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精神科藥物查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精神科藥物查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精神科藥物查詢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是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還是幫助者?】疫情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你需要看這一篇! —— 你因為這陣子的疫情消息擔心受怕、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繃、暴躁易怒,這樣算不算是疫情的受害者呢? 廣義地來說,你是疫情的受害者。 那該怎麼辦? 【趕快去找醫生!】失眠科、專看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家醫科、身...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風與認知障礙症 - 陳鎮中內科專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
-
精神科藥物查詢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2-24 15:00:07中風與認知障礙症 - 陳鎮中內科專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FindDoc Instagram:@finddochk
(一)中風後會引致認知障礙症? 00:06
(二)如何延緩認知障礙症的發生及惡化? 01:30
(三)如何及早發現認知障礙症? 03:19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Sun, J., Tan, L., & Yu, J. (2014).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 8, 80.
2. Alvarez-Sabin, J., & Roman, G. C. (2010). Citicoline in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Vascular Dementia After Stroke. Stroke, 42(1, Supplement 1). doi:10.1161/strokeaha.110.606509
3. Department of Health. (2020). Dementia. Retrieved March 20, 2020 from https://www.elderly.gov.hk/english/common_health_problems/dementia/dementia.html
4. HKADA. (2020). Treatment. Retrieved March 20, 2020 from https://www.hkada.org.hk/treatment
5. Saver, J. L. (2008). Citicoline: Update on a Promising and Widely Available Agent for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repair. Reviews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5(4), 167-177.
6. Alvarez-Sabín, J., Ortega, G., Jacas, C., Santamarina, E., Maisterra, O., Ribo, M., . . . Román, G. C. (2013).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iticoline May Improve Poststroke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35(2), 146-154. doi:10.1159/000346602
7. Alvarez-Sabín, J., Santamarina, E., Maisterra, O., Jacas, C., Molina, C., & Quintana, M. (2016).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iticoline Prevents Cognitive Decline and Predicts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fter a First Ischemic Stro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7(3), 390. doi:10.3390/ijms17030390
8. Ngandu, T., Lehtisalo, J., Solomon, A., Levälahti, E., Ahtiluoto, S., & Antikainen, R. et al. (2015). A 2 year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of diet, exercise, cognitive training, and vascular risk monitoring versus control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t-risk elderly people (FING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85(9984), 2255-2263. doi: 10.1016/s0140-6736(15)60461-5
9. Nasreddine, Z. S., Phillips, N. A., Bã©Dirian, V. R., Charbonneau, S., Whitehead, V., Collin, I., … Chertkow, H. (2005).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A Brief Screening Tool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3(4), 695–699. doi: 10.1111/j.1532-5415.2005.53221.x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
精神科藥物查詢 在 may sum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21:15:31有不少有需要的朋友pm過的有關情緒病藥物的擔心,
如當時的副作用......同埋到底食唔食藥好?
所以我再分享多少少當時我的情況啦,我不是專業人士,
只能以當時人角度分享下感受,所以如果有查詢真係建議去
問專業人士。
而到底睇醫生先定治療師先?聽一聽我個人我想法啦.....
