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結構平面圖虛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結構平面圖虛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結構平面圖虛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結構平面圖虛線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德國奧斯特維爾博物館之友(Friends of Museum Ostwall)將第八屆MO藝術獎「Follow me Dada and Fluxus」頒給了藝術家李明維,「李明維的作品多以陌生人互動的參與式裝置為特色。這些互動基於日常情境,關注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也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對話,以一種親密...

結構平面圖虛線 在 奶媽 Naima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4:01:02

【第一次接受寵物溝通,不可置信、淚流滿面的離開】  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不只萬物皆平等,我還屬於「萬物皆有靈」的那派,認為每個物種都有感情,只是根據生長環境與身體結構的不同,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不會跟人類一樣。  話雖如此,我對「寵物溝通」仍舊保持不置可否的態度,反而是我母親在...

  • 結構平面圖虛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30 12:04:09
    有 550 人按讚

    德國奧斯特維爾博物館之友(Friends of Museum Ostwall)將第八屆MO藝術獎「Follow me Dada and Fluxus」頒給了藝術家李明維,「李明維的作品多以陌生人互動的參與式裝置為特色。這些互動基於日常情境,關注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也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對話,以一種親密、關係私人的方式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參與者以自身經歷塑造作品,進而成為藝術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禪學與共食文化等儀式將他的作品與博物館典藏的激浪派藝術家的作品脈絡相結合。」

    李明維老得好好看!!!

    《一夜情/李明維》

    美術館裡搭著木頭亭子,裡頭備有紙筆,供觀眾寫信給掛念的人,美術館將幫忙寄出。心事可以封緘,也可大方袒露:「我和學長上床了,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爸,在美術館寫信給你,但怎樣寄到天國呢,我好想你。」偷窺陌生人秘密是會上癮的,一封接一封讀下來還不夠,循動線前進,幽暗角落擺兩張床,入夜後,觀眾和藝術家在此共度一夜,無人知曉這一夜發生什麼,我們只能藉由旁邊床頭櫃上眼藥水、香水、水杯,揣測這一晚的輪廓。一個又一個的床頭櫃擺設的隨身小物就是展覽。

    藝壇明星

    台北美術館正舉辦「李明維和他的關係」,展示他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十五件重要作品藝術。五十一歲的他出現在美術館,不斷有觀眾找他合照,聊作品,他笑著傾聽,因長年游泳、衝浪緣故,挺拔身形簡直是個明星了。一九九○年,西方興起所謂「關係藝術」,藝術家憑藉與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取代實體雕塑或繪畫等實體作品,傳達創作理念,台灣出身的李明維是這一波藝術新浪潮的箇中翹楚,作品屢次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去年,他受邀日本森美術館展覽,乃該館開設十年來,台灣第一人。

    若非觀眾介入和參與,他的作品是無意義的:觀眾從臨時設置的花壇帶走一朵花,送給陌生人;衣著華美的男人在迴廊四下走動,隨機挑選觀眾獻唱一曲舒伯特當作禮物。李明維執迷陌生人之間偶遇、互動,作品如實記錄陌生人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哀傷,甚至遺憾。他對人充滿好奇,可他並非那種言語熱絡之人。

    「晚餐你都煮什麼招待客人啊?」「……沒有耶,就簡單餐點。」「沒有酒?」「沒有,就喝茶。喝水。」「陌生人在旁邊,睡得著嗎?」「看似有睡,但睡不沉耶。」我們對話節奏大概每個話題持續四、五句話,進退有節,點到為止。他臉上掛著靦腆害羞的笑容,對答像詩人,像僧侶,措辭精確、隱晦卻富含詩意,如果我追根究柢,他也會不失風度幽默以對,不至於叫採訪者空手而歸。

