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絕對值函數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絕對值函數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絕對值函數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絕對值函數英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鄧九雲 Joann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年度密談系列】鄧九雲X蔡琳森 琳森: 妳的書與人,外表都是那麼漂亮又充滿表情的,總讓我想起,也願意更確信義裔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曾經說的:深度是隱藏的,藏在何處?就在表面。妳覺得,物性表面之美,於妳來說有何意義?以及,妳的兩本著作都跟劉克韋(外表如此美好的男...

  • 絕對值函數英文 在 鄧九雲 Joan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8-01 12:26:11
    有 157 人按讚


    【年度密談系列】鄧九雲X蔡琳森

     

    琳森: 妳的書與人,外表都是那麼漂亮又充滿表情的,總讓我想起,也願意更確信義裔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曾經說的:深度是隱藏的,藏在何處?就在表面。妳覺得,物性表面之美,於妳來說有何意義?以及,妳的兩本著作都跟劉克韋(外表如此美好的男性設計師)合作,都是甚麼感覺?你們通常如何進行溝通?

    九雲: 這好像不只一個問題。哈哈。
    其實我對於美,會刻意把視覺評斷推到比較後面。所以每次克韋出了圖給我,我也都不下判斷,直到我現場摸到他選的紙質,以及了解加工的程序後,我才能評估。克韋很會選紙也很會配色,所以質感才能出來,我們每次加工的步驟都很多,一開始我不太會知道網印、燙、和一般印刷差在哪裡。後來就明白,好的品質,是用細節堆疊出來的。和克韋合作第三年了,我已經不太干涉他的設計,就讓他從幾萬字的文稿裡找尋他要的素材。我覺得最好的合作方式,就是讓對方創作。希望最後成品彼此都很滿意才算完整。我一般意見比較多的都是字型的部分,像這次的英文書名,最後那y的尾巴,就是另外拉上去的。 
      
    琳森: 陳腔濫調的老題:何時您最接近降靈(不得不寫出來)的狀態,最有寫作欲念與熱情?是否曾在寫作時發生過類似神馳的體驗?

    九雲: 怎麼辦,我記性好差想不到有這些神跡顯靈的記憶。我覺得一直支持我寫作下去的動力,就是很想追求那種「神馳」的飛翔感吧。感覺自己一直都步履蹣跚(好像有點誇張)或是走走停停的狀態。走太快覺得亂走,走太慢覺得自己懶,好像還不是很懂得怎麼去享受。快感肯定有過,但可能不夠堅實,有點忘記了。我還能一直演戲,大概也是因為一直在追求那樣的時刻,一種「自己消失不見的」感覺。不知道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刻,是就「我滿足了,到此為止吧!」,還是「哇,太爽了,我還要。」真的不知道會怎麼樣。
      
    琳森: 喜歡哪種食物?喜歡魯肉飯或豬腳飯嗎?如果可以只吃一種食物維生,您的選擇是?

    九雲: 我其實真的好喜歡吃義大利麵。上輩子肯定是個洋妞。
      
    琳森: 對妳來說,戲劇演出是否有可以讓自己維持好表現的技術性方法?以及,妳的稟性讓較偏好電視劇實拍,還是舞臺劇的即時性與一次性?

    九雲: 坦白說,我覺得精進寫作的方法,可能比精進演技進步來得更具體好執行。演戲當你已經不是一個初學者後,必須把所有經驗技巧都吃下內化,然後還是要保有一股「初心」,這在現在台灣的環境是有難度的。在影像和舞台,面對的挑戰不同,影像比較不能排練,所以最美味的果實很多真的是「火花」,那種其實更「一次性」。舞台就不一樣了,是經過反覆的排練結果,目的是為了讓每次演出達到差不多的水平。那演員所期待的就是「受管理的偶然性」下發生的一些小變化。每次都不太一樣,但觀眾大多看不出來。就個性來說,我比較喜歡舞台的執行面,因為演員基本上就是把戲演好,自己能掌握的部分是很大的。
      
    琳森: 在英國學習表演時有特殊也值得一提的體驗嗎?您認為那樣的教養對妳的寫作與演作最根本的實質助益為何?

    九雲: 最大的影響,應該是老師對學生的包容性很大。讓你覺得什麼事好像都有可能,即使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其中好像都還是能找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自以為是」基本上是無用的,我在那裡才開始培養批判性思維。因為同學都來自於歐洲,也讓價值觀能更開拓一些。我們班上有一個墨西哥女生,她絕對不是典型的好身材,但她每次跳舞我都目不轉睛盯著她,覺得從來沒有看過這麼美的女人。
     
    (這題,是湊數的爛問題:跟林依晨還連繫嗎? )
    (我們有幾個大學朋友會偶爾小聚,不過大家這一兩年都結婚了,沒見面時就靠臉書維繫吧。)

     

     
     
    九雲: 我最近發現其實寫詩的人,私底下都蠻健談活潑的(你也是?)不同文體的創作者,是不是能歸納出一些不同的內在屬性?

