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飛煙滅的花布街」上
縱然母親再三叮嚀「人離鄉賤」,當年二十歲的陳申還是堅決走路來到香港闖蕩。一九五八年,他見證過「全民大練鋼」,眼看人民紛以枝頭片葉燒銅打鐵,即使家裡有點資產,在中學唸書的陳申,一餐都只能獲配一両半米,煮成糜爛稀飯,放到缽仔裡用餐。富戶人家尚是如此,更遑論農村裡的工人?
六十...
「灰飛煙滅的花布街」上
縱然母親再三叮嚀「人離鄉賤」,當年二十歲的陳申還是堅決走路來到香港闖蕩。一九五八年,他見證過「全民大練鋼」,眼看人民紛以枝頭片葉燒銅打鐵,即使家裡有點資產,在中學唸書的陳申,一餐都只能獲配一両半米,煮成糜爛稀飯,放到缽仔裡用餐。富戶人家尚是如此,更遑論農村裡的工人?
六十年代初,陳申告別要捱餓的家鄉與不捨兒子的母親,來到中環永安街,投靠姑丈的布行「聯大行」。在家鄉二十年,從來不需要工作的陳申,由抹地、洗痰罐和跑腿做起,領四十元月薪,開始慢慢捱出頭來,然後繼承布行,連開四間,再剩下一家。前後五十三個年頭,現在成了眼前銀髮斑駁的老人,依然鎮守店內,從沒離開過此行業。
1. 永安街的變奏
永安街(又名花布街)位於中環,在一八四一年填海而來。陳申一臉傲氣,形容這曾經是世界著名的街道,以售賣疋頭呢絨聞名,幾十間零沾與批發商排列道上。
三百米的短巷,家家鋪陳出來自各地的棉段織錦,疋頭鋪主賣絲棉織布,花俏錦簇、呢絨店則售毛製衣料,櫥櫃橫列幾十匹以羊毛、駱駝毛和兔毛所造的洋服織布,以灰、深藍與黑調為主,故街上時而眼花繚亂、時而素色沉穩。做西裝、買布縫衣的平民與商人都愛流連如此,貨如輪轉,買完布就跳上人力車,短巷擠湧,越過此街,有時需要花上一小時。
再好的光景也有變異,城市的磚頭瓦片沒有停止改頭換面。九十年代,曾經繁華頂盛的永安街,與同是百多年歷史的機利文街、同文街、興隆街,因發展消失於地圖。
這次的毀滅性比起一八七八年的火災更甚,百多年前的沖天大火燒毀了興隆街附近二百多座樓宇,那年的街景被狠狠地焚成灰燼,如今的推土機卻是滅絕街道,幾條橫街從此不見天日,埋葬於新鮮的混凝土裡頭,迎來世界第三十一高的摩天大廈,取名中環中心。
後來,永安街的商戶被安置到上環街市(現稱西港城),鑽進更古老的紅磚大樓。他們在這幢一九零六年建成的愛德華式建築物裡,繼續營業。新舊交替,昔日的街道灰飛煙滅,布行卻被安排到另一座法定古蹟,承傳布業。
2. 十五號鋪的風華年代 「我們的店在永安街十五號」,陳申這句話說起來彷如現在式,卻已是一九六零年的事,「雖然店是我姑丈的,但別人做一百分,我做足二三百分,不然怎做生意?若要生意好,必須有「三本」,本事是不怕由底層做起、本錢是做人要有信用、本心就是做生意不能騙人,不然賺到千億都是假的。」在整個下午沒人光顧的布行裡大談生意經,感覺有點超現實。
談起不再存在於現世的燦爛,陳申滔滔不絕:「六十年代,人們開始由唐裝改穿西裝,不造西裝也至少造條西褲,所謂「先見羅衣後見人」,我從歐洲入貨,有齊意大利、法國、德國和英國的布料,不論文員、生意人、中大港大的畢業生、參加飲宴的人,都來永安街買布造西裝。當時的人比較講究,袖子與褲管的長度都要剛剛好,不像現在過於隨意,就算我去送貨,都會穿三件頭,十分沙塵!最後由一間鋪,做到四間。」 創業要有膽色,守業如是,陳申的眼界很準:「當年六七暴動,行家不敢入貨,我照訂大量布料。香港暴動,世界卻是和平,結果那時生意大升,一年做了兩三年的生意額。不過,雖然舊時是黃金歲月,但錢是很實際的,一分一毫累積回來,不像現代商人的暴發。」 從租住油麻地唐樓,到購入跑馬地屋苑,陳申以一手一腳打拼,不賭錢不打牌,除了生意來往的客人,沒什麼交際。
從前中環白天酒樓盛旺、晚臨夜夜笙歌,置身於摩登之城,他道:「除了打風,我和姑丈天天清早就坐在蓮香的卡位喝茶,八點半回到布行。曾經想去陸羽,卻不招呼陌生客人。六七十年代,人們常去文武廟旁的大箮地看賣武、馬騮戲和睇相,吃避風塘炒蟹、炒蜆、狗肉,有些攤販掛羊頭賣狗肉,總之什麼都有得吃。當時平民夜總會有家「添男樓」,有粵曲聽,很熱鬧的。那時最紅的歌星,好像叫什麼萍?我都忘了,大家都喜歡去,我卻很少,要回鋪頭。
