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近年來越來越成為大家討論的議題,本書作者是社企流,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平台,並推廣、連結並支持社會創業,目的是打造美好世界,期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知識、交流、與行動的累積,用創新思維與興業精神創造社會正向改變。
本書也直接提出社會企業目前面臨的問題與狀況,以及解決辦法與措施,分析條條有理,如果未來...
社會企業近年來越來越成為大家討論的議題,本書作者是社企流,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平台,並推廣、連結並支持社會創業,目的是打造美好世界,期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知識、交流、與行動的累積,用創新思維與興業精神創造社會正向改變。
本書也直接提出社會企業目前面臨的問題與狀況,以及解決辦法與措施,分析條條有理,如果未來想要從事社會企業很適合閱讀,一般大眾也可閱讀,讓每個人都更了解社會企業的運行。
什麼是社會企業?
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提供具社會責任或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服務、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採購弱勢或邊緣族群提供的產品/服務等。其組織可以以營利公司或非營利組織之型態存在,並且有營收與盈餘。其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繼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的利益。
在了解問題之前,就貿然去解決問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社會議題是由一連串的因素交錯建構而成,創業者在實際投入前,需先將議題充分研究,才能思索有效方案。
有充分的問題研究,可以讓創業者找到發展方向,但來自天馬行空的點子,也能透過設計思考的流程,在探索與驗證的過程中發展為創業的好題目。
設計思考五步驟
1、同理
以使用者為中心,透過訪談、問卷、體驗等方式,尋找使用者真正的問題和需求。
2、定義需求
使用者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有什麼需求,以及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需求。
3、點子發想
發想的過程不打斷、不批評、不離題,並鼓勵延續他人想法,以及思考愈多瘋狂的點子愈好。最後再透過成員的投票找出真正適合的解決方案。
4、製作原型
將點子的概念轉化為簡略草圖和模型,作為可以和使用者直接溝通的依據。
5、實際測試
用上階段製作的模型與使用者進行溝通,透過情境模擬觀察使用者的使用狀況,確認概念的可行性,並蒐集使用者回饋來調整、修改點子。
檢視點子是否具備:
是否真正讓使用者受益,並且讓消費者願意買單?
是否能突破目前體制的限制,並有機會改變結構性問題?
是否巧妙運用資源,以小搏大但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是否挖掘過去被市場忽略或沒人開發的潛在機會?
#胖讀時光 #胖胖龜
#社企 #社企流 #社會議題 #社會語錄 #社會 #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研究院 #社會創新 #幫助 #幫助別人 #志工 #服務 #服務業 #社會心理學 #社會學 #打造 #美好 #美好社會 #社會問題 #解決問題 #解決 #創新 #創業 #公司 #創業家 #創業之路 #創業者 #創業家精神
結構式問卷定義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一個人也很好 | 日劇《#獨活女子的推薦》 | 少子化、低生育、不結婚 | 超單身時代的來臨 // 李長潔 🙆
.
美國中情局(CIA)公布全球2021年總和生育率預測數據,台灣將成為倒數第一名,果真又引發男女、老少各種大戰。其實我覺得,少子化難以逆轉,真的不需想甚麼「媒人養成班」來催生,老老實實地面對這個時代的改變。但不要拿少子化的議題,來形成對單身的壓力、對女性的不善、對青年的不滿、對外配的歧視。議題打開了,就來面對。但今天沒有要聊這麼專業,我想談談一部與單身生活方式有關的日劇小品,《獨活女子的推薦》(ソロ活女子のススメ)。
.
《獨活女子的推薦》該劇改編自朝井麻由美的同名隨筆作品,喜歡該作品的朋友,可以去追蹤一下作者 Twitter。這部品以「享受單身生活」為主題,探索「#獨活」(ソロ活)的當代意義,這些微小日常、有點介意、但又蠻歡樂的獨活實踐。作品中點滴地將「獨活」定義為「積極地享受個人時間的活動」,或許在不婚不育的趨勢中,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
.