    琳森: 有個小說家曾經跟我戲謔地說:「你們這些寫詩的,根本都是社交狂嘛!」我猜這跟你的感受差不多同一個意思吧。寫詩的人,或許性子上都有自我表述欲過剩的傾向,我想這是沒錯的,寫詩的人這一類型最占多數(?)。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不同文體調動的配備與技術完全不同,需要迎合或拒斥的套路也大異其趣。譬如小說這個文類,我想是需要有繁複的組構能耐,像演練一個函數那樣去安置、部署各個不同的變項。我很欣羨能夠寫小說的人,因為我就缺乏這種能耐。除此,小說更需要耐煩吧。譬如寫劇,在我想像中,優秀的劇作家該是嗅覺最靈敏的人格,大概似獵犬般,可以穿透語言與人情之表面,直探人的感情邏輯,那是需要更多對於表情與口吻的臨摹技術的。
      
    九雲: 我看到你最近寫的一首給外婆的詩,與親人的記憶常常是你的創作源頭嗎?

    琳森: 你好敏銳!我喜歡回想我在乎的人事物。總覺得,在歷史連續體的認知前提下,那些對象並未真正被槓掉,只是被置諸括號裡。並沒有隱遁滅跡,只是潛伏到表面之下(像水怪一樣。或是,很像卡爾維諾寫過的那隻最後的恐龍,李歐納柯恩寫過的最後的長毛象。它們是再以最低的音頻宣揚一種奧祕)。過世的人對我來說很特別,他們的個人時間被喊停了,像是某種蟲珀或處於絕對值之中的凝固狀態。對我來說,我喜歡的對象、有大量共同經驗積累的對象,都是我心念時常逗留的對象,所以有時很自然就想把那份想念之忱寫出來。
      
    九雲: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正面的人嗎?痛苦與不穩定的時候,你會選擇創作還是去做什麼其他的事?

    琳森: 我性格上該是既陰沉又負面的吧。但,有時為了與人平衡,會勉力讓自己正面一點。(像是伴侶關係裡,如若兩人都是負面性格的,那會把人間都踏成地獄了吧。這種時候,我就覺得:哇!兩人一起消極悲觀頹廢還得了。就會逼迫自己站到對反的位置,設法去把彼此都拉回來。)痛苦或不穩定的時候完全無法創作,只能去做討好自己的事,例如:吃!
      
    九雲: 當編輯要如何維持繼續創作?無論是時間上的分配,或是內在心理的調適?

    琳森: 有正職在從事編輯工作時,我是幾乎完全無法投入創作的。即便下班後或私人時間也無法,腦子裡都是跟書有關的事、編輯的事。我想是因為我的編輯自覺很強,但作者意識卻很低落的緣故吧。我個人也平常心去面對此事,好像沒特別熱衷把寫作當成志業,更常覺得不寫也沒關係。我猜,能否寫出好作品是資本與機遇造就的後果,我只好看淡,得之我幸,若不得就好好做一些好書,也很好。
      
    九雲: 如果下輩子你還是(不幸地)成為了創作者,你會選擇創作什麼?

    琳森: 音樂。因為我毫無音樂慧根與才能。但實在太喜歡太迷戀某些樂手了。親自去碰過吉他,我知道一件事:有些事,不是你的就不是。真是勉強不來。

     

     
    《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https://reurl.cc/5g05V
    《杜斯妥也夫柯基》https://reurl.cc/1QrZW

     
    【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台北演出
    日期:9/20 21 22 23
    時間:20:00-22:00
    製作:両両製造聚團
    地點: Sculptor Barber
    導演:鄧九雲
    演員:時一修、梅若穎、王安琪
    購票連結:https://goo.gl/CXg1BG

    photo by李嘉汐

  • 絕對值函數英文 在 鄧九雲 Joann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7-31 08:00:00
    有 158 人按讚


    【年度密談系列】鄧九雲X蔡琳森

     

    琳森: 妳的書與人,外表都是那麼漂亮又充滿表情的,總讓我想起,也願意更確信義裔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曾經說的:深度是隱藏的,藏在何處?就在表面。妳覺得,物性表面之美,於妳來說有何意義?以及,妳的兩本著作都跟劉克韋(外表如此美好的男性設計師)合作,都是甚麼感覺?你們通常如何進行溝通?

