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海》| 艾米塔‧葛旭
朱鷺號三部曲是一部以鴉片戰爭為背景的小說。高中的時候背過清末一長串的戰爭年表,就是從一八四零年的鴉片戰爭開始的。以往習慣以中國近代史的角度來看鴉片戰爭,但三部曲的開頭《罌粟海》把這場戰爭的背景拉得更遠、更廣闊,說的不只是這場戰爭,還有當時受到大時代牽動的人物民俗...
:《罌粟海》| 艾米塔‧葛旭
朱鷺號三部曲是一部以鴉片戰爭為背景的小說。高中的時候背過清末一長串的戰爭年表,就是從一八四零年的鴉片戰爭開始的。以往習慣以中國近代史的角度來看鴉片戰爭,但三部曲的開頭《罌粟海》把這場戰爭的背景拉得更遠、更廣闊,說的不只是這場戰爭,還有當時受到大時代牽動的人物民俗歷史,三部曲涵蓋許多不同階層、信仰、語言、地區的人民的生活,有廣闊又同時精雕細琢的歷史文化細節。從罌粟花生產國印度的故事開始說起,書中文化背景各異的主角們—來自印度高階種姓的狄蒂、拉斯卡利領主尼珥、黑白混血的美國人船工賽克利、法國植物學家的女兒寶麗—原本是各自分散四處的支流,最終匯集於朱鷺號停泊處,在波瀾壯闊的「黑水」上航行。
在這個時代,鴉片與每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佈滿罌粟田的加齊普爾,罌粟花掌握了大部分當地居民的生計,不只罌粟子可以食用,罌粟花瓣也可以製成餅,賣給鴉片廠做包裝。但最有價值的還是豆莢的汁液,是用來做鴉片的原料。主角之一的狄蒂家田地裡就種著罌粟花。我們跟著狄蒂,看到了罌粟花的種植採集過程、鴉片加工廠的作業。
原來從前的罌粟花並不是常見的作物,然而這幾年漸漸取代了一般作物的田地,英國商人用半強迫的方式讓農民簽約種植鴉片賣給鴉片廠,再從中抽取佣金。儘管鴉片是非常值錢,農夫最後只能拿到微薄的收入。狄蒂的丈夫胡康 · 辛在鴉片工廠工作,同時也是鴉片成癮者。在他們的新婚之夜,狄蒂的丈夫拿出了一盒鴉片,然後對她說「妳該知道,這才是我的第一個老婆 (2-22)。」狄蒂也真的只是胡康 · 辛表面上的老婆,婚姻生活徹底剝奪了她的尊嚴,後來更因此陷入絕境。
狄蒂有一雙異於常人的灰色眼睛,也就是這雙眼睛讓她在與女兒凱普翠在恆河沐浴時,看到了朱鷺號的幻影。當時狄蒂還不知道,這艘船會帶領她航向另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而這一切都與一顆小小的罌粟花種子息息相關:「主宰她命運的不是天上星斗,而是這顆渺小的圓球──慷慨卻又吞噬一切,慈悲卻又帶來毀滅、生養萬物卻又錙銖必較。這才是她命運的主宰,她的土星(20-46)。」
朱鷺號的前身是用來運送奴隸的船,奴隸貿易廢除後,被英國商人勃南買下,打算用來出口鴉片。跟著上船的美國船工賽克利由於媽媽是解放黑奴,淡色皮膚的他被歸類為「黑種人」,加上沒有航行經驗,在船上的地位不高。接連的不幸事件卻讓賽克利在朱鷺號抵達目的地前意外成為船上的領頭,並在水手長阿里的敦促下改變服容,搖身一變成為「白人大老爺」。
『就這麼回事:這是殖民地的魔法。一個在船上鑽營往上爬的小子,如同任何為東印度公司工作的再生族,就有資格變成大來爺。加爾各答的每扇門都為他敞開 (4-22)。』朱鷺號的船主勃南先生靠著運送罪犯與苦力獲利,和賽克利一樣他也從船上最卑微的工作開始。勃南一步一步建立他的商業王國,想要參與鴉片市場,更支持英國派兵攻打大清,打開貿易之門。航海貿易的時代帶來無數轉變的契機,即使出身底層的人也可以得到翻身的機會,然而真的人人都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嗎? 抵達印度不久,賽克利見到了朱鷺號船主勃南先生,並與勃南先生一起受邀來到拉斯卡利王爺尼珥的船上。尼珥的父王與勃南在生意上有往來,但老王爺生活揮霍,家族也不擅財務管理,不知不覺尼珥繼承了老王爺的一堆債務,最大的債主就是勃南。
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接受教育的尼珥飽讀詩書,英文說得流利,但對於殖民者角色如勃南來說,縱使尼珥出身再尊貴、受到比一般英國商人更多的教育,他也不過來自一個「卑微的民族」。這些英國人說他們為這個文明落後的國家帶來自由、平等、解放,但尼珥最後以慘痛的代價學到教訓:「〔......〕英國人 — 勃南先生和他的同類 — 不需要像其他人一樣受法律約束﹔他們已經成了這個世界的新婆羅門 (11-24)。」
