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綠建築技術規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綠建築技術規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綠建築技術規範產品中有5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線上參與「2021年智慧地方治理研討會」 跨縣市、跨領域交流智慧治理經驗 今(8/30)日我與其邁市長受邀參加由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所舉辦的「2021年智慧地方治理研討會」,由陳其邁市長與臺東縣饒慶玲縣長分別就高雄市、臺東縣的城市智慧治理發展願景與實踐,兩位首長演講相當精彩! 在兩位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集美學村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位於廈門集美半島坐落於集美村。它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傾資創辦,享譽海內外。學村總建築面積達三千餘畝,擁有在校師生十萬餘人,形成了由學前教育至小學初中高中、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原集美學村包括: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學...
綠建築技術規範 在 李婉鈺 Adrean Le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11:02:56
婉鈺參加由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中國文化大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所共同主辦之 #高齡友善智慧城市 研討會,了解如何透過最新科技發展、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醫療照謢。 #人口高齡少子化是國安問題 前台北市副市長林建元教授提到,人口高齡少子化是國安問題,一個人到了65歲退休年齡,不代表就是「無用之人」,不...
綠建築技術規範 在 李婉鈺 Adrean Le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1 11:02:59
#失控的公設比 #年輕人怎麼可能買得起新成屋 #今晚十點直播一起來跟婉鈺聊聊 這時代,想買房的人真的很為難。 新成屋,環境品質高、單坪價格超高、公設比超超高;中古屋,貸款成數低、結構安全係數低、社區服務品質低,但最關鍵的、公設比也低。 同樣一筆金額,你要買高品質、安全消防有保障、但室內空間小...
-
綠建築技術規範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7-17 08:00:00集美學村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位於廈門集美半島坐落於集美村。它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傾資創辦,享譽海內外。學村總建築面積達三千餘畝,擁有在校師生十萬餘人,形成了由學前教育至小學初中高中、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原集美學村包括: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航海學院、集美師範專科學校、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專科學校(現已全部併入集美大學),集美歸國僑學生補習學校(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校、集美中學、集美小學、集美幼稚園等學校,還包括福南大會堂、圖書館、體育館、音樂廳、龍舟池、航海俱樂部等設施。它既是鐘靈毓秀之地,又是凝集眾美的觀光風景區,其建築融中西風格於一爐,體現了典型閩南僑鄉的建築風格。學村中的龍舟池節假日常舉行賽龍舟。鼓樂齊鳴,南音悠揚,人聲鼎沸,把平日寧靜的校園變成歡樂的海洋,集美學村也就成了廈門旅遊的一個熱點。2016年9月,集美學村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1894年,創辦惕齋學塾。
1913年,辦集美小學。
1917年,辦女子學校。
1918年,辦師範和中學。
1918年,成立集美師範 。
1919年,辦幼稚園。
