐救護車等等,都令我嚮往,我因此也期待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守護別人的人。

    是您開啟了我對這世界的理解,也讓我發現生命的意義:人生並不是只為了追求自己的享樂而活,倘若能在別人痛苦時扶他一把,才有更高價值。

    在這之後,我看到了社會的冷暖,也遭遇許多不順心的事,但您提醒我「放下那些不如意,把別人的傷害善解為無心之過,並且盡可能行善造福。」當我成為老師以後,您更是分享小時候遇到的良師、劣師,不斷提醒我要好好教書,不要大小眼,您說「每天站在講台的每一分鐘,都是幫助別人的機會。」

    長大後,我逐漸明白善良必須有界線,但我感激您教導我善良的價值,善良讓我同理世事,知足包容,讓我在挫折時,不心生怨懟,不與人計較鬥爭。善良也讓我瞭解此生的意義,倘若有點能力,要無畏分享,而且不會因此失去分毫,反而更加富足。

    ❤️「堅毅」可以創造一切。

    爸爸從無到有,白手起家,一路非常非常辛苦。有記憶以來,爸爸穿著白色背心在悶熱工廠裡,日以繼夜修機台、蓋名片盒,以及不分晴雨寒暑,開著貨車搬貨的身影,都深深烙印心中。

    經濟的重擔從您小時候就落在肩上,成家立業後龐大的開銷,更是讓您每個月都咬緊牙關,到現在都不敢退休;爸爸每日勤奮努力,讓我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拚出了衣食無缺的安穩幸福。

    在高三時,覺得前途漫漫,特別辛苦。有一天,您把日曆上的一段話撕下來送給我,那是「只要有路,就不怕路遠!」還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這些話恰是您堅毅精神的寫照,也成了我的鼓勵。後來,當任何我想等待援助的時候,都因為有您做典範,而能堅強起來!

    ❤️真正的孝道,需一生努力實踐。

    您從小家境不好,看著奶奶辛苦拉拔孩子長大,讓您一心只想改善家裡的環境,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您省吃儉用,把賺來的錢都無私與家人分享,家裡的一鍋一碗、一張椅子、一台電視都是您辛苦攢下,您從不計較兄弟手足間付出的多寡,待父母盡孝,待手足親厚,您讓我知道「百善孝為先」是德行之本,明白家的價值和依靠。

    高中時,您要我牢記兩個觀念,至今仍不敢忘。其一是「你一天之中,有沒有想到父母一次?你在學校上課吹冷氣的時候,或是吃飯休息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此刻他們正在過著什麼生活?」

    在這之前,坦白說,我一出門就很少想起爸媽,遇到挫折也總是自己在那傷春悲秋,但這段話卻讓我幡然醒悟。當我難過時,會想到爸媽是何等辛苦支持著我,而我的一點挫折根本不算什麼;當我享樂時,也想著爸媽享受不多,應該多與家人分享。

    您教我的第二件事是「最好也最難的孝道,不是給父母山珍海味、榮華富貴,而是讓父母想到你時,會安心、會微笑。」

    您說給父母外在物質享受卻讓父母擔憂,依然不是孝順,孝順是讓父母發自內心的寬慰。事實上,要讓父母寬慰比給他們物質享受,難上許多許多,真正的孝道,需一生努力實踐,那一刻,我理解「為人父母的炫耀不是炫耀,而是辛苦一輩子的滿足安慰。」

    ____

    如果說「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體力行。」那麼,我要謝謝爸爸您在這些年的始終如一,您用長久的時間證明給我看,「善良、堅毅、孝順」是一個人最好的底氣,也讓我知道這三樣品德就足以讓我傍身,抵抗風雨。

    我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還總是幼稚不成熟,讓您們很煩心。記得國中叛逆期時,您們特意每週帶我和弟妹去景點走走、上館子談心,但我總是不領情,總是表情不屑、出言不遜,讓您們失望又傷心。我曾兩度成績大起大落,為了東山再起,高中那三年我緊繃嚴肅,眼裡只有讀書,無暇其他,但您們全然包容,百般退讓。

    我讓您流過很多淚、操過很多心、生過很多氣、費盡很多唇舌,或許至今也從未放心。我也依然記得,當年我出嫁時,從四樓佛堂走到一樓門口,都還能聽到你悲至心底的哭泣。

    親愛的爸爸,謝謝您帶我來到這個世界,努力成為我們的靠山,用您的智慧伴我度過風風雨雨。謝謝您當我的爸爸,您是我最重要的導師,最安全的依靠。

    爸爸您辛苦了!我愛您,祝您父親節快樂!
    也以此文,祝全天下辛苦的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小嘉 敬上

