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統領威秀票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統領威秀票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統領威秀票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統領威秀票價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小時候在威秀打工,總是看著最新上映、即將上映的電影海報 今天看見有自己臉的海報出現在官方網站的訂票欄位 心裡的感覺真是難以言喻。 《非法母親》提前至4/29(也就是明天)上映拉!! 電影片長很短,聽到160元的票價好像很不划算 明明網路就有播映!為什麼還要堅持進戲院?? 「非法母親是用電影的規格...

統領威秀票價 在 母母女子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10:22:45

小時候在威秀打工,總是看著最新、即將上映的電影海報 今天看見有自己臉的海報出現在官方網站的訂票欄位 心裡的感覺真是難以言喻。 《非法母親》提前至4/29(也就是明天)上映拉!! 電影片長很短,聽到160元的票價好像很不划算 明明網路就有播映!為什麼還要堅持進戲院?? 「非法母親是用電影的規格製作,配...

  • 統領威秀票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8 16:50:30
    有 236 人按讚

    小時候在威秀打工,總是看著最新上映、即將上映的電影海報
    今天看見有自己臉的海報出現在官方網站的訂票欄位
    心裡的感覺真是難以言喻。
    《非法母親》提前至4/29(也就是明天)上映拉!!

    電影片長很短,聽到160元的票價好像很不划算
    明明網路就有播映!為什麼還要堅持進戲院??
    「非法母親是用電影的規格製作,配樂請作曲家編曲。如果可以讓大家看到更好的觀影品質、更棒的音樂體驗,進而感染到更多的人關心這個議題,為什麼不?」導演這樣和我們說
    於是監製和導演還是努力的讓《非法母親》進到戲院了
    上映只有兩個禮拜的時間,現代人都很忙,一天也只有兩三個場次,兩個禮拜一下就過去了...

    手機螢幕4.7吋:戲院最小廳螢幕200吋 是 1:42 倍
    相信我!在戲院觀看的感動一定遠遠超過42倍 !

    最後一次的機會(下次可能是豆豆滿18歲吧嗚嗚)
    只有兩週!歡迎大家進戲院體驗一下

    再次謝謝
    樂聲影城 LUX Cinema
    威秀影城粉絲團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片長短所以票價也是少一半
    #160元買一個機會
    #來看我們在戲院生小孩

    《非法母親》播映戲院

    🎬台北 樂聲戲院
    4/29 14:40 | 20:05
    電影場次傳送門 ✅ https://reurl.cc/pmeR4l

    🎬 威秀影城
    桃園統領威秀影城
    新竹大遠百威秀影城
    台中大遠百威秀影城
    台南大遠百威秀影城
    高雄大遠百威秀影城

    電影場次傳送門 ✅ https://reurl.cc/o9E34Q

  • 統領威秀票價 在 賈文青德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2 13:00:21
    有 131 人按讚

    《完美嬌妻養成班 How to Be a Good Wife》是今年三月在法國上映的喜劇,締造三週票房冠軍的佳績。故事描述1967年時法國阿爾薩斯省的家政學校,在男主人意外過世,學校又破產的狀況下,一群慌張驚惶的女流之輩如何在女性地位低落的年代裡撐起彼此。

    從現代的角度回頭去看那個女性就是應該三從四德熟稔女紅的年代,以喜劇手法表現出來是很有趣的。(雖然偶爾想到其實現在也還是有類似情況笑容會僵一下)

    但整部片最大的重點當然是茱麗葉畢諾許啊啊啊啊!!!!!是史上第一位大滿貫影后茱麗葉畢諾許啊啊啊啊!!!!!
    如果你還不知道,她1993年以《藍色情挑》得到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1996年以《英倫情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和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2010年再憑《愛情對白》獲得坎城演展最佳女演員獎,成為影史上第一位達成影展大滿貫影后(坎城、威尼斯和柏林影展)紀錄的女演員。

    看這樣的女演員,在這部喜劇中形象大崩壞,真的是太爽了!(奇怪的品味)

    反正光看茱麗葉畢諾許的表演就真的值回票價,整部片的喜劇節奏也很不錯,加上一些女權的反思,是很棒的小品電影。

    這部片的結尾相當特別,是那種「欸幹現在是三小?」的那種特別,我敢拍胸脯保證你絕對猜不到會發生甚麼事,不然來打賭啊。

    這週五上映,上映影廳非常少,只有:
    台北 | 信義威秀影城、南港喜樂時代影城
    桃園 | 桃園統領威秀影城、SBC星橋國際影城
    新竹 | 新竹大遠百威秀影城
    台中 | 台中大遠百威秀影城
    台南 | 台南真善美、台南大遠百威秀影城
    高雄 | 高雄大遠百威秀影城、駁二in89影城

    是一部很有可能沒有第二週的電影啊…(嘆)
    認真推薦第一週就去戲院觀賞,現在預購還送潤滑油:
    https://reurl.cc/MdZd5X

    對,是做愛用的潤滑油,不是修車用的,雖然都是為了開車。(?)