地標性建築中學部南熏樓由主樓及兩側附樓組成,呈Y字形矗立與於潯江西岸的制高點上,1957年6月建成。樓名取自虞舜時南風詩:"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慍兮",以示陳嘉庚一生興學造就後代的心願。主樓為高15層的西式建築,屋頂為中式方亭。塔樓頂部有“集美”兩字。兩側附樓似展翅的雙翼、淩雲騰飛。南薰樓全部用細紋花崗岩建造,綠瓦飛簷,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立面裝飾,都為集美標誌性建築。集美學村在陳嘉庚先生親自指導下創立,其建築融中西風格於一爐,體現了典型的閩南僑鄉的建築風格。無論是高大壯觀的校舍堂館,還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無一不是琉璃蓋頂、龍脊鳳簷、雕樑畫棟,人們稱其為“嘉庚風格”。建築特點是:一是穿西裝,戴斗笠。二是三曲燕尾脊。三是彩色出磚入石。四是梁檁桁柱不油漆。五是創新嘉庚瓦。陳嘉庚先於1950年在海灘上築堤圍墾外、中、內三池。1953年,他親自督造龍舟10艘,組織村民和師生進行正規訓練和划船技術。為提供良好的競賽場地,1955年,陳嘉庚先生親自選址,在臨海風景優美之處,開闢了一個規範的大龍舟池。外池俗稱“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畔建有式樣各異的“啟明”、“南輝”、“長庚”及“左”、“右”、“逢”、“源”七個亭子。集美學村龍舟賽幾乎年年端午節在此隆重舉行,舉辦龍舟賽除了追思屈原、紀念屈原外,還特別是宣導“誠毅”精神,一支龍舟隊要爭取好成績,隊員之間必須以“誠”相待、誠心努力,同時必須“整齊劃一”,堅持到底。
嘉庚故居坐落於集美鎮後尾角,今嘉庚路149號,是陳嘉庚先生居住過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是一座兩層小樓房,1938年被日本飛機炸毀,後重修,直到完工後才重修居宅。現故居是1980年按小樓原來格局修繕的。故居按先生晚年居住情況陳列,並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遺物。二層的會客室、餐室、工作間、臥室等,均按陳先生生前原樣陳設。故居西側的一座三層樓房為“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蹟陳列館”,共以“經商南洋,情深鄉國”,“傾資興學,百折不撓”,“赤誠愛國,鞠躬盡瘁”三部分陳列。
1992年,為完成陳嘉庚先生的宿願,在鼇園的北面建設“嘉庚公園”。與鼇園相連,是陳嘉庚建築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傳統園林自由佈局的形式。公園占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投資1000萬元。於1994年10月陳嘉庚先生誕辰120周年竣工,向遊人開放。公園內紅柱飛簷琉璃瓦的亭臺樓閣,它們一個連著一個隨著曲折回廊成一條龍展布。嘉庚公園以中國式的庭院為主體,公園內還有水池、曲橋、石欄、草地,結構排列。公園西側正中有大型人物群雕《桃李芬芳》,展示了陳嘉庚先生創辦教育。莘莘學子仰望著"集美解放紀念碑",緬懷校主恩澤。園內的東邊有一個尊師重教榮譽碑,雕塑巨型蠟燭一根,石碑上鐫刻著捐資興學的個人和單位姓名。公園裡有著地毯式草坪、市樹和市花。位於集美東南海邊的鼇園原為一座小島,形似海龜、故為鼇園。1950年,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回國定居時,將這一島嶼擴填成園,於1961年完工,歷時十年,占地近九千平方米。園中共有650多幅青石雕,是閩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鼇園門廊兩側中國古代和近代史的青石鏤雕。集美解放紀念碑是鼇園的主體建築,碑高28米。陳嘉庚先生墓坐落在集美解放紀念碑正南面,1961年8月20日,國家為陳嘉庚先生舉行了隆重的國葬。1988年,陳嘉庚墓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綠建築技術規範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線上參與「2021年智慧地方治理研討會」 跨縣市、跨領域交流智慧治理經驗
今(8/30)日我與其邁市長受邀參加由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所舉辦的「2021年智慧地方治理研討會」,由陳其邁市長與臺東縣饒慶玲縣長分別就高雄市、臺東縣的城市智慧治理發展願景與實踐,兩位首長演講相當精彩!
在兩位首長發表演講後,我接續參與林建元理事長主持的「實踐城鄉智慧治理的永續發展策略」對談,與臺東縣王志輝副縣長、帆宣系統科技高新明董事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温琇玲教授及皇輝科技張智強執行長,以各自的智慧治理、永續發展經驗,提出許多觀察及建言。
陳市長於演講中提及,高雄此刻正經歷著城市的華麗轉身,傳統產業尋求轉型契機,更要營造高科技產業在高雄落地的創新環境;構築高雄成為一座前瞻的智慧城市,各項公共服務將在科技的助攻下,強化數位治理效能,並融入永續發展的精神於其中。
高雄正張開雙臂,擁抱著願意帶著創業精神與商業活力的企業進駐高雄,陳其邁市長表達了這樣的企圖心與熱忱,在中央5年110億的注資下,將是進軍國際市場的根據地與省力跳板,智慧城市更是公私協力的最佳題材,高雄市政府會竭盡全力滿足企業需求,充當企業的最佳夥伴。
