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應該很久沒有好好去旅遊但看了不少劇吧XD
很久以前就想介紹這個很特別的德劇Charité (Netflix上面叫夏里特:柏林仁心)。剛好之前問大家好像對醫療劇有點興趣,同時也分享一些自己過去旅遊的足跡跟心得~
其實Charité有點像德國的台大醫院(這樣講好像有點抬舉台大),它是柏林最重...
大家最近應該很久沒有好好去旅遊但看了不少劇吧XD
很久以前就想介紹這個很特別的德劇Charité (Netflix上面叫夏里特:柏林仁心)。剛好之前問大家好像對醫療劇有點興趣,同時也分享一些自己過去旅遊的足跡跟心得~
其實Charité有點像德國的台大醫院(這樣講好像有點抬舉台大),它是柏林最重要的醫學中心、柏林大學(洪堡大學與柏林自由大學)的教學醫院,甚至被Newsweek評為歐洲排名第一的醫院!
這裡就先介紹一下人物背景好了,詳細劇情大家可以自行欣賞就不破梗。相信了解背景可以看得更有感覺!
按照圖片順序的第一位是Robert Koch
大家可能聽過柯霍氏法則吧?他就是柯霍本人XD
柯霍氏法則就是病灶可以找到病原體、病原體可以被分離且培養、接種至健康生物中可以產生相同疾病、從被接種的生物中可分離出相同病原,這些是微生物學的基本概念,雖然現在有些不合時宜(比如說:無症狀感染者),但在當時是相當重要的概念!
他除了這個法則之外,還發現了炭疽桿菌、結核桿菌以及霍亂弧菌,是細菌培養的先驅~不過劇中也有提到雖然他當時聲望很高,但也有跌得一塌糊塗的時候,有興趣可以去看是發生什麼事!
第二位是Rudolf Virchow
大家在高中生物的細胞學說可能有聽過菲可(魏修)這個人,他其實是Charité的病理學教授、現代病理學之父,而我們現在每天提到的Virchow triad血栓三要素(血流停滯或亂流、凝血傾向、血管內壁損傷),以及Virchow node (腸胃道癌症轉移到左鎖骨上淋巴結),都是以他命名的!
劇中可以看到許多他在教病理解剖的場面,而且他自己有非常大量的檢體收藏,現今在柏林的醫學歷史博物館裡有個Virchow collection,就是源自他當時的收藏~
第三位是北里柴三郎!
他真的是個奇人,卻跟各種榮譽失之交臂,實在可惜。在當Koch的助手時北里柴三郎做出了白喉與破傷風的血清,甚至後來跟Yersin同時發現了鼠疫的病原菌(但大家也知道鼠疫被叫做Yersinia pestis...)。他後來在日本成立的研究所後來成為了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位在東京的白金台(好像台灣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也在那裡XD)。他的學生志賀潔Shiga Kiyoshi後來發現了志賀桿菌(Shigella dysenteriae與Shiga toxin),算是幫日本隊討了公道XD
第四位是Paul Erlich
他發明了第一個對梅毒的有效治療、各種血球的染色技術,還有血清效價的概念,後來得到了1908諾貝爾生醫獎!
他當時與另一位Charité的外科教授Emil von Behring研發血清用作感染的治療,後來發生了一些爭議...這部分就留給大家去看劇中是怎麼演的囉~
至於von Behring則是因為發明白喉血清得到了1901第一屆諾貝爾生醫獎,而von Behring的共同作者,就是上面這位北里柴三郎,卻沒有得到...嗯...學術黑暗...
或許大家沒有聽過這些人的名字,但他們的貢獻仍然與我們生活相關,像是小時候打的TdaP疫苗,就是破傷風、白喉跟百日咳,還有在驗肺結核的結核菌素測試就與Robert Koch的發現有關!在醫學系的微生物課程中一定會提到這些哦!
後來因緣際會我前後去參觀了東京醫科學研究所的博物館,以及Charité院區內的柏林醫學歷史博物館(位在柏林中央車站的對岸,風景超好!),剛好把這些故事都串起來了XD另外必須說這些展覽都非常精彩哦,特別是Virchow collection,比我們在台大考gross檢體還有有趣好幾倍!有興趣的話去東京或柏林玩不要錯過XD
#medicine #hospital #doctor #history #charite #pathologu #tracel #museum #醫學 #醫學系 #醫學生 #追劇 #旅遊 #大學
結核桿菌介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22疫苗輪到了就去打】
.
我對疫苗接種的想法,一向主張「輪到你就去打,提升全台疫苗覆蓋率」。所以我都鼓勵家人朋友上網全部勾選所有疫苗,收到國家簡訊就趕快去預約。
.
