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開始前x澄清】
有網友跟我說,有人冒充我在Dcard回應(但我覺得語氣一點也不像,而且我文筆的幽默大家應該可以區分出來吧XD
呃,本人聲明,我是老人,沒有Dcard帳號;我只有PTT 名稱是CharlesJD
而且我從不在論壇上跟別人戰(因為我真的沒時間看😭😭
- - - #正文開始...
【正文開始前x澄清】
有網友跟我說,有人冒充我在Dcard回應(但我覺得語氣一點也不像,而且我文筆的幽默大家應該可以區分出來吧XD
呃,本人聲明,我是老人,沒有Dcard帳號;我只有PTT 名稱是CharlesJD
而且我從不在論壇上跟別人戰(因為我真的沒時間看😭😭
- - - #正文開始 - - -
越來越多人私訊我,說有人在戰我在臺灣就讀博班及之後要去美國念書的事情
本來是沒放在心上,但來我版上留言、更藉機攻擊我任職的補習班(動機好像昭然若揭?)
所以我就來說一下(不過之後不會回應,真的有夠忙了XD)
📍我不曉得這跟之前「耳聞的」有無關係:
從我錄取美國法學院後,一直聽到有人說我根本沒有錄取等等
但其實當時沒有公開要唸哪一間,是因不知最終我會決定去哪一間
等到我確定後(這兩年因為疫情,有些學校願意讓我延期,有些學校不行),才在我IG限動公開我要唸哪一間,好像也有提到有其他法學院願意給獎學金的情形;這些說我沒有錄取的,才稍微比較小聲🤫
📍我開事務所後,我把在臺北大就讀博班,以及確定會去的美國學校寫在官網(也依學校規定繳了幾萬塊台幣的deposit(是學費的一部分))
正是因為北大還在學,以及美國「還沒飛過去」(入學前的一些線上課程先不在話下)但至少我已經有學號,也可以使用學生資訊系統(SIS),所以是寫: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班」(英文版也以in progress說明)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碩士班」(英文版也有加註admitted)
📍接著開始有網友說我北大博班「還沒畢業」、美國「還沒有去」,所以不能寫在學歷(雖然該名網友在他個人頁面也是這樣寫),還說我藉機收取高額委任費。
我北大法碩士是真、在讀博班是真、錄取美國法學院也是真(而且也都有學號了),寫在我的官網我是覺得沒有不行。再者,我事務所委任費高(重點是也不高吧),是事務所對辦案品質的要求,目前的當事人,也沒有因為我還沒去美國就覺得我應該要再便宜。況且,如果留美後委任費可以變高,那是不是律師都應該先留學,再回來執業!?
該網友一再說他家人也是法律人,塑造跟法律同溫形象,我是認為有待商確😭
📍結果該網友在我粉專討不到拍,就Po上Dcard,然後一路戰到法律系哪間學校比較好、我在警界很黑(#我以為大家本來就知道XD)、我開進口車、我很會行銷有的沒的
雖然我沒有看,但朋友有加減唸給我聽,知道有些人出來護航,在此謝謝這些網友🙏(我特別有印象的是某個警大的校友;我覺得你邏輯超好,想認識你,可以來我相認嗎😭😭)
後來小編跟我說,反正我覺得改不改都沒有關係,所以也可以改,因此從「善」如流更新了官網(多了就讀&錄取的中文字)。
📍網站更新後,IG又出現假帳號,說我寫保留「學籍」不對,只能寫保留「入取通知」;而且非常肯定的說(他可能已經留美完),只繳保證金是不會有學籍的,說我根本不是他們正式學生,指摘我故意混淆視聽,還拿我上節目的照片來發文(也不拿好看一點的照片XD
📍重點來了,雖然我不知這是不是他口中的學籍,#但我有美國該法學院學號 #也有學生資訊系統可用,比起「保留入取通知」理論上不會有學號而言,我當然是傾向「保留學籍」的說法(但目前保留中,之後會去唸應該才是重點;這個人故意辦假帳號這樣說,應該才是陰謀論XD)
🙄最後的最後,我本來是很想收斂一點,但該網友說:「所以我只要錄取並且繳了數間學校的定金,我就擁有數間學校的學籍了?想向法律界新星詢問是這意思嗎?」
我認為,可能要等這網友真的有申請上所有想入取的學校(畢竟申請學校沒有很簡單吧,當然如果沒有重視排名的話就另當別論)
同時,該網友還要把每間錄取的學校保證金都繳完(看來財力很雄厚,可以拿買一台車的錢,都拿去繳保證金),才會知道可否有多個學籍XD
😐不過只會辦假帳號留言,無法受公評,讓人無法認識這名申請學校可以全上的網友,可惜了。
以上XD
- - -
#附上當年考上博班Po文的照片以及登入登入學生資訊系統的畫面
#黃子欽的律師
#查克國際法律事務所
維吉尼亞大學學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專院校開學防疫指引發布
#有條件實體授課
#教育部應協助學校老師學生
#不因線上授課權益受損
昨天下午,教育部發布經過指揮中心核定的「大專校院110學年度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管理指引」。
指引列出實體授課要符合社交距離與人數限制、固定座位及全程配戴口罩等規定,否則改採線上授課。
但是,大學準備好了嗎?