寶麗是勃南家新來的養女。她的爸爸是法國植物學家,從小在印度保母的照顧下長大,與保母的兒子喬都就像兄妹一樣。她熱愛植物,說的是孟加拉語,喜歡穿紗麗,自從爸爸離世後,她只能寄人籬下,而這些在勃南太太眼中都不符合當地英國社會對淑女的規範,更糟的是寶麗對聖經一無所知。故事聚焦在所有當時在印度大陸生活的人民,不只是各個階層的印度人民,艾米塔‧葛旭也不忘刻劃同時代不同社會面相。當時的英國是維多利亞時代,這個時期特別強調道德操守和社會禮節,但常常表面說一套,暗地做一套,不少人用冠冕堂皇的藉口做出有違倫常的事。勃南先生就以假藉指導寶麗研讀聖經的名義對寶麗做怪怪的事,讓她下定決心搭上朱鷺號逃離此地。
來到朱鷺號的幾名主角都脫離了自己原本在陸地上的階級身分,迎來重生的機會。目睹黑人同事慘遭白人毒打,賽克利離開原本工作的船廠來到朱鷺號、狄蒂與種姓地位地下的卡魯瓦私奔,逃離狠毒的夫家,隱姓埋名成為阿蒂蒂、為了擺脫勃南家和白人社會的種種規範,寶麗換上莎麗假扮成苦力混上朱鷺號、原本貴為王爺的尼珥淪為在英國商人勃南的設計下淪為階下囚,被剝奪了種姓與領土,被判刑流放模里西斯勞動,結識同為囚犯的中國人阿發,發展出情同手足的友誼。
《罌粟海》揉合了航海、商業、歷史政治、語言文字的探究,有魔幻瑰麗的時刻,也不怕展露血淋淋的一面;直指後殖民主義問題,也同時為了消失在歷史洪流的人們留下屬於他們的故事。
•
感謝 @linking.thinking 贈書 ✨
維多利亞2大清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眼間使用社交媒體已有10年,尤其在Facebook和Wordpress都寫了不少文章和製作了不少圖表,現在簡單總結一下這些日子本人「希望讓大家知道的訊息」。
1. 現代香港是由英國人建立,雖然開埠時新安縣這個島上住有幾千人,但英國人並不是佔領了你原本的一座城鎮去發展,而是在這個島上的一塊荒地上從「零」開始建立起Queenstown (不久改名為City of Victoria - 維多利亞城)。故此,雖然我並不喜歡「生娘、養娘」的比喻,但如一定要這樣說,香港的生娘就是英國。這正如你是由你的母親所生,而不是由產房生你出來,產房只是一個讓你母親生仔的地方,這個概念大家「必須搞清楚」。
2. 現代意義的「中國」,是於中華民國成立後才確立,在這之前,世界上只有「大清國」。
3. 「大清國」是滿州人愛新覺羅氏的私產。
4. 把香港割讓給英國君主及其後裔的,是「大清國皇帝」而不是中國人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條約寫得清清楚楚。
5. 文化、民族、種族與國籍要分清楚,不要像一般所謂「華人」或中國人一樣概念混亂。
6. 臺灣從來不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它一秒也未曾統治過臺灣。
7. 要認識歷史,但「不要」只看中國人寫的歷史。中國人寫歷史是垂直線性,喜歡把不同國家變成自己的所謂「朝代」,也有大量主觀情感與政治企圖,不合邏輯,會愈看愈蠢。
8. 香港百多年來是靠吃全世界的「四方飯」而成功,並不是靠中國成功,靠中國,只會衰亡。
9. 香港並不只是一個所謂「華人」社會,自開埠起世界各地的人都來到這裏,也生下了很多「混血兒」。現在香港很多被稱為「華人」,或樣貌看起來像所謂華人的人於兩、三代以前就已混了血。李小龍,他有1/4猶太人血統。
10. 東亞大陸這片土地,二千年來流傳下來的不是漢人,早期的漢人一早便消失了,流傳下來的,是漢文化,是一個地域文化。
11. 香港自開埠起,便屬於西方世界;我們是香港人,要認識自己的歷史,不要被騙。
12. 有知識不等如有智慧,還有,做人最緊要有常識。
#hongkonghistory #hongkonger #commonsense #wisdom
https://mewe.com/p/readbeforeyouspeak
維多利亞2大清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少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文/牛皮明明
(註:牛皮明明,詩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長寫民國人物,寫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夠讓人熱淚盈眶!)