議員團隊工作,雖較常接觸人群,不過並不屬於特殊種類,我的辦公室都是用1922系統照順序排隊預約,沒有所謂坊間訛傳議員團隊可以優先施打的問題。而我的助理比較年輕,我也已在三級警戒後,幫助理投保每人約一千六百元的防疫險,讓助理在地方第一線工作時能有安心保障。
.
台灣有許多有心人士,喜歡抹黑AZ及高端,叫大家不要去打,真的沒必要。其實不同種疫苗有各自不同的原理和副作用,全球疫情來得太急太快,疫苗速度跟不上變種速度,每個國家只能因應疫情做最緊急的應變。前天台北市黃珊珊副市長也承認,北市府從5月開始準備自購疫苗,然而卻發現全球大缺貨。我想事實很明顯,疫苗短缺就是目前全球的現狀。
.
「輪到了,就去打。」這是我的一貫主張。
.
因我身體的重大傷病病史及醫生建議,我在收到國家簡訊後沒有挑疫苗,依照順序於7/31台大癌醫中心接種AZ疫苗,而我比較年輕的家人,也預約並接種了高端疫苗,一切順利,沒遇到什麼狀況。之後第二劑,我也不會挑疫苗,輪到就會去打。
.
8/21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線上研討會,李秉穎醫師為大家介紹了mRNA(莫德納與BNT)、腺病毒(AZ)、蛋白次單位(高端與NOVAVAX)的特性跟優缺點。我覺得講的很清楚,醫學知識也很有趣,覺得世界上所有研發疫苗的團隊都辛苦了,也非常感謝我們台灣的醫療團隊!
.
👉大家可以一起來了解喔~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II2MH8kUvqs?t=4918
.
以下摘要(感謝PTT網友紀錄分享)
1.#mRNA疫苗:
是新的技術,把一段mRNA送入細胞,讓細胞根據RNA做出抗原。因細胞作出抗原後,人體會把這些細胞當成「被感染的細胞」,所以RNA疫苗會引起較強烈的細胞免疫反應(T細胞反應)。副作用可能會有百萬分之五像過敏的紅斑反應、或淋巴腺腫大,或心肌炎,目前還在研究是否為自體免疫反應的問題。
2.#腺病毒載體:
類似RNA原理,腺病毒載體進入細胞,因此也會引起細胞免疫(T細胞反應)。第二劑疫苗,會因腺病毒載體被身體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而降低二次免疫反應的提升強度。嬌生(J&J)疫苗也是腺病毒載體,因此判斷打第二劑經濟效益不高而設計成一劑。而腺病毒疫苗副作用為血栓,相關機制還在研究,目前學術推測,可能直接感染血小板,屬於自體免疫的一種,亦即身體產生對抗血小板的抗體,人體把血小板當作是外來物所引起。
3.#蛋白次單位疫苗:
是比較傳統的疫苗平台,技術是在體外先把抗原作好,再送進體內引起免疫反應。不像前兩種,要在體內靠人體自己合成抗原。目前引起T細胞的反應比較弱,但因抗原不是呈現在細胞表面,因此不會到處擴散,也不會有自體免疫的顧慮。而為了彌補蛋白疫苗免疫反應比較弱的缺點,會添加免疫佐劑。像高端加了鋁鹽及CpG-1018,如果沒有加這兩個佐劑,高端可能不會成功。
4.#關於免疫橋接與保護力指標(CoP)
李秉穎醫師反駁「免疫橋接的標準,也應該要看T細胞反應,而不只是看抗體」的論點:
他指出,T細胞反應每個人變化很大,目前已經有很多實驗想要用T細胞來做一個CoP指標,沒有一個成功。而關於CoP:保護力關連指標(correlates of protection),他認為,T細胞功能是輔助身體B細胞產生抗體,因此抗體是最直接的指標。
對於細胞內感染,潛伏在細胞內的病毒/細菌,像是結核桿菌、帶狀皰疹病毒,是需要T細胞(殺手T細胞)。可是,對於像是從體外進來的新冠病毒,還是要看抗體(B細胞反應)。
結核桿菌介紹 在 阮饅頭 Mantounguy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越南奉獻自己50年生涯的那個男人-亞歷山大‧耶爾辛(Alexandre Yersin)】
其實可以說在以前那個大航海的時代,有非常多的外國人就只是在輪船上經過越南,但是就完全被越南的美景所著迷,而後則是投入在越南的各種活動,奉獻自己的一生在越南這個土地上,其實有點類似我們這些旅越的台灣人,是怎樣的風景讓你留在越南,而久久的無法離開呢,今天就要來介紹亞歷山大‧耶爾辛(Alexandre Yersin),這位對於越南以及當時的法國殖民深具貢獻的重要人物之一。
1.亞歷山大‧耶爾辛是何方神聖?
