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系統分析與設計考古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系統分析與設計考古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系統分析與設計考古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系統分析與設計考古題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巫師地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彙整109指考地理評論] #地理教育 各個地理老師們的看法: 全國教師會解題團隊表示,今年地理題目取材多樣,結合生活情境,包括商店選址、清真商品、梵谷名畫、北海道雪祭、問卷設計方法、太平洋海洋垃圾渦流、GIS行車導航系統、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災害地景影像判讀、移民議題等。 麗山高中教師廖偉國、...

系統分析與設計考古題 在 Spark Light 工作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1:21:35

|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如何選擇補習班 📍|前情提要| ▫️開學後,面對明顯比國中更艱深的高中課業,新生們可能會因不知所措,而尋求補習班協助;剛選完組並重新分班的高二生,或許無法適應新科任老師的教學模式,所以希望藉由補習來提升學業表現;逼近的大考使高三生需要進行高效率學...

  • 系統分析與設計考古題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5 18:25:47
    有 149 人按讚

    [彙整109指考地理評論] #地理教育

    各個地理老師們的看法:

    全國教師會解題團隊表示,今年地理題目取材多樣,結合生活情境,包括商店選址、清真商品、梵谷名畫、北海道雪祭、問卷設計方法、太平洋海洋垃圾渦流、GIS行車導航系統、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災害地景影像判讀、移民議題等。

    麗山高中教師廖偉國、中山女高林姿吟、南湖高中林靜怡表示,今年傳統題目特別多,例如第1題「台灣東北部的冬季降雨主要屬於哪種降雨類型」,這種「只有一句話」的題目已經很久沒出過了。又譬如23、24題以國家公園LOGO去判斷國家公園特色,十幾年前常考;第31題方位投影,第35、36題考新竹九降風,都類似考古題。

    闈場內高中教師表示,今年指考地理取材多元,例如購地蓋屋地點選擇、口罩地圖應用等,也有些時事題,例如新冠肺炎防疫策略、外籍移工文化等;新竹九降風也入題。學生不能僅以地理課本作為獲取知識來源,也要對日常事物保有觀察及思辨能力。

    闈場內高中教師也說,今年最難題為第5題,考生要掌握疾病傳播途徑中,「位移型擴散」及「階層型擴散」的差異,前者是指擴散空間與時間皆不重疊,後者的特徵,除了空間是跳躍式傳播之外,擴散時間可能有連續現象。考生若觀念不清楚,就容易混淆兩者,是全卷難度較高的試題。

    全中教表示,學術情境的圖表分析題目數量增加,代表對於圖表能力判讀愈受重視;非選擇題的閱讀文本需擷取重要訊息,並作分析及評價,以閱讀理解的型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並作高層次的論述。

    全中教表示,這份考題反應出圖表判讀很重要,教學上要增加時數。基本的圖表判讀仍是今年指考地理科試題的特色,偏重地理的基本概念,回歸到地理教學的本質,對社會組學生相對有利。

    補教老師李威立表示,GIS、等高線、時差等技術題只有3章卻考出9題,也是多數考生覺得比較難的部分,時事題口罩地圖入題,考運用GIS功能判斷,全卷難度較去年難,頂標估降1分為76分、前標68分、均標58分、後標44分、底標38分。

    今年考出洪水題如第17題,李威立老師認為,考生觀念正確就會答題,而第19題有4張照片,第1張和第4張是921大地震,但今年考生還沒有出生,第2張是地層下陷,第3張是土石流,看的懂照片就會答題,不過今年考題的照片和配圖都變小張,過往是放一張大圖片,今年放了四張照片,照片容易不清楚,也有比例尺問題。

  • 系統分析與設計考古題 在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03 07:59:02
    有 1,127 人按讚

    為了拿到offer,你願意多拼命?她找70個同事模擬面試,只為在FB內調部門 《商業周刊》
    我在臉書從產品行銷部門準備內轉到產品管理部門的時候,一般面試都過了還不算,公司還規定要跟外部的候選人一樣參加產品管理考試,而且不管你哪個階級,從實習生到副總都要考。那不是一般的問你履歷問題的面試,而是要你現場做案例分析的實戰考試,面試官可能會問你隨便一個產品,像是:「你是YouTube直播的產品經理,你要做什麼產品?長什麼樣?怎麼評估產品效益?要不要跟抖音合作,怎麼合作?為什麼?如何推算現在有多少用戶正在看運動相關的影片?」考題重點不是答案,而是候選人要在20分鐘內做出有邏輯的具體產品分析和計畫。

    在這之前,我已經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大部分是帶領產品管理團隊,一開始我對考試有些嗤之以鼻,一方面是自己早就當產品經理多年,二來因為早在多年前英國臉書曾經來挖角,當時我也順利通過考試,雖然最後我選擇留在美國,但我對考試方式仍有印象。我信心滿滿,覺得這應該不過是個大公司瑣碎流程的一部分!