前言: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沒有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首國歌都沒有。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這個老人就是大清權臣李鴻章。 歷史書裡,他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
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需要多大的勇氣。
01
1840年, 22歲的李鴻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長脖子,渴望能從榜單上找到他的名字。 可把榜單從頭看到尾,也沒有看到“李鴻章”三個字。
陪他一起來看榜的父親搖著頭:“走吧,跟我去見一個人。”
父親帶李鴻章見的人,是當時在京城聲名日隆的曾國藩。
從此,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跟著他學習經世致用之學。
三年之後,李鴻章信心滿滿走進考場。
這一次,他一舉考中進士,他被欽點進翰林院學習。
這一年,李鴻章25歲,成了大清三十年內會試考場上最年輕的得中者。
從此之後,李鴻章仕途一路扶搖。 從咸豐三年的正七品編修到咸豐八年的三品按察使銜候補道,不到五年的時間,官升七級。
官場多風波,隨處起波瀾。 做官太順利,李鴻章處處遭到排擠,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經是寸步難行。
1858年,35歲的李鴻章做了個艱難的決定:辭去官職,到老師曾國藩門下當幕僚!
當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難,難的是應對進退,難的是在路途段窮之際,朝天一躍,另起一段。
李鴻章深知繼續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不如換條道路,重新出發!
02
在曾府當幕僚,李鴻章跟曾國藩學習,學他如何帶兵打仗,學他如何處理政務。 這三年,李鴻章進步飛快。
曾國藩有個習慣,和幕僚吃飯時,喜歡圍坐著談論,講學問經濟,也講為人處世。
每次陪曾國藩吃一頓飯,李鴻章都受益匪淺,他說:“和老師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
1861年,太平天國調集重兵猛撲上海。 上海陷入重兵包圍,岌岌可危。
曾國藩派李鴻章前去鎮守。 李鴻章率領淮軍到達上海,先給軍隊撂下一句話: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們馬上滾出上海!”
當時淮軍9000人,太平軍10萬人,李鴻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他讓人虛扎了好幾個營盤,旌旗招展。 太平軍看到營盤就用火砲轟毀,幾回下來,太平軍的彈藥就已經消耗大半。
為鼓舞戰士,李鴻章親自督戰。 他拿把大刀,神情嚴肅地站在隊伍最前面:“一會兒誰敢後退,我就先把誰砍了!”
淮軍聽到這話,個個拼命前衝。 到達上海的第一仗,李鴻章贏得乾淨漂亮!
收到捷報的那一刻,曾國藩連夜上折,保舉李鴻章接任江蘇巡撫。
曾國藩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在把江蘇交給李鴻章的同時,也把大清國的後幾十年,都交給了他。
03
當了江蘇巡撫後,李鴻章的仕途開始真正的“一飛沖天”。 李鴻章的官位定律為兩年一升,每隔兩年,官升一級,平步青雲。
1864年,41歲,李鴻章被賜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歲,李鴻章剿捻有功,獲賞黃馬褂。
1868年,45歲,官升為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歲,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歲,李鴻章正式補授武英殿大學士,正式成為全大清漢官之首。
在整個大清,漢人能把官做到極致的,也只有李鴻章一人。 一言以蔽之,李鴻章把官做到頂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爺和皇帝!
晚清,在與世界對賭國運中,西方國運往上,中國國運往下。
為了挽救中國,晚清權臣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以一己之力為大清續命。
許多學者至今評價,如沒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會早亡50年。
身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勵精圖治,當時的中國已風雨飄搖,他在寒風中扶著這隻大船,生怕這隻大船隨時沉沒。 李鴻章給朋友書信中寫道: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李鴻章第一“變”,是變中國之體力,用武器強大中國。
1865年,他親自出馬,託人去美國購買機器,聘請高級技師和工匠。 在上海,成立了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李鴻章第二“變”,變中國之腦力,為中國培養近代化人才。
他挑選各省聰明幼童,赴美留學。 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後,依次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留學生都成大氣,他們中有電報局長梁金榮,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唐國安 ,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李鴻章的學生。
李鴻章第三“變”,變中國之實業。
我們可以看到一張脈絡清晰的李鴻章實業清單:
1879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
1880年,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
1881年,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煤礦——開平礦局;
1882年,中國第一個海軍基地;
1885年,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
1888年,中國第一支純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
而這些諸多的“中國第一個”,創辦者都是李鴻章!
