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聖誕節》現在是2019年沒錯吧? (5.8/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
《黑色聖誕節》是一部美國砍殺驚悚電影,由蘇菲亞塔卡爾執導,伊莫珍波茨、艾莉絲夏儂、露西柯瑞、瑪德琳亞當斯主演,翻拍自1974年《女生驚魂記》。劇情講述聖誕節即將到來,大學...
《#黑色聖誕節》現在是2019年沒錯吧? (5.8/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
《黑色聖誕節》是一部美國砍殺驚悚電影,由蘇菲亞塔卡爾執導,伊莫珍波茨、艾莉絲夏儂、露西柯瑞、瑪德琳亞當斯主演,翻拍自1974年《女生驚魂記》。劇情講述聖誕節即將到來,大學也開始放寒假,但是正當萊莉跟她幾位姊妹準備舉辦聖誕派對大肆慶祝時,一名戴著黑色面具的兇手開始接連殺死姊妹會成員。當受害者越來越多,萊莉和好姊妹也開始質疑身邊不可信任的每個男生。
⠀
靠著製作低成本恐怖驚悚片聞名的布倫屋製片公司,一直以來都以他們的獨創性,即便在傳統恐怖電影逐漸式微的現在,仍能透過在舊有框架中結合不同元素來贏得觀眾的喜愛,在相對低廉的成本中取得相當亮眼的票房成績。不過可惜的是,這次作為 1974 年經典恐怖片《女生驚魂記》二次重拍板的《黑色聖誕節》卻重重踢到鐵板,就好像把自己招牌給砸了一樣,端出一部讓人只能長嘆口氣、不知該如何面對的作品。
⠀
在 1978 年由約翰卡本特執導的《月光光心慌慌》以在萬聖節殺人的麥克邁爾斯,引領了當代砍殺與殺人魔電影的風潮,但最初創下先例,給予卡本特啟發和影響的卻是在 4 年之前講述一群女生在聖誕夜遇害的《女生驚魂記》,因此如果要翻拍這部砍殺類型電影的「始祖」,《黑色聖誕節》要注意的便是在維持原作精神的前提之下,做出具有新意、能夠在 41 年後為影迷帶來不同體驗的詮釋或改編。
⠀
不得不說,《黑色聖誕節》在故事內容上確實有把握這些原則,把先前《女生驚魂記》片中毫無理由便殺害女性角色的殺人魔,包裝成一間學校裡兄弟會與姐妹會的對抗,為單純的血腥砍殺元素賦予更具有人性,且更能帶出每位角色之間連結與恩怨情仇的故事設計,光就這點而言,我能清楚感受到女導演蘇菲亞塔卡爾在整個故事架構做出的嘗試和巧思。
⠀
然而即便如此,雖然早就知道《黑色聖誕節》是改編自1974年經典作品《女生驚魂記》,但還是讓人難以相信為何直到今年2019,還會推出一部無論是驚悚氛圍的鋪陳、突發驚嚇(Jump Scare)的運用、角色塑造都如此樣板、老派,絲毫無法帶起「現在觀眾」情緒的不合格驚悚電影。我承認自己胃口已經被養大,但也不可否認《黑色聖誕節》不僅讓每個人遭遇危險前左顧右盼,卻始終無法看見兇手的手法如出一轍,遇害死亡的畫面也僅僅點到為止,幾乎都搔不到觀眾癢處。
⠀
此外,《黑色聖誕節》透過片頭學校創始校長的名言和古典文學教授充滿性別歧視的教材,點出全片在聖誕節砍殺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傳統父權欺壓女性,認為女性沒資格跟男性平起平坐的故事。就我個人而言,講平權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事實上就算《女生驚魂記》沒有明說,它劇情設計其實也明顯帶有性別的味道,不過《黑色聖誕節》在這女權當道的時代,不只少見地將其講得極為突兀,甚至是讓人感到厭惡。
⠀
或許《黑色聖誕節》在以男女對立為主題的情況下,依舊安排幾位思想正常的男性角色,試圖講述並非所有男性都是如此,但整個故事批判白人男性至上,宣揚女性權利的核心,這種把「女人要團結」、「對不平等做出反擊」直接硬是塞到觀眾面前,逼人直接吞下去的呈現方式,可能有人會看得很開心,但最終在許多男性眼裡只會造成反效果,甚至不禁讓我懷疑《黑色聖誕節》是否在反串,告訴我們為了平權而把所有人貼上標籤的激進行為是多麼討人厭。
⠀
然而我覺得最可惜的,《黑色聖誕節》明明能透過女主角萊莉對下藥性侵所留下的陰影,讓她在躲避追殺過程中破除內心迷惘與所有不被信任的因素,形成一個勇敢面對過去的完整角色成長,但電影不但沒這麼做,反而還在其中忽然異想天開的把殺人犯來源引導至受到創校校長「黑魔法」控制,似乎想以此呈現部分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男性沙文主義,只不過沒有一個好故事,背後想講什麼想都沒有任何意義。