  • 綿力成語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9 09:20:51
    有 1 人按讚


    這兩天最熱門的新聞,便是台積電的股價市值創新高的消息。對於台灣的企業能達到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感到敬佩,一方面也會擔憂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這裡說到的資源包含了政府政策的焦點、台灣資通訊人才的群聚而無法進入其他產業。
     
    最近在看一份文件,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教育領域的副總裁 Evan A. Feigenbaum 所撰寫的報告,裡面內容很完善的討論到台灣過去的成功以及目前的窘況,包括少子化導致整體人力的萎縮、基礎科學及統計資工人才的不足、缺乏雙語環境及海外市場的企圖心,這都影響了下一世代新創產業誕生的可能。
     
    另外除了問題面外,這份報告也列舉了幾項我們能思考突並作突破的部分,包含以色列整合軍事及產業的人才培育策略、APEC及美國印太平洋計畫旗下能讓台灣產生更多槓桿的子計畫、GDPR個資政策與重視未來人工智慧資安的方向,又或是台灣善用資通訊的高等教育吸納東南亞甚至全球的學生等(以目前台灣疫情的控制我個人認為有可能)。
     
    可以看到,要營造整個有利創新的環境,不單單只是經濟部的科專或科技部的計畫等,甚至要連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也一起,統整出一個綿密的策略。
     
    以下是我看了整本報告的筆記,單就翻譯品質上絕對不足的,但想說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同討論,一起想想台灣該如何營造有利的制度,讓創新產業能踏穩及在全球有所突破。
     
    以下筆記:
     
    「台灣新創未來該如何突破?」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Evan A. Feigenbaum
    VICE PRESIDENT FOR STUDIES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experts/719
     
    原文連結: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assuring-taiwan-s-innovatio…
     
    一、台灣五大未來創新上會面對的挑戰:
    (一)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二)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三)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四)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五)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二、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台灣必須加強STEM的人才訓練,特別是新創者的數學、統計、資工、資料科學的技能。
    (二)在PWC 2018年的新創調查中,僅13% 工程背景、 7% 科學背景、13% 資訊背景,六成的創辦人為文學及商業背景。
    (三)因為過去資通訊的成功,也磁吸了大部分相關人才到TSMC跟MTK。
    (四)台灣少子化非常嚴重(全球最低),總體勞動力人口也不斷在萎縮,連帶的影響各種專業人力的總量,以及投入到科技領域的人數。
    (五)台灣越來越少科學及工程的畢業生,從2007到 2014,每年相關的畢業生減少了快一萬名(從92167到83394)。
    (六)綜上,每年透過教育體系產出的人才庫越來越萎縮恐會供給不足。
    (七)台灣到美國就學的畢業生及在學生也都在萎縮,以2000跟2017來比較,在學生總數從10668到7003,畢業生從15022到9236 。
    (八)出國留學者越來越少比例的人願意回台灣,2004到2007約65%留在美國,2012到2015約75%留在美國。
    (九)留學美國者回台灣的重要性是在,過去80、90年代會形成一個美國跟台灣間的「腦力連結」,而塑造一個學術及業界的台美連結機制,對下一代人才的塑造是重要的。留學回國的數目下降,對形成前述的機制是不易的。
    (七)人數減少,長期來說也會影響下一代重要技術,例如AI的競爭力。
    (八)此外,台灣的學程所教授的內容通常距離最新的科技相隔三到五年。
    (九)來自北京的人才競爭也不可小覷,它能透過薪資及市場的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才。
    (十)台灣應思考如何透過生活品質及民主政體來吸引留住人才。
     
    三、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人口萎縮也持續影響市場規模。
    (二)即使本國市場小,還是有機會成為較大規模市場的服務跟平台,例如、來自瑞典的spotify,但這也關乎了台灣在前個主題的人才庫的養成。
    (三)因為產業西進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目前台灣已經無法單一區域就完成一個完整的製造生態系。就連富士康及和碩,仍要跟中國的製造商合作。
    (四)台灣的VC資源仍強壯,但也有VC反應近十年來台灣缺乏足夠的可成為投資標的新創團隊。也因此,有些投資單位也會開始物色中國的新創團隊。
    (五)一大挑戰,便是吸引美國及國際的投資人,且過往台灣的市場資本曾經有被高估過,也是加深了這挑戰的原因。(這句得求證)
    (六)另外一個台灣的大挑戰是,如何創造對投資人有誘因的下世代科技,然而台灣也面臨這部分的問題,包括AI領域的資料不足,或是量子計算的人才不足等。
    (七)目前有許多中國的AI研究人員在美國的單位工作,這帶來兩個層面的影響:在八零九零年代台灣跟矽谷間的連結,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跟矽谷的連結。未來美國諸多領域的AI的形塑方向,也會與中國有關。另外,基於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趨勢,也將有許多在美國的AI人才回流到北京。
    (八)如果未來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加劇,世界將會分成兩大陣營。而北京也會持續運用各種方面的壓力來影響台灣、吸收台灣人才。
     
