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約翰柏格觀看的方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約翰柏格觀看的方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約翰柏格觀看的方式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疫情期間,防疫自是第一目標。但很多人也因此空出了許多時間。這段時間與其看著新聞瞎操心,不如拿起書本充實自己。 齋主前些日子推薦了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所出版的《藝術七鑰》。該書介紹了解讀現代藝術截然不同的七種方式,並以一張張現代名作,引領讀者思考這些作品背後的種種概念、歷史意義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7的網紅接棒啟蒙計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by 昱瑞 [#開放學習讀書會] 我們的知識與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 --- "觀看的方式". 作者: 約翰 柏格 摘要 1.台灣現在推廣美感教育,但為其創作的內容,反而很不漂亮... 2.但台灣每年產出許多設計科系的學生,設計獎項也常拿 3.台灣並不缺乏美學,但是填鴨的美感教育沒有感動。...
約翰柏格觀看的方式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2 22:56:24
《#高校棋蹟》以批判性思考來做出改變 (7.4/10) ⠀⠀ 全文超過字數上限,後段請到 @looryfilmnotes 下篇文章或部落格閱讀原文 ⠀⠀ 《高校棋蹟》是一部英國傳記劇情電影,由約翰李古查摩執導,瑞秋貝瓊斯、小豪爾赫倫德堡、麥可威廉斯主演,改編自1998年邁阿密傑克遜高中西洋棋隊的真實...
-
約翰柏格觀看的方式 在 接棒啟蒙計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6-30 02:30:47by 昱瑞 [#開放學習讀書會]
我們的知識與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
--- "觀看的方式". 作者: 約翰 柏格
摘要
1.台灣現在推廣美感教育,但為其創作的內容,反而很不漂亮...
2.但台灣每年產出許多設計科系的學生,設計獎項也常拿
3.台灣並不缺乏美學,但是填鴨的美感教育沒有感動。
4.美感教育不是教甚麼是漂亮,而是讓美的東西圍繞在身邊,變成一種直覺
5.展覽是一個可以融合觀點的場域,可以讓觀眾體驗各種美感
6.展覽即生活,美無所不在,這是我觀看的方式,你呢?
[#開放學習讀書會]
每周一晚上,我們分享所得,拓展視野,了解教育與學習,從彼此經驗中觸類旁通,在實際執行中融會貫通!
參與:https://goo.gl/z9ZQvN
#自主選擇研究方向觸發熱情動機
#把心得與人分享會讓學習更有效
#有夥伴們一起進步讓學習更愉快
#專業影片呈現留下優秀數位足跡
約翰柏格觀看的方式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期間,防疫自是第一目標。但很多人也因此空出了許多時間。這段時間與其看著新聞瞎操心,不如拿起書本充實自己。
齋主前些日子推薦了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所出版的《藝術七鑰》。該書介紹了解讀現代藝術截然不同的七種方式,並以一張張現代名作,引領讀者思考這些作品背後的種種概念、歷史意義及價值。不過對藝術稍有熟悉的齋友都知道,藝術發展自照相術的發明以及印象派的出現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往繪畫的一大功能,便是紀錄與重現,但在照相術發明後,紀錄的功能逐漸被取代,因而從印象派開始,畫家開始將圖像平面化、色塊化、幾何化等,這個轉變逐漸孕育出現代主義,也就是廣為人知的畢卡索、馬諦斯等人的時代。在現代繪畫出現以前的繪畫,不管是文藝復興、卡拉瓦喬流派、荷蘭黃金時期、巴洛克、洛可可甚至是新古典主義,都能被稱作「廣義」的古典主義作品。如果《藝術七鑰》是以解讀現代藝術為主,那典藏這次的新書《藝術,原來要這樣看》,就是以解讀廣義古典藝術作為主軸。
這次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所出版的《藝術,原來要這樣看》一書的英文原名為《Look Again》。作者奧森沃德(Ossian Ward)曾有著作《注視的方式》(Ways of Looking),本書是與前作相呼應之著作。若齋友你曾涉獵過藝術、攝影或設計等領域,則必然曾經聽說過由約翰伯格(John Berger)於1972年所出版的經典名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換言之,本書書名其實有著某種意義的致敬,並且嘗試用另一種不同於約翰柏格的角度切入解讀藝術作品。see和look二字,在中文上雖然都譯作「看」,但於英文意義上卻不同。See更近似於被動的接受資訊,而look相較顯更更主動些。若以情境舉例,你走進美術館,無意間看(see)到一幅作品,你走上前聚精會神的注視(look)該幅作品。簡單來說,本書《藝術,原來要這樣看》,更像是教導觀者們,如何在美術館或藝廊,能有更「積極主動」的解讀方式,去注視該幅作品。
然本書並不只是將主典名作放到讀者面前要求讀者再看一次。作者奧森沃德提出一套口訣「T.A.B.U.L.A.R.A.S.A.」,口訣中的每個字母,都代表了「注視」行為中的一部分。
「T」時間(Time)
注視作品需要多少時間? 作品花了多少時間創作? 作品中的時間又是如何?