當然我們還是鼓勵大家構成多種社會連結,這個作品與生活方式的經驗,可以帶給我們一些重新思考單身生活的機會。想想單身在社會關係中的意義是甚麼?而自由的選擇又是甚麼?我們為甚麼越來越傾向選擇自己生活?日本單身研究者荒川和久的《#超單身社會》裡預測,2040年日本社會將邁入「#獨身世代」,屆時單身人口數可能會到達近40%。同樣的趨勢傾向也可能發生在台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
📌 #今天的內容有
.
▶ 孤獨的操作型定義
▶ 甚麼是獨活(ソロ活)
▶ 日劇小品《獨活女子的推薦》
▶ 一個人的法則
▶ 獨活的小調查
▶ 超單身時代的來臨
▶ 重新定義家庭,產生新的社會紐帶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rcieae6szc0842irtm73vl?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LX0icMMRD1sgn-AWU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1FmpZVf818cSYrJw12BYxO?si=ib05-LlXS7OEEb74CHjyEg&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44-%E4%B8%80%E5%80%8B%E4%BA%BA%E4%B9%9F%E5%BE%88%E5%A5%BD-%E6%97%A5%E5%8A%87-%E7%8D%A8%E6%B4%BB%E5%A5%B3%E5%AD%90%E7%9A%84%E6%8E%A8%E8%96%A6-%E5%B0%91%E5%AD%90%E5%8C%96-%E4%BD%8E%E7%94%9F%E8%82%B2-%E4%B8%8D%E7%B5%90%E5%A9%9A-%E8%B6%85%E5%96%AE%E8%BA%AB%E6%99%82%E4%BB%A3%E7%9A%84%E4%BE%86%E8%87%A8-%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18030824
.
📱#FB 完整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743856235801994/
.
////// 完整論述 //////
.
之前好幾組社會學課程的學生想要探索「覺得寂寞覺得冷」的單身問題,他們用試圖用資料、訪問、問卷去翻轉,將單身「問題」轉為單身「生活」。一方面這些報告指出單身的人如何被形成一個文化階級,裡頭有著歧視、偏見,也有想望、羨慕;另一方面,積極地指出單身生活如何在未來的社會中,成為一種合理也合法的選擇。今天就來談談,這種單身生活。
.
▓ #甚麼是獨活
.
蠻喜歡江口德子,她第一次擔任主角,飾演《獨活女子的推薦》中的五月女惠。該劇是近年大力推動「獨活」(ソロ活,solo活)的東京電視台之新作。先前的知名作品還有《孤獨的美食家》、《和歌子酒》、《一人露營吃完就睡》等等,都是以一個人享樂為題材。這次就是作家朝井麻由美的同名作品為原案,帶出女性獨活的體驗。
.
呼應著山田昌弘的「#家族個人化」、「#逐底社會」,荒川和久的「#超單身國家、「#結婚消滅」等社會現象。獨活,也就是solo地生活,成為一種伴隨而來的生活處境,也是選擇。在前述的結構性、歷史性架構下,日本人開始出現這種強調「一個人」生活的文化運動。一開始是以女性為主要群眾,相對於團塊世代後被養出的一代「賴家男性」,政經地位與教育程度逐漸升高的女性,開始真正握有交往的選擇權。平成時代的經濟條件、勞動生活、愛情想像的各種交錯下,女生們決定好好過自己的生活。(這也是很多政策目標是女性的原因,因為女性在統計上有顯著的變遷)
.
▓ #一個人的法則
.
《獨活女子的推薦》的每一集,都有對獨活方式,進行一場透徹的規劃與體驗,模擬出你應該怎麼做的推薦。從目前的集數來看,像是「一個人吃燒肉與利木津豪華轎車tour」,就可以點貴一點的肉品,可以不用囫圇吞棗,或是穿著高級禮服搭上禮車,好好幫自己過一個奢華的生日派對;第二集則是「一個人去宇都宮動物園與品川水族館」,你可以好好只看自己想看的動物,全部的動物都看,那是小孩做的事;第三集是「一個人去有樂町天文館與去Bali ann高級愛情旅館」,當然一定要購買單人沙發區看到睡著,而高級愛情旅館也很適合一個人去好好享受,實惠的奢侈一下。
.
