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有個特愛惡作劇的人, 大家非但不討厭他, 還推崇了幾百世, 現代還有以他為名的小行星?! 大家認識嗎?
這個神奇人物生在中古世紀的德國北部, 姓 Eulespiegel, 名 Till, 用中文念出來就是: 提爾. 歐伊倫史比格。不過我們可以破例用他的姓直譯, 就是 "貓頭鷹鏡子"。 (五...
在德國有個特愛惡作劇的人, 大家非但不討厭他, 還推崇了幾百世, 現代還有以他為名的小行星?! 大家認識嗎?
這個神奇人物生在中古世紀的德國北部, 姓 Eulespiegel, 名 Till, 用中文念出來就是: 提爾. 歐伊倫史比格。不過我們可以破例用他的姓直譯, 就是 "貓頭鷹鏡子"。 (五個字並沒有比六個短多少好嗎)
話說, 貓頭鷹鏡子呢, 在當時是個公認的蠢蛋, 他特別沒有領悟言外之意的能力, 人家說了個俗話諺語, 他就跟著照做。例如, 人家說 “五十步笑百步” 他就會走個五十步然後狂笑個一百步。又或, 人家說 “你怎麼鬧了個雞飛狗跳” 他可能就會去找來雞和狗讓牠們又飛又跳才要作罷。
總之, 就是一個做了五件事情會讓大家搖頭六次的那種人。
不過實際上他都是故意的。他故意假裝無法解讀別人說的話而來讓大家看看自己說出來的跟做的是怎樣的不同。而因為這個人惡作劇也太多太有名, 最後還有人實際將這些 “事蹟” 記錄下來, 流傳後世的書本還得到全球翻譯的機會。你們相信嗎? 聽說至少有280個語言的翻譯版本。
我當然是半個都沒有看過。第一次看到這張郵票還覺得莫名其妙, 除了問號沒有其他的想法: 遇過小強郵票已經很可怕, 這張郵票上面有米田共耶!! 這樣的人物可以流傳五百年, 被用在郵票上面紀念?! 完全就跟小強郵票一樣無解呀!!!!!!!!!
查完資料發現這個人光是名字就很有事。
我們就不討論字源了, 他的名字不論是哪種德語都是 “貓頭鷹” 和 “鏡子” 的合體。貓頭鷹自古就是智慧的象徵, 用鏡子照會有反義, 所以這名字就是將自以為的智慧反轉, 你自己為很聰明, 可是實際上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透過這個鏡子你可以看到真相。
這個名字在德國各地方言的念法卻又可以是 “擦屁股”, 但實際德文的 “替人擦屁股” 是比較類似英文的 “舔屁屁” 和中文的 “吃ㄕˇ ” 這樣的意思。例如, 如果別人要你掃廁所五個禮拜, 你就可以不爽地告訴他 “要我掃?! 你吃ㄕˇ吧!” (好糟糕, 我這篇怎麼都是這些字眼)
還發現他因為是個太搞笑的丑角, 所以後世只要和丑角有關的故事都會以他的形象來做造型。他的頭上戴著擁有多個尖角, 角頂還有鈴鐺的那種帽子, 衣服是條紋的圖案, 穿著奇妙的鞋。
嘉年華會或者任何民間丑角造型都是長這個樣子。
而這個人的名稱已經是惡作劇的代名詞 → Eulenspiegelei。(如果你要直譯成 "貓頭鷹煎蛋" 我可不會理你唷!) 若說有人正在 “玩貓頭鷹鏡子的戲碼”, 就表示他在期望事情會變好。
他的博物館有至少三個, 雕像噴泉或者任何紀念的石碑至少有十幾個, 跟他有關的郵票已經出現兩次, 還有自己的紀念銀幣, 以及不曉得多少個周邊商品。歌頌他的至少有五個戲劇, 三個交響樂, 三個歌劇, 將近十個電影。最近最近最近的是三十年前發現的一顆藏在射手座裡面, 位在冥王星附近的小行星, 序號 55749, 發現者德國人Freimut Börngen 特別將它命名為 “貓頭鷹鏡子”。
惡作劇也可以得到這麼多的愛戴, 你們都沒有想到吧?