    醫生世家

    那樣溫文儒雅的舉止來自一種世家望族的涵養。他的外祖父是埔里國中、國小創校校長,他之所以取名明維,是台灣老派士紳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美好想像。外祖母是台灣第一批留日學醫女性,父親李堯堃亦是知名兒內科。他十二歲那年,家裡送姐姐和他出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待一年半,轉進美國加州,大學念生物系,克紹箕裘報考醫學院理所當然。

    母親林貴美說他唸生物系功課很好,但他喜歡小動物,上解剖課看到血會暈倒,轉往加州藝術學院改念建築。其時,他對藝術懵懵懂懂的,雖善於抽象概念,但結構製作全然不在行,平面圖曾當眾被老師撕爛,跌跌撞撞四、五年,又改念織品和概念藝術,感覺終於對了。

    一九九五年,他申請到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由西岸來到東岸,最初,誰都不認識,心想與人吃飯聊天是認識環境最好方式,於是在校園貼布告,說願意以免費晚餐交換一晚的聊天。活動持續進行了一年,他與兩百多位的參與者在餐桌分享彼的人生,該活動脫胎成《晚餐計畫》,讓他成了剛畢業,旋即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展出的幸運兒。

    他的作品寧靜舒緩,富有禪意,參展邀約已排至二○一八年,藝評家高千惠解釋:「他是一位生活行為的觀念藝術家,他的生活文化有漢、和、美的元素,臺灣觀眾自然對他有熟悉感。」關於成功,父親僅謙遜地說他是個幸運的孩子--我們來到他父母陽明山上房子做側訪,八十三歲的老父、七十七歲的母親身體都健康,仍可以侃侃談著兒子童年糗事:他小時候吐司塗果醬餵狗吃、跟姊姊搶洋娃娃,搶不到就毀了。大藝術家至今仍被媽媽「阿弟、阿弟」喊著。五十一歲的阿弟趴在地上,逗著家裡的貓玩耍,然後抬起頭說:「媽咪,等一下要不要去爬山,妳今天都沒運動耶。」

    親情羈絆

    牆上擺滿家族合照一張又一張,影中人有人長大了,有人老去了,唯獨每個人臉上知足笑容不變。母親林貴美是紙風車劇團董事,大姊李逸寧是旅義單簧管演奏家,弟弟李明道是職業高爾夫球選手,一家人住在世界各地,但一年團圓兩次。少小離家,家人卻是創作源頭:外婆過世,感念人生無常,他在百日內飲食起居,隨身帶著一朵水仙花,記錄花開花謝,創作《和水仙花共度一百天》和《魚雁計畫》;母親生病,母子在病房聆聽舒伯特得到慰藉,創作《聲之綻》。他勇於探索陌生人的內心世界,「我對陌生的地方充滿好奇,喜歡接觸新事物,沒有任何懼怕心理。」或者正是因為在愛的環境成長,相信人生全是真善美,才能對陌生的世界一無所懼。

    二○○三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睡寢計畫》,與陌生人共度一餐變成了共度一夜。靈感來自高中有一回從巴黎搭火車去布拉格自助旅行,同寢臥鋪巧遇一猶太老者,兩人夜間閒聊,老人自曝身世,說自己猶太集中營出生,三歲被救出來,家人卻死了。老人淡淡說悲慘身世,講完互道晚安,翻身便睡,他卻徹夜失眠。他說因為陌生人,因為夜晚,生命在那時有了深刻的交集。

    一夜之後還是朋友嗎﹖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了。因為是陌生人,因為知道不會再相見了,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地把心事說出口,那更像日本人說的「一期一會」。對他而言,陌生人互吐心聲對他而言是一種禮物,「禮物並不是你想向人家要,而是你碰到一個有緣人,走進花園,一隻蝴蝶停在你的肩膀上,是一種驚喜。但一剎那也在那個時空中消失了。」

