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細說理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細說理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細說理化產品中有4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宅媽花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人生可以一帆風順,誰會想要整天愁眉苦臉不開心? 沒有任何挫折的人生,想必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吧?但,沒有任何波折的人生,真的會快樂嗎?或者該問,如果沒有挫折的存在,人還能夠感受到突破自我時所帶來的成就感嗎? 人之所以為自己所處的困境感到痛苦,是因為困境沒有被解決;只要困境還存在著,痛苦就不...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氣象達人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主題:天下雜誌出版《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7: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5.07 #陳鳳馨 #比爾蓋茲 #淨碳排為什麼要歸零 👍 氣象...
細說理化 在 背心心❤️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02 15:13:36
防疫神器-次氯酸水製造機團購來啦 先說重點6/7結單,團購單價只要300起🤩 而且全部免運!! 這個疫情開始到現在已經一年半了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次氯酸水 是相當好用而且安全的防疫好幫手 那這個機器使用上非常簡單 它有附一條usb充電線和一個小勺子,還有說明書 使用方法如我影片操作這樣,就能快速...
細說理化 在 啡聞 1 c.c.|法式觀點筆記:文化 X 時事 X 歷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20:07:30
今日 #法國啡說不可的潛在文化 不聊法! 法國曾是社會主義的搖籃 作為全球納稅佔收入比例前幾高的國家 就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對政策的影響 . 不過隨著 #戴高樂主義 的興盛 法共的勢力也就越來越衰落 世界對於社會主義的目光 也就移轉到了俄羅斯身上 . 日後會再跟大家細說蘇聯共產的背景 今日先來跟大家談談...
-
細說理化 在 豐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5-07 12:34:19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氣象達人 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
主題:天下雜誌出版《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7: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5.07
#陳鳳馨 #比爾蓋茲 #淨碳排為什麼要歸零
👍 氣象達人彭啟明 (臉書)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eatherrisk
👍 收藏好書:天下雜誌出版《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https://bit.ly/3xyNYTd
比爾 · 蓋茲親筆揭露改變未來的新思考、新科技與新經濟
「我寫這本書不只是因為看到氣候變遷的問題,還因為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機會。」啟發商業世界全面轉型的革命性巨作!
走過不安的2020年,未來十年最關鍵的議題是什麼?
「我們可以做既能挽救新冠疫情中受創的經濟、又能激發創新來避免氣候災難的事。這本書要講的就是我們必須採取什麼行動,以及我認為我們做得到的原因。」
如果淨碳排不歸零,你我所擁有的一切可能隨時歸零!
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這本書中,比爾.蓋茲將告訴你:經濟成長和零碳創新的新交集是什麼。他提出一套涵蓋層面極廣、但每一步都切實可行的計畫,希望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全面減到零,挽救人類免於一場迎面而來的氣候浩劫。
比爾.蓋茲花了十年潛心研究氣候變遷的原因與效應,在物理、化學、生物、工程、政治、金融等各領域專家的協助下,努力尋找阻止地球失速滑向環境災難的方法。在這本書中,他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別無選擇,一定要努力減到淨零排放,也詳細說明要達到這個重大目標,哪些是我們非做不可的事。
書中清晰描述了人類所面臨的艱鉅挑戰,清楚指出在哪些方面目前科技已有零碳方案、哪些領域的現有科技該如何發揮更大效益,還有哪裡需要創新的技術突破,又是哪些人在從事這些重要研究。
最後,他提出一套以全面減到零排放為目標的具體可行計畫,從政府的政策、企業的行為,到個人可以採取的行動,為全面減到零排放的艱鉅任務帶來新希望。
誠如比爾.蓋茲在書中一再強調,全面減到零排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能遵循書中所提出的計畫,目標雖難,一切仍在掌握之中。
📣 更多 #財經起床號 專題影音:https://bit.ly/2QvBR55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Podcast
• Himalaya:https://www.himalaya.com/news98channel
• Apple Podcast:https://goo.gl/Y8dd5F
•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
細說理化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0-15 08:00:01主持:劉國興、何俊仁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com
PayPal 付款賬號: donation@hkpeanut.com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
細說理化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人生可以一帆風順,誰會想要整天愁眉苦臉不開心?
沒有任何挫折的人生,想必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吧?但,沒有任何波折的人生,真的會快樂嗎?或者該問,如果沒有挫折的存在,人還能夠感受到突破自我時所帶來的成就感嗎?