    但我開始練習面試以後,才聽說過考率不到5成,而且要是沒通過,要等一年以上才能再考,更慘的是,我發現我對這考試完全不行!我只好硬著頭皮開始準備,買了3本產品管理面試的書,加入了業界產品經理面試的群組。但我一開始準備就清楚了解,重點不在知識,因為我已經知道這些事,重點在於練習!我不是產品分析和實戰的新手,但是一般產品的分析和計劃,都是三五個月的事情,要在30分鐘內,精準做好分析和有邏輯的計畫及設計,沒有練習根本不行。那是一場秀,而且是一場你要練習再練習的秀。

    我得找人幫我做模擬練習,有什麼比跟已經考上的人練習更好的對象?!我聯繫了200位臉書裡的產品經理和總監,等同於將近三分之一的該部門員工。把所有跟我背景有相關的社團裡的社員都研究一遍,台灣人社、華人社、西北大學校友、芝加哥大學校友、女性社、瑜伽社,挑出所有在產品單位的人,一一請他們幫我做面試模擬考。

    因為從獲得面試資格到面試考試只有兩週,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安排先跟誰模擬,誰有空就盡量練,一度我面到了有20年經驗的產品總監,但當時我根本毫無概念,他把手機丟在我面前,出了一個我從來沒看過的考題:「妳覺得為什麼app首頁要長這樣?」我腦袋一片空白,「因為,嗯,因為……」我胡亂蓋了10分鐘,他說:「妳這樣也想來面試?」我當下真的只想鑽到地底下去。而且這些人還不是以後再也不會見面的陌生人,是你會在公司裡廁所遇到的那些同事!

    前面20次練習,我完全是在搞笑,成功的面試答案大約有6、7個部分,我常常才講完第一個部分就時間到了;或是沒有把題目搞清楚方向,一開始就朝錯誤的策略走,整個20分鐘都在講空話。我記得有一次模擬面試官問我:「妳經營一家三明治店,妳預備要推出什麼三明治?」我開始講客人的需求和產品上市的目標,講了半天我都餓得猛吞口水,時間結束發現我根本沒有設計出什麼樣的三明治。

    每天傍晚時刻,我趁著產品經理下班在交通車上通勤的空檔,跟他們電話模擬面試。晚上我加班到11點,把白天因為面試沒能做完的工作補齊。因為上班工作也很忙,我盡量抓時間練習,甚至有一天,坐優步計程車回家的路上,司機上車跟我攀談,他說他以前是學校老師,我說:「那你考我面試吧!」我隨便讀了幾個考古題給他,他於是開始問我:「談談妳跟同事和屬下吵架的經驗……」我沿途30分鐘就對著計程車司機練習!

    練著練著,公司裡我所屬的社團裡的產品經理都練習完了,但我還是不夠好,還有誰可以找?我於是聯繫前老闆,雖然她是帶領上百人的高階主管,但人情現在不欠,什麼時候欠?!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要害怕舉手!接著,我想起之前在搜尋內轉單位的時候,談了約20個招募經理,雖然最後都沒有適合,但我於是一個個問他們能不能幫我練習面試,幾乎也都答應。

    就這樣,兩週內,我模擬面試了73次!我找了70個公司裡的產品經理和總監,其中有3個人我還厚臉皮面了兩次。這還不包括我自己在家做的練習。考試當天,其中一個考題,我事前模擬練習了3次。

    考試當天是週五,上午有一門產品設計的考試,在西雅圖的考官臨時改期到週一,我當天考完試就自己掏腰包買了從矽谷到西雅圖的機票,隔天到了西雅圖,正巧遇上市區大停電,我在有些老舊的假期飯店窗邊,靠著微弱的夕陽日照,試圖把產品經理的書再讀一遍。為什麼去西雅圖?畢竟考設計在視訊上並不容易呈現,只要能有機會做到最好,為何不?!如果最後我失敗了,我希望是因為我盡了全力,但我不夠好;而不是因為考官在螢幕上看不清楚我畫的圖表!

