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經濟系出路薪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經濟系出路薪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經濟系出路薪水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站長路可 - 網路創業是一場漫長的自我修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的故事,從一場戀愛說起】 最近朋友圈有個男工程師跟女OL開始交往了,這位女OL原本一直擔心交不到好對象。後來是一位朋友A,介紹了男工程師給她,這一切才有了發展。 朋友A講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如果我今天只單純介紹工程師給女OL,他們兩人應該不會在一起。是因為女OL自己下了一個決...
經濟系出路薪水 在 站長路可 - 網路創業是一場漫長的自我修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故事,從一場戀愛說起】
最近朋友圈有個男工程師跟女OL開始交往了,這位女OL原本一直擔心交不到好對象。後來是一位朋友A,介紹了男工程師給她,這一切才有了發展。
朋友A講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如果我今天只單純介紹工程師給女OL,他們兩人應該不會在一起。是因為女OL自己下了一個決定,要認真處理婚姻這件事,才能吸引到對的人出現。」
當然現在就判斷是不是「對的人」,是有點早,但朋友A要表達的是,如果一個人只是「被動接受」環境給的條件,那就很難真正解決問題。
(我並不是說結婚就能解決問題,只是以此舉例)
停止抱怨,好好思考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生活,認真做一個決定,這就是改變的開始。幾乎所有宗教都有一個「下決定」或是「立約」的過程,因為一個決定的力量是很大的。
當一個人開始正視自己的需要,拒絕被動等待,很多機會就會冒出來。這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吸引力法則,而是很切身的經驗。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我很抗拒自己念的科系(經濟系),不想要出社會後到銀行上班,領死薪水,但我一直沒有很積極地找出路,總是在被動等待。神奇的是,我現在回頭看以前的照片,會發現以前的長相比現在醜好多。
經過多年,對於自己的核心目標越來越清楚後,我發現自己連長相都不一樣了,眼神比較有神,整個人看起來就比較有氣勢。創業就是一場漫長的自我修煉,一切的發展,都從有意識的做決定開始。
#一日一修煉
(下圖是我在拍課程宣傳片的過程,之後要出線上課程囉)
經濟系出路薪水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歧視女性之同工不同酬
希拉蕊在女性選民的支持率,其實不高,前國務卿阿布萊特在幫她競選的時候,就痛罵這些不支持這個可能是第一個美國女總統的女性,「地獄裡有個專門的地方,是留給不支持女人的女人。」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但在「同工同酬」這議題上,很可能就是女人為難女人而造成的「同工不同酬」。
四月十二日是美國的Equal Pay Day,大概的意思是女人平均要多做一月一日到四月十二日這麼多天,才會追上男人去年一年賺的錢。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行業,女性平均薪資都比男性低,這樣職場「結果」的不同,讓許多女性主義者憤慨,「同工不同酬」是歧視女性的最佳證據,進步國家不可以有這樣的公然歧視,該用法律強制規範同工同酬。但男女工作報酬不同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同工不同酬,歧視的「證據」力可能不夠。
先講為什麼可能是「女人為難女人」造成的。讓我用美國大學院校的現況,相對比較單純、沒有摻和生產力因素的情況解釋。不管是男教授或是女教授,不管任何學門,教學的產出,大概是一致的,高低差距不大,所以不會因為甲教授可以有比較大的產值,所以甲教授的薪資比乙教授高。這裡先只管教學,研究不計,因為研究能力和計劃金額可能有關係。所以為什麼一個純教學的院校裡,有些學門的教授待遇比較好?比如說,我們教經濟的教授,就比教西班牙語的起薪高很多?
供給與需求。
經濟學博士,出路算不錯,不在學校教書,也還有許多研究單位、華爾街銀行會僱用。大學招經濟學教授,得和這些單位競爭,不付出相當的薪資水準,請不到人。相對地,西班牙語語言博士面對的是相對較小的就業市場,沒有教職,大概就無處可去。大學裡招西班牙語教師,你開價十萬,比擬你研究所的經濟系同學的價碼,很抱歉,外面有許多開六萬、五萬的西班牙語博士,還都來自名校,你比得過嗎?你的價碼還能這麼硬嗎?這種就業市場的不同,就是美國大學裡,「同工不同酬」的原因。你說,大學可以這樣嗎?但是大學也是要負擔盈虧,你要同工同酬,是要把經濟學博士壓下薪資而請不到人,還是花大錢付西班牙語博士和經濟學博士一樣的薪水?管事的人,有經營壓力的人,自然選擇了「同工不同酬」。
回到男女同工不同酬的議題。如果你細看大學教授,薪資相對較低的文組科系,女性佔多數,薪資相對較高的理工科系,男性佔多數,平均下來,我們就會有女性薪資較低的問題。這不只在大學院校裡,在各行各業裡,很多這種現象。醫生有分科,錢多的科,像外科,男遠多於女,自然造成男醫生平均賺得比女醫生多的「事實」。那就是為什麼我說是「女人為難女人」,因為大半女性都擠在同一個空間裡,彼此競爭而壓低了薪資水準。
所以要講男女平等,真正要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高薪的工作,女性從業比例相對較少,而不是為什麼「同工不同酬」。
真要問為什麼同工不同酬,我的回答是,你怎麼定義「同工」?如果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差別只有性別,做「一模一樣」的工作,結果男的薪水比女的高,你說歧視,我相信。但那裡找來「一模一樣」的人和事,讓我們驗證歧視的存在?
真實社會比大學院校更複雜。一個心中沒有任何男女偏見的僱主,要考慮的除了工作能力和其它一般徵人的條件外,還要考慮產出的問題。一般說來,出於許多原因,男性的產出比女性高,所以這個沒有男女偏見的僱主,我們要他僱用女性,捨棄男性應徵者,就得給他誘因,也就是「折價供應」。這是理性選擇,不是歧視。你要他用一樣多的錢,硬選女性,你就是要他犧牲利益。這也是為什麼追求男女平等不遺餘力的希拉蕊,為什麼到頭來,她的男性部屬平均都比女性部屬薪水還高。
至於為什麼「男性產出比女性高」,這也有很多原因。比如說研究發現,幾乎所有行業,男性平均工作時數都高於女性,這種超時換來的產出,也不是歧視。可能是社會期許女性要照顧家庭,所以不能早到晚退。也可能是女性受社會壓力,不敢出頭。也可能是生理上,比如說女性要生產的話,就會去掉不少的產出時間和能力。許許多多的原因,讓女性產出不如男性,而這許許多多的原因,不見得是歧視。
台灣因為還有許多傳統的反動價值,我不敢講,但在美國,公然在職場上歧視女性是有後果的。所以我不認為在美國,結構性的歧視女性,造成男女「同工不同酬」。但隱性的社會價值歧視呢?當然有,但這「歧視」不是強制規定「職位相同,薪資就相同」就可以解決。因為真要這麼做,也是扭曲了均衡,也是又差別對待了特定人。比如說,真要美國大學裡同工同酬,不是學校負擔不起,就是有些學門永遠找不到人教。
人都是媽媽生的,媽媽都是女人。進步的社會,是不容許結構性的歧視女性。但在促進平等的同時,我們不能被激情的口號給矇蔽了,什麼能做,什麼該做,都要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