人之所以為自己所處的困境感到痛苦,是因為困境沒有被解決;只要困境還存在著,痛苦就不會消失,這是大多數人都明白的道理。但,許多人最大的問題是明白了問題在哪,卻不願意去面對與解決問題;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逃避,甚至合理化自己並不需要去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那都是別人造成的、不是你的錯。
正如同標題所說的「如果人生可以一帆風順,誰會想要整天愁眉苦臉不開心?」,若是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用「目的論」來解釋的話,應該改為「為了證明我的人生一波三折,所以需要讓自己看起來心情糟透了。」
快樂與痛苦通常都是相對的,你有多痛苦,當你熬過後就會有多快樂;你現在有多快樂,當你失去這個快樂的來源時,就會有多痛苦。如果你的快樂都是透過很大的成就來獲得,那麼我可以大膽斷言,這波疫情一定帶給您非常大的痛苦,因為您不習慣,或者說不知道如何從小事情上獲得快樂。
在這嚴峻的疫情下除了做好防疫之外,我認為台灣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練習「活在當下」,唯有腳踏實地活在當下時,才能夠擺脫不安並且感受到快樂。從疫情大爆發後至今,不論是政治人物的發言、新聞報導或者網路意見領袖、名嘴網紅的言論,絕大多數都是在「鼓勵焦慮」。
假如這一個月來你感覺自己每次開臉書、看新聞都會感覺胸悶、煩躁或憤怒,請您務必冷靜下來,因為您已經中了「鼓勵焦慮」的陷阱。恐懼與憤怒是最容易被煽動的時刻,也是最容易做出不理智決策的時刻,許多的群眾暴動或是群體暴力行動皆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產生的。
而或許,讓人民因為恐懼或憤怒失去理智,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
以疫苗來說,「數量不夠」、「緩不濟急」、「高副作用」、「打人家不要的」等等,這些即使煩惱了也無法改變當下任何情況的問題,就是「鼓勵焦慮」的典型操作手法。
而這也是大多數不快樂的人面對自己人生的價值觀,他們只盯著遙遠那無法改變的大問題,不願意低頭看看眼前可以處理的小事情;大煩惱解決不了,小問題越積越多,於是他們總是愁眉苦臉,開口就是人生好難之類的負面能量,因為他們有個巨大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困擾著他們。
如果看到這裡的讀者有種自己被說中的感受,請記得我的所有個體心理學相關文章,當中所提到的負面感受,皆是以我本人罹患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時期的角度下去撰寫的;上述的那些心態,正是讓我精神疾病無法改善,甚至越來越惡化的主要原因。不過,這部分留待未來有機會再跟各位仔細說明。
在電影《絕地救援》當中,主角馬克(麥特戴蒙 飾)因參與太空任務而與其他團隊成員一同登陸火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因為遇上大風暴而提前中止任務撤返地球。
指揮官路易士(潔西卡崔絲坦 飾)賭命在風暴中找尋著被指派去採集火星物質的馬克,不幸的是馬克因為被物體擊中了生命監測裝置,使得所有團員們誤以為馬克已經殉職,為保全剩下團員的生命,指揮官只好下達撤離的指示。
從昏迷中醒來的馬克首先發現自己一個人被留在火星上了,並且他的腹部也被某種細長硬物給刺穿。我們試想如果自己是馬克,除了差一點因公殉職之外還被整個團隊丟包火星,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那不是把一個路痴丟包在西門町那麼簡單而已,路痴至少還能問人如何找到回家的路,除了馬克自己之外火星上根本沒有第二個人,或者說其他的生命體。有限的氧氣;有限的存糧;有限的能源,再加上安靜到近乎絕望的寂寞,你會怎麼辦?
