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結構平面圖怎麼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結構平面圖怎麼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結構平面圖怎麼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結構平面圖怎麼看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德國奧斯特維爾博物館之友(Friends of Museum Ostwall)將第八屆MO藝術獎「Follow me Dada and Fluxus」頒給了藝術家李明維,「李明維的作品多以陌生人互動的參與式裝置為特色。這些互動基於日常情境,關注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也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對話,以一種親密...

結構平面圖怎麼看 在 HABIT_SELECT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17 13:01:24

- 上架通知 GOOPiMADE® SS18 EGOIST PROJECT First drop, “ Type-OPS-Tower TEE ” - ”EGOIST PROJECT, 自我主義者計劃“ 以完全不同的形態創作,並與專業繪師合作打造 以精神標語Built to stand upon th...

  • 結構平面圖怎麼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30 12:04:09
    有 550 人按讚

    德國奧斯特維爾博物館之友(Friends of Museum Ostwall)將第八屆MO藝術獎「Follow me Dada and Fluxus」頒給了藝術家李明維,「李明維的作品多以陌生人互動的參與式裝置為特色。這些互動基於日常情境,關注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也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對話,以一種親密、關係私人的方式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參與者以自身經歷塑造作品,進而成為藝術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禪學與共食文化等儀式將他的作品與博物館典藏的激浪派藝術家的作品脈絡相結合。」

    李明維老得好好看!!!

    《一夜情/李明維》

    美術館裡搭著木頭亭子,裡頭備有紙筆,供觀眾寫信給掛念的人,美術館將幫忙寄出。心事可以封緘,也可大方袒露:「我和學長上床了,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爸,在美術館寫信給你,但怎樣寄到天國呢,我好想你。」偷窺陌生人秘密是會上癮的,一封接一封讀下來還不夠,循動線前進,幽暗角落擺兩張床,入夜後,觀眾和藝術家在此共度一夜,無人知曉這一夜發生什麼,我們只能藉由旁邊床頭櫃上眼藥水、香水、水杯,揣測這一晚的輪廓。一個又一個的床頭櫃擺設的隨身小物就是展覽。

    藝壇明星

    台北美術館正舉辦「李明維和他的關係」,展示他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十五件重要作品藝術。五十一歲的他出現在美術館,不斷有觀眾找他合照,聊作品,他笑著傾聽,因長年游泳、衝浪緣故,挺拔身形簡直是個明星了。一九九○年,西方興起所謂「關係藝術」,藝術家憑藉與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取代實體雕塑或繪畫等實體作品,傳達創作理念,台灣出身的李明維是這一波藝術新浪潮的箇中翹楚,作品屢次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去年,他受邀日本森美術館展覽,乃該館開設十年來,台灣第一人。

    若非觀眾介入和參與,他的作品是無意義的:觀眾從臨時設置的花壇帶走一朵花,送給陌生人;衣著華美的男人在迴廊四下走動,隨機挑選觀眾獻唱一曲舒伯特當作禮物。李明維執迷陌生人之間偶遇、互動,作品如實記錄陌生人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哀傷,甚至遺憾。他對人充滿好奇,可他並非那種言語熱絡之人。

    「晚餐你都煮什麼招待客人啊?」「……沒有耶,就簡單餐點。」「沒有酒?」「沒有,就喝茶。喝水。」「陌生人在旁邊,睡得著嗎?」「看似有睡,但睡不沉耶。」我們對話節奏大概每個話題持續四、五句話,進退有節,點到為止。他臉上掛著靦腆害羞的笑容,對答像詩人,像僧侶,措辭精確、隱晦卻富含詩意,如果我追根究柢,他也會不失風度幽默以對,不至於叫採訪者空手而歸。

    醫生世家

    那樣溫文儒雅的舉止來自一種世家望族的涵養。他的外祖父是埔里國中、國小創校校長,他之所以取名明維,是台灣老派士紳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美好想像。外祖母是台灣第一批留日學醫女性,父親李堯堃亦是知名兒內科。他十二歲那年,家裡送姐姐和他出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待一年半,轉進美國加州,大學念生物系,克紹箕裘報考醫學院理所當然。