但人人都不同,最緊要係你要知自己的狀況呢。
記住,一旦交左出去,就好好相信幫你的專業人士啦!一定會好起來的!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的修練,一切都是為了讓你自己變得更好的。
之前的情緒病分享--
pray for you al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uVyJ3CviY&t=269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NEaPovDGA&t=195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Koe-zH1r4&t=24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4_VS9ar6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J2tAJk67U&t=9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3aCtN50Uo&t=2s
#情緒病 #抑鬱症 #焦慮症 #情緒病治療 -
精神科藥物查詢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4-27 20:00:10這個訪問沒有催淚彈,沒有賺人熱淚、峰迴路轉的情節,都是淡淡的,卻是有血有淚、千千萬萬人的真實故事。情緒病可以非常折騰人,也可以是一個遇見真正的自己的禮物。
從抑鬱深谷發掘無限可能 ~ [相聚一刻] ep280 Part 1
播出:2020年4月27日, 8pm
嘉賓:Christo Lau, 能量及潛能開發導師
主持:Esther Lee
監製:Tony Chau, Weller Choi
入會:https://www.togetherradio.net
查詢:whatsapp@6998 3791
YouTube Part 1
https://youtu.be/B7CoP8Rrws4
欲收看所有節目,可成為相聚一台體驗/正式會員。
入會:https://v2.togetherradio.net
內容:
她,有學歷又很努力,卻因為童年的種種不快事件,加上愛追求完美性格,還有人生的種種不如意事,最終曾經走上嚴重抑鬱的路,要服用精神科藥物。又要賺錢生活,又遇上了零三年的沙士(SARS),找工作很不容易,實在苦不堪言,在沒有足夠金錢或資源之下,她選擇了從靈性角度去療癒自己。
這些年,透過她的堅持,家人和伴侶無條件的愛和支持,最終她不但走出了死蔭幽谷,更為自己的人生創造了一個美麗的花園,一份充滿意義的事業。她沒有妥協或放棄她追求完美的性格,只是,她學曉了用它去幫助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Christo Lau, SouLTime的創辦人,一個看似非常圓潤、幸運、簡單的人,卻經歷了非常不簡單的人生。
抑鬱症,是病?是負累?抑或是禮物?我們都覺得是禮物。多謝收看!
Christo Lau contact:
https://www.lauchristo.com/
Http://www.lauchristo.com
精神科藥物查詢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是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還是幫助者?】疫情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你需要看這一篇!
——
你因為這陣子的疫情消息擔心受怕、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繃、暴躁易怒,這樣算不算是疫情的受害者呢?
廣義地來說,你是疫情的受害者。
那該怎麼辦?
【趕快去找醫生!】失眠科、專看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家醫科、身心科、精神科都可以,趕快去看吧!
不然怎麼辦?未來一年都躲在家中被窩嗎?
若這樣躲有用,那麼就這麼做。
若這樣躲沒用,就趕快找醫生吧!
人們在長期高壓力的狀況下,會有各種身體症狀與不適,各方面的能量都會降低,甚至免疫力下降。
原本可以好好休息恢復腦力,因為睡眠品質變差,所以早上起床看似睡了好久,精神卻反而疲憊。
原本可以應付的工作,因為腦力能量下降,效率降低,無法集中精神。
原本可以輕鬆結算的報表,因為擔心記憶力變差,要反覆確認好幾次。
怪的是,每次確認,都發現「自己第一遍就記住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不放心,要多檢查好多次呢?
小孩子已經送到安親班上學,是熟悉的校園環境、老師也答應會隨時回報狀況、孩子們也精神活潑。
但怎麼看到新聞,又開始擔心孩子安全,內心不安呢?
要接回家嗎?要自動停課嗎?孩子沒人照顧,我要請假嗎?
找誰來帶呢?保母有空嗎?保母安全嗎?
明明應該是安全的環境、安全的計畫、安全的措施,
怎麼越做越緊張,越做越不安?
明明資訊越多應該越可以未雨綢繆,怎麼新聞越看越害怕?手機越滑越快,病毒好像越來越靠近身邊?
今天喉嚨癢癢的,不像是感冒。怎麼身體有點疲倦?感覺怪怪的?
突然回想起昨天搭捷運時,旁邊的男子口罩沒戴好,咳了兩聲。
想起前天經過建築工地時,烈日下戶外陰涼處群聚的工人好幾個沒戴口罩。
越想越不對勁,身體的不舒服又更明顯了!
篩檢站大排長龍,想去又不敢去,徒增感染風險。
想知道自己怎麼了,上網查詢資料,越查卻越害怕。
鼓起勇氣問問身邊的家人朋友,得到的只有謾罵或嘲笑:
「我不是早叫你去打疫苗了嗎?誰叫你不聽?」
「你想太多了吧?緊張兮兮的,這樣很笨耶!」
好挫折,又好生氣。對別人生氣,也對自己生氣。
坐在辦公室椅子上,偷偷吞了一顆普拿疼,好像有好一點,打起精神做自己的事。
旁邊同事口罩沒戴好,露出鼻孔,鼻孔還有毛。
終於忍不住大罵:「你把口罩給我戴好!」氣到不行,氣到下班還在氣。
【趕快去找醫生!】儘管醫生不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無法讓你隔壁的同事乖乖戴好口罩,但醫生可以盡量給你一些建議、一些安慰、一些支持的力量。
小小的改善、小小的祝福,可以補充小小的能量,一點一滴,讓難過的日子,繼續走下去、再撐一段路。
就醫小提醒:
【1.我到底需不需要吃藥,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
答:醫生開藥,補充腦部能量、讓身體舒壓放鬆,你就放心吃吧!