馬克從昏迷中醒來後給自己的傷口緊急做了處置便開啟日誌,他在求生日第一天錄製日誌時提到三個重點,首先他說了自己可能無法撐到獲救的那天;第二點,他說主訊號天線刺穿了他的生命監測器,所以他並不怪罪團員們以為他殉職而撤離。第三點,就算幸運聯絡上太空總署,救援小組趕來也要長達四年的時間,而居住艙的資源只能夠維持一個月。
孤獨是一種比絕症更加可怕的威脅,在另一部同為絕境求生的電影《浩劫重生》當中就能看到,男主角查克(湯姆漢克 飾)為了排解寂寞而創造出威爾森(排球 飾)。
在影片播放結束前,我原以為會看到馬克崩潰的橋段,但由始至終馬克獨自一人在火星上超過四百天的日子裡,唯一一次的情緒失控也就只是怒吼一聲而已。甚至還比我在兩個小時內吼小孩的次數更少。
馬克獨自一人在火星上的第一天處理了自己的傷勢並錄下日誌,第二天開始感受到了寂寞帶來的恐慌,他看著居住艙外的暴風說了「我不要死在這裡」。從這一刻開始,馬克的一切行為目的就是為了活下去。
為了生存,馬克必須活在當下,因為他很清楚,繼續讓自己保持情緒低落的狀態沒有意義,再怎麼怨天尤人怪罪命運也改變不了自己離不開火星的事實;但他也只能等待救援,假如四年才會有救援小組來的話,只有一個月的存糧他要怎麼撐到四年的時間?
馬克本身是科學家同時也是植物學家,第三天起他清點了居住艙上的所有資源,然後在居住艙裡面自己做出一個溫室來栽種馬鈴薯;大顆的留著吃,小顆的繼續種,就這樣創造出原本短缺的糧食。
在那四百多天的火星求生記當中,馬克始終相信著會有人來救他,而他必須讓自己撐到救援小組抵達;在那些日子裡,除了持續錄製日誌以外,同時也克服了許多為了生存不得不解決的難題。
在最後終於盼到團隊成員們來救他時又遇上了世紀考驗,為了減少小艇的重量,馬克必須將能拆的零件通通拆掉;包括艙殼、控制台等等,讓團員遠端遙控他的飛行路徑。他嘲諷地說著自己絕對不會認為開敞篷車上太空有多白癡。
雖然馬克穿著太空衣,少了艙殼保護他也不至於窒息,但一但進入外太空之後若是發生什麼意外,馬克就是完全沒有任何生存可能了。他知道這是個多麽危險的計畫,但也是唯一讓他有機會獲救的計畫。
在執行前他與指揮官露易士通訊,若這項救援計畫失敗了,請去看看他的父母親,並且告訴他的父母親他不後悔當太空人,而且他始終熱愛他的工作;因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是人類科技的一大步。(社會貢獻)
。
幸好,馬克最終順利獲救並且回到了地球,片尾中馬克對著一群準太空人們說了自己在火星是如何存活下來的。
馬克:「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一個人被困在上面時覺得自己會死嗎?當然會,當太空人必須先了解這一點。我們在討論太空,它不會聽你的。總有一天,一切會失去控制,一切都會失控,而你也只能說:時候到了;我的死期到了。你可以坐以待斃,或是努力求生,就這麼回事。動手就對了,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接著解決下一個,繼續下去。問題解決完了,就能回家。」
我們能夠從馬克身上學到個體心理學想傳遞的幾個重要信念:「信任他人」、「社會貢獻」、「活在當下」
人終將一死,但死亡若沒有迫在眉睫,鮮少有人會去思考自己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
即便是疫情嚴峻如下,絕大多數人其實並非真的感受到死亡帶來的威脅,而是為了逃避眼前的困難所以讓自己陷入恐慌的情緒;因為真的自覺會死的人,不會在乎疫苗是AZ還是莫德納;不會在乎Google meet跟Zoom的毛病有多少;不會在乎破口到底從何而來,又是誰該負起爆發群聚感染的責任。
自覺會死的人,或是已經明白人終將一死的人,不論在多艱難的環境下,都能夠看見自己還可以做的事情;都能夠在一片絕望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都能夠為自己把當日能夠做的事情通通完成,並且平安活下來看見隔日的陽光而感覺到滿足,且沒有任何遺憾。
想改變總是怨天尤人的自己,就不要一直回顧那些過往的榮光,或是不安於未來會出現的衰退;越是艱困的環境,越是要放眼於當下,做好這一刻你能做的事情。
“我認為除了放下過去,還必須放下未來。如果整天為了日後的事擔憂,就會忽略眼前。既然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明天的課題就留到明天再思考。”《變老的勇氣》,岸見一郎,台北市,平安文化出版,2018年。
“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接著解決下一個,繼續下去。”
好好的活在當下,這樣就夠了。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細說理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防疫神器-次氯酸水製造機團購來啦