那他到底有哪些惡作劇呢? 下面來說個只有淺淺的 “玩笑” 等級的。
話說, 當時鄉人受不了貓頭鷹鏡子每次都對, 覺得一定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好, 來跟他用一千個金幣打賭說絕對沒有辦法教驢子讀書。
貓頭鷹鏡子接受了這個挑戰, 不過他跟對方說他需要二十年的時間。鄉民也覺得這樣是合理的, 畢竟是個動物嘛!! 而這個金幣呢, 要分期付款, 頭期款先付五百, 等到成功之後再拿另外的五百。對方也接受了。
拿了錢之後貓頭鷹鏡子就開始訓練。他拿了很大一本書, 就放在飼料盒的上面, 然後在每一頁之間藏了穀粒, 這樣驢子為了要吃就得用嘴去翻頁找穀粒。過了一個禮拜之後驢子訓練有素, 知道翻頁就可以吃到飼料。
好啦, 貓頭鷹鏡子馬上就讓大家都來驢廄參觀, 看看驢子七天之內學到了什麼。他一樣將大大本的書放在飼料盒上, 不過這次在書頁間一粒穀子都沒放。而餓了一整天的驢子看到書就開始翻頁找飼料, 沒多久就翻完了書, 肚子餓大喊著 “ i - a - i - a ” (德國都說驢子是這樣叫的)。貓頭鷹鏡子馬上跟大家宣布 “大家聽到沒?這個禮拜牠學會說 i 和 a, 我們明天開始學 u 和 o ”。
說到這裡鄉民又發現自己被打臉了, 於是這個打賭就又不了了之了。
貓頭鷹鏡子再度成功騙倒鄉民!!!(拍拍手)(微笑, 揮手, 鞠躬, 下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那就是 ….. 德國人真的是個奇妙的民族。(無誤)
故事說到這裡, 部長的介紹也說完了。下台一鞠躬, 謝謝大家收看, 喜歡這次郵票的故事請給我五百金幣。(喂
#郵票的故事 #貓頭鷹鏡子 #郵票收藏 #德國郵票 #Eulenspiegel #briefmarken #stampcollection
#postalstamps
紀念英文名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孩直接叫父母的名字,你能接受嗎?】
延續前幾天關於稱謂的話題
在明白稱謂不過是個代名詞
以及隱藏在稱謂當中的權力、責任與期待後
我不禁問自己:
「那我可以接受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嗎?」
坦白說,當我開始想像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時
我的確有被冒犯的感覺
甚至覺得怎麼可以沒大沒小
但我也明白這樣的感受
來自於長期被教育下的結果
就像有一道封印刻在腦中,跟你說不可以這樣
或是應該要那樣,但,真相與真理是什麼?
這讓我想到另一則故事
「有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
雖然窮,但一家人非常的相親相愛
每天粗茶淡飯卻過得很幸福
母親每週都會預備一頓豐盛的餐點
而餐桌上都會有一條新鮮又肥嫩的魚
開動後,母親總是先將魚頭夾進自己的碗裡
孩子們以為母親愛吃魚頭
還會主動幫忙夾魚頭給母親
母親只是笑笑地說謝謝
後來孩子們長大了
因著努力的學習與打拼而有一番成就
生活品質相對也改善許多
孩子們紀念著母親一直以來的付出
於是準備了豐盛的一桌菜來招待母親
其中有一鍋滿滿的魚頭,是為母親特別預備的
而當這一鍋魚頭端到母親面前時
母親的表情非常錯愕,大家感到疑惑
在孩子們的詢問下才知道
原來母親並不愛吃魚頭
而是為了將魚肉留給孩子們
選擇先將肉少刺多的魚頭吃掉」
這個故事提醒了我
我的想法與認知不一定完全正確
如同聖經裡說的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
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 哥林多前書 8:2
蘇格拉底也說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我很喜歡去質疑自己原有的想法與觀點
並且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微調甚至是修正
拉回小孩直呼成人名字這件事
在我原有的觀點中
直接稱呼比自己年長對象的姓名
就等同於沒禮貌、沒教養
就連我的舅舅一直以來都表示
可以叫他的英文名字就好
我也從來「不敢」這樣叫,還是以舅舅稱呼他
深深刻印在腦中的觀點與認知限制了我的行動
階級制度、縱向關係,以及人有長幼尊卑之分
已烙印在我的生命裡
當我擁有這樣的觀點
我就無法落實真正的平等在親子關係中
要突破,就需要有新觀點的加入
與舊觀點碰撞激起火花,最後整合成新的方向
我想起有認識一對母女,他們一同都在教會服事
女兒也都是直接叫媽媽的英文名字
會覺得沒禮貌嗎?
