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孩子才會委屈,成年人想的是如何解決問題
在學測之中,最煎熬的,實則從不是考最差的
而是那種處在中間,非頂尖,卻也不到底的學生
因沒有申請到最理想的志願,所以還在掙扎要否指考
但又考得不算失常,就這樣放棄申請,又恐懼指考會考更差
這類學生往往從不翹課,循規蹈矩的按時上課、補習、念書
...
1.小孩子才會委屈,成年人想的是如何解決問題
在學測之中,最煎熬的,實則從不是考最差的
而是那種處在中間,非頂尖,卻也不到底的學生
因沒有申請到最理想的志願,所以還在掙扎要否指考
但又考得不算失常,就這樣放棄申請,又恐懼指考會考更差
這類學生往往從不翹課,循規蹈矩的按時上課、補習、念書
可聽不懂不好意思問,回去後也懶得複習,就隨他忘
於是玩麻沒有玩到,書也沒真念到
偶爾覺得自己還是顆明珠,努力一下琢磨還是有希望的
但懶啊,老撐不了多久,那個誓死要拚的決心,不消幾天便消磨大半
於是間歇性凌雲壯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永遠在不上不下的分數,不上不下的學校,不上不下的人生間徘徊
如果這說的是你,如果你仍在猶豫指考學測,猶豫科系抉擇
不用想了,直接憑直覺選一條最想要走的路走
因為事實是抉擇本身從不存在對錯,所有的對錯,都是靠你事後努力決定出來的
最錯的一件事,就是浪費時間在猶豫不決,結果哪條路都走不好
這分明是青春裡最簡單的一道題,選下去,全力走就對了
卻諷刺地,竟也是最多人失過分的一道題。
2.備審面試完全可以逆轉結果
我不管你申請哪個科系,不要聽什麼級分都已經決定好,備審面試不重要的鬼話
翻開簡章,上面寫得清清楚楚,隨便都佔40~75%不等,在通過一階水準相差都不會太遠的情況下,備審面試不重要?
之所以大家會有這種印象,坦白說,就是90%高中生都實在表現不出什麼東西
永遠在那民主化家庭、開明爸媽、念好英文、認真向上、申請交換、回饋社會,一看就掰的
還一堆人沒自信到會寫出:我相信我自己應該可以做到(靠北,應該就是不相信阿)、我覺得自己不會有問題(那就不要只是覺得呀)之類神奇中文語法的句子
教授沒東西比了,才只好回去看級分好嗎?
不然你要他怎麼辦,隨便電一下就都回原形,支支吾吾連該科系學的是什麼都講不出來,全在看科系名望文生義,憑幻想掰動機
還有看過把英檢初級證書、多益五百證明、幼稚園乖寶寶獎狀都照放不誤的,老師也很絕望啊
請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假設你是電機系、法律系、商學系隨便一系老師啦,你真很在乎收進來學生國英數社自念好不好嗎?
學測級分,最大意義不過學習態度檢驗罷了
如果你有辦法說服教授你比其他人都更適合念這個系,你已經做了其他人都沒有做到的努力
誰還管你級分、高中有沒有當過班長,調高分數也會先錄取你好嗎?
當教授傻啊,真想錄取你,直接打一百補足缺口讓你上,或把分數拉低到不可能上,都是常見手段。
3.那要怎麼做到這件事?
兩條路
A.基於過去已證實經歷,能說服教授你過去可以,所以未來也能克服,你的經歷甚少人有
B.你了解夠深入,有辦法寫出比其他人都深刻,99%競爭者都寫不出來的東西
A辦法不多了,現在起步太晚,還有造假嫌疑
可B辦法就多了啊
直接去大學選課版看評價,看人家學長姊上過課的心得,吸納換成你的話來用
上網查教授名言及他第一堂課開宗明義說了什麼,通常首堂課都會講這科系在幹嘛,找不到該校的就去找該領域大師的,Youtube八成有影片
看104銀行對於該系所的畢業統計,數據全一清二楚,連平均薪資都有
新聞檢索查老師曾寫過的社論,去理解老師對於時事是怎麼評論的,有什麼觀點
借本該系基礎書,翻緒論就好,保證深入程度就贏九成考生
IOH、Dcard、大學問之類網站,或更聰明些,透過輔導室直接找同校學長姐問
.
拜託,手段多的,你有沒有去查過而已
現在花一點點時間技巧性努力,影響甚至超過苦讀好幾個月書,說不定還能避免你走冤枉路,避開一間你根本不想唸的校系
那到底為什麼不去?