    新婚誌喜

    禮物是創作中的關鍵字。陌生人的故事是禮物、歌者唱歌獻給聽眾是禮物、觀眾自花壇拿走鮮花,轉贈路人是禮物,然而他卻討厭收禮,笑說自己收到物質上的禮物,往往轉送給別人,數次忘了把禮物裡的卡片拿出來,好糗。周遭若有太多人讓他覺得焦躁,「多少算多?」「三、四人吧。」他需要獨處,規律生活如一僧侶:早上五點半起來,六點半游兩個小時的泳,回家寫EMAIL、看書吃飯,中午弄點簡單的東西,下午繼續讀書,晚上準備晚餐,十點半睡覺。偶爾也邀一兩個朋友到家裡來吃飯。「煮什麼?」「咖哩。我喜歡吃印度菜,辛香料都自己調味。」

    為陌生人烹飪的料理,和煮給朋友的晚餐不一樣,當然,他不會讓我們知道私人宴會裡的辛辣。不同於當代藝術家勇於展現個性,他把姿態擺得很低很低,把整給展覽場讓給陌生人。不會像《魚雁計畫》那樣,把心事或秘密訴諸文字,然後封緘?「不會欸……」又問早年有《孕夫計畫》,在網路上虛擬出男性「懷孕」的過程,對自己情慾生活會有影響?「我不知道欸,等我真正懷孕才會知道。但我已經五十一歲了,怎麼可能會懷孕呢?」他的作品是容易親近的,但卻又和我們保持著微妙距離。北美館館長林平解釋,李明維作品距離是必須的,像是進展場前需脫鞋,展覽迂迴動線,有了這些距離,心思才能沉澱下來,才有美感的想像。

    藝術家讓我們知道他想讓我們知道的。假使是夜晚,假使是陌生人,我們的對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嗎?訪談最後三分鐘,我只能氣餒地詢問未來計畫。「接下來,我跟先生要搬到巴黎,我今天才得到消息,他要去法國工作了。」「先生……是老師?」「不,我去年結婚了。」他淡然笑著:「對方比我小,小三個月。」「藝術家?」「工程師。如果家裡有兩個藝術家那還得了?」「你確定要談這個,我們真的可以寫?」他笑言:「我不忌諱欸,只是要看用什麼角度談,我們的社會把同志議題妖魔化了,但我不是革命家,我只是生活的人,這只是我生命很普通、很普通的一部分,又有什麼好說的呢?」來時躬身問候,去時合掌作別,他優雅趕赴下個會晤,然而臨行時卻把心門推開一點點,讓門縫透出一點光亮,如同禮物。

  • 結構平面圖虛線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1 21:00:01
    有 82 人按讚

    永恆的鄉愁──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中的詩境 ◎陳怡安

    前言

    《問津:時間的支流》是羅智成二零一九年出版的詩集,屬於「羅智成故事雲」計畫中的一環。以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底本,敘述了一個穿越時空,尋找並如願進入桃花源的奇幻故事。羅智成轉化了古典傳說中的桃花源,從建築物、語言、社會制度、教育、金錢觀、時間觀、生死觀等諸多面向切入,重新再創造了一個羅氏版本的桃花源,一方面呈現了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文明形象,另一方面也透露了詩人嚮往的詩境面貌。

    這份評論想從:詩語言手法、虛空間的創造、理想的文明,這三個角度探討、分析《問津:時間的支流》中的詩境,解構羅智成理想的文明,究竟是什麼樣的文明?又詩人是如何用詩語言,一步一步實踐,打造他嚮往的詩世界?

      

    詩語言手法

    「喜直覺、善隱喻的羅智成正是微宇宙中的教皇,他語言的驚人魅力,籠罩了許多八○年代 詩人的視野,近乎純粹的神祕主義,使得他在文字中坦露無遮的陰森個性,以及他牢牢掌握的形式,同時成為他詩思的本質。是的,個性 和形式不僅是羅智成思想的部分,也是他詩思的本身。」——林燿德〈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

