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純粹杯抄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純粹杯抄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純粹杯抄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純粹杯抄襲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各位魔粉,今天江魔跟大家探討一下『華人都不懂道歉的真正目的』和『華人對面子的執著』的關係。 不管是去年的 Nando's 無素餐事件、點心店算錯錢事件、盧卡斯抄襲事件、這位拿督打人事件,我都看到一個共同點。 這個共同點應該以後有更多華人犯錯時,我們會繼續看到的。 這些人道歉時都順便合理化自己的...

  • 純粹杯抄襲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18 22:10:19
    有 236 人按讚

    各位魔粉,今天江魔跟大家探討一下『華人都不懂道歉的真正目的』和『華人對面子的執著』的關係。

    不管是去年的 Nando's 無素餐事件、點心店算錯錢事件、盧卡斯抄襲事件、這位拿督打人事件,我都看到一個共同點。

    這個共同點應該以後有更多華人犯錯時,我們會繼續看到的。

    這些人道歉時都順便合理化自己的錯誤行為,一個說是為了更大素食者的權益,一個說生意太好人手不足而忙到沒有了笑容,一個說自己一時不小心偷懶,現在這個拿督說因為我當時感覺被後輩冒犯。

    拜託!那麼是不是我們要去逼那位被打的年輕人也出來向你道歉?

    為了更大群眾的利益,不是你發飆的理由;人手不足,不是你客戶告訴你算錯錢後,給臭臉客戶看的理由;懶也不是直接截圖用來放在盈利頻道的理由。

    我覺得不少東方人犯錯後,不是不會道歉,但東方社會價值太過迷信面子,認為道歉是很沒臉的事情,所以很多華人完全不明白道歉的目的,甚至錯解道歉的目的。

    華人對道歉最大的誤解,就是認為道歉就是要人家放過你、原諒你。

    這個錯誤的認知,會讓你的道歉扭曲。

    因為你在思考著要人家放過你,所以你才會笨到去想個合理化的理由出來 —— 我打人是不對的,但他這樣跟我講話也是不對的!

    這跟那些男人出軌後說『我背叛老婆,是不對的。不過.....』然後就說他會出軌的理由是壓力太大、誘惑太強、老婆不跟我屌、喝了太多酒或其他理由,是完全一樣的。

    要記得:一旦你講了一個理由出來,你是告訴人『我犯錯不是我想的』,你是嘗試不要負上所有的責任。

    道歉的目的不是要人家原諒你,而是你要為你的錯誤負上全部的責任。我重複:是要負上百分百的責任,不是負上部份的責任。

    當你用這個思維來寫你的道歉文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去考慮給自己那些『我覺得被冒犯,所以我才衝動的打他』的廢話。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平日會喝醉酒打人的,都是覺得人家冒犯他。我的兒子有時候我說不能看電視了,他也會過來打我的腰背,我覺得他應該也是覺得被冒犯的。不代表這個覺得被冒犯而打人就是對的事情。

    一旦你不再去思考要人家放過你,你就會思考如何在道歉裡面完全負上責任。

    如果以後你們不小心打人,然後你發現有你打人的視頻,其實你不如直接去自首,就可以免去被『逮捕』的過程。然後你就在道歉時直接說:

    『我在幾天前在餐廳吃飯的時候,被要求降低聲量而打了一個年輕人和他的女朋友,我深感歉意。是的,當時我確實和醉酒了,但這也不能成為我打人的理由。我喝醉酒的喧鬧和打人,兩個都是不妥當的行為,我因此要向被我傷害的兩位朋友和他們的家人道歉(可以的話,鞠躬),另外我也要向我的家人道歉,因為我的行為而讓你們蒙受不必要的關注,而且對我的孩子,我的行為是非常不良的示範。(鞠躬)。我也很明白網絡上的各位朋友都是正義的,你們絕對有權力對我的人格進行審判,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放過我的小孩和老婆,他們是無辜的。謝謝。』

    千萬不要在道歉的時候,特別是面對群眾的道歉中,給自己的犯錯理由。一旦講了犯錯時有理由的話,對方很輕易就可以反咬你。

    『我感覺到他冒犯我,所以我才忍不住打他。』

    那麼是否以後我覺得你對我有生命威脅,我就能先幹掉你呢?