#數位教學卡卡的
這段期間,我收到許多大學師生的意見和陳情,發現大學落實數位教學,還有很多問題,例如:
⁉️老師消失了,根本沒有線上授課。
⁉️老師用預先錄影的方式上課,未留學生發問管道。
⁉️老師線上授課,但可能因為不熟悉軟體操作,所以學生提問,老師沒辦法回答。
⁉️影像不清晰,有些需要觀察嘴型或肢體細節的課程難以進行。
⁉️學生頻寬不夠或缺少設備,無法順利上課。
⁉️實作課程無法線上上課,學校收的設備費又不退還。
⁉️考試要防弊需要更多設備(一台電腦考試、一台手機同步攝影自己),學生很難做到。
這些問題,已經發生一段時間,但教育部昨天公佈新的指引,還是沒有完全解決。
我們可以預期,採線上的課程,還是會有學生會有設備、頻寬問題,還是會有老師有軟體操作問題。
部分只能採實體,無法採線上的實習、實驗、實作等課程,可能因各種原因無法達成防疫要求而停開。
#數位教學已是國際趨勢
一個月前,我與鍾佳濱委員和吳思瑤委員共同舉辦「新教學時代來臨,我們準備好了嗎?」線上論壇。
我在會議上提出「數位教學已是數位時代必定的趨勢」,需要調整「線上教學只是過渡時期作法」的心態。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都指出數位學習的方向,終極目標是希望教師也能如實體課程般做到個別化教學。
#借鏡國外大學經驗
國外許多大學在去年就以線上授課應對疫情,例如 #劍橋 採取全面線上授課。
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維吉尼亞大學等學校主動統整疫情資訊,讓教師能找出教學能力養成、遠距工作和勞動保障等資訊。
也要確保學生方便獲得課程調整、社團活動、心理健康以及學費資助等內容。
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學校特別成立防疫資訊網以 "Adapting to COVID, coming together."(適應疫情,一同前行)為標題,鼓勵校內成員攜手邁向後疫情時代,正面迎戰數位學習。
當然,國外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經驗、設備取得程度等,和台灣狀況不一定相同。但是如何由教育部和學校,一起盡力提供完善的軟硬體設備、友善的資訊彙整和指引,才是 #保障學生受教權 !
我也是大學教師,非常了解數位學習需要長期累積才能創造改變。當中的部分問題,例如軟體平台的熟悉程度和資訊不易取得,已經有比較明確的解方;加緊腳步就能盡快克服。
但在硬體設備部分,雖然教育部先前函發所有大專院校,請學校要提供設備給師生借用。
可是我就知道有學校調查,各系所都有學生因為設備問題無法上課。
其中有些是經濟上比較弱勢,平常仰賴學校計中、圖書館或系上設施設備;疫情後無法使用這些地方,不只無法寫作業,也無法線上上課。相關嚴重影響學生受教權益的狀況,我會監督教育部處理。
後續,如何提升數位學習的品質和成效,發展可長可久的模式,也是我會繼續關注的議題。
大家有任何意見或實務現場的經驗,請跟我分享參考🙏!