    正如林燿德所評論,初讀羅智成作品,首先會立刻被他自成一天地的敘事魅力所吸引。他動用五感,細膩描寫了一個介於虛實之間的時空。讀者都明白書中的故事純屬虛構,然而因其中湧現出的豐富的閱讀樂趣,一再召喚,使讀者超越真假議題之外,心甘情願進入他打造的奇幻空間。我認為這正是閱讀羅智成詩的一大樂趣所在。

      

    不分篇目的長篇敘事結構

    在內容之外,《問津:時間的支流》在形式上也很特別,全書是一首逾三千行的大長篇敘事詩,且並沒有以篇目、分輯的方式拼湊出故事的全貌,而僅僅以詩人自己設計的,類似小篆的「桃」字符號「」,作為停頓與休息。推動敘事的方式不仰賴章節,而全依靠羅智成的敘事邏輯,及使用文字的高度掌握力。

    要推動篇幅這麼長的故事進展,羅智成展現了繁複多元的敘事方式。使用了對話、夢境、五感感官描寫、場景白描、自問自答等,充分展現了敘事詩的幾乎所有手法。這樣長篇幅的敘事,恰好可以呈現「微宇宙的教皇」以形式作為詩思本質的特性,也可見其創造自給小宇宙的龐大語言魅力。

      

    生澀的用字

    詩是由一個又一個「詞」和「字」所組成的,羅智成認為「迷戀文字本身就是詩人基本的特質之一」、「不止是它所指涉的對象,還包括它本身的形象、腔調、字質都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髓質」。

    這或許可以解釋羅智成用字的精確,甚至近乎獨裁。他經常使用一些較為生僻、不常用的字詞,例如:「到窗『牖』半敞的咖啡座發呆」;「玁狁」;「『犬牙交錯』的嶙峋山嶺之間」;「和『巫咸』大神爭辯交心」;聽見大『鯢』遠遠哀鳴。」等,都是在現代日常生活中不大會使用到的語言。

    也多有轉化古文,並用現代的語言交雜辯證的句子:「我們到底重返了誰的夢境?/「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我自始至終懷疑這一切/因為我要求/可以滿足科學的解釋/至少不違背理性與常識」引用了陶淵明的句子,並提出懷疑。

    雖然用典繁多、用字生僻,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卻不似閱讀文言文時,因時代和語境差異,而有隔閡或障礙的感覺。想是因羅智成流暢的行文風格,能使古典與現代語言融合為一,保有恰好的節奏感及密度。既不造成閱讀的距離感,同時還形成精緻、耐讀、具有知識和歷史厚度的文字美學風格。

      

    (三)敘事方式:告白體、對話

    如前所述,「沒有距離感」的閱讀體驗,是羅智成語言特色之一。朱雙一曾評論羅智成作品:「詩人藉此構成了一種輕聲慢語、款款而訴、有如促膝交談的傾訴體風格。」羅智成則自創「告白體」一詞,形容那是為了滿足傾訴的需要,創造一個能真誠告白的對象。《問津:時間的支流》開篇首句便是「有時我會忍不住 想跟你描述桃花/那充滿療癒和神秘力量的粉彩植物」迅速縮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告白的對象,也是詩人理想文明的其中一種化身,透過傾訴、告白,詩人可以跳脫自問自答的處境,向一個「他者」自然地表露自己最私密,也最幽微的心思。讀者也在行文中,自動承接了「傾聽者」的位置,進入放鬆聽故事的狀態。

    除了告白體,文本中也常用不同角色、不同立場的對話方式,呈現對理想的文明的多重思考層次。故事中主要有四方角色:奶奶﹙永周邑人、離開並重返﹚;詩人﹙外人,進入永周邑並想離開﹚;Q﹙外人,進入永周邑並想留下﹚;小司命﹙永周邑人,想離開﹚。這四個角色恰好是完美的對照組,有來自烏托邦而拼命想往外探看的永周邑人,也有不斷在向內探看的外人。

    奶奶:「於是有了被無知禁錮的恐慌/確定愛上他的時候/我也確定不想再多待一天/在一成不變的鄉里」

    小司命:「我不知道要如何/完成這個願望/但是我很確定/沒到外面看看/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死心」

