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約定俗成的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約定俗成的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約定俗成的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約定俗成的例子產品中有4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王秋陽老師的日語教室-秋日和風讀書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舊文分享 看到有同好在社團詢問,稱呼一個人「大哥」,除了「あにき」之外還有什麼說法。這就讓我想起了,可能是我多年受到日本文化薰陶的關係,我非常討厭別人叫我「帥哥」,我覺得這種稱呼有點輕浮而讓人感覺不舒服。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不代表社會上的一般看法。 然後,我的職業病又犯了,又雞婆的想多說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Topaau土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落街睇戲、落街食飯、落街跑步、落街買菜…是香港人的生活日常,經常將「落街乜乜乜」掛在嘴邊。我們為何不說「落道」、「落巷」、「落路」、「落里」…非說「落街」不可? 原來一切源於開埠後的港英時代,據悉開埠前的街道規劃並不完善,路面不平之餘,道與道之間也錯綜複雜,無法跟現時 4500 條街道的完備道路網絡...

約定俗成的例子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3 01:36:59

2014年舊文一篇 ############ [經一佔,長七智。光明磊落地……] 10月,一個對我意義甚深的月份,因為我生日(但過咗,不要跟我唱生日歌)。 2014年10月,意義仲深,因為佔中(但傳說中的佔中根本從沒發生),令我學到好多。 .我覺得大了一歲的自己明顯醒咗 如果經一事真的會長一智,大一...

約定俗成的例子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3 04:23:29

經一佔,長七智。光明磊落地…… 10月,一個對我意義甚深的月份,因為我生日(但過咗,不要跟我唱生日歌)。 2014年10月,意義仲深,因為佔中(但傳說中的佔中根本從沒發生),令我學到好多。 .我覺得大了一歲的自己明顯醒咗 如果經一事真的會長一智,大一歲也應該長啲智。但,Sorry囉,我們都有一個錯誤...

  • 約定俗成的例子 在 王秋陽老師的日語教室-秋日和風讀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7 11:08:32
    有 306 人按讚

    舊文分享<稱謂問題>

    看到有同好在社團詢問,稱呼一個人「大哥」,除了「あにき」之外還有什麼說法。這就讓我想起了,可能是我多年受到日本文化薰陶的關係,我非常討厭別人叫我「帥哥」,我覺得這種稱呼有點輕浮而讓人感覺不舒服。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不代表社會上的一般看法。

    然後,我的職業病又犯了,又雞婆的想多說兩句。

    有時候,問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當然,也許是出於對日台(日華)之間文化差異的不理解,這點無可厚非也無須苛責。但背景如果不說明一下,終究還是不曉得問題出在哪裡。像是「稱謂」的用法,在社會上是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跟每個社會文化的約定俗成,有很深的連結。學習外語時下意識地用自身的文化經歷去套用在外語學習上,這是我們經常會犯的錯誤。

    譬如,對親戚或家人打招呼時,我們通常會把「稱謂」(稱呼)掛在嘴上。到舅舅家去拜訪時,進門看見舅舅要打招呼,一定會開口說「舅舅」,這一聲「舅舅」不但確定了彼此之間的親屬關係,也是華人的一種既有的打招呼方式。但是對比日本社會的這種場合,一般是不會用「おじさん」來打招呼的,除非是舅舅沒看到我,才會用「おじさん」來呼喊舅舅引起他注意,而如果跟舅舅已經面對面,通常就只會說「こんにちは」,而不會再加上「おじさん」。

    推衍到外人也是,我們在路上向他人問路,首先都會用稱謂當做發語詞,最常用的就是「先生」、「小姐」,再來有可能是「這位大哥」、「阿伯」、「阿桑」等等。但日文頂多就是用個「すみません」,而不會再特別加上稱謂,更別說如果你口稱「おじさん」、「おばさん」,我想即使是小孩也會招人白眼的吧。並且在學校當中也是如此,我們都是「校長好」、「老師好」、「同學們好」,一定要加上稱謂來確認彼此身分再「問好」,而日本則是看場合,不一定要加上稱謂。

