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Paper】這是月前《牆紙》訪問的下半部,關於國際線。這班朋友由Tg認識,熱情延續至今,十分難得,值得多多支持。 //運動的延續:保持香港的核心價值和認同
如何讓運動的能量延續至2022年的特首選舉,是很多人關心,甚至擔憂的事。沈旭暉提到過往的示威遊行遍佈18區,當區的居民可親身到警民...
【#WallPaper】這是月前《牆紙》訪問的下半部,關於國際線。這班朋友由Tg認識,熱情延續至今,十分難得,值得多多支持。 //運動的延續:保持香港的核心價值和認同
如何讓運動的能量延續至2022年的特首選舉,是很多人關心,甚至擔憂的事。沈旭暉提到過往的示威遊行遍佈18區,當區的居民可親身到警民衝突現場,憑自己雙眼分清是非黑白,留在腦內的影像會指引著你該如何投下良心的一票。雖然現時難以重覆這個模式,但是可以作為借鑒,改為在各區定期舉辦講座或研討會。 「找一些和選舉有關的、一些屬社會深層次的、或是一些業界上的問題,例如取消功能組別選舉、每天150個來港配額、甚至乎香港保險界被內地畢業生壟斷等大眾關心的議題,引導社會展開討論。」 沈旭暉指,這是一個全民教育的最佳契機,以住大家即使留意到這些議題,亦缺乏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另外,他更建議區議員可參考北愛爾蘭的「平行議會」,在區議會賦予的權力之下,設立一道平台供民眾參與討論。只需比住日多做一步,把它變為恆常的機制,區議會就可以正式地量化出真正的民意。 「整場運動對政府最具破壞性,但又最需要受保護的勇武前線,成功牽引着支持抗爭運動的群眾。我有點憂慮出場次數愈來愈受壓下,他們會因種種原因在大家眼中漸漸消失。因此,每當他們現身做正確的事,我們都應該表達出理解及繼續支持。」 國際戰線和本土戰線的兄弟爬山
除了選舉的短期目標外,沈旭暉表示同時需要有輔助/後備的計劃,國際戰線會是其中之一。當選舉戰線失敗時,或遭受中央直接管治的情況下,香港人仍然有後路。他相信在經濟及國際的層面上能有足夠的支援,更讓人有信心在體制內抗爭。同樣道理,讓前線參與者在沒有後顧之憂下奮力作戰,因為他們知道必定會受到照顧和幫助的。 「在這場運動中負上刑責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是精英,假如他們希望離開香港,其條件亦多數符合外國的有關政策,而且還抱有普世價值,對這些國家根本沒有壞處。」 沈旭暉指現時要做的,是把這種個別審批的特別案例合理化,變成合情合法而非純粹的流亡個案。現時美國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中,已訂明抗爭者不會因參與運動獲得的刑責而不獲簽証。
全球港人身分覺醒:衍生一股新力量
要保持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和身份認同,沈旭暉認為可以從文化方面入手,建構一個全球的網絡。 「就像香港可以找到英國文化協會一樣,香港人亦能在各國成立香港文化協會。各分會都可開班教授廣東話,舉辦香港電影分享會,欣賞廣東歌等從而維繫香港文化,慢慢自然地匯聚成新勢力,串聯起各地就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沈旭暉表明這個時代都沒有大台,卻有不同的網絡和組織,可以輕易形成跨地域的網絡,不需見面都能形成一個社區。儘管是離散各地,但概念上慢慢形成一個整體,以全球香港人作為主軸,通過文化繼而強化身份認同。到時即使不同界別都被紅色資本染紅時,這股力量亦能起到抗衡甚至取代的作用。到了最後一步,看似天方夜譚的集資海外買島重建新香港,只要香港本地斷絕了一切生路,有心人自然會認真考慮。
總結
當香港能出現真普選,能真正選出特首及議員,香港人才會相信一國兩制是成功的。任何從中央人民政府作出的干預、操控或打壓,均視之為失敗的制度。到時香港人就只剩下「順民、移民、暴民」這三個選項,正如沈旭暉所言,順民暴民並非以往港人價值觀所能接受,最終只可向外發展。由於他出身國際關係,想法不局限香港,更大膽建議在海外建立新香港。透過成立主權基金、保存香港的核心價值、保留港人身份認同,終有一天,大家能相聚於自己的一片土地上。// #牆紙 #光復香港 #訪問 #香港人 #hk
精英教育壞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黃金冒險號
To be, or not to be ?