    Q:「我想近距離跟時間相處/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就在當下 就在這裡/不被行程/不被還沒發生的事打擾」

    詩人:「『也許我對妳/又一次犯下了像/對奶奶那樣的無知之過……』/她憂戚地苦笑/我凜然感覺/她已成為幽靈的一部分/我們無法相擁了」

    關於出去或留下、開放或封閉;崇古或進步。詩人雖有自己的立場,但也保留了處於不同背景和位置的,其他角色的想法。藉由四方交叉對話,讓讀者對桃花源有多面向的看法。這些對話正像看待一個空間的不同視角,有俯瞰的平面圖視角、有從正門望過去的風景視角、也有從內往外望的內在視角。透過這些不同視角,我們才可以想像出一個較立體的、客觀的空間。

      

    虛空間的創造

    羅智成是善於創造「虛空間」的,打從《夢中書房》中,他就創造了一個「有痛覺般」的書店,在書店裡自願且耽溺的陷入文字的迷宮:「書店以不起眼的門面對外經營/在重重書架後頭/它卻兀自生長/以一種初生星球的能量、暴力/和不可思議的可能……」;《夢中邊陲》中有個「多出來的」第二十五時區,是一個詩人心智上的家鄉:「在彼/我還沒出生/還沒有戶籍/我還沒醒來/還沒有故鄉/只有一個/未曾謀面的地方/我卻渴望回去」

    對那個沒有戶籍、且未曾謀面的地方,詩人卻產生了「鄉愁」,渴望回去。因為那雖然不是身體的出生地,卻是詩人心靈上永恆的家鄉,永恆的夢土。

    在《問津:時間的支流》本書裡,也延伸了這樣的「鄉愁」,只是詩人創造的虛空間,或者該說是虛時空,從二十五時區變成永周邑。永周邑沒有地圖,僅依靠人的記憶,而且只有在六十年一次的漲潮中才能尋到通往永周邑的小溪,永周邑可遇而不可求,是一個夢境一般介於真與假之間的空間。

    這個詩人所創造的虛空間是一個容器,容器有各式各樣的樣子,也許是書房、也許是不存在的二十五時區,也或許是《問津:時間的支流》裡頭,掉落在時空夾縫中的桃花源,詩人創造了虛空間,為了盛裝他對理想的文明的想像。

      

    理想的文明

    「什麼是理想的文明呢?」羅智成以多層次辯論的方式,提出對現代文明的反思:「現代人又為什麼/得創造這麼多事物來追求?/活得更豐富、體驗得更多/無休止地加快生活節奏/以焦慮和亢奮撐出充實假象/來告訴自己沒有白活」;「過多新生事物的追求與刺激/壓縮了回顧與回味的時辰/我們的生命遲遲無法展開/甚至淪為無止境的過渡/時間被滿滿的行程替換/時間也被偷走了」。

    並且在反思現代文明的同時,卻又對一手所創建的虛空間,所謂的桃花源或烏托邦,提出質疑:「封閉的世界/似乎保留更多原汁原味/讓我們加倍珍惜/但如果拋開崇古主義/你會發現最古老的/雖然極為難得/卻往往不是你想要的」;「可是充滿現代意識的我/卻不由為他們感到悲哀/因為他們失去了某種現實性/一旦重見天日便會煙消雲散/墓穴壁畫無法和空氣接觸/這讓一切美景顯得徒然」。

    羅智成心目中理想的文明,似乎是相對於現代世界、同時又相對於桃花源,存在於這兩者之外,另一個尚未被抵達、等待被一步一步實踐的自我空間。

      

    羅智成的詩境

    音樂家以音符建構自己的城堡;詩人則是以詩語言,建立自己的宇宙。對羅智成來說,「詩」這個文學形式,不是詩人建立理想文明的一種「手段」而已,詩這種文字形式即是理想文明的本質。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文本中諸多對理想文明的辯證,其實也是詩人對「詩」的嚮往和論證:

    「人類內心最裡面/一直渴望無條件去相信……」

    「如果凡事一成不變/連「最古老」都會失去意義」

    「單是與世隔絕/成就不了桃花源/我必須更坦率、更無成見地/和我的故事對話」

    「只有暴露於它/我們才能和現實世界/成為一體」

    詩人所嚮往中的詩境,並不是像傳統的桃花源那樣,隔絕於現實世界之外的,而是暴露於現實世界中,能夠不畏現實,與它「成為一體」。因為若一昧崇古、一成不變,古老也將會失去意義。詩歌應勇於創新,並且更無成見、更坦率的與自己的故事對話。詩人相信,理想的文明和詩歌,是每個人內心的鄉愁。詩人的內心最深處,有一個渴望去觸碰和無條件相信的,永恆的家鄉。

    參考資料:

    書籍

    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聯合文學出版,2019.03

    羅智成,《夢中邊陲》,印刻出版,2008

    羅智成,《夢中書房》,聯合文學出版,2002

    羅智成,《文明初啟》,聯合文學出版,1999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揚智出版,2002。

    論文:

    林燿德〈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一九四九》,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

    田運良,〈詩密室的黑與亮、囚與逃〉──羅智成詩的空間意象,《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三十七期,2017.03

    曾琮琇,〈從自轉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0

    李泓柏,〈羅智成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6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羅智成 #問津 #詩境 #敘事

  • 結構平面圖虛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5 19:19:12
    有 605 人按讚

    【第一次接受寵物溝通,不可置信、淚流滿面的離開】

    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不只萬物皆平等,我還屬於「萬物皆有靈」的那派,認為每個物種都有感情,只是根據生長環境與身體結構的不同,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不會跟人類一樣。

    話雖如此,我對「寵物溝通」仍舊保持不置可否的態度,反而是我母親在第二隻領養狗狗過世時,自己有跑去找溝通師做「寵物離世溝通」,結果哭個唏哩嘩啦回家。

    直至近年,看著家中狗狗「土豆」日漸衰老,隱約感覺他陪伴我的時間已經不多。

    因緣際會下,朋友介紹一個寵物溝通師給我,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好奇心,也想了解土豆有沒有需要我為他做些什麼,遂與溝通師「盧盧小姐」初次嘗試遠距筆談。

    /

    盧盧小姐是一個說話輕聲細語的溫柔女孩,謙虛地說自己是初學者,若溝通期間有任何不準確之處,請我勇敢和她「對答案」,希望能用相互討論的方式進行,以求更全面理解毛小孩。

    和土豆溝通前一天,盧盧小姐要我和土豆說話,通知明天會有一個姊姊來跟他「遠端連線」講話,她正經地告訴我:「如果不通知寵物,他們會嚇到,任何動物都需要受到尊重。」

    前置作業時,我默默觀察盧盧小姐,看到她展現出對職責的嚴謹與專業,且對自己跟動物都很有信心,我決定收起內心的半信半疑。

    畢竟一旦我感受到他人的真誠與善意,縱然是形而上的事物,我願意選擇相信。

    /

    我傳給她土豆五官清晰照片,沒有告訴盧盧小姐任何私人信息,僅提交幾個問題,大抵都是問土豆需要什麼?以及他經常做的某些行為的理由?剩下的就交由盧盧小姐,請她看到什麼就說什麼。