    母親林貴美說他唸生物系功課很好,但他喜歡小動物,上解剖課看到血會暈倒,轉往加州藝術學院改念建築。其時,他對藝術懵懵懂懂的,雖善於抽象概念,但結構製作全然不在行,平面圖曾當眾被老師撕爛,跌跌撞撞四、五年,又改念織品和概念藝術,感覺終於對了。

    一九九五年,他申請到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由西岸來到東岸,最初,誰都不認識,心想與人吃飯聊天是認識環境最好方式,於是在校園貼布告,說願意以免費晚餐交換一晚的聊天。活動持續進行了一年,他與兩百多位的參與者在餐桌分享彼的人生,該活動脫胎成《晚餐計畫》,讓他成了剛畢業,旋即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展出的幸運兒。

    他的作品寧靜舒緩,富有禪意,參展邀約已排至二○一八年,藝評家高千惠解釋:「他是一位生活行為的觀念藝術家,他的生活文化有漢、和、美的元素,臺灣觀眾自然對他有熟悉感。」關於成功,父親僅謙遜地說他是個幸運的孩子--我們來到他父母陽明山上房子做側訪,八十三歲的老父、七十七歲的母親身體都健康,仍可以侃侃談著兒子童年糗事:他小時候吐司塗果醬餵狗吃、跟姊姊搶洋娃娃,搶不到就毀了。大藝術家至今仍被媽媽「阿弟、阿弟」喊著。五十一歲的阿弟趴在地上,逗著家裡的貓玩耍,然後抬起頭說:「媽咪,等一下要不要去爬山,妳今天都沒運動耶。」

    親情羈絆

    牆上擺滿家族合照一張又一張,影中人有人長大了,有人老去了,唯獨每個人臉上知足笑容不變。母親林貴美是紙風車劇團董事,大姊李逸寧是旅義單簧管演奏家,弟弟李明道是職業高爾夫球選手,一家人住在世界各地,但一年團圓兩次。少小離家,家人卻是創作源頭:外婆過世,感念人生無常,他在百日內飲食起居,隨身帶著一朵水仙花,記錄花開花謝,創作《和水仙花共度一百天》和《魚雁計畫》;母親生病,母子在病房聆聽舒伯特得到慰藉,創作《聲之綻》。他勇於探索陌生人的內心世界,「我對陌生的地方充滿好奇,喜歡接觸新事物,沒有任何懼怕心理。」或者正是因為在愛的環境成長,相信人生全是真善美,才能對陌生的世界一無所懼。

    二○○三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睡寢計畫》,與陌生人共度一餐變成了共度一夜。靈感來自高中有一回從巴黎搭火車去布拉格自助旅行,同寢臥鋪巧遇一猶太老者,兩人夜間閒聊,老人自曝身世,說自己猶太集中營出生,三歲被救出來,家人卻死了。老人淡淡說悲慘身世,講完互道晚安,翻身便睡,他卻徹夜失眠。他說因為陌生人,因為夜晚,生命在那時有了深刻的交集。

    一夜之後還是朋友嗎﹖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了。因為是陌生人,因為知道不會再相見了,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地把心事說出口,那更像日本人說的「一期一會」。對他而言,陌生人互吐心聲對他而言是一種禮物,「禮物並不是你想向人家要,而是你碰到一個有緣人,走進花園,一隻蝴蝶停在你的肩膀上,是一種驚喜。但一剎那也在那個時空中消失了。」

    新婚誌喜

    禮物是創作中的關鍵字。陌生人的故事是禮物、歌者唱歌獻給聽眾是禮物、觀眾自花壇拿走鮮花,轉贈路人是禮物,然而他卻討厭收禮,笑說自己收到物質上的禮物,往往轉送給別人,數次忘了把禮物裡的卡片拿出來,好糗。周遭若有太多人讓他覺得焦躁,「多少算多?」「三、四人吧。」他需要獨處,規律生活如一僧侶:早上五點半起來,六點半游兩個小時的泳,回家寫EMAIL、看書吃飯,中午弄點簡單的東西,下午繼續讀書,晚上準備晚餐,十點半睡覺。偶爾也邀一兩個朋友到家裡來吃飯。「煮什麼?」「咖哩。我喜歡吃印度菜,辛香料都自己調味。」