是否應該行使BNO而移民英國,對於大部份香港人,由第一日我都堅持:都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必須慎重,也不可以簡單的黑白二分,yes 或no。
因為在香港的一切幾乎連根拔起。要考慮的問題四大範疇:
1,經濟:其中又分以下兩項:
a, 居住的選擇 — 哪一個城市、哪一個地區,租住還是置業。
b, 就業與否 — 而就業是否與自己在香港的技能銜接。如果不可以,是否願意暫時或長期接受基層工作。
2,子女教育:包括選擇學校 — 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英國的教育制度和文化。學校的地點與移民父母的住處有何關連。
3,交稅、物價指數、醫療事宜。
4,與美加澳洲相比,移民英國不同。英國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英語的表達方式,如何與英國主流人口融和相處,文明精神之道,如何遊走在中西文化之間做一個自由世界的全球化華人公民。
因為自香港開埠以來,香港人與英國發生移民長期居住關係,只有六十年代的新界原居民和壟斷英國教育經濟資料的官場政務官和所謂「中環精英」。香港一般平民家庭從來未曾與英國突然要發生廣泛深入的接觸。大家沒有準備,而且容易產生羊群效應,產生「BNO恐慌性歸英」。
一年來英港兩地有些地產計劃,向香港人推售樓宇,而英國的地理文化,複雜多變。多達七八家涉及多個地區賞臉請我做代言,有許多市民慕名來詢問移民英國的許多問題。我個別細談之下,發現有的人第一步走錯了路。尤其置業所及的上述的1a和1b,有人的起點不能說不對,以我自己的經驗判斷,這樣一家大小第一次搬過去,如此起跑線,大有隱憂,將來肯定會引起挫折。
看見那許多焦慮的表情,問我的許多問題,有的我能解答,有的因為我離開英國太久,無法確定。因此我覺得這是一份重大的責任,我不可以自己沒有實地考察過,就向香港人毫無保留的推介。因為購物有所謂Buyer’s regret ,據統計有一半人付了錢買一件產品,回家後感到自己一時衝動而後悔。有Buyer’s regret 的第一類產品就是DVD音樂影碟,然後是時裝。BNO須時五年,對於每個人都是大轉型,更要防止將來任何Regret。
所以我不可以因為香港氣氛惡化盲目鼓吹BNO人士每一個快去英國,呼叫「早走早着」。大多數BNO人士並非從事廣播、傳媒、教育或民主運動等敏感事業,他們為了子女的教育前途,更要將居住和教育一併來考慮,這樣就會令每個人的方程式都更為多樣。像馬克思說的:不要讓資本家壟斷生產資料。移民英國既然已經BNO平權,也不能讓少數殖民地精英包括「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在英國」—-為什麼她快樂?因為她有政治特權—-來壟斷資料,對於香港人,英國生活之得失,必須如實平等開放。
因為香港政治環境出現太平洋戰爭結束以來從未所見的巨大震盪,移民或難民,實為一缐之差。BNO定居英國,一方面可以是一個感性和政治的決定。作出了決定之後,卻必須以理性和經濟的態度計算,不要令在政治上仇恨你的自由價值觀的人攻擊笑話。
但香港人的性格一般很急,而且政治上的決定有時很衝動。條條大路通羅馬,凡事不是非黑即白,例如由香港飛英國,不止坐國泰直航一種方式,不必午夜擠擁在一個櫃檯和機艙裏渲染所謂難民悲情。例如我這次去倫敦搭新加坡航空,經星洲轉機,飛機空艙而座位舒適,新加坡轉機,旅程長一點,由虛無縹緲而腳踏實地,反而有足夠時間計劃思考。
轉機時彰義機場完全空無一人,令人感到這場全球化瘟疫的效應,一瞬間人潮都在外面,寧靜無邊,集中思緒,有如長途游泳,令人前世今生,冷靜再冷靜。
移民是第二次投胎,而投胎的父母不由你選,但移民的國家和地區你可以。若帶同子女,還是你攜同幼年的子女再選擇一次。既然在感性和政治上已經決定,則在理性和經濟上,身為香港人,如果能幫忙我一定幫。其中必以真相、真話、真確為底缐,英國的好處我固然會講,英國的壞處,也一樣會講,希望香港人不論去留,對於這個前宗主國之千面都多一點了解。
為什麼要這樣做?不因為英國,只因為縱有恩怨無限,香港有許多我珍敬的人,有的還活着,許多前輩教過我智慧的已經不在了,香港是生養我前半生的地方。
精英教育壞處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 ~ 給住在海外的華人】