    接下來,就是一連串仿若通靈的體驗。

    等了 30 多分鐘,我收到盧盧小姐的長篇訊息,內容皆為土豆說的話。吃驚地是,她完整畫出我家的平面圖,圖中特地圈起 2 個角落,說這是土豆平常最喜歡窩的地方。

    她說中了,連廁所的方位都畫出來。

    土豆告訴盧盧小姐,平常最喜歡窩在我的腳邊陪我寫稿,但近期頻率較少,希望未來能多點時間陪我工作。

    我聞言心愧,這幾個月常常住男友家,土豆都是待在母親身邊,可只要跟我在一起,他就是喜歡趴在我旁邊看我打字。

    有時候,當我寫稿一半抬頭,土豆早已悄悄望著我許久,嘴角掛著微笑。

    不僅如此,土豆更點名男友開車載全家出去玩,分享幾個我男友在家裡會對他做出的小習慣,稱讚男友把他照顧得很好。

    大概聽到這裡,我一邊哈哈大笑,一邊突然擔憂自家狗狗亂爆料,傳送什麼奇怪畫面給盧盧小姐。

    畢竟我跟千頌伊一樣,都喜歡拿著吹風機當麥克風大吼大叫,想想這場景實在不太美觀。

    /

    就在我頻頻稱讚「好準」之時,盧盧小姐突然問我:「你們家之前有養過灰色的狗嗎?」

    瞬間呆若木雞,我回答說有,幾年前家中領養老狗過世,灰色貴賓,名字叫做亮亮。

    盧盧小姐告訴我,土豆傳送一個灰色小狗的畫面給她,輕聲地說:「我想跟他說對不起,他很可憐。」

    由於事前完全沒有提供亡犬資料,看到盧盧小姐直接寫出亮亮的特徵,以及土豆對他的抱歉,讓我直接在手機螢幕前眼眶泛淚。

    這已經不是「準不準」的問題,而是我瞬間從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愛和感動。

    土豆對亮亮的抱歉,源於亮亮生前是我第 2 隻領養的老狗,土豆經常吃醋,都會用身體壓住亮亮、用手狂掃亮亮,欺負這個「後到」的老爺爺;亮亮為何可憐?因為他是被繁殖場丟棄、聲帶被剪掉的年老狗狗,沒有人要認養他,我跟媽媽決定抱回來。

    土豆的那句「對不起」,讓我真心相信盧盧小姐的溝通過程,應該是成功的吧?

    /

    我將這個寵物溝通經驗和幾個朋友分享,其中不乏嗤之以鼻的人,認為寵物溝通是騙人,是人類胡亂將情緒投射到動物上。

    也有朋友丟給我腦科學的相關報導,向我證明「寵物溝通」這種學問不可信。

    這個問題我想滿久的,早在尚未親身參與溝通前就已經在思考。

    畢竟「形而上」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連意會都需要點天賦,還得無法確保是不是自己想太多。

    有段時間,我一度不理解為什麼寵物溝通師這種職業需要存在?

    /

    然而,透過跟盧盧小姐的寵物溝通,見到她對溝通細節相當講究,充滿著對萬物的無條件尊重和信任,我頓時理解一件事:

    我認為「寵物溝通」的核心,不單單是表面上看到「主人與寵物對話」這麼簡單,而是藉由整個交流過程,試圖讓人類慢慢意識到必須珍視和自己不同的物種。

    此次經驗為例,盧盧小姐堅持溝通前必須通知狗狗,且讓我們試想,有多少人在飼養寵物時,都是隨著自己心情去和他們玩,沒有設身處地觀察毛小孩的狀態?

    之前看一位朋友養貓,貓咪明明睡覺睡得正酣,他就是很喜歡去吵他,自以為在跟貓玩,但貓咪反應顯然是覺得受到打擾;還有一位朋友養臘腸狗,經常把棉被整個包住狗,讓狗狗在黑暗中迷失方向,同樣以為很有趣、是愛他的表現,但狗狗根本就不喜歡呀!

    或許寵物溝通的存在,就是讓我們從跟毛小孩的對話中,真正理解尊重的重要性吧?

    /

    你對寵物溝通的想法是什麼呢?歡迎留言分享。

    至於對盧盧小姐的溝通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至她的 IG ,她都是遠距溝通,不限國內外,非業配文。

    原文刊載: #Adaymag

    https://www.adaymag.com/2020/12/17/my-first-pet-communication.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