    為陌生人烹飪的料理,和煮給朋友的晚餐不一樣,當然,他不會讓我們知道私人宴會裡的辛辣。不同於當代藝術家勇於展現個性,他把姿態擺得很低很低,把整給展覽場讓給陌生人。不會像《魚雁計畫》那樣,把心事或秘密訴諸文字,然後封緘?「不會欸……」又問早年有《孕夫計畫》,在網路上虛擬出男性「懷孕」的過程,對自己情慾生活會有影響?「我不知道欸,等我真正懷孕才會知道。但我已經五十一歲了,怎麼可能會懷孕呢?」他的作品是容易親近的,但卻又和我們保持著微妙距離。北美館館長林平解釋,李明維作品距離是必須的,像是進展場前需脫鞋,展覽迂迴動線,有了這些距離,心思才能沉澱下來,才有美感的想像。

    藝術家讓我們知道他想讓我們知道的。假使是夜晚,假使是陌生人,我們的對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嗎?訪談最後三分鐘,我只能氣餒地詢問未來計畫。「接下來,我跟先生要搬到巴黎,我今天才得到消息,他要去法國工作了。」「先生……是老師?」「不,我去年結婚了。」他淡然笑著:「對方比我小,小三個月。」「藝術家?」「工程師。如果家裡有兩個藝術家那還得了?」「你確定要談這個,我們真的可以寫?」他笑言:「我不忌諱欸,只是要看用什麼角度談,我們的社會把同志議題妖魔化了,但我不是革命家,我只是生活的人,這只是我生命很普通、很普通的一部分,又有什麼好說的呢?」來時躬身問候,去時合掌作別,他優雅趕赴下個會晤,然而臨行時卻把心門推開一點點,讓門縫透出一點光亮,如同禮物。

  • 結構平面圖怎麼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6 22:14:49
    有 37 人按讚

    采實文化 書展開跑啦🎉
    從2019年開始接觸采實的童書,每個月都有幾本新書出爐,大多是翻譯其他國家很棒的繪本。看著看著也累積了超多本,心得就是他們真的很會挑書!!!👍🏻👍🏻👍🏻 很謝謝他們翻譯了那麼多很優良,但一直沒有被台灣家長推薦的國外繪本~

    博客來 https://reurl.cc/l0akdl 買書去! 至4/30止

    ✔ 單書79折
    ✔ 三書7折
    ✔ 特價書區5折起
    ✔ 滿699元,贈送獨家手提帆布包(防水材質),共8色(隨機出貨,送完為止),拿來裝小說、裝水壺很剛好~

    這回我們收到兩本新書試閱,都很喜歡喔!
    📖小小建築師:童話裡的建築大師
    國王的城堡、長髮公主的高塔、鞋屋、糖果屋、三隻小豬的三種房屋,這些童話故事裡出現的房子有什麼特徵呢? 城堡的結構、建材、建築師畫的樓層平面圖、建築裡用到的各種不同形式樓梯、房屋的格局、剖面圖等等⋯ 是本知識性與趣味性完美結合的建築知識繪本!
    同系列還有「 小小建築師:動物界的建築大師」

    📖充滿祕密的魔石館1:藏在戒指裡的紅眼惡魔
    是《神奇柑仔店》系列作者廣嶋玲子的作品,看起來很像小說,但是它是集結了八個跟華麗寶石有關的短篇故事,利用奇幻魔法元素,帶領孩子認識人的不同品性與面向,從貪婪、嫉妒、不自量力等負面教材,引起孩子反思;看見母愛與親情的羈絆;也學會正直、勇敢的面對當下困境。
    最近迷上亞森羅蘋的Za姐,看了其他小說都嫌無聊不夠精彩,這個她看到書上寫第一集,就說有出新的他還要看!十歲孩子對奇幻魔法是很著迷的~

    其他之前推薦過的:
    📖動物是怎麼睡覺的?
    📖刷牙公主和蛀牙王子
    📖媽媽怎麼還不回家?
    📖我的海盜媽媽: 孩子的愛,是對抗病魔最強大的力量。
    📖鱷魚愛上長頸鹿【人際情感學習套組】
    也都很精采喔!!