每個離鄉背井的人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前幾天,一個朋友邀請我入一個臉書社團《移民家人在海外-飄洋過海的移民人生故事》,裡面有來自世界各地華人移民的分享,看了大家寫的親身經歷,發現真實的故事比電影劇情更精彩更曲折,害我真的想邀我的主編進去,把大家的故事結集出書😜
摘錄大家的分享:
~歐洲~
🍀「我住在蘇格蘭愛丁堡,已經移民11年了,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故事,擔任導遊工作,常常在酒廠混,蘇格蘭酒廠基本上分4個區域,我都去過。最愛還是艾拉島泥煤威士忌 ..。」
🍀「常常都會討論英國跟德國到底哪一個好。如果真的要比較的話,我覺得英國是一個充滿設計感,多采多姿的地方,而德國比較像是一個適合家庭生活的環境,人民友善環境也安全 ...。 」
🍀「很多人盛譽荷蘭教育,說這裡的兒童最幸福 ,小學很快樂都沒功課,書包裡只有便當盒 ,事實上我覺得不是如此的;應該是說,如果你想mind set整個變成荷蘭人,不去care小孩未來是藍領白領, 就一直能enjoy這樣的快樂...。」
🍀「在英國待久了,漸漸學會跟自己相處,不喜歡去沒必要的局,見不喜歡見的人,甚至連相處起來不開心的客戶也漸漸斷捨離掉...。 」
~美洲~
❤️「 1993年來北加,在舊金山灣區待了27年。29年沒有回去過台灣。現在的鄉愁在嘴裡,懷念小時候吃的東西...東門餃子館的韭菜水餃,牛肉蒸餃。桃源街牛肉麵,豬血糕,臭豆腐,孫東寶 ...。 」
❤️「 我定居在巴西🇧🇷,七年前二十歲的時候出國,來幫助父母打理餐廳的生意,目前和朋友在一起開店,做手機配件的銷售……。」
❤️「 小留學生有好有壞,好處是很早就要學會獨立,壞處當然是無法和父母長期相處,而且,孩子要自律唸書真的非常不容易,在溫哥華看到太多太多的小留學生,後來就走偏了…。」
❤️「我是住在南美洲厄瓜多的台灣人,從14歲至今也住在這裏快30年了,也娶了當地的人當老婆 …」
❤️「50年前 30歲、就在台灣超市界,建築企劃界与綜合廣告界已是享有了盛名、是台灣第一家超市筹辩人也是台北第5大建築開發公司的企劃与管理部負責人及 第3大綜合廣告公司負責人的我、一隻筆可以吃遍台北市的風光情况下接受了一位想在紐約開拓超市業朋友的邀請 計劃共同開發紐約的第一家華人超市 ..」
~非洲~
🌞「40歲那年,突然覺得台灣的生活和工作出現了瓶頸和無力感, 於是就找了一個陌生的非州國家奈及利亞的工作…」
🌞「奈及利亞工作沒什麼不好, 很單純.. 因為只剩下工作. 大多時侯, 我們沒有太多的勇氣去跟當地人有社交活動…」
🌞「因為沒市電,要自己備發電機,買柴油。
沒有自來水,要自己挖水井備抽水馬達,水過濾器…」
~亞洲~
💙「那莫名其妙的另一半在菲律賓薄荷島圈了一塊地,身為建築專業的我就再次放棄了一切,搬家到從沒想過的小島,設計建設並經營親子渡假村…」
💙「大學時期在東京,爾後輾轉搬到新橫濱;已經對人群蠻sick的我們於是找到現在的房子。雖是老房子目前還是租賃,內部重新裝潢,然後有可以容納兩台車大小的庭園…」
💙「現在和日本人先生一同住在東京,我家很靠近晴空塔,從房間就能看到巨大晴空塔的距離,到目前為止的人生,都不太安於現狀…」
~紐澳~
🦘「我常常在開車回家的路上,看著墨爾本的天際線,想著澳洲這國家真的是個lucky country,而我也很幸運在澳洲一路上遇到大大小小的貴人好人幫助我,讓我在八年後可以在澳洲立足 ...。 」
🦘「媽媽被30年好朋友吃了錢又沒有辦成我們的移民。媽媽心碎、爸爸生氣~就一直當海外學生到大學畢業才用技術移民變成了澳洲公民..。」
🦘「對於文化的融入,除了學校教的,同學講的,我們也盡量帶小孩去參與澳洲節日的活動,或是到澳洲友人家拜訪,還有多看澳洲新聞跟電視節目...。 」
🦘「布里斯本南區是亞洲人和台灣人的大本營, 但我住 老外區 (北區),所以小孩在學校算是異類,好佳在他們適應不錯,男的讀公立學校 (類似雪梨公立的精英學校),女兒則大部分是讀私立學校.. 」
🦘「我們偏偏在被很多有錢的中國人們把雪梨的房產炒到高點的時候,東湊西借籌到頭期款, 買到雪梨郊區的一塊地, 但我們還有個夢想是希望早日能有自己的房子, 不要再搬來搬去 ,移民之後穩定的道路 真的不好走..。 」
每一篇都好精彩。