⠀
整體而言,只能說《黑色聖誕節》無論是恐怖、懸疑、血腥、聖誕節要什麼沒有什麼,剩下與其說是要男女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倒不如是拚盡全力呈現男女之間的仇恨。今天稍微看了一下影評與網友的評價,果不其然惡評如潮,我想除了後悔之外,一部真正優秀的恐怖片該具備何種條件,都是看完《黑色聖誕節》唯一能讓我們思考的事物。
⠀
#BlackChristmas #BlackChristmas2019 #蘇菲亞塔卡爾 #SophiaTakal #凱瑞艾文斯 #CaryElwes #愛莫根波茲 #ImogenPoots #艾莉絲夏儂 #AleyseShannon #布蘭特妮奧格雷迪 #BrittanyOGrady #莉莉唐諾休 #LilyDonoghue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約翰亞當斯名言 在 黃傑龍 Simon - 窮富翁 好人好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已經很不想講政治, 政治太黑暗, 是徹底的魔域。 能夠進入這魔域的,要不你是惡魔, 要不你是大菩薩(有那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嘅氣概)。 不過這幾天在美國發生的「國會山事件」,可能是過去200年對人類政治發展最重大的事件,稍為參與一下講幾句,應該都唔算好過分?
見到美國這個情況,有些人如獲至寶,有些人目定口呆,好自然無論你係支持還是反對西方民主制度的人,都會善意或惡意問:「民主到底係點樣嘅一回事? 」 其實民主從來都唔係一個已經有答案嘅真理,然後睇邊個做得啱。 民主同埋自由從來都唔係一個僵化嘅概念,從來都係從人民實踐之中摸索出來的。 關鍵在於摸索之中發生的所有事都要從中去反思、爭辯、論證、甚至批判,唯一的目的就是令到國家更加富強,人民更加幸福,整體人類走向更高的文明。
我講乜都係廢話因為我只係一個蟻民,以下我抄襲左一段美國開國元勛對法國大革命的爭辯,容許這些爭辯的地方應該就可以被理解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度吧?
#18世紀下半葉的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是一場「姊妹革命」,所以當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消息傳到美國之後,美國國父們立刻對怎麼看這場革命產生了分歧,甚至還為此掰了交情。
比如華盛頓的副總統、同時也是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就對法國當時發生的事情嗤之以鼻。他認為這就是一幫烏合之眾闖進國家中樞,試圖染指他們根本無力操控的國家權力。所以亞當斯的名言是「民主制度從不會長久,它很快就會浪費、耗盡並謀殺自己,從來沒有一個民主國家不是死於自殺的。」
但亞當斯的這種說法,遭遇了另一位美國國父:傑斐遜的反對。此時當時任華盛頓的國務卿並且後來成為了第三任美國總統,傑斐遜就認為法國當時正在發生的暴力革命非常正確,願意流血的民眾,就是有推翻暴政的權力,他的名言是:「自由之樹,必須用愛國者的鮮血澆灌以保常青。」傑斐遜甚至主張美國每隔幾十年就應該來一次暴力革命,以保證美國的制度不至於敗壞。#
這兩人的思路是如此南轅北轍,但他們兩位都是美國國父級的人物,都是民主建立的偉人。 我想關鍵就係他們都沒有嘗試把對方滅聲,繼續通過實踐去建立屬於他們國家的民主制度。
約翰亞當斯名言 在 羅致政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到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近日成為好幾個重要國際媒體的封面或頭版人物,想起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的名言,
“如果您的行動激發他人更多的夢想,學習更多,做更多並變得更多,那麼您就是領導者。”
"If your actions inspire others to dream more, learn more, do more and become more, you are a leader."