    四、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台灣另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是,過往硬體製造的成功經驗,也影響了下一代台灣的軟體硬體整合的發展可能。
    (二)以中國大疆無人機為例,無人機算是軟硬整合的成慣例,除硬體外,有必須搭載不斷突破的演算法,同時,透過無人機拍攝的資料,又能持續改善演算法。這解決方案也吸引了許多全球跟美國的單位,包括美國,運用大疆的無人機再開發更新的軟體技術。
    (三)台灣的切入點仍存在的,考量有些國家,包括美國,可能會對中國打造的AI科技有所疑慮,在這部分台灣應有潛力來取代服務。
    (四)但即使要做到前述這點,用過往硬體生態系的思維來面對也並不合適,得直接有軟硬整合的思維基礎來面對。
    (五)台灣必須找到基於硬體及軟體的優勢來發展,像是以色列及愛沙尼雅的做法。
    (六)以生物晶片作為基礎建設發展的生物科技,並整合硬體、韌體及軟體,也是可考慮發展的方向。
    (七)要如何用硬體優勢、結合軟體,以彈性的工程概念迅速打造下一世代的高科技的基礎建設,對台灣來說是必須發展及規劃的。
    五、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東亞的製造供應鏈正迅速在轉變,,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或印尼,因為中國的工資成本也在上漲。2017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也正加速此進程。
    (二)有些供應鏈的轉移並不容易,例如廣東富士康的微電子零組件生態系,而泰國或越南也難以吸收這樣的產業移入。而富士康的印度基地是轉移的其中一個例子,同時製造印度人口所需的手機已經小米的機體。
    (三)台灣的挑戰包含了:
    A.必須瞄準新科技(AI及量子技術)的其中一部分製造鏈,而這些新科技的廠商包含雅馬遜、GOOGLE或是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等。
    B.台灣可以尋找一些目前平台大廠尚未提供服務的領域,而這服務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的。包括醫療、教育、資安的部分,都仍有發展軟體、人工智慧的空間。
    (四)在台灣,雖然礙因於資料量,較難發展大量資料所產生的人工智慧企業,但有許有機會發展少資料型的人工智慧演算法。
    (五)除了ICT跟半導體,大部分產業過去都聚焦在低毛利的製造,也造成未來轉移至高值化的障礙。
    (六)台灣必須綜合國際趨勢、尖端科技及研發能量,找到對台灣來說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也能參考美國未來市場所需的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來發展。
     
    六、政府政策的幫助
    (一)許多台灣政府的政策或計畫停留在陳述的階段,即使有加強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力道,但並沒有有效地針對特定領域訂定策略。相對來說,美國及歐洲都有進行規劃策略,以日本發展AI醫療為例,政府便有計畫建立十處以AI為基礎的醫院來發展AI醫療,投入金額將在2025達到100 million美元。中國也發展人工智慧人臉辨識,進而誕生出獨角獸Megvil,此公司最近也沒加入美國商務部的Entity list。
    (二)這說明了,過往台灣在硬體的成就,難以讓台灣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上穩穩站足。
    (三)政府應引導整個台灣發展市場上有興趣的項目,讓國外的投資者能不斷投注資源,並且不讓法規或稅制造成這類投資的障礙。
     
    七、台灣應針對上述五點問題進行解決,並且也在國際間找到能一同解決的合作夥伴。像是過去台灣跟矽谷的合作,應該與美方產生一種新世代的合作模式來解決前述問題。
     
    以下是討論建議參考的解決策略:
     