4.小結
讓我先預告接下來的劇情
身旁大半人陸續都上了榜,班上同學一天少過一天,要指考的也多去了衝刺班
畢典飛快地到來,沒什麼曾以為熱血浪漫的劇終,就是平平靜靜地結束
平靜到,回到家躺在床上,都有些不可思議自己的高中就這樣落幕
沒有了
那些三年的朋友,再沒聚齊過
到頭來,只剩回憶能一輩子
漫長的假日其實很無聊,沒幾周就膩了,那些寫在讀書計畫裡的目標,你一個也不會去實現
哪怕就是對大學的期待及雀躍,也會在開學後不久便迅速磨滅
有天,就沒什麼了
大學給了充分的時間空間去戀愛,卻好似忘了附上一個能喜歡的人
八點上課變成很煎熬的事,那些能七點就一同嘻嘻哈哈的人早各自天涯
想吃的都能吃了,可決定吃什麼,卻變成了件痛苦的事
就連厭煩的制服,看來也無比懷念,恨不得制服日多一些
說這些,並無意把大學形容的可怕,大學也有美好,也能精彩
但我想指出,實際就跟曾經的高中一樣,有好有壞,誰也不能取代誰
比起像那些師長一樣搖旗吶喊,不斷疾呼誰都知道的大學很重要
我更想替未來的你,對現在的你自己傳個話
先好好活在當下吧
大學只有去教室,再沒有我們回教室
家鄉也只剩寒暑假的冬與夏,再不見春秋
你現在擁有的一切,其實很美好
高三最丟不起的
一直,都是彼此
但偏偏,風漸漸,把距離吹得好遠
遠到有一天,再看不見。
_
樂擎文
更多建議、訂書、其餘文字請見 @luke7459
覺得自己看書幫助有限,今年不賣教學書,直接用499的低價賣共五堂的備審面試教學課程,經濟困難附上證明蝦皮私訊一聲,不二話免費
也沒剩多少名額了,有興趣的就自己見自介連結囉。
統計系學測分數 在 Carol 凱若的生活・教育・實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彭菊仙老師的超感人推薦序
「#非常值得參考的_學習歷程_示範」
108課綱已上路,其中最重大的方向就是希望孩子能在成長最快速的國高中階段探索自我,逐漸對焦到清晰的生涯方向。網路社群上父母最疑惑的,便是新課綱的「學習歷程」,這個全新的名詞還沒帶來曙光,已然造成父母極大的集體焦慮,因為華人的爸媽們普遍跟它很不熟。
雖然凱若講的是遙遠的德國IB學校,但是她娓娓敘述女兒如何從單純的熱愛打球到順勢發展、鎖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卻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
讀完這本書,更讓我確信,完整且完美發展的學習歷程,絕不能藉由爸媽依照「自己」的理想一手打造,絕對必須將主權交還給孩子,父母則透過陪伴、觀察來感受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特質與能力分布;同時,願意盡可能的放下自己,去接受孩子、欣賞孩子,引導孩子將自己的亮點發展成專業。
凱若女兒小學畢業來到德國就學,一開始得克服非常艱難的語言與文化隔閡,所幸,喜歡體育的她遇到了一個引她進入籃球世界的貴人教練Johan,不僅教會她籃球,也讓她很快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這個起點,竟讓她有機會逐步看到自己的特質、找到自己的價值、引發如泉湧般的探究熱情,最後,具體的生涯方向便順理成章地浮現——不是去當運動員,而是對「運動管理」產生高度興趣。
因為孩子親自走過練球之路,深知其中的辛苦,明白一個球員要堅持走下去,需要有很好的引導系統,不論飲食作息、練球方式、意志力鍛鍊、團隊合作、戰術設計,都須仰賴良好的管理;她同時在和同儕相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擁有活潑、愛助人的特質,因此,她擔任了助理教練一職,從中體驗到自己對別人的正面影響,而看到自身的價值。
而在國際大學日以及實習的機會,她更加確認了她對結合統計學、管理學、公共關係、活動設計的運動管理躍躍欲試,從此,不待父母威逼,她便主動查詢大學相關科系學程,思考如何籌得學費,從心發願要有一番作為。
若是我們把凱若女兒的案例,搬到相當重視學科的台灣呢?會不會一開始這株在體育上滋長的小小幼芽就被扼殺?因為,如果不是想要成為專業的運動員,有多少父母能有此強大心臟讓孩子純粹玩球?