完全不會! 反而覺得還隔外的親切零距離
同時也想到國外很多家庭成員
也會直接以名字稱呼彼此
所以這件事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完全是跟文化和習慣有關
再來探討那被冒犯的感受來自於何處?
以下為我腦中各種想法進行辯論的小劇場🧕🏻🆚👸🏻
🧕🏻「被冒犯是因為被小孩叫名字感覺不被尊重」
👸🏻「不被尊重的感受來自於什麼樣的觀點?」
🧕🏻「因為我比較大,在家中地位比較高
所以需要被尊重」
👸🏻「所以小孩比較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嗎?」
🧕🏻「話不能這樣說,這是兩件事」
👸🏻「所以你覺得小孩叫你的名字
會帶給你威脅是嗎?」
🧕🏻「是的」
👸🏻「威脅到你的什麼呢?」
🧕🏻「權威」
👸🏻「所以小孩叫你的名字
會讓你有被降階的感覺是嗎?」
🧕🏻「好像是」
👸🏻「降階不好嗎?」
🧕🏻「人都想往高處爬阿,當然希望自己擁有權威」
👸🏻「不過往下走一步
就能與孩子站在平行的位置」
也能與孩子更靠近、更親密」
🧕🏻「好像也是」
👸🏻「放棄權威不容易
但能換得與孩子更多的連結
你,願意嗎?」
當我突破心防的封印
(這時好想學庫洛魔法使大喊:封印解除!)
再次想像小孩叫我名字時
那種被冒犯與不舒服的感覺就消失了
於是,身為實踐派的我當然展開行動
👩🏻「從今天開始,你們可以叫我瑋玲喔!」
🧒🏻「媽媽」
👧🏻「瑋玲」
👩🏻「恩,要叫媽媽或叫瑋玲都可以」
🧒🏻「媽媽」
👧🏻「瑋玲」
喬伊一開始完全不敢叫我的名字
只有在玩遊戲時敢 (老師點名學生的遊戲)
而唯可完全沒障礙,叫得非常的順口
我從一開始的接受,到現在能享受
喜歡孩子叫我名字的那份親暱感
也覺得自己好像變年輕了 (誤)
解除封印讓我感覺很自在也很自由
同時孩子們還是最喜歡叫我媽媽
稱謂不再是枷鎖,而是重新連結
脫去當中的權威,回歸為那份獨有的關係
「媽媽,是專屬於我的代名詞
也代表著無人可取代的身分」
稱謂沒有不好,只需要重新檢視
讓稱謂沒有束縛,只有歸屬❤️
紀念英文名詞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總之,蔡政府玩過火玩嗨了,後果自然必須負責,美國若強打台灣牌以反中制中,最後獨的盡頭就是統,是被動被統,不是主動的統,屆時台灣現狀改變,經濟蕭條民生凋蔽,年輕人被迫上戰場,和平無法獲得同時,我們再來珍惜今日台灣所擁有的一切,就已經來不及了。蔡政府豁出去不要命式的衝撞,不是勇敢而是莽撞,蔡政府無懼中共百年拼命生事,轉移施政無能,掩蓋疫苗問題真相,製造衝突只會加深彼此的裂痕到難以修補的地步。>
添亂往往是轉移焦點,掩蓋不堪。正當台灣疫情又因機師 #防疫 不確實而產生破口之際,眼看外界咎責聲音越來越大,病毒變種,疫苗不足,防疫又有缺口。因此,蔡政府在 #意識形態 和 #兩岸對立 上再度賣力加碼演出。
蔡政府這次以英文正是注明「TAIWAN NATIONAL DAY 2021」(台灣國慶日2021)#取代中華民國國慶,這種公開 #台獨 宣示動作,既是首度出現,也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在兩岸關係上豁出去了,自恃有美國等國際力量的支持,不惜大搞意識形態動作來掩飾防疫與拚經濟的無能。
另外,#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也公布 #中正紀念堂 轉型方案,將以「反省威權歷史公園」主軸轉型,改造園區成為歷史教育素材,並提出大廳 #蔣中正 #銅像 應予移除、堂體功能及外觀應予改造等處置措施。