高雄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策略目標,是以“人”為本,期望能為高雄市民提供一個「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均衡發展的宜居環境」,具體落實於以下四大面向:
(一)防疫同時,兼顧民生需求:經發局與LINE合作推出「#高雄好家載」,動動手指,美食、蔬果及家庭用品送到家。
(二)保障市民生命安全:透過智慧監控把關,無論是石化管線氣體外漏、工業區空污、即早預警土石流及淹水範圍,甚至是降低輕軌路口發生車禍的肇事率;確保觀光區人流合於規範以降低群聚染疫的風險,保障市民生命安全。
(三)便捷市民交通:單一票證(MeNGo) 整合多元公共運輸工具,首創將公車、輕軌、捷運時刻整合到單一APP,提升市民出門的便利性。
(四)打造減碳的綠色城市:同步推行「漁電共生專區」、「光電屋頂」、「節能低碳行動」、「電廠友善降轉」等減碳綠能政策,並規劃資訊整合系統平台。
深具高雄特色的智慧城市治理,將是符合在地需求、讓市民有感的城市生活體驗,而企業在高雄創新場域所實踐的智慧應用服務,也能提供輸出國際前的最佳實驗,從而深化各項應用服務的在地鏈結與全球化經驗。演講尾聲,市長也歡迎與會的產官學界代表,在明年的3月可以一同來參加首次在高雄舉辦的智慧城市展,相信這次的南北異地共展、線上觀展,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讓參與的大家體驗高雄的科技實力。
我在「實踐城鄉智慧治理的永續發展策略」以與談人身份,在與各位專家學者討論中,提出以下幾點發展策略及建議:
1. 呼應陳其邁市長所倡議之「智慧城市的發展是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協力最好的題材」,透過科技導入所推動的智慧城市,恰能切合民間企業的專長,是故借重民間力量是必要的;而市長的戰略正是透過中油、中鋼、造船業等在地的重工產業經由智慧科技導入與再投資,以壯大自己的OT,我相當認同這樣的合作模式,從OT到IT,基礎重工技術(OT)與新的資訊科技(IT),對高雄而言是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2. 採用PMO專案管理辦公室方式,讓地方政府在不增加人力的前提下,引入外部有經驗的團隊來協助推動市政府內各局處的合作及資源整合,目前高雄市的KPMO就是由資策會來擔綱協助,在智慧城市推動上,又有本府資訊中心的對接,並引發市府各局處之參與;已有明顯的進展。
3. 城鄉發展智慧城市的策略及著重角度雖各有特色及取徑,然而整體方向(即智慧城市推動)均是殊途同歸,相信城鄉間的廣泛交流,必能截長補短,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智慧治理,展現出智慧城市的多元樣貌,綻放各自風采。
綠建築技術規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南方計畫半導體S廊帶核心—楠梓高煉廠研發專區都市計畫變更案今公開展覽
楠梓高雄煉油廠位於行政院半導體S廊帶核心區,更是陳其邁市長提出的「北城計畫」發展重點,今日已啟動中油研發專區都市計畫變更書圖公開展覽作業,該廠自104年關廠沉寂許久,現透過都市計畫變更賦予土地使用新機能,可望重新躍居產業轉型的關鍵地位,引領北高雄發展邁入全新里程碑。本次都市計畫變更案作業,歷經市政府與中油公司以及國營會與經濟部,多次會勘以及規劃討論,甚至於本次都市計畫公開展覽前,也先行提經市都委會大會研議後始定案,終於在今日正式辦理都市計畫變更之公開展覽;此一宣示中油投資打造「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朝具體目標,向前邁出一大步。
#高煉廠發展為南部半導體材料研發核心
107年12月4日由行政院核定「循環經濟推動方案」,擇定高雄煉油廠行政區55.49公頃建置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後行政院續於110年4月15日為高雄煉油廠發展半導體研發核心政策拍板定案,自此宣告高煉廠將向北串接橋頭、路竹至南科的新興半導體製造聚落,並往南接合起大社、仁武、大寮、林園、小港等石化、鋼鐵傳統產業,新舊產業將透過空間重組,帶動互補共榮的聚落發展效應。
#保留文資特色,兼顧產業發展需求
高煉廠特種工業區土地廣達238公頃,其中,未污染土地55.49公頃(即本次都市計畫變更範圍),由中油公司先行辦理都計變更,據悉中油公司預計投入近60億元,將自114年起陸續興建綠能所、材料國際學院及材料研發等中心,強化材料自主研發能量,並培育產業所需人才,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為充分回應楠梓右昌地區居民關於中油煉油廠轉型發展、棕地(BROWNFIELD)再生的期待,於今年7月2日我率領市府團隊北上拜會經濟部,針對行政區55公頃未污染土地整體規劃,充分交換意見,並達成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內容共識,續由都發局積極協助中油完成草案,也於今年8月6日提請本市第93次都委會研議,在兼顧文資保存、維持舊廠景觀意象、園區聯通、捷運場站TOD聯合開發之整體效益下,所研擬的多方多贏方案。
