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經濟系排名學測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經濟系排名學測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經濟系排名學測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64萬的網紅Yahoo!奇摩新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考生都是校排名前1%,不見得素質比較差🤔 #繁星 #關鍵 #台大 #YDD...
雖然這篇經濟系排名學測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經濟系排名學測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經濟系排名學測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64萬的網紅Yahoo!奇摩新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考生都是校排名前1%,不見得素質比較差🤔 #繁星 #關鍵 #台大 #YDD...
經濟系排名學測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考生都是校排名前1%,不見得素質比較差🤔
#繁星 #關鍵 #台大 #YDD
經濟系排名學測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時專欄:林建甫》不怕人才走出去,只怕人才不進來
2018年05月28日 20:40 林建甫
大陸今年放寬「台灣高中生免試入學門檻」,將原本學測成績需達前標(前1/4)降到只要均標就能申請。等於台灣有一半的高中生都能申請大陸的重點名校,搶人大戰提前到高中生。這個現象引發社會熱烈討論。
其實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近幾年優秀的高中生申請國外名校的趨勢明顯增加。台灣大學不再是高中生唯一的選項,如果相同的成績可以申請到國際一流大學就讀,大部分的家長及學生都希望能到更好的環境學習。不只大陸重點大學歡迎台生來申請,英、美、港、星、澳等國的大學都主動出擊來台招生。
根據我國教育部的統計,去年上半年約有1595名高中應屆畢業生出國讀書,其中約半數是赴大陸讀書,比前一年增約200人,而今年門檻再放寬,恐怕人數會增加更多。據大陸教育部的統計,2011年大約有6000多位台灣人到大陸讀大學,2017年已成長至12000人,大陸的確吸引越來越多的台灣學生。
平實而論,我們不應該聚焦於高中畢業生是否到大陸,而是應該思考人才的養成過程。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提升台灣教育的競爭力,不僅因為優秀高中生出走的課題,包括大學教授外流、少子化、大學過多倒閉、產學落差等的許多現象,都指出台灣整體教育制度存在的許多問題。
首先,高中畢業生離鄉背井,到外念書,萬事都得靠自己。在台灣日常的起居飲食有父母照顧,留學生活逼使其必須學會獨立。在北京、上海,語文相通,文化相同,但課堂的競爭壓力頗大,因為大陸頂大的學生學習態度及努力程度在世界上算是排名前面的。到歐美去,一個非中文的環境,外文的溝通及生活環境都與華人社會有重大的不同,挑戰也很大。矽谷是美國最國際化的地區之一,有近1/3的科技公司是由外來移民創辦,不同文化的衝撞產生的創新動力非常強大。人才的養成也是如此,更多元化的交流與碰撞能產生化學效應,能創造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外的學習,不只是課本的知識,而是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因為置身一個陌生的地方,任何狀況都可能產生問題。如何克服困難,需要獨自摸索的過程,而且一旦學會解決問題,以後可以不畏懼挑戰,終身受用無窮。從另一個角度看,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困頓的環境、挫折的內省才可能把自己的潛力給逼發出來,成就更大的事業。
我們擔心人才流失,但人才往高處爬,一定尋找最高的報酬,站在政府的角度,更應該思考如何讓優秀的人才走進來。當然提供更好的教育設備,打造優良的教育環境,讓台灣教育的軟硬體都改善,一定有助於吸引人才,但是在國家財政拮据之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放寬管制,教育「產業化」是可行的解套方案,「產業化」不只是指學校與產業合作,而是經營策略必須要有產業思維。例如:用符合國際的薪資水準聘請一流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能提升教學或研究品質,還有助於學校的正面形象提升,幫助招收更多好學生。另外,也應讓學校參與更多產業發展的實務,使其教學與研究更符合市場所需,也讓學生學習實務經驗,有助於之後的就業。