陶醉於昔日景象,陳申笑嘻嘻地道出兩件難忘之事:「第一件事,從前在鋪頭,曾經試過一日賣光一邊鋪的所有呢絨。那時的鋪很大,比現在這裡大四倍有多。第二件事,在我結婚當晚,突然接到電話有客人要買布,結果我要趕著先開兩圍給伙記吃飯,再叫他們回去開鋪剪布。從前永安街是很值錢的,彌敦道七千元一幢樓,在永安街頂間鋪卻要一萬八,那像現在這麼寒酸?」
紅磚批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黃淑萍
偶遇,一杯時間的冰滴
榮幸,百年風華的過往
迪化街一段129號「郭怡美商行」,日治時期的南北貨&食品雜貨批發商,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層紅磚老建築的正立面門楣上寫著【海陸物產砂糖麥粉油類卸商】,主人就是1878-1973年的大稻埕富商郭烏隆。
今天來迪化街,原本只是想吃一碗傳說中的白油飯,一碗手捏肉羹湯,卻讓自己意外走進這個美到令人窒息的歷史空間,當下真的興奮的想尖叫!
在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花了長達10年的修復下,由小樽手作咖啡承租並管理整棟建築,從一樓到頂樓,從彩繪牆壁到樓梯扶手,從原木屋樑到天空之梯,裡外全部氛圍的堆疊,也像咖啡一樣,濃醇原味。
歷史只是一個過程一個片段,但是有很多人用很多時間,為我們將這些過程及片段~記憶封存。
所以,一個世紀的時間封存在一棟老宅裡,而我用一杯咖啡,在這裡細細品味……。
#taipeicity
#taiwanmustvisit
#dihuastreet
#taiwanoldstylebuildings
紅磚批發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走進市場一探攤販的生活風格|#台中 #特色市場
走入 #二市場 這座紅磚堆砌、木造結構為主的六角樓,歷經百年變遷的老建築,斑駁的牆壁、褪色的磚頭,正見證市場的更迭。
二市場原先以水果批發為主,配合政府的規劃跟著轉變,開始以「美食」聞名,蘿蔔糕、古早味紅茶、滷肉飯、蔴薏等特色美食,總是吸引了眾多饕客前來朝聖→
-
專欄:新作坊.人文創新x社會實踐
作者:陳毓婷
紅磚批發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Fes 巷弄狹小,只容許驢或手推車等送貨工具通行,連帶有了手推車搬運工一職,就連幫忙觀光客把行李送進Medina 裡的民宿,都靠他們,每日收入不定,端視觀光業景氣與否,以及客人慷慨程度。有時客人到了Fes ,需要推車幫忙送行李,問我該給搬運工多少?我總無法控制地多加一句:「他們工作辛苦,生活不易,多給一點沒關係,就當幫忙窮苦人。」
在Fes 住的旅館對面是一家批發大商舖(紅磚大門那間),至少有三位搬運工在那兒等著幫客人送貨。我連日觀察,其中一位往往在店門還沒開時,就來碰運氣,直等到日正當中,艷陽高照,他跟車躲到高大的橄欖樹下,依然沒生意上門,滿面愁容,讓人不忍。
先前摩洛哥因疫情而全境封鎖整整三個月,最受苦的向來是這群最底層的勞動者,每日就靠一點點微薄工資在養家活口,長達三個月毫無收入,讓他們生活無以為繼,此時雖已慢慢解封,然而全球經濟已大受打擊,不知何時才能復甦。
下樓買茶時,若他在,我會塞一點零錢給他,幫不了啥忙,單純一點心意。在這樣的時代,身處這樣的位置,愈讓我覺得人如果能夠看見自己的福氣與幸運,去擴大那份「內在富足」,很自然更能不猶豫也不恐懼地拉他人一把。正因疫情不止,愈發深刻感受相互體諒與協助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