維吉尼亞大學學費 在 阿甘的美國大冒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肺炎疫情雖然對美國教育造成巨大影響, 各級學校從三月中旬到現在都沒開門, 卻為某些公立大學帶來好消息。在美國一些較落後窮困的州, 州內最好的公立大學在全美國還排不進前百大。所以優秀的高中畢業生紛紛前往外州發展, 念外州的大學, 很多人便再也不回來了, 原本就窮困的州面對更多人才外流。現在因為肺炎疫情, 一些已經在外州念書的大學生考慮轉回離家近的學校, 一些原本計畫遠赴他鄉的高中應屆畢業生也願意考慮州內的大學。畢竟到別州念書得付外州生學費, 是本州生的兩三倍, 肺炎疫情發生後回家路遙遙, 全面線上授課後學校還不退學費, 感覺越來越不值得。
文末有提到美國一個有趣的現象, 也是美國長久以來的問題。一位西維吉尼亞州(美國最落後州倒數第一或第二) 高中女生一直很想到別州念大學, 開開眼界, 見見世面, 但是她家裡很反對, 怕她被洗腦。因為他們認為加州紐約那樣的地方充滿邪惡, 甚至不信任州內的公立大學, 覺得孩子受了高等教育就會脫離掌控, 變成反保守派(反川普) 的叛徒。反智, 不相信科學與高等教育是美國人觀念鴻溝越來越巨大的原因。
維吉尼亞大學學費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的教育單元,邀請光現出版總編輯 張維君來到空中,帶大家一起來質疑「教育」這件事,我們是否要為了自己用不到的知識,因為趨勢和潮流的關係,而花更多時間跟金錢去進修學習?也請總編輯帶我們導讀書籍《低級教育:窮人讀大學就可以翻身?失業者就應該考證照「進修」?我們是在培養自己的能力,還是從弱勢者身上挖錢,供養一整個產業?》/ 光現出版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L0dKR0yR0Mg
▶飛碟聯播網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內容簡介:
▲「低級教育」是什麼?
過去,我們總認為透過進修取得文憑、取得證照,是讓勞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不二法門。但如今,這樣的教育福音卻成為營利機構獲利的來源;財源除了是最需要協助的弱勢者外,還有我們的稅金--而這樣將獲利的重要性放在學生權益之前的所謂「進修教育」「高等教育」,即是卡敦所謂的「低級教育」。
▲「弱勢者進修、考照、想辦法拿到大學文憑」難道不是理所當然該做的事嗎?
有別於傳統教育將重點放在學生對學問、技能或知識的追求;「低級教育」的問題在於,這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往往將最需要協助的弱勢:近貧族、窮忙族、單親媽媽、失業者、缺乏專業技能者──視為主要顧客,並透過他們、或直接從他們身上獲利。前者可能是政府的補助,後者則是永無止境的「進修」,以及隨之而來的學費負擔。但這樣的「進修」與「考照」,是真的為弱勢者的未來設想嗎?你進修,政府買單;或者是設定政府的補助必須與弱勢者進修、考照掛勾,真正被「幫助」的,到底是弱勢者,還是這些教育業者?
▲台灣已經注意到了!但能夠做什麼?
2016年時,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更直指在台灣,是「窮人借錢穩定高等教育」。當時擔任立委的鄭部長,直指「教育公共化」是唯一解;本書作者則是透過各層面──包括經營者、老師們、提供貸款的金融業者,甚至是接收債務的相關業者,來全面剖析這樣的「營利化」對美國的教育「產業」,與這些窮人「客戶」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那麼在台灣呢?在2016年以後,我們又對這些現象做了什麼?或者我們該問的是:除了「教育公共化」外,我們能夠做什麼?
◎作者簡介:崔西‧麥克米蘭‧卡敦 Tressie McMillan Cottom
卡敦是一位美國作家、大學教授、以及社會學家。目前任教於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她,是一名社會學助理教授,同時還是哈佛大學柏克曼‧克萊恩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她在公立傳統黑人大專學院(HBCU)之一的北卡羅萊納中央大學取得了英文和政治的學士學位。在埃默里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她同時也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貧窮研究中心」擔任訪問研究員,還在微軟研究院的社群媒體綜合中心實習。2015年,她以研究營利高等教育機構之正當性的博士論文,在埃默里大學取得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