只要放寬管制,我認為長遠來看,有朝一日台灣一定有大學能發展出東方的哈佛、劍橋等綜合型大學。比較簡單,時間可以縮短的是小而美的菁英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這樣的學校在台灣可能沒有太多人聽過,但在美國很多父母擠破頭也要讓子女進入這些著名的學府。例如曾出了3位美國總統的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或蔣宋美齡畢業的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高中可以發展出優秀的世界級寄宿高中(boarding high school)。但這些學校辦學的經費一定要配合學費的管制鬆綁。
最後,在全球化的時代,人才用腳投票,一味地限制只會適得其反,讓頂尖人才走出去也不願再回來。但如果我們能用開放的心態,支持優秀的學生參與全球競爭,同時改善自身環境,讓台灣學校更加多元化、國際化,吸引全球的青年來台灣就讀,這才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經濟系排名學測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時專欄:林建甫》學測求公平 15級分制已不夠
2018年04月30日 20:57 林建甫
最近一群朋友的聚會,大家不約而同都在抱怨帶小孩轉戰各大學進行推甄的過程。我們老一代參加過大學聯考,比較子女這一代的甄選,我們覺得升大學的壓力並沒有減輕,考試仍然決定一切,而且現在的制度並沒有比較公平。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三級貧戶絕不容易上好的大學。更嚴重的是考試這把量尺,15級分制比起以前的原始百分制也高明不到哪裡去。由於目前的制度牽涉問題很多,我就集中在量尺與級分問題的討論。
級分制立意良善,將各科考試原始分數轉為模糊化的級分,擺脫分數斤斤計較的悲哀。15級分制的作法先將原始分數依高低排名,以最前面1%考生的原始平均分數除以15作為該科的級距;原始得分0分者為0級分,每增加1個級距,增加1級分,最高為15級分。例如前1%考生平均分數為90分,90除以15得出級距為6,因此原始分數0.01分至6分為1級分,6.01至12分為2級分,依此類推84.01至100分就是15級分。級分制的標準化差距,也矯正考科難易不同產生的偏差。當年的聯考,某一科太簡單或太難,大家都拿相對的高分或低分,造成總分受該科影響很大,搞混了考試的鑑別度。
但現在的15級分制,還是有很多問題。首先,每一個級分的影響力變大,1個級分可能代表幾千人,鑑別度就很有限。其次,原始分數位於兩級分間隔附近,差距反被拉大。以前述例子為例,若有2考生其中1人考了84分,另1個人考了84.01分,結果前者是14級分,後者為15級分,原本只差0.01分,但在級分制下卻差了1個級分,公平性變差。
再者原始分數如出現明顯的集中,級分更無法分出高下。104年度國文頂、前兩標,竟然同為13。頂標位於第88百分位數之考生,前標是位於第75百分位數之考生,這表示前25%的考生都沒鑑別度。又例如大多數人分數集中在高分區,此時級分能反映的資訊也很少。例如從過去10年學測級分分布來看,國文、英文及社會科的高標大多落在13級分,均標都落在10至11級分,底標在7至8級分,換言之,大多數人的分數集中在7至13級分之間,只用7到8個級距要區分所有考生的程度,無疑是相當困難的事。即便是分布較為平均的數學及自然2科,要在15級分下區分考生的程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且如果倒楣的人每科都差一點可以躍上更高級分,那5科就差了5個級分,就落到很後面的志願。報上有1個案例,105年學測5科原始分數,總和為580分,滿級分之原始分數最低分,加總約為495分。若甲生各科表現平均都過門檻,總分496分,總級分即為75分;乙生總分505分,4科略低於15級分門檻,1科高過門檻甚多,卻僅得71級分。乙生原始總分較高,級分卻遠不如甲生,校系選擇落差極大,難以令人心服?
現在的甄試入學,第1階段的篩選步驟全是依靠級分,先是檢定篩選,其次是倍率篩選,再透過加權計算將總級分比序挑人。但級分本身的鑑別度都有問題的情況下,又要加權放大,會造成更不公平的結果。而學校以此舉才,真是盲人騎瞎馬,不知何去何從。
級分是一種標準化的量尺排序。量尺越粗,就越難細量。民國84年學測開辦,當時甄選名額極少,各科滿分為10級分,足以應付篩選所需;到了88年以後,甄選名額日益擴增,為了滿足篩選需求,滿分增為15級分。現在學測申請入學占6成多,指考分發只剩3成多。看似「學測制度」成效彰顯,但其實很多的高中表示,是愈來愈多的高三生不想熬到指考。先求有學校念、入學再轉系或重考。因此級分的量尺應該更細。
現在級分的標準化用分數等距切割,因試題難易不一,每年分數起伏不定,造成各級分人數不均,也造成篩選的困擾。級分標準化也可用人數切割,讓各級分的人數固定,這樣的排序更有意義,也就不會受考題難易影響。
縮小量尺,每科30級分、50級分,甚至恢復100級分都可以。畢竟大學入學考試在台灣還是社會非常重視的關卡,一個有鑑別度的考試,公平公正,還是大家期待的。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