承載著在地歷史與情感的高煉廠,對老中油人及地方居民而言,不僅是工業遺址,同時也是生活軌跡。去年9月,我率領市府團隊,在中油公司陳淑真副總經理及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王毓萱總監陪同下,實地勘查廠內4棟材料倉庫及周邊環境。其中的一號倉庫,已於110年3月15日由市府文化局登錄為文資建物,預計於110年10月,由國家研發機構中山科學院進駐。
然而,廠區內尚有1處古蹟及40處歷史建築,如何兼顧廠區聯外交通及歷史建築保存,端賴規劃團隊的視野與格局,也關乎高煉廠未來的發展動能。
記得今年6月28日我率市府交通、經發及都發局團隊,在中油公司人員陪同下,進行現地勘查,最終決定在「道路與文資共存」原則下,保存木麻黃綠園道及水塔等舊廠景觀意象。另行經文資區旁的園區南路40米,即於車道採取彈性設計,另設園區北路30米,透過區內主要及次要交通動線,串連園區左營高鐵站區,以連接半屏山高鐵生活圈。
此外,鄰近R17世運站及R18油廠國小站土地,未來可朝TOD發展捷運設施聯合開發,另依「都市計畫工業區檢討變更審議規範」,規定捐贈可建築用地及興建專區公共設施等,或適度提高容積率,容許住商混合使用,提供企業安家計畫基地,為地區發展創造多贏。
廣達238公頃的高煉廠土地,將以「開發」與「整治」同步併行的策略推動後續工作,不僅加速兌現陳其邁市長的「北城計畫」,也要超前部署爭取優質科技大廠進駐北高雄科技矽谷,北高雄的產業轉型發展,將與國家戰略分進合擊,鞏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打造南部半導體「S」廊帶
#中油高煉廠轉型再生
#棕地再生
#創造多方多贏,兼顧市民利益、文資利用與產業投資
#捷運TOD導向發展
綠建築技術規範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能源效率 是能源困境解方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基隆市)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拜登總統邀請四十國領袖舉行視訊氣候峰會,共商減碳對抗氣候變遷。同一天,蔡總統接見環團,重申加速推動「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的能源轉型政策,並響應開始評估及規畫台灣在二○五○年達淨零排放目標路徑。
只不過,從蔡政府上任至今的歷程看來,四項能源轉型重點,似乎除了非核有成外,其餘都很難樂觀肯定。不久前的「二○二一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排名數第三,溫室氣體排放和再生能源發展均被評比為非常糟。錯的能源轉型,不僅無以達標,甚可錯失機會,陷入泥淖,台灣就正面對「以煤養綠」的困境。面對如此困境的主因之一,在於能源效率在能源轉型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
追究原因,不外規畫脫離現實,加上落實美化虛假。例如在能源政策當中,便特別強調更新設備。以致包括許多學校、機關在內的用電戶採行的第一步,便在花大錢更新設備,卻不從最符合成本有效的能源盤查,以及接下來的分階段改進著手。以致節能經費花完了,在節電設備更新數量上交出的亮麗成績單,卻看不到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實際效益,而無以為繼。
如今能源效率已普遍被稱為「頭號燃料」,因為它實為能源轉型的核心,及所有國家所擁有最豐富的能源。依照國際能源總署的永續發展情境預估,接下來卅年,在整體減排需求當中,四成要靠能源效率。
迄今能源效率所能帶來的許多機會,仍尚未開發。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在於,目前在所有部門有超過六成產生的能源,都被浪費掉,而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以再生能源發電取代其他燃料,照說便會在能源供應上,有從熱源轉到作功來源的根本轉移。而這也必然會使像是熱泵和電動車等技術,在能源效率上取得大幅改進。
另方面,台灣每年有近萬人死於堪稱國病的肺癌。此問題的根本肇因與解答,皆在能源部門。使用能源屬最主要的空氣汙染物排放來源,在台灣這些汙染物不外源自於煤與石油在發電廠、工業設施、車輛與非路上引擎的燃燒。為能實現整個社會的永續發展,當務之急在於針對工業、交通、住宅這三個主要耗能部門,進行能源效率評估。
例如目前的綠建築法規並不足以收提升建築能源效率之效。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並落實較高的成效標準,以實際檢驗包括空調、照明、馬達等影響能源密集度的建築設計,政府可首先以公共及社會住宅為目標。這些對建築的能源效率投資,可望同時帶來創造就業機會等附帶好處。
改變消費者行為,也是達成雄心減碳目標的關鍵。其中首要包括減少短程開車、增加走路與單車、增加使用共乘與微移動系統、降低路上車速等。加速將小客車轉為電動車,對於達成淨零目標會有顯著助益,不僅在於其減少石油需求,更在於其效率比傳統車高出五倍。
推動這類改變需要一系列新政策。其中包括提供能讓消費者更輕鬆、更負擔得起的高效率選項提供經濟誘因,以及能逐步限縮高能源密集度選項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