    『對不起,我是因為壓力太大,所以才跟女同事搞了一夜情。』

    那麼你的老婆是否能跟你講『那麼以後如果我有壓力,我是否就能夠找個小鮮肉,不跟他一夜情,只是互相口交』?

    華人為甚麼對道歉都處理得很差?

    這樣說好嗎?

    華人因為面子問題而不隨便道歉,在父母對孩子的時候,是更加顯見。

    我身邊不是朋友都有曾經告訴我小時候他們被自己父母錯怪的經驗.....大多數的時候,父母是沒有道歉的,就當作事情沒發生,這種已經是比較好的父母。比較不好的,在發現自己錯怪了孩子後,還拿其他的舊賬來數自己的孩子。

    我知道會有些人說父母知道了自己錯怪了你,其實也是小事,不需要父母跟孩子道歉。我要反問的是:既然是小事,為何父母不跟孩子道歉呢?

    你連這種小事都不會跟孩子道歉,你的孩子是受著甚麼教育呢?

    孩子有不少的行為是被父母潛移默化的,沒有很好道歉學習模仿對象,又被灌輸面子的重要性,長大後自己犯錯而需要道歉時,腦袋就會慌張了。

    而且華人的一些比較正式的道歉,例如廣東人所說的『和頭酒』,即弄個飯局出來和對方道歉,其實有他的好處,也有它的缺點。

    好處是讓道歉的過程不用完全專注在『道歉』上,講一堆客套,說自己道歉,舉杯希望對方接受道歉,對方若也喝下那杯,之後就佯裝沒事,講更多客氣的話,拍多一些馬屁。感覺是雙方只要喝下了那一杯,大家都有很寬坦的下台階。

    壞處就是大家是用著應酬的方式來處理,送禮道歉的做法也是一樣,都是依賴外物的酒菜禮,不敢純粹回歸到我個人言行來道歉。

    我倒覺得『和頭酒』概念不是沒有價值,但一人犯錯一人當,你先負上所有犯錯的責任來跟對方道歉後,如果對方接受了,那時候如果你還是相信要吃個飯或送給禮,你就去做吧!

    各位魔粉如果能夠閱讀到這裡,如果你已經有了孩子,就算你父母之前在你小時候也沒有跟你道過歉(不小心弄你跌倒而跟你道歉的,不算),嘗試改革一下華人對面子的執著。

    有時候罵了你的孩子,就算是孩子犯錯,你也可以跟孩子道歉剛才你罵得太大聲了。你要立個榜樣給孩子,人會出錯是不出奇的,人為了自己的出錯道歉也生正常不過的事情。

    面子固然有它的價值,但不要迷信道歉後就會從此沒有價值。

    會道歉的話,人家才會信得過你,因為你是個為自己言行負上所有責任的人,只要你不馬上又重犯,你的公信力反而是會上提!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
    http://paypal.me/kongdemon

  • 純粹杯抄襲 在 資深少女Aries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16 02:14:55
    有 21 人按讚


    我知道對這麼一大篇文字有耐心看完的不多,但我有感觸的是、拼精準比拼流量重要。

    而我也盡力努力讓自己可以精準、當個菁英。

    不是英x⋯⋯(又歪了)

    求求臉書按個讚,破萬真的對我很重要。

    ■《黎佬不是吃素的!》

    這幾天台灣媒體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蘋果日報》新聞網(APP)將改成「訂閱制」。

    4月10日起,讀者需要完成「註冊」後才能看到完整新聞;並預告日後需要「付費訂閱」才能看到完整新聞(費用、時間尚未公布)。

    未來,手機、電腦上再也沒有「免費的」蘋果新聞可看了。

    自從《蘋果新聞網》宣布採用訂閱制後,蘋果粉專一面倒的罵聲,短短幾天,粉絲大量流失的「數萬人」;有不少網友烙話:『看新聞居然要註冊、還要付費!不看就不看,又不是只有蘋果可以看。』