    #我還曾經在金馬獎上講錯茱麗葉畢諾許的名字超羞恥
    #講成茱麗葉ㄅㄧㄡ
    #絕不會告訴你是哪一屆的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非業配

  • 統領威秀票價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07 10:59:23
    有 13 人按讚


    專欄【電。玩影】

    【序:啃錄影帶與搖桿長大的孩子】

      在我小時候住的莊敬路上,有一家販售電玩與模型的店家,叫做義峰模型玩具,我還記得老闆白白胖胖的,每次笑的很開心時常常看不到眼睛。從幼稚園到大學為止,我成為這家店的忠實顧客,我童年的事物都從這家店出來的,四驅車、鋼彈模型、SEGA MD電玩主機與Play Station主機等等,所有的次世代的回憶都跟這個店家離不開關係。

      另一個佔據我童年大部分時光的,則是錄影帶店。二十幾年前的信義區交通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當時電影院都離我住的家很遠,所以我家人不太會帶我去電影院,我兩次去電影院都是因為《侏羅紀公園》,第一集是去宜蘭的羅東戲院看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那時我才六歲,由於我太愛侏羅紀公園,所以當《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上映時,我家人才把我帶到比較近的統領戲院。我十歲之前老是往錄影帶店跑,大概一個禮拜可以租兩支片,什麼類型都看,包括年齡不宜的冷門電影我都狼吞虎嚥。

      然後直到1998年華納威秀(現在的信義威秀)在我家附近開幕,我的觀影習慣才有了改變,我開始跟家人平均一個禮拜上一次戲院。那時候我玩電玩的習慣也開始改變,從卡匣主機電玩轉移到電腦上,那時候的電玩作品也嘗試加入了許多電影敘事的過場動畫,家裡客廳的錄影帶機也變成了DVD播放機。那一年我經歷了許多媒體革新的時代。

      十年前因為屋齡老舊的關係,我們舉家搬到內湖,直到今年才回到信義區居住。占據我童年時光的事物完全消失,街道依舊維持熟悉的結構,但許多電家已經消失。光顧十幾年的模型電,已經變成毫無特色的連鎖咖啡店,DVD出租店也完全失去蹤影,熟悉的外殼已經被陌生的未來所進駐。但在我感慨惆悵之際,過去歲月經歷的一切,慢慢匯集成一條新的渠道。

      電玩與電影之間存在著既抗拒又合作的曖昧界線,我們可以將電影的經驗挪移進電玩,但當電玩要徹底的變成大銀幕上的作品時,大部分會一蹋糊塗。就我成長的經驗裡,我比較無法跟電影業界的前輩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是不接觸電玩的世代,他們無法知道兩者影像呈現的特性,而我剛好是比較少數兩個世代都經歷過的人,所以對這樣的隔閡頗有感觸。這個也是目前好萊塢的問題,大部分的製片都不太玩電玩,所以無法拿捏兩邊取捨的標準。

      我個人認為,在未來一定會出現某個媒體形式,是會容納兩種敘事的優點,彼此改編上產生的摩擦,只是為了那個融合的目的而產生的。舊有的作品系列,會因為媒體的革新而在新時代產生新的意義與價值。電影跟電玩傳統的敘事都在轉化與消失,就如我個人面對逐漸褪色的記憶一樣。

      在眾多好萊塢改編類型的電影裡,電玩始終是最難克服的類型,成功的例子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相較於【哈利波特】小說系列,電玩改編電影的票房很難有亮眼的起色,甚至不慘賠都要謝天謝地了。

      雖然如此,但好萊塢還是前仆後繼地在個題材上做嘗試,因為電玩的產值相當驚人,2019年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開賣三天就有六億美金的收入,許多好萊塢大片首周票房都不見得有這個數字,當然也不見得每部電玩做品都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但電玩產業的產值整體來說真的無法忽視。

    【大眾對於電玩載體的陌生】

      電玩之所以遠比小說難改編,原因在於原作載體的通俗性。小說與漫畫價格較低廉,許多消費者都買的起,再加上小說容易被視為增進閱讀能力的途徑,是一個容易被中高年齡層長備包容的存在。

      電玩是一個門檻稍高的娛樂,你必須花錢購買有些昂貴的硬體主機,軟體價格也不斐,算是家庭經濟狀況中上才能負擔的娛樂。若是教職相關行業的父母,不允許小孩接觸電玩的機率又高了一些。經濟狀況再加上教育成長環境使然,電玩的普及率又比小說或漫畫緩慢了些。回想我那個時代,周遭當老師的親友都會把電玩視為嚴重的禁忌,有的時候跟他們的小孩打電玩,都會覺得有點尷尬。

      電玩雖然累積了龐大的族群,但與一般大眾的區隔相當明顯。一般大眾可能對於《超級馬琍歐》耳熟能詳,但如果跟你爸媽提到《音速小子》可能就滿臉問號,更不要說《最後一戰》或《FGO》這些系列作,它們的知名度跨不出電玩愛好者的圈子。

      因為電影是一個低門檻的消費,三百塊就可以輕易得到一個娛樂,一款軟體動輒快三千元,而且還要主動克服操作的技術,反應能力不太好還要一直承受失敗的挫折,遠比攤在沙發上被動的接受電影還要累人!

      電玩本身因為篇幅比電影寬廣,形成了一個獨自的敘事風格,跟電影的劇本結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改編上就有不少的摩擦。

    【電玩粉絲,不一定能完全兌換成電影票房】

      以微軟開發的《戰爭機器》為例,目前這部電玩已經洽談改編電影多次,但十幾年下來進展仍然相當有限。《戰爭機器》從2006年問世以來,累積了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數字看起來相當可觀,但若換算電影的票房,還是存在著不少的疑慮。

      假設美國的電影票一張八美元好了,再假設電玩粉絲都會去看電影,兩千兩百萬套乘以八美元,票房頂多就是一億七千萬美元,而且這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部分是同一群玩家累積的結果,人數肯定要再下修,再加上美國以外的國家有些電影票價更低,所以預估數字會更低。

      所以電影公司在改編的時候,不可能完全只考量到粉絲的感受。在改編上如果太貼近電玩原作的架構,不熟悉電玩的觀眾就比較難投入,若太偏離原作,就存在著失去原作粉絲支持的風險。但若完全對粉絲言聽計從,改編上也會不利。

      就在電玩改編電影一片愁雲慘霧時,終於出現了幾部不太一樣的嘗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