如果你是住在海外的華人,想要分享你的故事、談一下融入當地生活的過程(版規鼓勵大家分享),不管你來自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不管你用繁體簡體,不管你住在哪裡,都可以加入這個真心分享、正向支持鼓勵的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mmigrantfamily/
精英教育壞處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WallPaper】這是月前《牆紙》訪問的下半部,關於國際線。這班朋友由Tg認識,熱情延續至今,十分難得,值得多多支持。
//運動的延續:保持香港的核心價值和認同
如何讓運動的能量延續至2022年的特首選舉,是很多人關心,甚至擔憂的事。沈旭暉提到過往的示威遊行遍佈18區,當區的居民可親身到警民衝突現場,憑自己雙眼分清是非黑白,留在腦內的影像會指引著你該如何投下良心的一票。雖然現時難以重覆這個模式,但是可以作為借鑒,改為在各區定期舉辦講座或研討會。
「找一些和選舉有關的、一些屬社會深層次的、或是一些業界上的問題,例如取消功能組別選舉、每天150個來港配額、甚至乎香港保險界被內地畢業生壟斷等大眾關心的議題,引導社會展開討論。」
沈旭暉指,這是一個全民教育的最佳契機,以住大家即使留意到這些議題,亦缺乏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另外,他更建議區議員可參考北愛爾蘭的「平行議會」,在區議會賦予的權力之下,設立一道平台供民眾參與討論。只需比住日多做一步,把它變為恆常的機制,區議會就可以正式地量化出真正的民意。
「整場運動對政府最具破壞性,但又最需要受保護的勇武前線,成功牽引着支持抗爭運動的群眾。我有點憂慮出場次數愈來愈受壓下,他們會因種種原因在大家眼中漸漸消失。因此,每當他們現身做正確的事,我們都應該表達出理解及繼續支持。」
國際戰線和本土戰線的兄弟爬山
除了選舉的短期目標外,沈旭暉表示同時需要有輔助/後備的計劃,國際戰線會是其中之一。當選舉戰線失敗時,或遭受中央直接管治的情況下,香港人仍然有後路。他相信在經濟及國際的層面上能有足夠的支援,更讓人有信心在體制內抗爭。同樣道理,讓前線參與者在沒有後顧之憂下奮力作戰,因為他們知道必定會受到照顧和幫助的。
「在這場運動中負上刑責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是精英,假如他們希望離開香港,其條件亦多數符合外國的有關政策,而且還抱有普世價值,對這些國家根本沒有壞處。」
沈旭暉指現時要做的,是把這種個別審批的特別案例合理化,變成合情合法而非純粹的流亡個案。現時美國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中,已訂明抗爭者不會因參與運動獲得的刑責而不獲簽証。
全球港人身分覺醒:衍生一股新力量
要保持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和身份認同,沈旭暉認為可以從文化方面入手,建構一個全球的網絡。
「就像香港可以找到英國文化協會一樣,香港人亦能在各國成立香港文化協會。各分會都可開班教授廣東話,舉辦香港電影分享會,欣賞廣東歌等從而維繫香港文化,慢慢自然地匯聚成新勢力,串聯起各地就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沈旭暉表明這個時代都沒有大台,卻有不同的網絡和組織,可以輕易形成跨地域的網絡,不需見面都能形成一個社區。儘管是離散各地,但概念上慢慢形成一個整體,以全球香港人作為主軸,通過文化繼而強化身份認同。到時即使不同界別都被紅色資本染紅時,這股力量亦能起到抗衡甚至取代的作用。到了最後一步,看似天方夜譚的集資海外買島重建新香港,只要香港本地斷絕了一切生路,有心人自然會認真考慮。
總結
當香港能出現真普選,能真正選出特首及議員,香港人才會相信一國兩制是成功的。任何從中央人民政府作出的干預、操控或打壓,均視之為失敗的制度。到時香港人就只剩下「順民、移民、暴民」這三個選項,正如沈旭暉所言,順民暴民並非以往港人價值觀所能接受,最終只可向外發展。由於他出身國際關係,想法不局限香港,更大膽建議在海外建立新香港。透過成立主權基金、保存香港的核心價值、保留港人身份認同,終有一天,大家能相聚於自己的一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