至今,他創辦的輪船招商局依然影響著中國,現在招商銀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輪船招商局的子企業。
然而,古老的中國穿越千年塵埃,已經接近她的終點。
她疲憊、衰老、風光不再,在現代文明前,她窘迫難堪,風雨欲來,大廈將傾,單靠李鴻章這樣的權臣孤身支撐,又怎麼能夠支撐得住?
04
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約》,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簽約。
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簽多少次約。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官員的攙扶下,拄著拐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
還沒落座,李鴻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
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
談判進行了四天,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
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 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 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
"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
他不准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
三天后,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 世界輿論嘩然,開始譴責日本。
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
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 李鴻章又還價:
"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
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
大家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 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
可中國那邊呢,等待他的並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罵聲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著拐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湧,良久,說不出一句話。
海風吹著他紙片一般消瘦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里。
05
李鴻章回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 他不過只是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只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 雖然他說: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也待不下去了。 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 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也沒有人唱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斷地捍衛尊嚴。 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
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
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到來,希望能夠行使外交禮節,早早等在岸邊。 隨從對李鴻章說:
"中堂大人,我們要上岸換船。”李鴻章臉色瞬間暗沉下來,一言不發。
從《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這屈辱他銘記於心。
他絕不上岸! 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通過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髮蒼蒼,面容清癯。
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拐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 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上船之後,李鴻章並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
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 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內心卻整整驕傲了一生。
06
1901年,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
這年,他78歲,話越來越少,常一個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時候,他像一條剛上岸的魚,大口大口喘著粗氣。
初秋的一天,經歷過八國聯軍蹂躪的天津城,滿目瘡痍,一片殘垣斷壁。 在已成廢墟的直隸總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鴻章徘徊良久。
突然像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無處不風波。
李鴻章油燈將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國聯軍商討議和之事。 弱國無外交,哪裡有商討一說,不過是簽字罷了。
可是偌大的中國,不派李鴻章去,又能派誰呢?
這一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
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簽吧。”
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看上去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
簽完條約,李鴻章一陣劇烈咳嗽,吐血不止。
兩個月後,李鴻章病情急轉直下。
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和眾大臣逃離京城,全大清能夠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個病床上的李鴻章了。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的病床前,幾個俄國公使前來,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的李鴻章已是油盡燈枯。
但俄國人態度蠻橫,強迫他立即簽字。
簽完字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氣沒喘上來。
身邊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
李鴻章瞪圓眼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
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 身邊的人又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
聽到這句話,李鴻章閉上眼睛。 他死後,大清上下,哭聲一片。
07
《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
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
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
時局惟艱,干戈未息。 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
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背負那麼多的罵名。
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 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背負一世罵名。
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
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的不幸。
雙腳踏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李鴻章一生跨越了時代,卻還得回過頭,勉力扶著一個大國,艱難地走兩步,退一步,又要爭取多走兩步。
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 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裡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便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
維多利亞2大清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00s年香港 110多年前 #域多利監獄 ( 今活化 #大館)
圖一 照片中的人士戴上 #枷號,照片位置是3號囚室外的偏廳,中間放置一張鐵鑄造的維多利亞式座椅和警棍。
圖二,香港青年犯人,輕判監禁一年苦工,枷號三個鐘,再打籐和遊街示眾 。
〔枷號〕由明朝太監發明,用木枷鎖着犯人一年在清朝常事,此年青人算輕微犯事。枷號有分大小, 長寬有官方嘅尺寸規定, 重量由十五斤至五, 六十斤, 壓在肩上幾個鐘已經想死, 所以戴枷犯人可以每隔一段時間除下輕鬆一下,木枷長時間戴上往往會令肩頸磨損流血, 有 啲枷更會夾住犯人嘅手, 咁犯人更只能靠人餵食了,生不如死.....
★香港開埠初期(1840年代起), 為方便華人適應, 曾頒布香港憲報:聲明一切禮儀, 鄉約, 律例, 仍按大清律例規矩, ,! 新九龍同新界係 1898年開始租借, 1900s年仍舊按大清律例管治......
#歷史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