    當然,在日本向人打招呼是否加上稱謂這個問題,要做過調查才能清楚明白,但就我的體驗而言,一般是不加稱謂的情況比較多,而且通常也是不加稱謂會比較自然。而反觀中文,正式的打招呼方式是必定要加上稱謂,這也許有例外,但是一般社會上的認知是加上稱謂的打招呼方式是被視為有教養、有禮貌的。

    至於「哥哥」的稱謂,在日文當中一般最正式的說法是「お兄さん」(尊稱)跟「兄(あに)」(謙稱),再來有可能是「にいさん」、「おにいちゃん」、「あんちゃん」、「あにき」、「にいに」等等按照年齡、地域或家庭習慣而有不同的暱稱。但這些稱呼都是對內的,對外不會使用。所以我們在外面問路時會說的「大哥,請問一下」,如果翻成日文,大概就只能用「すみません」一詞來表現。如果說使用「あにき、ちょっと聞きます」來問路,恐怕大多數聽到的日本人都會臉上一陣錯愕。而日本除了黑道之外,應該是沒有人會稱呼不認識的人為「あにき」的吧。另外,如果是小混混,也許會用「おい、そこのにいちゃんよ」(喂,那邊的小哥啊)來叫喚他人,但這些都是不良的例子,無法應用在正常的日文對話當中。

    當然,以上的看法純粹只是我的個人看法,很多地方都有漏洞而不甚嚴謹,而各位就只要當做是茶餘飯後的閒談看看就好。

  • 約定俗成的例子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16 07:44:20
    有 3,429 人按讚

    在前一天的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上,中視的記者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指揮中心有沒有考慮國內統一叫新冠肺炎,而不是武漢肺炎等其他歧視性的字眼?」

    我有些朋友覺得,中視記者大概是問到沒東西可問了,還是純粹是程度太差,才會冒出這種「無關緊要」的問題。

    而我告訴他們,這個問題一點都不是「無關緊要」,反而,它是中華共產秩序顛覆世界的一個起始點。大風起於浮萍之末,如果不從小地方開始注意的話,很容易整個被滲透而自己還不知道。

    在這裡我不禁要佩服上世紀的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他對於共產主義的本質有著透徹的瞭解,而把畢生功力濃縮在一本,篇幅不算大,但字字令人觸目驚心的《一九八四》這本小說。

    《一九八四》一書裡面,描述了一種概念,叫做「新語(newspeak)」。「新語」是把「舊語(oldspeak)」,也就是我們平常熟用的英語,加以刪減、重新定義語詞,並且把一些舊語中微言大義、雙關婉轉的部份都給排除掉,只剩下老大哥允許使用的狹窄概念。

    歐威爾認為,語言是人類思想過程中必經的媒介。人們很難去思考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東西。也因此,把字詞的數目刪減、把字詞的定義窄化,實際上也就是在限縮人類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你難道不明白,新語的的目的就是要要縮小思想的範圍?最後我們要使得大家不可能思想犯罪,因為沒有詞彙可以表達。必須的詞彙,就簡化為一個詞,並嚴格控制其含義,刪除一切附帶的意象......詞彙越來越少,思想的範圍就越來越小。沒有人可以有理由或藉口思想犯罪。」-麥賽斯,真理部研究員,《一九八四》
    ​​
    而把人們約定俗成的字詞,用官方強制的手段改變掉,人們對該事物的看法,也會有著微妙的改變。《一九八四》中就提到了一個例子,真理部把「勞改營(labor camp)」改成「喜樂營(joy camp)」。

    一開始,人們還沒淡忘「舊語」的時候,還能夠理解「喜樂」的名字和「勞改」的實質當中的落差。但過了一、兩代人以後,人們淡忘了「勞改」的概念;反正一般人也沒接觸過,只能從真理部論述的字面上去理解,久而久之人們還真覺得,去「喜樂營」裡面真的是為了「享受重生的喜樂」,當然也就無從培養抗議的意識了。

    回到現實世界。中共政權,是集華國數千年「外儒內法」權術、馬列共產主義理論、現代大眾傳媒與社群網絡的技術,於一身的邪惡之菁華。中共當然談不上給人類輸出新的秩序,但在影響輿論、操控思想、分化人心的技巧上,是青出於藍、空前未有的。