    之前沒推薦過,但剛剛搜尋看到的,感覺也很不錯!
    📖【知識放大鏡】人體構造:探索人體的組成與運作奧祕�
    📖【知識放大鏡】交通工具:探索陸海空運輸工具的運轉奧祕

    讓孩子利用移動式窺探設計的放大鏡,以透視圖解看到內部(體內)結構,「原來,交通工具(人體)是這樣運作!」是小學生必讀的基礎科普~

  • 結構平面圖怎麼看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0-22 20:30:01
    有 495 人按讚

    {{ 拾. 隨筆 }}_05

    【上帝視角】

    強力錄音室『羽』房控制室 (Control Room)。

    在任何客戶推開門、準備產生還不知道會不會撼動整個音樂產業的作品之前,這個房間一直都是靜謐的。

    在比較正規的認知中,『錄音室』(Studio) 應該是包括了兩個結構主體:一個是非常考究聲學細節而建造的『收音室』(Acoustic Room … 這應該不是一個很正確的用法,但~無疑的,它是很能表達這個空間是很在意 Room Acoustic 的),回到錄音工業還是黃金歲月的年代,許多講究的錄音室甚至會為了『不同樂器的收音效果』而使用了各種不同的表面材質、工法,在同一個『錄音室』之下,建造多間的『收音室』。另外一個結構主體,就是『控制室』;這個空間的聲學考量,更多著重在『監聽設備』的訊號傳達『忠實性』,所以這個房間,除了控制各種聲音訊號的主控台 (Console) 之外,各種型號、大小的監聽喇叭與牆壁結構、牆面材質和設計,以及彼此之間的距離關係,都是非常需要仔細計算與測量的高端專業知識。

    如果用非常『文藝』的角度來比喻這兩個結構主體的關係,那麼,『收音室』因為會有各類型音樂家在其間展現他們的音樂才華與造詣,所以是非常『感性』的;而『控制室』,因為牽涉到許多音樂製作上的判斷問題,所以,更有著『理性』的屬性。

    我非常幸運在過去的將近三十年間,分別在這兩種面向特性的房間內,扮演過各種不同的工作角色;而進幾週來,我有更多而密集的工作,是在『控制室』與各類型、不同年紀的樂手、歌手,共同完成一些很棒的音樂,在過程中,很容易可以看到一個共通的現象重複出現,因此,想在這一週、以我的『主觀』,來聊一下這個現象。

    且以最近進行的一位男性吉他演奏家與一位年輕女性歌手的製作案為例,這倆位音樂人都正在為自己的原創作品進行著錄音工作。進行的程序是:音樂人帶來了他們的作品,用著一種全心投入的熱情,希望能將自己的琴藝、歌聲,用最好的詮釋方式紀錄下來,以感動不久之後即將面對的聽眾。有趣的是,不論他們準備了多久、有多麼渴望能做出最好的表現,通常不用太久,他們就會對於自己從耳機裡聽到自己的表現感到高度懷疑,懷疑這樣的表達到底好或不好 --- 通常那個意思就是『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好』;幾次之後,也很容易陷入一種『過多嚐試』而造成的『迷路』感,越來越覺得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然後陷入在一個沮喪、焦慮的情緒裡。

    而我的『製作人』角色責任,就是在覺察音樂人快要進入『迷路』之前,提供我個人對於他們原創作品的感受與分析,給出所有對於這些音樂人所能執行的能力界限之內的一切建議,或是必要的安撫,來協助他們終於可以安然降落在他們希望抵達的目的地。而有時候,我必須提出略略超出他們能力範圍以外的一點挑戰,來讓這一段難得的音樂『共乘』之旅,彼此都能有一些『刺激』的回憶。