蔡英文這些政治小動作,在名詞和文字上玩 #去中國化 與 #去中華化,讓人覺得只敢玩小動作,蔡政府若真帶種,可以公開建立台灣國;蔡政府已經不是切香腸式的試探,而是不折不扣挑釁及玩這些改變不了自己的無聊動作。
無論蔡政府未來還要搞 #修憲 動作,或是 #正名制憲 的挑釁舉動,蔡英文都可以請教前總統陳水扁,看看這樣的國際環境下玩得起來嗎?蔡政府這些動作只會讓 #兩岸民心 更將反感仇視,台灣內部朝野間變得更對立,無論台灣內部或兩岸將永無寧日,永遠無法和解共生。
紀念英文名詞 在 CrazyMama 窺機媽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海景第一排,大阪老楊的日本觀】
Week47:黃金週(ゴールデンウィーク)
各位好,我是大阪老楊。上週跟大家談到了「五月病」,這星期就來說說,每年4月底日本最大的休假週-「黃金週(Golden week)」。
每一年的黃金週日期都不太一樣,不過自2007年開始,大致是如下列的日期。就看第一天的昭和之日是星期幾,來決定之後的排列順序。
4/29(木) 昭和の日(昭和之日)
4/30(金) 平日
5/1(土) 休日(休假日)(或勞動節)
5/2(日) 休日(休假日)
5/3(月) 憲法記念日
5/4(火) みどりの日(綠之日)
5/5(水) こどもの日(兒童節)
5/6(木) 平日
5/7(金) 平日
5/8(土) 休日(休假日)
5/9(日) 休日(休假日)
為什麼要強調在2007年後才是這樣子的組合呢?因為老楊在日本讀書時的黃金週,就沒有像「昭和之日」這樣的稱呼,當時的4/29則是目前5/4稱呼的「綠之日」。直到2005年修法通過,才把「綠之日」搬家,搬到本來就是放假日的5/4。而原來的4/29則變更為紀念勤勉復興國家的昭和時期的「昭和之日」。
而日本的5月連休,則是在1948年就訂下來了。1948年,日本頒布了「國民祝日相關法」又稱「祝日法」。把自1927年以來的「休日法」作了一次修正,並修改了一些節日的名稱直到現在。比照台灣的話,就像是「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只是法律的位階差很多,法律可是比辦法高了幾階啊。
而「ゴールデンウィーク(Golden week)」這個名稱,則是在1951年才開始流傳的。大映電影公司(現在的角川),當年有一部電影「自由學校」在這個休假週大賣座,並創下大映創社以來最高的票房紀錄,所以當時的總經理-松山英夫就用這個和製英文當作宣傳口號。才會沿用至今。
最有趣的是,像是NHK或一些無線電視台以及報紙,因為這個名詞有「廣告宣傳」之嫌,所以都用「(春天的)大型連休」來稱呼黃金週。這也未免太矯枉過正了吧!
在日本生活時,還真的蠻期待黃金週的到來。除了放假之外,還會有許多活動也會辦在這個時候。不過我也是沒有在黃金週時段去到外縣市旅遊,因為住宿真的太貴了。所以也算是很早就知道這段時間在日本旅遊,真的貴翻天。所以進入旅行業後,才能告誡客人,千萬不要在這時候「找麻煩」!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日本政府也大聲疾呼,拜託大家不要到處玩啊!
本週談談「黃金週」。如果喜歡我的文章,也請多多按讚、分享及留言喔。我是大阪老楊,下週再見!
#日本 #黃金週 #昭和 #生活 #電影 #祝日 #放假 #大阪老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