    我覺得從挫折站起來這件事,就像是失戀的人要復原一樣,要是你失戀時躲在家裡哭,就會好不起來,但當你開始找件事情做,轉移了注意力,就忘記了悲傷。

    當我們遇到挫折、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們常會說:「我應該要……」,像是:「我應該要多看書!」、「我應該要運動!」、「我應該要早起!」,結果越說越不想做,一件也沒達成,反倒是搞得自己心情差!

    當我們說「我應該」無形中是在責怪自己不夠好,給自己更大的壓力,反而影響心情和表現。

    與其說「我應該要做個簡報!」,我建議改成說:「我想來做個簡報,它會幫助我更有系統地解說我的想法,也會讓我覺得對這個專案比較有信心。」相較於前者帶給自己負面的情緒,後者的說法幫助自己樂觀正面。

    你開始動手做、告訴自己「我想來做」,但做著做著你就會遇到困難,這時候,我們每個人的腦裡都有自信的天使和惡魔,天使會說:「你可以的!」,但惡魔會說:「你不行吧!」通常那個惡魔的聲音一開始小小的,它會越變越大──「你不行、你不行、你不行!」秘訣是,當剛開始惡魔的聲音小小的時候,你就要關掉它!

    我們最害怕的就是未知的未來。動手做,你的未來,就不再是未知。
    #矽谷阿雅 #夢想追不到創一個 #最壞時代更要敢try #你不反骨怎麼顛覆

    書摘選自《夢想追不到就創一個》
    📌 博客來 全球直送+電子書立刻看:https://reurl.cc/Wd86qy
    📌 誠品:https://reurl.cc/rxKyLx
    📌 金石堂:https://reurl.cc/GVG8eG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02636

  • 系統分析與設計考古題 在 矽谷輕鬆談 Just Kidding Tec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15:34:07
    有 113 人按讚

    #就地避難在家鍛鍊寫作能力

    軟體工程師系統設計面試準備指南

    當你有了幾年的工作經驗以後,在找工作時一定會遇到系統設計的面試,有鑒於大部分的面試心得都是針對演算法以及資料結構的程式面試 (包括我之前寫的美國軟體工程師求職心得),對於系統設計的準備資源還真的不多,本篇要來剖析系統設計面試,介紹面試的流程、正確的心態以及準備的方向,讓大家再也不怕系統設計面試!

    Medium 好讀版:https://medium.com/jktech/%E8%BB%9F%E9%AB%94%E5%B7%A5%E7%A8%8B%E5%B8%AB%E7%B3%BB%E7%B5%B1%E8%A8%AD%E8%A8%88%E6%BA%96%E5%82%99%E6%8C%87%E5%8D%97-acf6ab1f502f?source=friends_link&sk=ca40acf60b749cb1b32c17a868b0c1a3

    #為什麼系統設計很重要?

    在程式面試表現優異,可以讓你順利拿到 Offer;但是系統設計會決定你加入公司的職等!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有十年經驗只能拿到 Mid-Level (L4) 的 Offer,而有些人只有五年經驗卻可以拿到資深工程師以上 (L5+) 的 Offer。

    另外,如果你是面試 Staff 或是 Principal 級別以上的話,除了系統設計以外,有些公司還會有 Technical Leadership 的面試,來判斷你是否有能力可以跟不同的部門合作、解決問題的不確定性、帶領資淺的人然後推動並且完成一個跨部門的大型技術專案。

    簡單來說,系統設計用來判斷你是 L4 或是 L5+,Technical Leadership 面試用來判斷是 L5 或是 L6+。

    #為什麼系統設計很難準備?

    大多數應徵者在準備的時候會過度偏重於程式面試,原因也不難理解,程式問題的定義很清楚,有給定的輸入以及預期的輸出,就算你真的想不出來,LeetCode 上的討論區也有參考答案;這種有考古題可以參考的面試,對於台灣教育出來的人來說相對好準備,隨著你解的問題多了,你也會更有信心,不知不覺甚至還會刷上癮了呢!但系統設計卻非如此。

    系統設計面試的問題描述通常很模糊 (這是刻意的),沒有給定的輸入與輸出,比較沒有既定規則可以遵循,然後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針對不同系統你需要提出不同的解法然後分析優缺點,一樣的問題,面試官也會針對你過去經驗往不同的方向問,有些問題你工作上沒有碰過還真的回答不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看到系統面試就怕了。

    #到底要怎麼準備?