    借鑑喬治.歐威爾的遠見,我們不難知道,這是中共政權的「新語工程」:透過各種威脅利誘的方式,在全世界的主流媒體上,撲滅「武漢肺炎」、「中國病毒」的詞句,取代以「新冠肺炎」這種不痛不癢的表達方式。

    這種事情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十七年前肺炎疫情從廣東爆發之際,中國在WHO便極力運作,把「廣東」的字眼從相關的官方文稿中拿掉。美國的生態學者、專精於病毒傳播研究的Rob Wallace教授,便痛批WHO此舉,把病毒的傳播與中國廣東「去連結」,讓社會大眾淡忘了「病毒是由廣東的大型雞鴨養殖場散播開來」的事實。而人們追究一件事情的專注度、毅力與警覺心,都是隨著時間消逝的;再不用「語言」的方式去不斷提醒人們這件事情的話,新一波的人類危機,勢必會在人類的輕忽淡忘之中,再一次從中國爆發。

    川普直截了當地丟出「中國病毒(China Virus)」的詞眼,雖然粗魯不文,但它提醒了世人:問題來自中國、責任追究必須上溯到中國。不意外地,川普此舉被很多自視甚高、關注政治正確遠超過事物本質的姿勢份子們,戴上了「粗鄙」、「歧視」、「選舉考量」等種種大帽子。而亟亟於籠絡知識份子的拜登政府,也不意外地跟著他們的口徑,去打壓川普的語言。

    這真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姿勢份子們關注政治正確遠超過事物的本質,在「反歧視」、「尊重科學」等符號當中打轉,這樣的心態恰恰好被中共充份利用,作為轉移焦點與淡化究責的「新語工程」的一部份。言必稱公平正義的姿勢份子們,被世界上最不公平最不正義的政權,給當作槍來使。
    ​​
    而國民黨與馬英九等人,心甘情願地為中共擔任大外宣的馬前卒,為「新語工程」做外圍工作。在我看來,這些人跟《一九八四》裡面那些領著微薄的薪水、每天埋首几案做著泯滅人性的工作的「真理部研究員」們差不多。新語的最終解釋權,當然輪不到這些外圍人士來話事;國民黨這些人自甘墮落,注定是要成為行為骯髒、報酬可憐的外圍人士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對抗中共政權處心積慮推動的這種「新語工程」呢?

    我認為陳時中講得非常好的一點,就是他把「學名」和「俗名」這兩個概念分開來。「學名」的部份,台灣的技術官僚必須與世界配合,既然WHO都定調了,防疫中心也只能跟著WHO走。

    陳時中也強調,台灣是民主國家,對於民間約定成俗的言語,政府與指揮中心沒有意見,也沒有理由去強制統一口徑。

    一般世俗大眾,政府不但不能強制,而且要鼓勵人們使用自己的語言,把語言的多元性最大化。這才是喬治.歐威爾提出「新語」這個概念的真義。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物,就像「舊語」並不是哪個救世主、神仙還是皇帝強制規範出來的東西,而是一個民族的凡夫俗子們,自然迭代發展出來的結果。最大化地保留世俗語言,就是最大化地保留人們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而人類的天性是追求真實的,堅持保護言論自由、解放人們的語言,就是解放人們追求真實、追究責任的能力。

    台灣民間堅持使用「武漢肺炎」一詞,這是一種有效的反制手段。人家中共愈想要淡化,台灣就得愈堅持記憶。雖然在全世界都只想打迷糊仗的時候,台灣這樣的堅持顯得十分孤獨,但這種孤獨感,讓我們保持清醒,對台灣是很有益的。

  • 約定俗成的例子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25 20:30:33
    有 77 人按讚

    「 loop 」這個字,台灣和美國認知大不同!