    九雲: 這好像不只一個問題。哈哈。
    其實我對於美,會刻意把視覺評斷推到比較後面。所以每次克韋出了圖給我,我也都不下判斷,直到我現場摸到他選的紙質,以及了解加工的程序後,我才能評估。克韋很會選紙也很會配色,所以質感才能出來,我們每次加工的步驟都很多,一開始我不太會知道網印、燙、和一般印刷差在哪裡。後來就明白,好的品質,是用細節堆疊出來的。和克韋合作第三年了,我已經不太干涉他的設計,就讓他從幾萬字的文稿裡找尋他要的素材。我覺得最好的合作方式,就是讓對方創作。希望最後成品彼此都很滿意才算完整。我一般意見比較多的都是字型的部分,像這次的英文書名,最後那y的尾巴,就是另外拉上去的。 
      
    琳森: 陳腔濫調的老題:何時您最接近降靈(不得不寫出來)的狀態,最有寫作欲念與熱情?是否曾在寫作時發生過類似神馳的體驗?

    九雲: 怎麼辦,我記性好差想不到有這些神跡顯靈的記憶。我覺得一直支持我寫作下去的動力,就是很想追求那種「神馳」的飛翔感吧。感覺自己一直都步履蹣跚(好像有點誇張)或是走走停停的狀態。走太快覺得亂走,走太慢覺得自己懶,好像還不是很懂得怎麼去享受。快感肯定有過,但可能不夠堅實,有點忘記了。我還能一直演戲,大概也是因為一直在追求那樣的時刻,一種「自己消失不見的」感覺。不知道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刻,是就「我滿足了,到此為止吧!」,還是「哇,太爽了,我還要。」真的不知道會怎麼樣。
      
    琳森: 喜歡哪種食物?喜歡魯肉飯或豬腳飯嗎?如果可以只吃一種食物維生,您的選擇是?

    九雲: 我其實真的好喜歡吃義大利麵。上輩子肯定是個洋妞。
      
    琳森: 對妳來說,戲劇演出是否有可以讓自己維持好表現的技術性方法?以及,妳的稟性讓較偏好電視劇實拍,還是舞臺劇的即時性與一次性?

    九雲: 坦白說,我覺得精進寫作的方法,可能比精進演技進步來得更具體好執行。演戲當你已經不是一個初學者後,必須把所有經驗技巧都吃下內化,然後還是要保有一股「初心」,這在現在台灣的環境是有難度的。在影像和舞台,面對的挑戰不同,影像比較不能排練,所以最美味的果實很多真的是「火花」,那種其實更「一次性」。舞台就不一樣了,是經過反覆的排練結果,目的是為了讓每次演出達到差不多的水平。那演員所期待的就是「受管理的偶然性」下發生的一些小變化。每次都不太一樣,但觀眾大多看不出來。就個性來說,我比較喜歡舞台的執行面,因為演員基本上就是把戲演好,自己能掌握的部分是很大的。
      
    琳森: 在英國學習表演時有特殊也值得一提的體驗嗎?您認為那樣的教養對妳的寫作與演作最根本的實質助益為何?

    九雲: 最大的影響,應該是老師對學生的包容性很大。讓你覺得什麼事好像都有可能,即使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嘛,其中好像都還是能找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自以為是」基本上是無用的,我在那裡才開始培養批判性思維。因為同學都來自於歐洲,也讓價值觀能更開拓一些。我們班上有一個墨西哥女生,她絕對不是典型的好身材,但她每次跳舞我都目不轉睛盯著她,覺得從來沒有看過這麼美的女人。
     
    (這題,是湊數的爛問題:跟林依晨還連繫嗎? )
    (我們有幾個大學朋友會偶爾小聚,不過大家這一兩年都結婚了,沒見面時就靠臉書維繫吧。)

     

     
     
    九雲: 我最近發現其實寫詩的人,私底下都蠻健談活潑的(你也是?)不同文體的創作者,是不是能歸納出一些不同的內在屬性?