連凱若本人一開始都不能完全釋懷,她自己是一個在台灣一路讀名校的學霸,她承認自己非常難以擺脫舊思維,她甚至也曾跟女兒說過:「打球是閒事,請把正事做完再去打球!」
不過,凱若在IB學校卻從未聽聞任何一個老師批判女兒花太多時間練球,再加上她善於觀察、省思並願意等待,在不斷找機會和孩子深度的對話中,她愈來愈能勾勒出女兒的潛質樣貌,之後,不是她推著女兒走,反倒是女兒汩汩的熱忱把她一直放不開的手自自然然的鬆開!
根據調查,台灣國中孩子約有七成都不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高中也還高達六成,很多孩子甚至考完學測任由命運帶領,花落誰家都憑機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台大學生如果有機會重選,只有四四%會選擇現在的科系,其他則是不會再選或不知道。
或許我們會說十幾歲的孩子懂什麼?不過凱若讓我們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天凱若跟婆婆提到她爸爸罹癌的往事,凱若說:「我當時還是個孩子呢!」當她婆婆知道凱若當時十九歲,就很自然的回答:「喔,那不是孩子,已經是個大人了!」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正是因為東方的爸媽最難學會的功課就是放手,我們總是害怕孩子走冤枉路,所以一路代為安排,正式上路的新課綱又來個「學習歷程」、「生涯探索」,父母是不是要更加上緊發條及早為孩子做好規劃?殊不知,孩子始終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為自己出征,才可能是最長的冤枉路。
謝謝凱若無私的分享,她生動而順暢的文筆,讓讀者感覺親身參與了她女兒的探索過程,而絕對能心有所悟,我真心希望台灣爸媽都要來觀摩!
--彭菊仙老師(親子作家,著有《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誰說分數不重要?》等書)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讀了菊仙老師的推薦文真是非常感動。老師百忙之中還真的很仔細閱讀了凱若的這本小書,還撥空寫出這篇感人的推薦序呢!很希望就如老師所說,這本書的分享能提供「學習歷程」而苦的家長老師們一些不同角度的參考!
女兒的學習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更非輕鬆無壓力,但卻在許多老師與IB環境的引領下,逐漸堆砌出屬於她的未來雛形。
已經收到這本書的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一篇故事呢?
也很期待收到大家的回饋與分享呢!
【凱若新書這裡買】 http://bit.ly/2lWCyJ7
統計系學測分數 在 Carol 凱若的生活・教育・實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彭菊仙老師的超感人推薦序
「#非常值得參考的_學習歷程_示範」
108課綱已上路,其中最重大的方向就是希望孩子能在成長最快速的國高中階段探索自我,逐漸對焦到清晰的生涯方向。網路社群上父母最疑惑的,便是新課綱的「學習歷程」,這個全新的名詞還沒帶來曙光,已然造成父母極大的集體焦慮,因為華人的爸媽們普遍跟它很不熟。
雖然凱若講的是遙遠的德國IB學校,但是她娓娓敘述女兒如何從單純的熱愛打球到順勢發展、鎖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卻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
讀完這本書,更讓我確信,完整且完美發展的學習歷程,絕不能藉由爸媽依照「自己」的理想一手打造,絕對必須將主權交還給孩子,父母則透過陪伴、觀察來感受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特質與能力分布;同時,願意盡可能的放下自己,去接受孩子、欣賞孩子,引導孩子將自己的亮點發展成專業。
凱若女兒小學畢業來到德國就學,一開始得克服非常艱難的語言與文化隔閡,所幸,喜歡體育的她遇到了一個引她進入籃球世界的貴人教練Johan,不僅教會她籃球,也讓她很快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這個起點,竟讓她有機會逐步看到自己的特質、找到自己的價值、引發如泉湧般的探究熱情,最後,具體的生涯方向便順理成章地浮現——不是去當運動員,而是對「運動管理」產生高度興趣。
因為孩子親自走過練球之路,深知其中的辛苦,明白一個球員要堅持走下去,需要有很好的引導系統,不論飲食作息、練球方式、意志力鍛鍊、團隊合作、戰術設計,都須仰賴良好的管理;她同時在和同儕相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擁有活潑、愛助人的特質,因此,她擔任了助理教練一職,從中體驗到自己對別人的正面影響,而看到自身的價值。
而在國際大學日以及實習的機會,她更加確認了她對結合統計學、管理學、公共關係、活動設計的運動管理躍躍欲試,從此,不待父母威逼,她便主動查詢大學相關科系學程,思考如何籌得學費,從心發願要有一番作為。
若是我們把凱若女兒的案例,搬到相當重視學科的台灣呢?會不會一開始這株在體育上滋長的小小幼芽就被扼殺?因為,如果不是想要成為專業的運動員,有多少父母能有此強大心臟讓孩子純粹玩球?