    有人說黎佬自廢武功,和龐大的臉書流量過不去;也有說,黎佬以為《蘋果日報》是《紐約時報》,自我感覺良好。

    崴爺對黎老闆這次的大動作有些看法,想和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純粹交流,不要筆戰啦,拜託~)



    蘋果改採「訂閱制」,應該是為了解決幾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法律面:同業引用新聞,蘋果告不成】

    蘋果日報最強大的優勢就是「新聞編輯團隊」,也因為太強大、同業只看得到車尾燈,所以部分媒體乾脆撿現成的,大量「引用」蘋果的報導、或是修改部分內容「變成」自家的報導;這件事造成蘋果很大的困擾,也試圖透過法律途徑解決。

    但根據崴爺了解,蘋果幾乎沒告贏過。

    「據說」法院主張是:蘋果新聞是大眾可「免費取得」的,沒有所謂「對價關係」,無法提出有「實質損失」,所以沒有賠償問題。

    因此,這次推出訂閱制的作法,多少和這事有關。

    你們現在可以去看看,這幾天改變作法之後,蘋果在每則新聞的最下方都加上的一段「警語」: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蘋果《好蘋友》壹會員閱覽,版權所有,禁止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在紙本或網路部分引用、改寫、轉貼分享,違者必究。”

    黎老闆,正是在為這件事情做準備;現在開始,其他媒體、記者想要「免費引用」,可能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這個作法如果成立,不但能杜絕其他媒體的抄襲引用,讓蘋果的新聞成為「有價」、「獨特」的產出;未來也可能多了新聞授權這條的收入。

    ▲【經營面:不靠臉書吃飯】

    我自己創業開過店面,所以非常了解店家看「房東」臉色吃飯的感覺,如履薄冰。

    臉書獨大後,變成了媒體們的房東;這些媒體房客,受制於房東的遊戲規則:主動觸及率、演算法、推播成本….,這些「操之在人」的變數是企業經營的「潛在危機」。

    《蘋果日報》是台灣媒體APP中做得最早、也最成功的一個,從廣告公司的角度來看,蘋果日報相較之下,是最「不受制於」臉書的媒體。

    崴爺舉個例子。

    《蘋果新聞網》的頭號勁敵應該是《東森新聞雲》;去年,我的廣告公司,在蘋果新聞網、東森新聞雲的廣告量分別為300多萬、250多萬,差異不大。

    兩者對我而言,不論是導入流量、廣告成本、轉換率在伯仲之間;但兩者導入流量的「方式」,非常不同。

    蘋果新聞網「自帶流量」,靠自家APP就能創造出來流量;東森新聞雲的流量,大半要靠臉書粉絲團導入。

    *說明:
    兩個媒體的廣告成本都是十萬(金額是舉例),蘋果的廣告只需要放在自家新聞網(APP)就能創造流量;但東森新聞雲的廣告,除了放在自己的新聞平台外,還需要靠臉書粉專作導流。

    【哪個媒體有本事不靠臉書吃飯,就是「未來」的「強者」。】

    黎智英老闆現在就是想脫離房東的控制,自己買店面、導人流,這作法並非沒有贏面。

    雖然蘋果臉書退讚超過數萬人,但崴爺拿到的最新資料,截至目前,完成註冊蘋果數位新聞APP的用戶已經突破

    「一百萬」。

    這就數字代表蘋果日報的品牌經營是有價值的,讓這一百萬讀者願意多幾個動作去註冊,取得閱讀新聞的權限。

    蘋果日報取得這些讀者的資料、閱讀軌跡也是其他媒體沒有的優勢;就行銷的角度而言,蘋果改訂閱制後是最有機會從行銷1.0進階的2.0、3.0甚至4.0的媒體。

    “「拼精準」比「拼流量」更重要,這是現今行銷的王道。”