    在台灣,不知是約定俗成還是什麼原因,很多人以為 loop 在 email 的用法是指「把某個人加到信件的副本欄位」,尤其是開會中常聽到「以後這件事,也要把大衛、瑪麗加到 loop」或是「這件事記得 loop 我」;又或者是某人覺得自己的工作可能會受影響,於是要求寄件者日後要「keep me in the loop」,希望收到這「主旨(subject)」下所有往返的信件。

    但事實上,美國人對這句 Keep me in the loop 的用法並不是指在 email 把某人加入副本,如果有人對你說 Please keep me in the loop. ,指的不止所有往返的信件,甚至包括對客戶做簡報、部門召開的產品會議、媒體記者安排、或老闆召見等等都要知道,總之,就是要掌握「所有」最新狀況。

    參考線上 the free dictionary 字典對片語 Keep (someone) in the loop 的解釋:

    To keep someone informed about and/or involved in something, such as a plan or project, especially that which involves or pertains to a specific group.

    那麼回過頭來,如果就只是希望別人把自己 #加在信件裡,不要漏掉單純就「這個主旨」底下的任何信件,就可以用 copy 這個字,等於 c.c (carbon copy)當動詞用,舉幾個例子:

    1 Can you copy me on that?
    2 Please copy me that email as well.
    3 Just copy David in on your email to Mr. Smith.
    4 I’ll copy you in on the updates next time.

    很多來上 #商務Email的結構化寫作法 的同學常會提到有「#用字不精準」的困擾,我的建議:#寄件者自己要先搞清楚究竟要表達什麼,在還沒打下任何英文字之前,問自己對方真正需要知道的是什麼、該做到的又是什麼,如果只是相關但非關鍵決策者,那麼 copy 對方就夠了,但如果事關重大,對方需要有 #全面 的了解,那麼就該用 Keep someone in the loop 這個片語,意思有傳到位,才能叫「準」。

    還想知道更多精準傳遞訊息的方法嗎?😎
    歡迎參考【大人學英文:商務Email的結構化寫作法】
    >>https://bit.ly/3l3es7U

    這堂課中,會讓大家掌握商務書信寫作的基本架構,搭配各種好用的寫作工具(輔助字彙、篩選句型、即時翻譯的線上資源),以高效率的方式提升書信的質與量,讓寫英文信不再成為痛苦煎熬,而是成就感的來源與專業的展現!

  • 約定俗成的例子 在 Topaau土炮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8-05 18:00:09

    落街睇戲、落街食飯、落街跑步、落街買菜…是香港人的生活日常,經常將「落街乜乜乜」掛在嘴邊。我們為何不說「落道」、「落巷」、「落路」、「落里」…非說「落街」不可? 原來一切源於開埠後的港英時代,據悉開埠前的街道規劃並不完善,路面不平之餘,道與道之間也錯綜複雜,無法跟現時 4500 條街道的完備道路網絡比擬,港英政府最初由中、上環開始作城市規劃,逐步為市民修路建街。為了統一街道標準,市政局遴選街名委員會於 1963 年正式把「街」定義為:市區樓宇前面道路;「道」定義為:市區大路或新界大路。從此,「街」在港人心中泛指屋企樓下的行人道,久而久之「落街乜乜乜」成為約定俗成的港式俚語。

    普遍來說,「道」比「街」長,如:北接太子南臨尖沙咀的彌敦道長 3.6 公里、貫穿中環心臟地帶的干諾道長 3.5 公里、始於灣仔東接維園的告士打道長 2.2 公里;至於街,普遍較短,即使是橫跨深水埗太子的汝州街,也只得 960 米、東接窩打老道西接渡船街的登打士街只有 670 米,像白楊街般僅有數百米的街⋯更是不勝枚舉。不過,仍有街比道長的特別例子,如:界限街比梳士巴利道長 0.8 公里、亞皆老街比德輔道中長 1.3 公里、基隆街比金馬倫道長 600 米等。

    #道 #街 #彌敦道 #告士打道 #界限街 #梳士巴利道 #亞皆老街 #落街迷思

    ==============================
    土炮好片,馬上訂閱YouTube: http://bit.ly/2H7BpYW
    ==============================
    如有各區好人好事、小店情味故事、本地攝影作品、社區有趣大小事等等,歡迎Inbox土炮報料,有機會在專頁上刊登!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