    琳森: 有個小說家曾經跟我戲謔地說:「你們這些寫詩的,根本都是社交狂嘛!」我猜這跟你的感受差不多同一個意思吧。寫詩的人,或許性子上都有自我表述欲過剩的傾向,我想這是沒錯的,寫詩的人這一類型最占多數(?)。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不同文體調動的配備與技術完全不同,需要迎合或拒斥的套路也大異其趣。譬如小說這個文類,我想是需要有繁複的組構能耐,像演練一個函數那樣去安置、部署各個不同的變項。我很欣羨能夠寫小說的人,因為我就缺乏這種能耐。除此,小說更需要耐煩吧。譬如寫劇,在我想像中,優秀的劇作家該是嗅覺最靈敏的人格,大概似獵犬般,可以穿透語言與人情之表面,直探人的感情邏輯,那是需要更多對於表情與口吻的臨摹技術的。
      
    九雲: 我看到你最近寫的一首給外婆的詩,與親人的記憶常常是你的創作源頭嗎?

    琳森: 你好敏銳!我喜歡回想我在乎的人事物。總覺得,在歷史連續體的認知前提下,那些對象並未真正被槓掉,只是被置諸括號裡。並沒有隱遁滅跡,只是潛伏到表面之下(像水怪一樣。或是,很像卡爾維諾寫過的那隻最後的恐龍,李歐納柯恩寫過的最後的長毛象。它們是再以最低的音頻宣揚一種奧祕)。過世的人對我來說很特別,他們的個人時間被喊停了,像是某種蟲珀或處於絕對值之中的凝固狀態。對我來說,我喜歡的對象、有大量共同經驗積累的對象,都是我心念時常逗留的對象,所以有時很自然就想把那份想念之忱寫出來。
      
    九雲: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正面的人嗎?痛苦與不穩定的時候,你會選擇創作還是去做什麼其他的事?

    琳森: 我性格上該是既陰沉又負面的吧。但,有時為了與人平衡,會勉力讓自己正面一點。(像是伴侶關係裡,如若兩人都是負面性格的,那會把人間都踏成地獄了吧。這種時候,我就覺得:哇!兩人一起消極悲觀頹廢還得了。就會逼迫自己站到對反的位置,設法去把彼此都拉回來。)痛苦或不穩定的時候完全無法創作,只能去做討好自己的事,例如:吃!
      
    九雲: 當編輯要如何維持繼續創作?無論是時間上的分配,或是內在心理的調適?

    琳森: 有正職在從事編輯工作時,我是幾乎完全無法投入創作的。即便下班後或私人時間也無法,腦子裡都是跟書有關的事、編輯的事。我想是因為我的編輯自覺很強,但作者意識卻很低落的緣故吧。我個人也平常心去面對此事,好像沒特別熱衷把寫作當成志業,更常覺得不寫也沒關係。我猜,能否寫出好作品是資本與機遇造就的後果,我只好看淡,得之我幸,若不得就好好做一些好書,也很好。
      
    九雲: 如果下輩子你還是(不幸地)成為了創作者,你會選擇創作什麼?

    琳森: 音樂。因為我毫無音樂慧根與才能。但實在太喜歡太迷戀某些樂手了。親自去碰過吉他,我知道一件事:有些事,不是你的就不是。真是勉強不來。

     

     
    《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https://reurl.cc/5g05V
    《杜斯妥也夫柯基》https://reurl.cc/1QrZW

     
    【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台北演出
    日期:9/20 21 22 23
    時間:20:00-22:00
    製作:両両製造聚團
    地點: Sculptor Barber
    導演:鄧九雲
    演員:時一修、梅若穎、王安琪
    購票連結:https://goo.gl/CXg1BG

    photo by李嘉汐

  • 絕對值函數英文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05-23 12:27:57
    有 327 人按讚


    【十二年國教,有誰想過課綱設計的問題?】
    文/彭菊仙 Chu-Chu 媽咪

    大兒子上了七年級之後,不少關心「十二年國教」的朋友問我:你贊成十二年國教嗎?你覺得可能成功嗎?你覺得PISA 考題好不好考?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覺得國中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制度面,而是教學內容面。
    我只有一句話:國中生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多到----

    1.大多數老師可能根本無暇去考慮十二年國教這個新制度怎麼玩?因為天天都得趕進度,稍一怠忽,課綱規範的內容就被耽擱,進度落後。不要說教不會,而是教不完!
    2.大多數的孩子無暇考慮所謂「十二年國教」強調的「提前進行自我探索、生涯試探」,因為每天焚膏繼晷,都放在預習、複習當日所學,心神耗盡,甚至不敷使用!
    3.國文、英文、數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科科都難,既深又廣,盡責盡力學習的孩子,只有鎮日伏案,才可能消化完畢。

    PISA強調不考記憶題,要考整合題、生活應用、靈活思考題,所以國文的考題天馬行空,把每個孩子都當成從小在書香門第裡飽讀經書的「文學家」來考!國文裡有一大堆的邏輯比較、修辭考驗,還有一大堆孩子從未碰過的詩詞歌賦,這,倒讓我懷念起「有背有分」的年代啊!