- John Quincy Adams
約翰亞當斯名言 在 竹軒的理財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一本令我相見恨晚的好書。
作者傑瑞‧穆勒(Jerry Z. Muller)是歷史學教授。
歷史學專家通常都極度重視所謂原因例如遠因近因,最簡單就是大家上學讀到黃巾之亂,課本會告訴你發生的遠因是什麼,近因是什麼等等,接下來就要背誦考試。
#問題有人質疑過這個真的正確嗎?
#所謂各種發生的原因說穿的就是事後諸葛
#實際上一點意義也沒有
傑瑞‧穆勒教授則是反常的告訴你:
#大部份數據都被扭曲濫用
#並且扭曲了真實
不可否認的,這是一本比較有深度的書籍。
#相當適合喜歡思考的朋友閱讀。
#或是想要開拓不同的視界朋友。
本書幾乎就是塔雷伯「不確定五部曲」的最佳佐證書籍。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告訴大家,我們身處的社會是個隨機且不確定性的。#當然商業與金融世界也是如此
既然整個世界是不確定性的,那如何預測呢?
#無法預測的世界
#用來預測的數據當然有誤
好了,經過塔雷伯我們知道世界無法用數據預測。但我們大腦卻喜歡預測喜歡數據。
《投資進化論》作者傑森.茲威格先生告訴我們:「大腦有一個反映性頭腦」,這個頭腦特愛數據與分析,試圖在一堆數據中找出答案,並且自詡是最理性客觀的一面。
#可惜會見樹不見林
#並且常常被誤導到另一個錯誤的方向
#華爾街最不缺的就是數據
於是傑瑞‧穆勒教授在《失控的數據》告訴我們:
1️⃣我們喜歡不自主的衡量最簡單的項目:於是我看到一群可笑的投資大眾,艱辛萬難的選股工程居然只願意相信殖利率。
2️⃣衡量投入而非結果:這使得許多公司甚至政府的決策出偏差,常常為了衡量投入大量金額,而非在乎結果。投資人也常常為了衡量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樂此不疲(稱之為繳學費),而忽略本身一敗塗地的績效。
3️⃣因為標準化降低品質:服務業為例,為了提高績效業績,常常強迫員工推銷產品,忽略服務顧客品質。推銷第一名被嘉獎,真誠服務客人的員工可能因為績效低落而被處罰。
4️⃣美化方式來操控指標。
5️⃣降低標準改善數據。
6️⃣作弊。
以上三點我以兩位大師金句註解:
#只要是數據都可以被任意改變 《國富論》亞當·斯密
#量化數據最多只是反映真實的蒼白倒影 《指數化投資之父》約翰·柏格
就理財財經來說:
這是一本主動投資者不願意推薦的書籍,因為每個章節都在告訴他們:「你們信任的指標與數據有問題。」
對於被動投資者而言,這本書可以增加你的信心與知識。讓你知道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因此看似無腦的跟隨市場動次才是上上之策
#因為世界上所有量化的東西都未必是真實
最後引用一個不知道是誰的名言做結論(我記得不是愛因斯坦說的):
#並不是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算得出來
#也不是每一件算得出來的事情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