耶爾辛是出生在瑞士的外國人,但是擁有法國的血統,而後在1884年進入德國馬德堡大學就讀醫學,1888年他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結核病的發展與研究,當時可以算是醫學上的新發現與突破,完成學業的他就繼續往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專攻,工作以及研究微生物,但是從1889年開始,這位看似平凡的外國人,往後的人生卻是發生很多不平凡的事情。
2.亞歷山大‧耶爾辛前往印度支那的旅程
耶爾辛開啟印度支那的旅程,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這位英國探險家,李文斯頓在傳教的過程中改變當地人民的社會,成為一股新的力量,耶爾辛因此也將李文斯頓作為榜樣,開始準備他前往印度支那旅程的計畫。在19世紀是新教最盛行的傳教運動的大世紀,新教復興與傳播運動始於1730年,並且在往後的150年裡面,新教幾乎傳遍世界各地,做為當時法國新教徒的耶爾辛來說,在傳教的過程中不只去散播上帝的愛,更多的前往契機是希望透過他們的醫學與科學的知識來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但是因為新教與法國在當時其實有一些衝突的關係,所以耶爾辛前往印度支那並非使用傳教士的身分,而是使用法國科學家的身分前往印度支那這塊土地,1890年耶爾辛抵達了西貢,在1891年中在前往海防的火車上,深深被芽莊的海岸所吸引,就逐漸展開了他在中南部的探險旅程。
3.亞歷山大‧耶爾辛在中南部的探險旅程
耶爾辛在越南的探險計畫大概分了三次左右,而這樣的探險計畫不是指是在探索,更重要的是開通道路,或是去發現哪些地方也許適合開發,但是殖民政府還尚未發掘到,因此在當時的探險非常的重要,第一與第二次耶爾辛探險的路線包含慶和、波來古山脈、柬埔寨北方 、富國島、西貢、同奈、夷靈、到最後的大叻,我們來特別介紹一下大叻這個地方,當時耶爾辛來到大叻的時候,看到瀑布、松樹、湖泊等的自然風景,讓他好像回到瑞士的感覺,因此他希望法國殖民政府做重點開發,法國原本在1930年的後期希望發展成為印度支那的新首都,但是後來因為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這個計畫就被暫停。而最後一次耶爾辛的探險包刮Dak Lak 與峴港,最後就在峴港結束他的探險旅程。
4.亞歷山大‧耶爾辛在越南的醫療貢獻
在1894年的時候廣東與香港爆發鼠疫,造成6萬人去世,面對這樣高死亡率的疾病,耶爾辛也打算提供香港以及中國一些協助,當時他只用了一週的時間去找到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以及在印度支那建立一個血清的實驗室,當時也透過他自己的聲望,讓政府授予他一個土地來建立馬場,最後透過馬場生產的血清來拯救印度與中國患有鼠疫患者的生命,1904年威爾辛前往河內建立醫療大學,這是印度支那第一所醫療大學(也就是現在的河內醫護大學前身),最後這位偉大的外國人於1943年在芽莊去世,告別他50年在越南的貢獻身涯。
我們可以說越南對於耶爾辛這位外國人到底有多麼重視,就如同剛剛講到的河內醫科大學,現在是越南非常有名的醫學大學,在芽莊耶爾辛也有自己的博物館,在早期的他所創立的斯巴德實驗室,目前在芽莊也有正在進行一些醫學研究,在芽莊處處可以看到耶爾辛的影子,有屬於他名字的一條大路以及一些學校位於大叻的大叻耶爾辛大學,就是拿他的名字來辦(原名為Grand Lycée Yersin)學來紀念這個偉大的外國人,大叻師範大學的前名也跟他有關,包含很多很多的越南醫療診所,有些也會取名為耶爾辛(Yersin)診所,這些種種,都一再的去說明耶爾辛對於越南的影響以及聲望有多麼的重要。
結核桿菌介紹 在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影片圖文化第二十六彈|「#肺結核」是什麼可怕的 #傳染病?】
➡️ 小時候在手臂打 #卡介苗,留下一個醜醜的疤...本次介紹 #會潛伏在身體裡的「結核病」。打了卡介苗就不會得肺結核嗎?為何常被誤會成感冒?如何會被傳染到?
👉🏻完整影片:
https://youtu.be/gYij2-beJUs
👉🏻新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826
--
#兒科 #醫生 #醫師 #兒科醫生 #兒科醫師 #家庭醫師 #家庭醫生 #醫學 #醫學知識 #醫學系 #家庭醫學 #方格子 #小兒家醫知識大補帖 #結核桿菌 #淋巴結核 #骨結核 #結核性腦膜炎 #潛伏期 #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