    扣上一個「考總體語文程度」的大帽子,結果,孩子的壓力更大,「未知」的考題,讓孩子彷彿跳進「汪洋大海」裡撈針,古今文學都要撈到,這樣,不僅得不到浸淫在文學海洋裡優游享受的樂趣,沒多久,孩子卻被無盡的海水吞沒。

    生物是最令人不解的科目,不論生殖、遺傳、演化、生物分類,每一個部分的份量都遠遠超過當年我所學,光是弄清楚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就會佔去孩子課後大部分的時間,但是孩子光是讀通課本的基本理論,也絕對無法勇敢面對新出爐的百變PISA考題!無疑的,生物課的設計似乎又想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未來的生物專家」來栽培!

    而數學,那就更不在話下,進入國中,各種新的數學觀念、數學符號紛紛出爐:絕對值、代數、函數、多元方程式…,每一部分所學節奏非常明快,還來不及弄清楚一個觀念,新的又接踵而至,而可怕的是,數學是不能分割的,融會貫通才能進考場,也才能面對如同變化球的PISA題!難怪數學這一科,進入國中的孩子有一半會自動放棄!

    自從有了PISA這個新名詞,連歷史地理公民這些社會科學的考題似乎也都一個一個都變成了「閱讀測驗型的智力測驗」,沒有靈活的頭腦,光是用功讀書,絕對無法接受挑戰;但是用功了考不好,這些立意良好的PISA 考題反而變成「整人遊戲!」

    除了學科,還有所謂的「非考科」---生活科技、健康、視覺藝術、音樂、家政、體育,基於男生女生兩性平等,每個人都要術德兼些,手要巧、會煮菜、會做女紅、體力好、會唱歌、會演奏樂器、會敲敲打打做工藝品之外,還是要----很會考試!
    因為每一學期這些非考科的每一科都有「紙筆測驗」,連體育音樂美術都要考,孩子才準備完學科的段考,筋疲力竭,喘一口氣,又得埋頭在這些非考科的背誦記憶之上!
    上學期,大兒子的生活科技實作的部分拿了100分,因為他很喜歡自己設計「連鎖反應」的實作設計,但是一做紙筆測驗,卻拿了慘不忍睹的分數;喜歡拉琴的他,音樂紙筆測驗的分數也很刺眼!

    我實在不解,為什麼連這些能融進生活裡的科目,也要這樣評量成績?難道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評量孩子愛不愛音樂?懂不懂得生活美感嗎?愛不愛運動?有沒有運動家精神?會不會做基本家政與生活自理?

    我其實很想請教育當局隨便一個科長來過一下國中生活一學期,實際來感受一下,才會知道他們學習上遇到什麼問題?他們在快速成長期中適不適合這一整套的課程綱要?

    對!問題首先在於「課綱」啊!這個部分設計不良,不用再進一步談什麼十二年國教?談美麗的生涯探索願景啊!

    近來和美國的友人聊天得知,他們的國中學制已經採取「選修制度」,也分「級別」,在固定的基礎課程之外,對於其他額外科目有興趣,則依個人的性向與喜好、以及程度來選修。

    每當孩子在讀惱人的生物時,我就想,這麼艱澀難懂的大量知識,每個孩子都讀得通嗎?能不能分級?一般孩子必修基礎級課程,真的有擋不住興趣的孩子再來選修晉級課程,這樣不是很好?

    一個朋友的孩子一考起國文,信心盡失,因為怎麼用功都考不出好成績,因為考題是設計給「具有科學統整能力的的文學家」來考的!能不能,不要把每個孩子都想像成未來的大文豪,而且是具有歸納分析科學能力的大文豪!能不能給一般孩子真正基礎、實用的學力?行有餘力,興致滿滿,再提供給孩子進階選修的機會?

    所謂的性向探索、生涯探索,不是需要這樣「選修的機制」做配合嗎?

    國中孩子真的太累了!偏偏他們的身與心在此時翩然快速成長,國中卻變成樣樣都要學、樣樣都要通過紙筆評量的壓力大鍋!教育當局可以派每一個科長進駐到各個國中,實際感受國中生三年的生活,才知道,我們的課綱,問題在哪兒?

    至於非考科,我們的課綱幾乎是在訓練十項全能的天才,除了基礎學習,能不能讓孩子行有餘力,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修課程?能不能不要再使用紙筆測驗來評量孩子這些生活或鑑賞能力?

    十二年國教推得沸沸揚揚,但,更該關心的事「課綱設計」的根本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