根據一個2019年的日本獨活民意調查(ネットエイジア株式会社,2019),訪問1000位20-69歲的男女,想了解他們對「自己一個人生活」有甚麼看法。可以看到,87%的人喜歡獨處,也想確保生活中有一段獨處的時間。其中又以30歲的女性與40歲的男性為多。他們認為,獨活的好處是可以重視自己的想法和步調,不必為與他人的關係操心。
.
調查發現,有獨活經驗的人,感受到「視野變更寬闊」、「生活更加充實」、「增加了知識與經驗」等效果。而他們則欣賞五木宏、有吉弘行、天海祐希、久本雅美等同樣也是獨活的名人。喜歡《星際大戰》、《天氣之子》、《名偵探柯南》、《你的名字》等作品。(調查這個要幹嘛XD)。也更樂於投資自己在學習各種事物上。
.
甚至還有推廣獨活的網站「ソロ活:お一人様向けおでかけ」:https://www.enjoytokyo.jp/solo/trend/。提供各種可以好好獨活的消費訊息,整理出獨活男女的市場模樣。
.
▓ #為何女性不結婚
.
中央研究院學者楊文山在2008年針對青年不婚做了調查,不婚女性的人口的確逐步上升,這還是十幾年前喔,而且細探原因,女性在婚姻中的幸福感不斷地降低,而男性卻上升了。人間田野觀察家在〈為什麼都市女生不結婚?激烈競標黃金單身漢,贏家卻不一定是聰明美麗的女人〉中,討論了女性不結婚的原因,簡單來說,台灣年輕女性在面對傳統婚姻價值觀、與男性的文化資本與關係對待時,就退卻了。傾向更謹慎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而不是去成就男方、婆家的家庭倫理。
.
▓ #那那那少子化怎麼解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鄭雁馨(2019),也曾指出低生育率與全球化社會面臨的青年經濟困境有關,在東亞地區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傳統儒家在「#三從四德」與「#傳宗接代」框架下的婚姻家庭價值,已因女性教育提升與經濟獨立而受到嚴重的挑戰。整體社會若在思維與行為的因應上缺乏彈性,將難以適應年輕一代男女的人生規劃與發展。她建議可以借鏡法國的生育政策,同性婚姻合法、同居普遍且有法令保障、非婚生育數佔總出生數近六成,讓更多相互扶持可能性出現在親密關係中。
.
山田昌弘在《#失控的逐底社會》(2017)中,提出兩個解決社會崩潰之道:橫軸聯繫:同居、合租,和陌生人當鄰居,預防老後孤獨;縱軸放鬆:放鬆未婚生子、單身生子的道德限制,讓各種生育成為可能,甚至,打造沒有血緣也可以建立親子關係的社會,例如收養。整個社會都要放寬對「家庭」的定義;這樣的做法,是透過重新定義「一家人」,來回應當傳統家庭的形式已無法支撐的社會未來。
|
📒 #參考文獻
.
1. 楊文山(2008)。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台灣社會未來的婚姻趨勢研究。生命教育研究期刊。
2. 山田昌弘(2017). 底辺への競争 格差放置社会ニッポンの末路. 朝日新聞出版.
3. 荒川和久. (2017). 超ソロ社会:「独身大国・日本」 の衝撃. PHP 研究所.
4. 人間田野觀察家(2019)。為什麼都市女生不結婚?