連凱若本人一開始都不能完全釋懷,她自己是一個在台灣一路讀名校的學霸,她承認自己非常難以擺脫舊思維,她甚至也曾跟女兒說過:「打球是閒事,請把正事做完再去打球!」
不過,凱若在IB學校卻從未聽聞任何一個老師批判女兒花太多時間練球,再加上她善於觀察、省思並願意等待,在不斷找機會和孩子深度的對話中,她愈來愈能勾勒出女兒的潛質樣貌,之後,不是她推著女兒走,反倒是女兒汩汩的熱忱把她一直放不開的手自自然然的鬆開!
根據調查,台灣國中孩子約有七成都不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高中也還高達六成,很多孩子甚至考完學測任由命運帶領,花落誰家都憑機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台大學生如果有機會重選,只有四四%會選擇現在的科系,其他則是不會再選或不知道。
或許我們會說十幾歲的孩子懂什麼?不過凱若讓我們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天凱若跟婆婆提到她爸爸罹癌的往事,凱若說:「我當時還是個孩子呢!」當她婆婆知道凱若當時十九歲,就很自然的回答:「喔,那不是孩子,已經是個大人了!」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正是因為東方的爸媽最難學會的功課就是放手,我們總是害怕孩子走冤枉路,所以一路代為安排,正式上路的新課綱又來個「學習歷程」、「生涯探索」,父母是不是要更加上緊發條及早為孩子做好規劃?殊不知,孩子始終沒有機會認識自己、為自己出征,才可能是最長的冤枉路。
謝謝凱若無私的分享,她生動而順暢的文筆,讓讀者感覺親身參與了她女兒的探索過程,而絕對能心有所悟,我真心希望台灣爸媽都要來觀摩!
-\-\彭菊仙老師(親子作家,著有《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誰說分數不重要?》等書)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讀了菊仙老師的推薦文真是非常感動。老師百忙之中還真的很仔細閱讀了凱若的這本小書,還撥空寫出這篇感人的推薦序呢!很希望就如老師所說,這本書的分享能提供「學習歷程」而苦的家長老師們一些不同角度的參考!
女兒的學習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更非輕鬆無壓力,但卻在許多老師與IB環境的引領下,逐漸堆砌出屬於她的未來雛形。
已經收到這本書的朋友們,你們最喜歡哪一篇故事呢?
也很期待收到大家的回饋與分享呢!
【凱若新書這裡買】 http://bit.ly/2lWCyJ7
統計系學測分數 在 樂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說真的,念一個科系出來能做什麼
這問題本質就跟,念一所高中出來,能考上什麼大學一樣
固然,高中有分升學率高低
但即使是最強的高中,也是有人上台大有人放棄自我
即使是最差的高中,有人混也有人考上好學校
念建北,不見得絕對比附中山好
念社區高中,也不見得比前三志願差
念什麼高中無法保證你能考上什麼大學
念什麼大學也不可能保證你會有什麼樣的出路跟未來
固然,你可以從基測分數,從升學率去判斷一個大概
同樣你可以透過各種統計,看該校系學長姐的出路
這件事情有其重要性
但不會是評判要不要去念的唯一標準
因為真的重點,仍然在於你怎麼度過上了之後的生活
你選的校系再熱門,也肯定有一群迷失方向的人
你選的校系再冷門,也絕對有一群清楚方向前進的同學
請不要有一種自我意識,如果我去唸了這間校系
我的人生就如何,我就是什麼等級的學生,我未來就會怎樣了
這種自我設限是最可怕的
正如許多排名中後高中的學生
打從一開始考試就否定了自己考上好大學的可能
反正考好是那些前三志願學生的專利
殊不知這種想法才是拴住自己的關鍵
大學不會,也不可能是你人生的結局
不管你最後選擇哪條路,只要保持清醒,踏實去走
四年後都能引領風騷,改變世界
台灣不缺單一領域的專業人才,君不見台灣各領域人才都多到氾濫
但台灣缺乏的是,勇於突破,把自己專業領域活用的人
缺的是以舊專業,開創新藍海的人才
看看這幾年興起的領域,重要市場之所在,都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看不到的
如果你只是從眾,永遠都只能任命當奴工,只不過是高低級奴工的差異而已
而開創這種事
永遠都不會是這種念什麼科系,就要做什麼思維的人能突破創造的
台灣或許近年景況不是很好,但也絕對不至於讓你餓死
大膽一點選自己想要的,勇敢去逐夢吧
如果這世代的年輕人連追夢的勇氣都沒有
這個國家才真正是完蛋了
如果妳會覺得自己渺小,面對環境無力
那是因為你還沒真正看過你去追夢時的樣子
一個肯踏實努力,勇敢去實踐目標的人
整個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