    首先我們要先建立一個觀念: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知道所有的技術細節

    不管你的面試官有多少年經驗,不管他們再怎麼資深,在變化快速的軟體產業,沒有人可以知道所有事情,一定有你知道而他們沒聽過的事情!

    請把系統設計當成分享你過去所學的面試,這個面試的目的在於展示你對於軟體架構能力的廣度跟深度,你必須可以給出大方向的架構,知道有哪些元件 (廣度),同時針對你熟悉的領域深入探討更多細節 (深度),並且提出幾個解決方案,分析優缺點,並且針對系統需求選擇合適的解法。

    大方承認自己對某些領域的細節不熟,也是完全沒問題的,只要讓面試官了解你知道這個東西,如果要深入了解的話你知道有哪些方向要努力,這樣就夠了,因為在大型的軟體專案裡,一定是高度分工的,不會有人同時精通手機端、前端、後端、Infra 以及嵌入式或是硬體的。

    講到這裡,相信你也知道如果真的要準備是準備不完的,這些知識是透過平常工作以及閱讀技術文章長期累積的成果,比較沒辦法臨時抱佛腳。

    #具體來說會問什麼問題

    舉例來說,一個系統設計的問題會像是這樣:如何設計 Facebook?

    這類問題的描述通常會很大而且模糊,面試官不預期而且你也不可能在 45 分鐘內就設計出這些公司花了好幾年這麼多人力設計出來的產品,所以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確認需求:是要設計動態牆、Messenger、廣告系統還是推薦系統?流量跟資料量為多少?需要支援全球的使用者嗎?

    確認完需求以後,會針對最重要的幾個使用場景設計你的 Data model 以及 API,接著畫出大的系統架構圖,大致上會包含客戶端 (手機版/桌面版)、Load Balancer (Reverse Proxy)、App Servers 以及資料庫,接著可以針對細節下去討論,這邊開始就很自由了。

    如果你是專精在資料庫,可以討論要用什麼資料庫以及資料要怎麼存可以讓特定使用場景的讀取以及寫入效能比較好,要怎麼做資料庫的 Replication 跟 Sharding 來服務更多的使用者?

    如果講到快取,哪些地方可以加快取呢 (瀏覽器前端, CDN, App Server, 資料庫)?具體來說寫入快取有哪些方式以及優缺點 (write-through, write-around, write-back)?什麼時候要失效?要讓哪些資料失效?

    如果聊到微服務器架構跟 Service Mesh,不同的服務怎麼跟其他的服務溝通? control plane 要怎麼更新 data plane 的設定?如果 control plane 掛了怎麼辦?要怎麼做 service discovery? 哪一種 Load Balancing 策略比較好 (round robin, random, least connection, ring hash, or maglev)?有些服務掛了影響到整個系統怎麼辦?什麼時候需要 circuit breaker ?

    如果你是手機開發者,怎麼實現離線瀏覽?手機要有資料庫嗎?要怎麼以及多常跟伺服器同步?API 要怎麼設計?如何實現 Infinite Loading?剛 Po 文以後要怎麼樣在自己手機上馬上看到?

    這些問題真的列舉不完,總之看到這裡你會了解為什麼我說這個面試是沒有範圍而且也準備不完的,重點應該放在跟面試官的討論,展現你在技術方面的廣度跟深度,讓面試結束的時候能夠有一個你們兩個人都同意的設計!