5. 鄭雁馨、許宸豪(2019)。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
#未來的親密關係
#獨活最高
#有伴也好
#家族的個人化
#人工受孕
#非婚生子
結構式問卷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1/7
*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選出當年的「十大突破性技術」,這份在全球科技領域舉足輕重的榜單,曾精準預測了腦機介面、智慧手錶、癌症基因療法、深度學習等熱門技術的崛起。
今年選出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包括:
1. 更靈巧機器人、2. 核融合反應、3. 早產兒預測、4. 腸道顯微膠囊、5. 客製癌症疫苗、6. 人造牛肉漢堡、7. 二氧化碳捕捉器、8. 穿戴式心電儀、9. 免下水道馬桶、10. 可和你輕鬆交談的AI幫手。
* 【《科學》預測:2020十大科學事件】2020 年 1 月 2 日,《科學》雜誌對新一年科學研究及政策領域可能會成為重大事件進行預測。其中,包括首台百億億次大數據人工智慧競賽和 CRISPR 癌症治療試驗領域中,亞洲都有機會。
《科學》雜誌認為,新的一年,英國、美國和其他國家持續不斷的政治動蕩,會使許多科學研究人員的工作更加複雜化。英國大選讓其脫歐幾成定局,這將讓英國科學家面臨失去歐盟科學資助和科研合作者的可能。美國11 月的總統大選將決定科學家在未來政策審議中的作用,許多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專家對川普不滿已久。在這份混亂時局的預測中,特別提及暗物質探測器,及如何控制物種滅絕。
* 【晶片粒子加速器問世!史丹福大學團隊:有望用以精準治療癌症腫瘤】
最早科學家發現,把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讓它們對撞,就可以獲取大量微觀粒子。而基於加速器的粒子物理研究,引領了對物質根本結構的研究。
1/3史丹福的研究團隊在 Science 雜誌上展示了一種由晶片構建的加速器原型。就好比讓一台普通電腦獲得了一個塞滿房間的大型主機功能一般,研究人員將巨大的粒子加速器的部分功能封裝在了晶片上。
這項研究出自 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其位於史丹福大學校園旁的山坡上,是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國家實驗室,由史丹福大學管理。這裡運行著約 3 公里長的科學儀器,在這樣巨大的加速器中,一連串的電子流過真空管道,隨著微波輻射的爆發將粒子向前推動得越來越快,直到它們的速度接近光速,從而產生一個強大的光束。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都在用它來探測無機生物材料的原子和分子結構。
論文的共同作者、物理學家 Robert Byer表示:「片上加速器的技術也可能帶來新的癌症放射療法。因為這也涉及一個大小尺寸問題。如今,醫用 X 射線儀器佔據了整個房間併發出難以聚焦在癌症腫瘤上的輻射束,需要患者佩戴鉛罩來最大程度地減少附帶損害。」
* 【野火燒不盡,澳洲三分之一無尾熊死於大火】大火來襲,澳洲的無尾熊在呼救。
無尾熊在火災發生時一般不會逃離火災現場,而是爬到樹頂端,蜷縮起來等待危機過去。然而這次澳洲的漫天大火不會給牠們這樣的生存機會。即使大火沒有燒掉樹木,無尾熊也會在煙火中灼傷而死,或在試圖爬樹時爪子受到灼傷。一個事實是,爪子受傷的無尾熊就無法攀爬,也就無法生存下去。
此外無尾熊不喝水,而是主要進食桉樹樹葉,然而這次大火消滅的正是無尾熊賴以生存的桉樹樹林。在這次大火中,媒體紛紛報導一隻口渴的無尾熊從騎自行車的人那裡得到一杯水喝水,當時它的爪子緊緊抓著人的手套,生怕水杯被拿走。還有媒體報導了一名消防員在澳洲南部海岸附近滅火時給無尾熊喝了一杯水。
* 【CES2020電子大展開幕,索尼要跨界造車了?】1 月 7 日,在 CES2020 開幕期間舉辦發佈會上,索尼除了發佈了最新的 8K 旗艦電視 Z8H 等系列電視新品、5G 體育賽事直播服務、PlayStation 5 的新 Logo 之外,還出乎意外地推出了首款概念電動車 Vision-S,成功吸引了不少眼球。