先說重點6/7結單,團購單價只要300起🤩
而且全部免運!!🔗https://reurl.cc/lR0Zbl
這個疫情開始到現在已經一年半了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次氯酸水
是相當好用而且安全的防疫好幫手
那這個機器使用上非常簡單
它有附一條usb充電線和一個小勺子,還有說明書
使用方法如我影片操作這樣,就能快速自製次氯酸水,能夠到處噴噴消毒💦
隨著食鹽用量不一樣,可以製作出不同濃度的次氯酸水,就能因應不同的用途
比如要噴在碗盤餐具和浴室清潔會使用不同的濃度(連結裡面有用途用量說明)
我這邊跟廠商談到的價格非常優惠
因為希望大家都能夠用上它
購買一個只要399元
幫家人親友準備多買幾個會更便宜
像是一次買10個的話每個只要300元
真的建議大家可以一起來做好防疫消毒工作,且很多人工作因疫情受到影響,希望錢也能花在刀口上
用這個自製次氯酸水,水和鹽都是每個家庭中垂手可得的東西,幾乎沒什麼耗材花費💰
機器可以不斷重複使用,防疫、省錢之外,也對環境保護相當友善
像我們家毛小孩這麼多,就算沒有疫情的時候也很需要這樣的消毒工具🐶🐱
這個製作原理化學式我都有請教過做相關科研工作的朋友的,是肯定的;產品廠商也是經過CE認證和專利的,可以安心
✨團購表單和詳細說明
https://reurl.cc/lR0Zbl
✨結單日6/7,結單後廠商保證最多7個工作天完成發貨(記得把握時間哦)
就是希望儘快讓大家收到,儘早可以使用到防疫神器❤️
#次氯酸水 #防疫 #防疫日常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 #武漢肺炎 #covid_19 #covid #消毒 #消毒噴霧 #healthylife #健康生活
細說理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談一談讀書。
這次談的是「推薦人」(高人明師),「書」,「我」的三角關係。
一般而言,如果自己買書就沒有上述的三角關係。
買書之後,有讀得明白和讀不明白之分別,之後,才能判斷這本書是有深度的書,還是膚淺的書,說出好壞的辨別的理據在哪裏。
讀不明白,搞不懂其中脈絡,自然無法判決「好、壞、深、淺」。
自從我設置了兩個層面和四個部分的「閱讀汲取站」之後,幫助了我更快做出抉擇判斷。如,在某個部分的「資訊吸收站」,舉凡我讀不懂的資訊,我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做出選擇:要不要「在這裏」下死功夫?
另一個情況,某些部分的「資訊吸收站」,雖然讀不明白,依然要下「死功夫」,徹底將「不明白」處弄到「徹底明白」爲止。
你有足夠的「背景知識」,自然讀得明白,所以,對方寫得有沒有「料」,由於你有了豐厚的「知識背景」爲基礎,你的匯通與判決自然會很快的,買書讀書可以憑「自力」完成。
至於某些領域,可能需要高人在旁給予推薦與點撥,你纔有機會「淺嘗」到「滋味」。
譬如,你想踏入某個新領域,自己摸索,對比有人點撥,有人點撥的話,自然比較能夠更有效更快地「嚐到滋味」。
具備了上述之言,就是說有人點撥下買書,看書,再加上自己,這三角關係才能構成,也是此文所論述的要旨。
用我來做比喻,某些領域的書,如果我不認識博學和尚的話,我根本不會去看,也沒有想過要購買,更沒有想過要對那個領域去下功夫。
由於跟博學和尚相處這十年,博學和尚的「功力」,MCO之前的每次相處,我們的腦袋都被轟炸得「驚喜滿滿」的。
累積這十年的經驗而論,推薦人的品牌所建立的信心已經不在話下了。
所以,只要是推薦人(指博學和尚)提過的關鍵詞彙,關鍵作者,關鍵書名,我們再陌生也會購入該領域的書,當中有不少的書,我是沒有辦法讀得明白的。
博學和尚有一個作風,他走得路線是給你一個「很明確」的關鍵方向,然後就不會針對「細節內容」全部「說破」,他總有辦法「忍得住」走「不說破」的點撥路線,除非你在他提過的關鍵方向,找到「細節內容」來提問,他纔會有「更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爆料」。
我稱這個高明手段叫做「不說破」的點撥,觀看你的「一步之遙」,進行「再說破」的導引。
用我這些年來的讀書經驗總結,如果我很懶,完全的依賴博學和尚全說破,我認爲我是不會有長進的,也漸漸喪失了「認真學習」的態度。
要遇到這種「高明人」不容易,也可以說很幸運。
上述之言是指推介人的層面。
至於「書本」這個層面,很多有深度的書,雖然是是博學和尚講「這是有深度的書」,裏面有很多寶,有時候我只能「相信」,而且只是很單純的「相信」罷了,因爲有不少博學和尚推薦的書,我是讀不明白的。
對這些我讀不明白的書,由於在「相信」的情況下,纔會存有「下功夫」的心態——就是說,想盡一切辦法,將這本書搞懂 。
至於博學和尚說的很多寶,我可能一個寶都找不到,更發不出任何的讚歎(對那本書發出真心的讚歎)!