「A」聯想(Association)
用直覺感受作品,共感作品帶給你的感受,聯想曾有過的相同經驗。
「B」背景(Background)
理解創作者的身分背景,同時也體會創作的大時代背景。
「U」理解(Understand)
從注視的過程中,體會第一眼無法理解的作品細節及感受。
「L」再注視一次(Look Again)
體會新的理解後,再重新注視一次。
「A」評價(Assessment)
從作品中的種種感受和新理解,重新思考作品的價值。
「R」節奏(Rhythm)
感受作品帶給觀者的韻律感,感受每幅作品特有的速度感。
「A」寓言(Allegory)
閱讀隱藏於作品中的隱喻、符號和意義。
「S」結構(Structure)
從構圖中的軸線分布、色彩重量,體解不同作品的結構差異。
「A」氛圍(Atmosphere)
當一件作品感動了我們,其感受和餘韻是久久不去,而這就是該作品特有的氛圍。
這套方法聽起來玄之又玄,但其實作者將大部分的篇幅,用於將這套方法實際應用於古典名作上。本書提及的古典名作相當多,包含了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拉裴爾《雅典學院》、波堤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波希《人間樂園》、卡拉瓦喬《耶穌被捕》、哥雅《農神吞噬其子》、馬薩喬《逐出伊甸園》、傑利柯《梅杜莎之筏》、安格爾《浴女》等名作。
作者不只是將名作呈現於讀者眼前,更是詳述陳述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名作,它們彼此的差異和社會氛圍。並將整本書分作不同大類,講述不同主題的藝術,諸如誠實、美、驚恐、戲劇、矛盾等子題,讀者能針對不同課題下的省思,進而增加對藝術作品的了解及體會。
本書對於單純對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相當適合入門,本書提及的作品,大多數台灣讀者都應有曾在課本、戲劇或媒體上接觸過的經驗,本書正好補足這些背景知識。對於藝術稍有涉獵的讀者來說,本書也提供了讀者們「再注視一次」的好機會。
本書已經全台上市,有興趣的齋友們歡迎於各大通路購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021
當然,本次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也替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只要齋友你滿足以下條件,就有機會得到活動贈書唷。
只要你在5/23 (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約翰柏格觀看的方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參院針對俄干預美大選 邀FB.Twitter.Google赴國會作證
【社群媒體的核心是公民都能有平等發言權 但實際上卻是只需付出少許金錢 就可推播不用負責的言論 臉書公布2016年有八萬則與俄羅斯相關的貼文 超過1.26億人觀看 俄羅斯公司以盧布支付推播的重點州 川普都以1%幅度勝出 而臉書剛公布Q3獲利增加79% 代價卻是對民主政治跟公共輿論最大的挑戰及傷害】
「請你們保證,你們所言都是事實,」參院聽證會主席。
十月最後一天的美國國會,向來專供重大事件使用的會議室,罕見同時邀請三大社群網路科技公司,包括臉書,推特與Google代表,接受參院通俄案聽證。
「對臉書來說,外界大多關注在付費廣告,讓俄羅斯網軍藉以瞄準美國人民,然而這些廣告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問題在於大量錯誤訊息和分裂內容,在俄羅斯所支持的網頁上免費推廣流傳,然後這部分又被當成新聞餵養了千萬美國人,」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Mark Warner。
「身為一家公司,它讓我們感到沉痛,對我個人來說,看到我們的平台被以這種方式濫用,也感到很痛心,」臉書法律總顧問Colin Stretch。
參議員們似乎有備而來,紛紛秀出來自俄羅斯資金,在這些科技公司網站上刊登的廣告,然後猛烈提問,為何該防不防,「值得注意的事實是,你有五百萬則廣告,每個月每分鐘,可能每秒都在變動,你卻沒有能力知道,這個廣告是誰擁有的,是嗎,針對你問到在平台背後可能存在的境外公司,當然這個答案是沒有,」共和黨路易西安納州參議員約翰甘迺迪 VS 臉書法律總顧問史卓屈。
「我們確實疏漏了一些訊息,我們現在正在留意,這些人用盧布購買你們平台上的廣告,這些廣告都是政治廣告,你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整合數十億萬筆資訊,我所聽到這種平台都是這樣運作的,這是人類史上最尖端的發明,谷歌擁有它們自己發展出來的知識,你們難道無法把盧布和政治廣告聯想在一起,然後說嗯,這些訊息可能有問題嗎,」共和黨路易西安納州參議員約翰甘迺迪 VS 臉書法律總顧問史卓屈。