    這在音樂產業的製作環節上,是一種非常合理而必要的合作關係。

    但回到『音樂人』的自我成長面向上,這 … 可能不是一個人人都能負擔的日常狀況。

    事情是這樣的:我在2017年12月4日的文章中,借用了『弗萊明右手定則』來解釋我們對於職涯選擇的『我想不想要』、『我能不能夠』與『我應不應該』的三維互動思考 (https://www.facebook.com/122644938343059/posts/165095777431308/ );今天,我想同樣用這個右手定則,來『主觀』解釋我所認為的『音樂』。

    對我而言,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所以,你的任一手指,可以定義為『時間』這條軸線 (而『時間』又與『速度』有直接關係,所以這條軸線也可以視為『節拍的穩定性』)。同時,音樂的呈現,又與『能量』(譬如音量) 有關,所以你另外一個呈現九十度角的手指,可以定義為『力度』。當然,音樂絕對是情感的高度表達,所以,呈現出三維的第三支手指,我們可以定義為『情緒』。

    在表達音樂 (透過彈奏、演唱) 時,我們其實就是一直在這個三維空間裡尋找最好的平衡點: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用多少的力度,才能適切地表達出最好的情緒。而隨著時間軸線的移動,這個在三維空間出現的『最佳平衡點』,就會是一種連續性的運動,呈現一種不規則、但自有美感的全息投射。

    但,這只是理想的假設。

    更多的事實是:當我顧及了拍子、力度之後,我就會忘了情緒面的張力;或是有了情緒、力度之後,拍子好像就顧不到了;而好不容易有了情緒與穩定的拍子,結果觸弦太輕、共鳴位置不太對,所以力度的『顆粒感』又跑掉了 …

    那是因為當你在一個三維的空間裡,如果非常認真要尋找一個『落點』時,你往往會陷入在一種『二維』的平面假設,非常多的學習過程都會只能看到二維平面圖的『點』:你可以畫出時間上力度的變化曲線,但無法顧及情緒張力的『平行運動』。

    這是一種『維度』的限制性:只有更『高』的維度,才能觀測、操作較『低』維度的構成條件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38212 )。

    反過來思考:如果你真的希望能建立起同時在音樂上三維運作的平衡性,你可能要『試著想像』高一個維度、趨近於四維的思考能力 --- 我們也許可以『不精確』地去引用『上帝視角』(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A%E5%B8%9D%E8%A7%86%E8%A7%92 ) 來延伸解釋這整個事情。

    當你坐在收音室裡,認真詮釋著你的音樂,那是非常『感性』的狀態;而我坐在控制室裡聽著你的詮釋,我的大腦同時在做非常即時、而且瞬息萬念的音樂判斷,那是非常『理性』的運作,我們加起來,有很高的機率可以『共同』完成很好的音樂 --- 在那個過程中,我必須去扮演一個很瞭解你、但又不全然是你的角色,在『瞬間總覽』了你的全面音樂結構的同時,去發現在那個瞬間,你的音樂缺乏了什麼,或是已經完成了什麼,才能在你的彈奏、演唱在一個段落停下來之後,給你『你所能理解』的音樂資訊,而能產生校正的功能。

    現在,你所要訓練、學習的事情是:那個坐在控制室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

    你必須學會把自己拉高一個維度,去看著自己演繹音樂的每一個細節、動作,然後可以在幾乎完成一個音樂動作的同時,告訴自己剛剛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接下來要怎麼應對下一個音符。你必須同時在『音樂的三維空間』的裡面、的同時,是在這個三維空間的『外面』。

    然後你就會完全忘掉你所處的真實世界:沒有所謂的錄音室,沒有所謂的舞台,沒有所謂的『有沒有其他聽眾與否』,只有那個彈奏著樂器、演唱著歌曲的自己,以及看著『那個彈奏著樂器、演唱著歌曲的自己』的自己。

    你因此才能夠有所謂『完成度極高』的音樂作品。

    這當然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情!它就像對於音樂的理解一樣,是需要長時間的鍛鍊、甚或是一輩子的事。不過,可以這樣說:你也許不知道你不知道這樣的事,但一旦你知道你不知道這樣的事之後,你就有可能開始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了。

    剩下的,只是努力與否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