*1/7 【剛剛,SpaceX四手火箭一箭60星發射成功!馬斯克將成為擁有衛星最多的男人】1 月 7 日早上,SpaceX 的一枚獵鷹 9 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將自家的 60 顆 Starlink 衛星送上預定軌道。
一如往常的獵鷹 9 發射任務,火箭點火升空 8 分鐘後,一級火箭穩穩降落在 「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接駁平台上,成功實現回收。
新年第一髮火箭成功,SpaceX 將穩定的發射成功記錄繼續延續到了 2020 新的一年。
* 【復仇開始!駭客攻陷美政府網站,伊朗官方宣佈全面鬆綁核計劃】伊朗革命衛隊 「聖城旅」 指揮官卡西姆 · 蘇萊馬尼被美軍襲擊身亡,讓這個主權國家不能繼續忍受,即便是實力差距懸殊,也要讓對手付出代價,來自伊朗的復仇怒火正在燃燒蔓延。
蘇萊馬尼遺體 1 月 5 日運抵伊朗阿瓦士,裝有蘇萊馬尼遺體、覆蓋著伊朗國旗的棺槨車輛所過的街道,百萬伊朗民眾身著黑衣跟隨遊行,高喊反美口號,包括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內的伊朗各層級人士都誓言要進行「嚴厲的報復」,伊朗外長扎里夫也通過社群媒體回應:謀殺蘇萊馬尼才是最大的「國際恐怖主義行為」。
伊朗的復仇舉措除了炮火轟炸位於伊拉克 「綠區」 的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之外,駭客組織也率先展開了行動。
* 【新研究證實:60歲才是人生巔峰】
科學家對於人生意義的定義也越來越可量化、可評估。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追蹤了上千名成年人的數據,通過訪談、問卷測評了其對人生價值的看法。研究發現,大多數人的人生意義在 60 歲最為明確,那些生命意義明確的人也更加快樂、健康。
這項研究發表在了《臨床精神病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20 年第一期上。
* 【研究實錘:穿著體面,能給你的能力加分】
近日,普林斯頓大學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對一個人能力的判斷,部分是基於其穿著所透露出的細微經濟狀況的暗示。這些判斷是在僅僅零點幾秒內做出的,很難避免。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 · 人類行為》 (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
普林斯頓大學行為科學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首任主任 Oh and Shafir,與同校心理學教授 Alexander Todorov,共同進行了這項研究。Shafir 表示,貧困人口不僅沒有得到尊重,反而不斷受到社會其他階層的漠視和不尊重。
* 【天文學家發現至少一百顆恆星無故消失,或與地球外的文明有關】天文學家將當前的星空與過去的觀測記錄作比對,發現有至少一百顆恆星無故消失不見。
1950 年 3 月 16 日,美國海軍天文台曾將望遠鏡對準豺狼座星域進行觀測,但今日的天文學家們在觀測同一區域,並與過去的觀測結果作比對時卻發現有的恆星已「消失」。
.
結構式問卷定義 在 阿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民調抽樣,賴清德的兩個問題】
我其實蠻不喜歡寫賴清德的,主要的原因是我個人的寫作偏好。政治人物對我來說有四種:我喜歡的、我討厭的、我感覺複雜的、我沒感覺的。前兩種我寫得比較多,尤其是第二種。第三種我不知從何寫起,最後一種我懶得寫。
賴清德屬於第四種。簡單講,我覺得他是個無聊的人。就在幾天前,五四一百週年,他跑去胡適紀念館,讓我發現他這個人實在太無聊了,無聊到有點好笑的程度,所以我寫了一篇。後來談他和蔡英文在同一天的活動,算是五四那篇的衍生物。寫完「這個人真的很無聊」這件事以後,我又懶得寫他了。
偏偏我現在又要來寫他了。我很不想寫,到正在打字的當下還是不想寫,但是他幹了一件事,讓我覺得自己有一點點義務出來講兩句話。