    #準備材料

    系統設計的資源比較分散,以下是我篩選過後覺得有用的資料,按照素材的類型作分類,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入門影片

    針對完全沒有概念的新手,我建議可以先從哈佛的 CS75 Lecture 9 Scalability 開始,裡面講到的很多基礎觀念都相當重要,值得一再複習,這些概念先有了以後再閱讀其他的材料會比較有感覺: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後還想再多了解系統面試的形式,也可以看一個前 Facebook 工程師分享的影片:

    Distributed Systems in One Lesson 也很推,裡面提到不少業界在使用的設計模式:

    有一個需要付費的資源是 SystemsExpert,每個影片會講解一個系統設計重要的概念,我個人覺得內容有點淺所以沒有買,但是整理地還算不錯,如果你看完他們免費的影片有興趣還是可以參考一下。

    #閱讀文章

    影片是一個讓你很好理解大方向概念的方式,但是如果你要深入理解背後的原理還有怎麼運作的細節,還是得透過大量以及深度的閱讀來吸收呀!

    system design primer 整理了很多系統設計的資源,資料量很夠, 個人的建議是先快速過一遍,不要細讀,先知道總共有哪些元件,大概是做什麼用的就好,接著針對有興趣的部分在深入研究,建立自己的知識庫。

    Grokking the System Design Interview 也是很多人推薦的材料,主要是針對系統設計的問題提供範例解答,他們的答案可以當作一個參考,但面試的時候不要完全照著回答,還是得看跟面試官討論的結果來進行,但這個是需要付費的,有興趣可以用我的推薦碼註冊購買。

    如果你不想花錢或是不確定 Grokking 的文章你喜不喜歡,有一個類似的網站 Crack the System Design Interview 整理得也還不錯。

    #書籍

    唸書是一個有系統性學習的方法,如果你只想選一本書來看,就選這本大家都推的系統設計聖經 — 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簡稱 DDIA,這本書適合的對象是想要長期準備系統設計或是分散式系統的人,裡面舉的例子都是實際上業界遇到的問題,不會有以前讀教科書那種工作又用不到的感覺;但也因為是書,花了一些篇幅在講解背景知識,包含以前的系統是怎麼設計的以及如何演進到現在,對短期要準備面試的人效率會有點低,所以不適合有時間壓力的人。

    這本書我目前讀了一半,最大的收獲是它解釋了很多為什麼現代的系統要做這樣的設計,我們針對不同的系統要求可以有哪些解法,這些解法各有什麼優缺點,總之分散式系統就是我們解決了一個問題,但又會產生更多要考量的點,一切都是 trade-off。

    但這本書也不是沒有缺點的,首先我覺得是本書的英文沒有很好讀,我常常一段看了好幾遍才知道他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而且,有些很重要的觀念常常藏在一段文字裡用一句話帶過,但是不太重要的觀念卻使用 Bullet Point 表達;另外這本書話常常講一半,一些觀念提到了一點卻說我們後面再聊,也因為這樣,我在考慮要不要幫大家整理每一個章節的重點,翻成中文分享給大家,有興趣的朋友麻煩拍手留言告訴我!

    除此之外,Google 的 SRE Books 內容也很實在,但是每一個章節的內容是獨立的,建議大家選擇想研究的章節跳著看就好。

    最後,Distributed systems for fun and profit 的內容也很好,以分散式系統的理論為主,比較沒那麼針對系統設計面試。

    #還想閱讀更多嗎?

    我知道光是上面的資源就已經讀不完了,但是行有餘力的話,平時也可以多看看各大公司的技術部落格或是訂閱技術週刊如 TechBridge (台灣) 、HackerNews 以及 InfoQ 等等。

    此外,參考別人的經驗也是很好的方式,最近剛好幾個朋友剛找完工作,他們分享的矽谷找資深工程師工作心得分享以及2020 上半年軟工找工經驗分享也都很值得看!

    最後,在工作上使用到的技術,除了會用以外,最好也要花時間去研讀技術文件,了解他們設計的考量以及支援的場景,大部分這類型針對開發者的文件寫得會比較深入,所以也是相當好的學習素材;我自己過去一年因為工作上需要整合 Envoy 到我們公司的 Traffic Infrastructure,從他們的文件中學到很多 Service Mesh 跟微服務器的重要概念,學習的深度都是其他資源無法提供的。

    #總結

    這篇文章我們整理了很豐富的系統設計資源,希望大家不要被這滿滿的資訊量嚇跑。

    請記得,我們永遠有各種方法在短期內針對面試做準備,提升面試的表現,但這都只是一時的,沒辦法讓你一夕之間就成為專家;如果想要追求長期的持續成長,那麼沒有捷徑 — 就是養成每天學習以及閱讀的習慣,一開始真的很難看到效果,但是當你持續一週、一個月甚至是一年以後,你會明顯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這些投入的時間都是騙不了人的。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拍手留言加訂閱,並且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知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