    短時間,流量下滑可能會影響蘋果的廣告業績,但就長期來看,若蘋果能做到分眾、精準行銷、流量不受房東控制,絕對會是廣告客戶的最愛。

    ▲【還有一步棋沒下:訂閱金額】

    《蘋果日報》先宣布採用註冊訂閱制,但卻沒有宣布未來訂閱的時間和價格,這是「可進可退」的策略。

    台灣訂閱制很成功的KKbox目前訂閱月費是149元,我認為蘋果的月費超過這個金額是相當大膽且有風險的。

    蘋果應該會採「循序漸進」的方法,慢慢養出訂閱習慣;也許初期從39、49元/月開始會比較保險。

    別忘了「行銷企劃、異業結盟、讀者活動」一直是蘋果的強項。

    如果一個月訂閱費是39元,但會員每月能兌換超商的咖啡N杯,還有能參加抽獎、會員活動、獨享優惠,這些都會大幅增加訂閱「誘因」。

    蘋果內部沙盤推演目標是30萬人次願意付費下載,但金額仍在評估之中;結果如何,就看之後的變化囉。



    蘋果日報2003年在台灣創刊,崴爺在2005年~2010年有幸在蘋果日報工作,這段過程,對我日後的創業受益良多。

    《蘋果日報》輝煌時期,每月廣告營收破三億,現在紙媒沒落,加上網路媒體經營更加細膩複雜,業績已不復以往,身為經營者的黎佬一定備感壓力,也身負使命感。

    但【不能坐以待斃,要在危機中找生機,這就是創業家的GUTS。】

    蘋果新聞網改訂閱制,這一步很大膽,但有贏面。

    畢竟,我的前老闆黎智英可不是「吃素」的。

    #還有好多可以寫
    #但怕寫太多看了會暈
    #純交流勿筆戰

  • 純粹杯抄襲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4-14 22:49:12
    有 2,673 人按讚


    ■《黎佬不是吃素的!》

    這幾天台灣媒體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蘋果日報》新聞網(APP)將改成「訂閱制」。

    4月10日起,讀者需要完成「註冊」後才能看到完整新聞;並預告日後需要「付費訂閱」才能看到完整新聞(費用、時間尚未公布)。

    未來,手機、電腦上再也沒有「免費的」蘋果新聞可看了。

    自從《蘋果新聞網》宣布採用訂閱制後,蘋果粉專一面倒的罵聲,短短幾天,粉絲大量流失的「數萬人」;有不少網友烙話:『看新聞居然要註冊、還要付費!不看就不看,又不是只有蘋果可以看。』

    有人說黎佬自廢武功,和龐大的臉書流量過不去;也有說,黎佬以為《蘋果日報》是《紐約時報》,自我感覺良好。

    崴爺對黎老闆這次的大動作有些看法,想和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純粹交流,不要筆戰啦,拜託~)



    蘋果改採「訂閱制」,應該是為了解決幾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法律面:同業引用新聞,蘋果告不成】

    蘋果日報最強大的優勢就是「新聞編輯團隊」,也因為太強大、同業只看得到車尾燈,所以部分媒體乾脆撿現成的,大量「引用」蘋果的報導、或是修改部分內容「變成」自家的報導;這件事造成蘋果很大的困擾,也試圖透過法律途徑解決。

    但根據崴爺了解,蘋果幾乎沒告贏過。

    「據說」法院主張是:蘋果新聞是大眾可「免費取得」的,沒有所謂「對價關係」,無法提出有「實質損失」,所以沒有賠償問題。

    因此,這次推出訂閱制的作法,多少和這事有關。

    你們現在可以去看看,這幾天改變作法之後,蘋果在每則新聞的最下方都加上的一段「警語」: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蘋果《好蘋友》壹會員閱覽,版權所有,禁止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在紙本或網路部分引用、改寫、轉貼分享,違者必究。”

    黎老闆,正是在為這件事情做準備;現在開始,其他媒體、記者想要「免費引用」,可能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這個作法如果成立,不但能杜絕其他媒體的抄襲引用,讓蘋果的新聞成為「有價」、「獨特」的產出;未來也可能多了新聞授權這條的收入。