三大龍頭科技公司法務高層,數度被問到語塞,但時值通俄案調查首波起訴公佈,越來越多曝光的資料顯示,美國2016大選前後,俄羅斯在其平台上,進行的操縱選舉活動範圍,遠超過你我想像,華郵最新曝光的證詞預備稿便直指,臉書最新內部調查結果稱,粗估有470個俄羅斯支持的帳戶,與親克里姆林宮的「網路研究機構」關係密切,它們在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間,在臉書至少發布了8萬貼文,總計1億2600萬人看過相關內容,但先前通俄調查僅限於,臉書上470個帳戶所傳播的3千則廣告,「倘若你想操縱一場大選,你會從哪開始,你最可能從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著手,臉書如今已淪為穆勒調查最大重點,」CNN政治評論員。
事實上不只臉書,同時接受聽證的推特,近來也發現並刪除了,與「網路研究機構」相關的2752個帳戶,這個數字遠超過上個月初步審查,所發現的201個,而谷歌方面也證實,其下Youtube影音網站上有1108條視頻,是由跟俄羅斯操縱者有關的帳戶上傳,在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間,總計被瀏覽了30萬9千次,這些視頻包含來自18個英語帳戶,發布的43小時內容,且細究在2016大選期間,與俄羅斯相關的搜尋與展示廣告,赫然發現那些想要操縱選舉的人,僅僅只花費了4700美元,就可以發揮無遠弗界的影響力,「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俄羅斯透過操縱個人影響大選,」美參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華納。
這些社群網路所屬的美國高科技業,正面臨全面性的接管威脅,其中包括美國國會醞釀,要起草並提出新法案,擴大聯邦廣告規則到社交媒體,並增加這些平台報告已知恐怖分子活動,<華爾街日報>報導還披露,部分議員打算提議制定,更全面的網絡國家安全戰略,目的是平衡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但這無疑將進一步壓縮社群媒體空間,「我們也許不會立即搜尋到每個人,但我們可以讓想要干預政治的行徑變得更困難,」臉書創辦人查克柏格。
臉書強調,對於廣告買家之所以多半來者不拒,是因為美國現行傳播法規,對於外國人或組織,不得直接間接介入選舉的條文,僅限於傳統媒體,再加上臉書發文也未出現,打倒特定候選人字樣,這類廣告或貼文實難被界定為非法,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增聘千人從事人工審閱,並讓政治廣告銷售過程透明化,「我們開始聽到謠言,就是環繞選舉的一些不同攻擊,絕非像是我給你一個電郵信箱,侵入你的帳戶,拿走你的東西,偷走你的資料,它是更,它是更不易察覺的,這點非常重要,用一種不真實的手法發文,用來欺騙與分化民眾,」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
如病毒般悄然侵入,這正是俄羅斯網軍,近期滲入歐美各國選舉新型模式,紐時追蹤更發現,整體模式就像操縱自動駕駛的無人機,很容易就讓一則個人推特廣為流傳,「克里姆林宮宣傳工作者的共同任務,就是把被交辦的觀點,包裹在最個人化的故事裡,」俄羅斯自由撰稿記者Ludmila Savchuk。
他們最愛的管道就是臉書,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俄羅斯疑似發動大規模假新聞,襲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一個實際的例子就是,他們創造了一個DCLeaks.com網站,把不利希拉蕊的訊息發布於上,然後找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於臉書上引用,並稱「這是不為人知的希拉蕊」,接下來被推特迅速轉載,立刻形成「希拉蕊下台」呼聲,而且內容不限於政治,諸如鼓動分化社會並製造動盪的話題,像是移民 種族等都被拿來炒作,要想徹底防堵,連俄羅斯總統普丁都曾公開表示,比登天還難,「駭客是獨立自主的人,就像藝術家一樣,你限制不了的,」俄羅斯總統普丁。
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言,社群媒體的武器化正在當代真實發生,通俄案調查只是披露了冰山一角,下面的暗流正席捲全球。
約翰柏格觀看的方式 在 接棒啟蒙計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的知識與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
--- "觀看的方式". 作者: 約翰 柏格
摘要
1.台灣現在推廣美感教育,但為其創作的內容,反而很不漂亮...
2.但台灣每年產出許多設計科系的學生,設計獎項也常拿
3.台灣並不缺乏美學,但是填鴨的美感教育沒有感動。
4.美感教育不是教甚麼是漂亮,而是讓美的東西圍繞在身邊,變成一種直覺
5.展覽是一個可以融合觀點的場域,可以讓觀眾體驗各種美感
6.展覽即生活,美無所不在,這是我觀看的方式,你呢?
[#開放學習讀書會] by 吳育瑞
每周一晚上,我們分享所得,拓展視野,了解教育與學習,從彼此經驗中觸類旁通,在實際執行中融會貫通!
參與:https://goo.gl/z9ZQvN
#自主選擇研究方向觸發熱情動機
#把心得與人分享會讓學習更有效
#有夥伴們一起進步讓學習更愉快
#專業影片呈現留下優秀數位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