    八、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雙語經濟是能加強的方向,透過英語的加強來征服區域及全球的國際化挑戰。
    (二)台灣可做為一個區亞洲域型的高等英文工程相關課程(電機、機械)的中心,吸引東南亞學生,以相較於美國及歐洲、澳洲更低價的課程來吸引東南亞電機人才,並透過策略留住這些學生在台灣電機相關領域。
    (三)從此刻,為了往後十年到二十年的STEM人才庫做努力,同時這樣的人才庫得累積包括科技、商業、軟硬整合,讓台灣能發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及資安等領域。
    (四)針對5+2產業,應在大學建立相關的新創加速器。先從政府資源挹注,後續再由業界資源銜接。這些加速器應扶植跟聚焦的技術,並不是短期投資市場所關注的,反而應關注長期有潛力發展的技術。
    (五)政府應鼓勵學校,引導商學院學生加強科技的應用技術,同時也加強理工、電資學院學生商業及金融的知識,培養綜合型人才。
    (六)台灣在各方面都有人才,然而國際交流型的人才還是太薄弱。
    (七)按照PWC 2019新創的調查,60%的新創團隊並沒有聘用能推展國際化的人才 ; 54%的團隊沒進行投遞或參加國際的展演及投案 ; 只有30%有針對國際市場進行評估。
    (八)即使台灣團隊嘗試培養很前端的科技技術,然而終究會因為缺乏國際的管理者,而導致難以開發台灣以外的市場。
    (九)以色列模式:
    A.瞄準遠期尖端科技,特別是數年後才會帶來收益的科技。
    B.策略並不會雨露均霑,而是選擇有足以作為特色及槓桿的項目,像是基礎科學及資工便是投入好幾年資源的項目。
    C.透過政策及策略銜接軍事單位、軍種及業界,讓好的人才在當兵時能得到更完整的培訓及成為業界能善用的人才。
    D.許多以色列人能流暢的使用英文,因此台灣也能考慮雙語政策,同時許多以色列的企業會企圖發展更國際化的市場(美國及歐洲),及具備有國際化的眼界。
    (十)台灣能持續推動的國家政策:
    A.有利國際創新的簽證
    B.引入國際的產業導師制度,用公私協力的方式,引入國外特訂領域的導師,來觀察及督考台灣各領域的發展,可能的領域包含量子計算、資安、生物科技。
    C.擴充gAsia Pass的應用情境(再研究)
    D.建立一個跨太平洋的諮詢平台,把投資、需求、選題及台灣的研發能量對接起來。
    E.承上面諮詢平台的建立,也同步在教育層面建立,將學術能量引入。
     
    九、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三種策略: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以及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二)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
    A.不只資料數量重要,資料的處理、資料的合成、資料的部署同樣重要。也可從以色列跟愛沙尼雅的案例看到,如何善用各政府單位及民間單位的能力及優先緒,來增進工業的價值鏈。
    B.政府可作為高品質資料的提供方。此外,台灣也能善用法治基礎,來加強資料保護及個資保護的標準。
    C.作為APEC中的領導角色,目前APEC中有在討論物聯網跟數位經濟的資安標準,台灣應扮演主導角色來引導框架及提供處理上的案例。
    D.成為GDPR標準在亞洲施行的最佳案例。
    E.美國的印太平洋策略中包含資安環節,台灣及華盛頓應保持交流溝通管道,在全球及APEC上一同推動。
    (三)台灣作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
    A.政府應針對5+2產業旗下的各創新計畫進行TVCP(trusted vendor certification program)認證,加強這些計劃的品質及可信任度,活用優勢,與國外的合作單位共同開創新科技的標準。
    B.作為美國的新科技產品的場域實測基地。
    (四)台灣作為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A.美國團隊也同樣對東南亞快速擴張的市場感到興趣,台灣能成為比中國更信任的夥伴,連結美國進入東南亞市場。
    B.美國目前有 New Southbound Policy及 U.S. Indo-Pacific strategy,加入旗下的數位及資安相關的計畫,目前南韓已有加入。
     
    十、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應挑選前瞻的重點軟體科技領域,進入扮演重要的角色(AI、IoT)。
    (二)台灣在量子運算上仍未有具規模的使用者,然而學界目前有美國IBM合作的計畫。
     
    十一、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美國正調整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並尋找下一階段科技上的夥伴,特別是在AI及物聯網、生物科技技術上無資安疑慮的合作夥伴。而這是台灣的機會,台灣應盡可能在這些領域的安全技術標準上佔有一席之地。
     
    十二、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一)從半導體的經驗來看,政府政策的投放必須是長期持續、且眼光放遠、針對先進科技的。
    (二)台灣在研發上的投入資金比例上越來越少。
    (三)調整政策讓基礎研究能成功商業化非常有必要。
    (四)接下來三年到五年有些美中的合作計畫有可能停止,台灣必須成為有潛力的取代對象。
    (五)台灣目前有加入APEC 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目前該組織的方向趨向歐盟的標準,台灣可先針對GDPR系統預作準備。
    (六)台灣應該更積極加入更多科技業標準的制定,特別是接下重要的科技如物聯網、資安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