◇◇◇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民進黨在吵初選民調,吵到了市話民調與手機民調的問題。支持手機民調的人主張,這年頭已經有很多人生活裡已經完全沒有市話了,用市話民調將會忽略這些人的意見。
賴清德跑出來反對他們,說還是市話好。為什麼市話民調比較好呢?他當然有他的陰謀論故事可以講,但是傳播陰謀論以前,他還算盡責地正面回應了手機民調支持者的訴求。簡單講,他認為市話民調忽略純手機用戶不是個問題。
這是我的重點。我覺得他的問題大了。
直接引用報導中的說法吧,刪節號為本人所加,本引文刪除了民調作弊等陰謀論,純粹討論賴清德關於「家戶民調不會忽略只用手機的年輕人」的說法。
『賴清德說,過去民調有辦法用1千多通電話代表母群體,一個行政區、一個縣、一個國家,是因為有嚴謹的科學依據。今天改成手機,有無辦法代表真正的民意恐怕要謹慎......至於年輕人接不到電話的問題,賴清德說,這個可以回推,用加權方式解決年輕人少接到電話問題......如果家戶民調,年輕人在人口比例是10%,電話民調只有5%年輕人接到,可以加權成 2倍;年紀大的人假設人口比例是15%,接到電話是30%,加權可以乘以0.5,回歸到母群體的分布。』
賴清德的這段話有兩個問題。
◇◇◇
第一,賴清德說「過去民調有辦法用一千多通電話代表母群體」,這是錯的。我不知道這樣講會不會很違反大家的常識,但是事情就是這樣。
首先,我們得稍微瞭解一下賴清德所謂的母群體是什麼。我個人比較習慣的叫法是「母體」,不是駭客任務的那個matrix,是population。所謂的母體指的是「我們做這個調查真正想要瞭解的那群人」,在選舉民調的情境下,一般指的就是「有投票權的國民」。這種人在台灣有一兩千萬,我們當然不可能去問每一個人他支持誰,所以我們得找到一群有代表性的人,並且用各種科學方法確保這群人的投票意向和母體越類似越好。這群人就叫做「樣本」。
這就是母體和樣本的關係,大概可以算是抽樣理論的基礎吧。當賴清德說「過去民調有辦法用1千多通電話代表母群體,是因為有嚴謹的科學依據」的時候,他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抽樣設計得很嚴謹很科學,樣本就可以代表母體」。
然後請容我再說一次,這句話是錯的。
為什麼?
真正嚴謹地討論抽樣的時候,我們不會說樣本(sample)可以代表母體(population)。在最好的情況下,樣本可以代表抽樣母體(sampled population)。
我們從作為母體的有投票權之國民開始講吧。我們不可能去問這一兩千萬人(母體)中的每一個人他們支持誰,所以我們要從這麼多人裡面抽出一些人(樣本)來問。問題是,我們要怎麼抽呢?首先我們得有個名單,從這個名單裡面抽選我們要去問的人。在我們業內,這個名單叫做「抽樣框」(sampling frame)。在我們現在的案例裡,就是兩個抽樣框在比誰比較好:一個是市話,一個是手機。
抽樣框和母體一般不會完全重疊,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可能還蠻不重疊的。一方面,會有一些人在抽樣框裡,卻不是母體的一部份,例如會接到民調電話卻沒有投票權的人。這些人處理起來很簡單,就當這通電話沒打過,不用他們的數據就好;另一方面的問題比較複雜,就是明明在母體裡卻沒有被抽樣框包含到的人。例如你用市話當抽樣框,純手機用戶就是母體中被忽略的成員。
又在母體裡又在抽樣框裡的人之中,還有一些人,叫做拒答者。這些人也蠻難處理的,但一方面他們不是這次爭論的核心、二方面在選舉這種情境下拒答者恐怕也相對較少,所以我們先不管吧。到最後,一個抽樣框裡,扣掉不屬於母體的成員、扣掉拒答者,剩下來的那一塊,就叫做「抽樣母體」。
問卷調查的對象,那些一個一個真的填了問卷的人,也就是我們的樣本,是從這個抽樣母體裡隨機抽出來的,不是從母體裡隨機抽出來的。
樣本是從哪裡隨機抽出來的,樣本就代表誰。
賴清德那句話錯就錯在這裡。在一切都盡善盡美超科學超嚴謹的情況下,樣本可以代表抽樣母體,但不能代表母體。抽樣母體與母體間的距離包括兩種人,一種是拒答者,一種是一開始就被抽樣框忽略掉的母體成員。從抽樣母體中隨機抽選的樣本,不能代表這兩種人。
所以,這兩種人,原則上都是我們永遠無法研究、無法推估的,尤其是一開始就被抽樣框跳過不管的那些人。所以選擇抽樣框的基本原則,就是在其它條件(如成本)類似下,盡可能讓抽樣框和母體越重疊越好,以減少遺漏。
手機民調和市話民調,哪個抽樣框比較趨近母體,這應該很明顯吧?