    ▲【經營面:不靠臉書吃飯】

    我自己創業開過店面,所以非常了解店家看「房東」臉色吃飯的感覺,如履薄冰。

    臉書獨大後,變成了媒體們的房東;這些媒體房客,受制於房東的遊戲規則:主動觸及率、演算法、推播成本….,這些「操之在人」的變數是企業經營的「潛在危機」。

    《蘋果日報》是台灣媒體APP中做得最早、也最成功的一個,從廣告公司的角度來看,蘋果日報相較之下,是最「不受制於」臉書的媒體。

    崴爺舉個例子。

    《蘋果新聞網》的頭號勁敵應該是《東森新聞雲》;去年,我的廣告公司,在蘋果新聞網、東森新聞雲的廣告量分別為300多萬、250多萬,差異不大。

    兩者對我而言,不論是導入流量、廣告成本、轉換率在伯仲之間;但兩者導入流量的「方式」,非常不同。

    蘋果新聞網「自帶流量」,靠自家APP就能創造出來流量;東森新聞雲的流量,大半要靠臉書粉絲團導入。

    *說明:
    兩個媒體的廣告成本都是十萬(金額是舉例),蘋果的廣告只需要放在自家新聞網(APP)就能創造流量;但東森新聞雲的廣告,除了放在自己的新聞平台外,還需要靠臉書粉專作導流。

    【哪個媒體有本事不靠臉書吃飯,就是「未來」的「強者」。】

    黎智英老闆現在就是想脫離房東的控制,自己買店面、導人流,這作法並非沒有贏面。

    雖然蘋果臉書退讚超過數萬人,但崴爺拿到的最新資料,截至目前,完成註冊蘋果數位新聞APP的用戶已經突破

    「一百萬」。

    這就數字代表蘋果日報的品牌經營是有價值的,讓這一百萬讀者願意多幾個動作去註冊,取得閱讀新聞的權限。

    蘋果日報取得這些讀者的資料、閱讀軌跡也是其他媒體沒有的優勢;就行銷的角度而言,蘋果改訂閱制後是最有機會從行銷1.0進階的2.0、3.0甚至4.0的媒體。

    “「拼精準」比「拼流量」更重要,這是現今行銷的王道。”

    短時間,流量下滑可能會影響蘋果的廣告業績,但就長期來看,若蘋果能做到分眾、精準行銷、流量不受房東控制,絕對會是廣告客戶的最愛。

    ▲【還有一步棋沒下:訂閱金額】

    《蘋果日報》先宣布採用註冊訂閱制,但卻沒有宣布未來訂閱的時間和價格,這是「可進可退」的策略。

    台灣訂閱制很成功的KKbox目前訂閱月費是149元,我認為蘋果的月費超過這個金額是相當大膽且有風險的。

    蘋果應該會採「循序漸進」的方法,慢慢養出訂閱習慣;也許初期從39、49元/月開始會比較保險。

    別忘了「行銷企劃、異業結盟、讀者活動」一直是蘋果的強項。

    如果一個月訂閱費是39元,但會員每月能兌換超商的咖啡N杯,還有能參加抽獎、會員活動、獨享優惠,這些都會大幅增加訂閱「誘因」。

    蘋果內部沙盤推演目標是30萬人次願意付費下載,但金額仍在評估之中;結果如何,就看之後的變化囉。



    蘋果日報2003年在台灣創刊,崴爺在2005年~2010年有幸在蘋果日報工作,這段過程,對我日後的創業受益良多。

    《蘋果日報》輝煌時期,每月廣告營收破三億,現在紙媒沒落,加上網路媒體經營更加細膩複雜,業績已不復以往,身為經營者的黎佬一定備感壓力,也身負使命感。

    但【不能坐以待斃,要在危機中找生機,這就是創業家的GUTS。】

    蘋果新聞網改訂閱制,這一步很大膽,但有贏面。

    畢竟,我的前老闆黎智英可不是「吃素」的。

    #還有好多可以寫
    #但怕寫太多看了會暈
    #純交流勿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