「雖然不明白,但是相信」的情況底下,我的方法是:讀其他的書,慢慢累積這個領域的「背景知識」,來往返回閱讀博學和尚推薦的那本書。
我之所以來往返回閱讀,背後的理據只有很簡單的一個邏輯:相信推薦人的判決,因爲他在哪個領域的知識背景豐厚,而且下過苦功。
這個層面是說,我會把「書」讀不明白,當成我沒有足夠的知識,而不是質疑「書」裏面的內容不夠紮實豐厚。
在我的層面而言,一就是你「放棄」這個領域,或者是「取笑」這個領域的資訊,給自己一個合理化的解釋。
這個層面是說,你的可以選擇不汲取這方面的資訊,但是,卻出現兩種迥然不同的態度——如,我是現實人,對財色書籍比較有興趣,對這種書……我比較喜歡簡單一點的。
你看,同樣一個層面,是「我」讀不明白,不過前者是二話不說,沒特別多餘的解釋「放棄」,承認自己沒這方面的「背景知識」。
至於,後者,你看她表面好像是說出自己的個性,「純粹個人」的口味,轉移到比較簡單的說詞。
這個層面的「後者」態度,非我所取。
至於說,真的不明白,但是你要勉強下去呢?
這個層面的話,就等於你要「遷就」資訊內容,想辦法融入其中——你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搞明白其中需要關鍵詞彙或者關鍵觀念,也可能是這個領域的脈絡變化,思想的歷史演變……
這個層面是指,你知道這個領域確實「難學」,但,你還是很想踏入那個領域,你別無他法,你只得承認自己「無知」,從頭學起。
當然,這就得視乎,你汲取那個部分的資訊和內容了是不是值得你這樣挖下去。
譬如,我非常深信的行爲經濟學大師推薦了一本「貨幣理論」的書給我,我讀不明白,對「貨幣」這個領域,是屬於事業接收站這個部分,不屬於跟「人」的領域有關,對人的行爲不會有太多深入的探討,我不會「勉強」自己融入。
在這種情況,我是用「放棄」的態度,但,不是「取笑」的態度——因爲前提條件是,我暫時的相信是「書的內容」沒有問題,確實有「藏寶」,只不過是「人的識見」有隔膜,導致「人」看不到「寶藏」在哪裏。
取笑的態度則是,只有傻B纔會讀這種書,或者學貨幣學真的會發達致富嗎?
我放棄後,對這本書的態度是:我不會,我不知道有沒有寶,不過,某某行爲經濟學家說過裏面有寶!
萬一高明推薦人,他提供和推薦的書,是我「必須」要「搞懂」的資訊,而這個部分的資訊,是我需要下苦功的,所以無論「書的內容」多麼的隱晦難懂,我都會想盡辦法強化自己的知識背景,擴展自己的識見,往返來回閱讀,繼續尋寶。
再比喻:博學和尚如果跟我說,ABC書本,裏面是有寶藏的,寶藏重重,裏面最起碼有三種寶藏……
當我買了ABC書,如果讀不明白,就不可能「有識見」認得寶藏的——寶藏在哪裏都不會知道的。
書的內容沒有問題,而是我的知識背景出了問題。
因此,我會先找該領域一些很淺顯的書來讀,讀得明白那本很淺顯的書之後,我就再讀ABC書,如果能夠契入其中當然最好,如果還是讀不明白的話,我就會再讀相同領域書,如果背景知識有累積和upgrade了,我又回去閱讀ABC書……如是類推,也就是我說的往返來回閱讀的方法。
這個方法對我很有效,因爲即便如此往返來回閱讀,我的經驗是:最後我總是有辦法尋到一些寶,雖然不是「豐收」,但,總比「空手」而無所得強得多了!
這,也就是我今天要說的推薦人,書本內容,我的用心和態度的金三角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