◇◇◇
當賴清德說樣本可以代表母體的時候,他在描述的其實是一種理想狀態,一種「抽樣框和母體重疊」的狀態。
然後他現在的主張是要把抽樣框搞得越小越好、和母體差距越遠越好。
這就是他所謂的嚴謹的科學依據嗎?
◇◇◇
很不幸地,這只是他的第一個問題。
我說的不幸指的是我自己很不幸。為了一個我實在沒什麼興趣的人寫這麼長的文章,我好不幸。
賴清德的第二個問題是,他認為可以用加權的方式解決年輕人接不到電話的問題。
加權是在做問卷調查的時候常用的方法,作法也的確就如賴清德所說的,如果樣本裡年輕人佔的比重小於母體中年輕人佔的比重,就給年輕人加點權重,讓樣本的人口結構符合母體的人口結構。
更直觀點講,加權這件事是這樣的:我們發現我們抽樣回來的年輕人跟母體裡的年輕人比起來太少了,我們就以我們抽回來的這些年輕人為基礎,複製一些年輕人出來,直到年輕人在樣本裡的比重和在母體一致為止。
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要讓樣本的人口結構趨近於母體的人口結構,而不是把被抽樣框排除掉的人找回來。要做到後者,必須先假設:樣本裡的這些年輕人,和被抽樣框排除掉的那些年輕人是類似的,所以你可以用前者的複製人代替後者。
反過來說,我們必須假設抽樣框一開始排除那些年輕人,是隨機排除的。
如果我們用市話做抽樣框,我們能做這樣的假設嗎?不行。因為這些被排除的年輕人不是隨機被排除的,他們是因為沒有市話所以被排除的。
沒有市話的年輕人,和有市話的年輕人,是同一種年輕人嗎?我認為不是。有許多人主張,年輕的租屋者是主要的「沒有市話」的族群;而在這群人身上,兩條形構當代台灣社會主要社會矛盾的線,剛好交會在一起:城鄉與階級。一般來說,年輕租屋者更有可能是離家來到都會區工作的城鄉流動者,而非父母就住在都會區、自己也在都會區長大的年輕人;另一方面,年輕租屋者與年輕購屋者之間,也無可避免地存在著一條階級界線。
換句話說,我們看看台灣社會的年輕人的一般樣貌,會發現不同類型的年輕人身處在市話這個抽樣框的內外。在市話抽樣框的外面,是離鄉背井到大城市工作,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在抽樣框的內部,是要嘛在大城市長大現今與父母同住、或者乾脆就自己買了房子的年輕人。
然後今天賴清德說我們抽不到那些離鄉背井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沒關係,我們就複製幾個從小在都會區長大,或者自己買了房子的年輕人,用這些複製人來代替那些被排除的年輕人好了。
賴清德敢講這種話,我不敢。
摸著研究法講義也不敢,摸著良心也不敢。
◇◇◇
我猜這是我開站以來寫過最長的文章了吧。不過我沒算字數,是用疲倦與沮喪的程度來估計的。
我一開始就說過我蠻不喜歡寫賴清德的,但是這件事我不得不寫。寫這麼長這麼囉嗦,大概也不會有人看,但是我覺得這件事很重要,不能不寫。
我這輩子跟民進黨沒什麼瓜葛,所以也沒特別關注他們的初選。然而我跟研究法瓜葛倒是不少,身為一個學術宅,我希望大家不要再扯陰謀論或是歷年初選的陳規了。做民調,就是要知道人民在想什麼。抽樣框越貼近母體越好,這不是挺簡單的道理嗎?
◇◇◇
學術宅的話說完了。身為一個打油詩人,我卻還有幾句話。
我一直覺得抽樣理論對「隨機」的定義很有某種政治詩學的意味。它是這麼說的:
「母體裡的任一個體,有相同的機率被選進樣本裡。」
這難道不是某種對「民主」或是「平等」的隱喻嗎?
而關於手機民調,大家講了那麼久,說到底不就是這麼簡單的願望嗎?
我們只是希望,我們也有相同的機率,被選進樣本裡。
我們只是希望,我們也能說出我們要什麼。
這,有,很,難,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