若長期失眠焦慮、緊繃易怒,不但身體免疫力下降、還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破壞心情跟人際關係。
【2.吃保健食品有沒有用?】
答:如果一個「物品」的效度那麼好,那麼科學家就會將這個物品的成份純化,做成「藥丸」。
反之,若這個物品的效果差,可有可無,純化了也沒用。於是等級無法升高到「藥品等級」,於是只能落在別項歸類裡。
若有效,就吃。
若保健食品沒效,還是聽聽國家認證的專科醫師建議,接受健保制度的合理治療!
給予你的處方及藥品,都是國家認證的藥廠出品、通過健保審核的配方。真有問題,健保署跟國家替你背書。
【3.我這樣會不會浪費健保資源?】
答:不會。因為全國全年健保預算是固定的。
你多去看,預算也不會多出。
反之,你不去看,不但要長期忍受痛苦,還影響工作及生活。社會少了一個做事謹慎、工作認真的國民,對整體來說也是損失。更何況:拖延下去,病情並不會自動改善。
【4.我去看醫生,結果得了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怎麼辦?】
答:你不是因為去看醫生才得了這個病,也不是因為吃了這個藥才會得這個病。
是因為苦於症狀、受不了了、瀕臨崩潰才去尋求協助。
若你的家人朋友面臨一樣的困境,愛莫能助之外,你也會鼓勵他們去看醫生的,不是嗎?
相反地,無論是醫師的建議也好、透過支持自己想開了也好、藥物治療改善症狀也好,只要有小小的改變、一日一日的改善。症狀減輕或消失不見了,那麼原本在意的問題不再是問題,苦惱的不再纏饒於心。憂鬱焦慮這些名詞,對你來說就不再重要了!
當你變得健康,先前的苦痛感消失不見了,你根本就遺忘有這件事。
「失眠改善之外,你之前說經常頭痛、腸燥,這些有改善嗎?」我看診的時候問病人。
「頭痛?腸燥?對齁,我以前經常這樣。但已經好久沒這樣了。」
「是嗎?太好了,有改善了對吧?」
「是啊!要不是醫師你問我,我都忘記我之前每天頭痛了呢!」病人笑著說。
治療就是這麼一回事。病人因為十種症狀而來,回診的時候只記得自己剩下的一兩種症狀,跟醫師報告還沒治療好的部分。
往往忘記已經改善的七八種症狀,因為消失了,也就無需在意啦!
【5.短短聊幾句,醫師就能了解我,知道我的狀況嗎?】
答:醫師再怎麼了解你,「不會比你更瞭解你自己」。
醫師了解你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透過醫師的分析,更了解你自己」!
當你改善了之後,「你將清楚知道自己改善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只有你自己知道,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告訴你」。
【6.我吃這些藥,會不會上癮?】
答:藥物本身合理使用,相當安全。讓人上癮的不是藥物,讓人上癮的是「改善的感覺」。
痛苦很久,痛苦減少的感覺,相當舒適。
壓力很久,壓力釋放的感覺,相當舒適。
孤單無助很久,被了解支持的感覺,相當舒適。
當你用盡辦法徒勞無功,終於有一條繩索能拉住你,相當舒適。
飢餓很久的人,飽餐一頓後,將來不再希望忍受飢餓。
痛苦很久的人,發現原來有改善的方法,希望將來不再痛苦。
醫師、治療、藥物不是完美的解方,但是一種「改善的選項」。
當你沒有其他改善的選項時,只好選擇這種。
但若你已經耗盡能量,怎麼有力氣去尋找其他改善的選項呢?
當你要跨過一條河,出現一座橋,你也只能先走這座橋過河,這是不得已的辦法。
若藉由這座橋到達彼岸,可以逐步改善。那麼等到力氣充足了之後,再慢慢搭別座橋吧!
在你完成很多橋之前,你只有這條橋可以過河。你總不會說:「我對這條橋上癮」吧?
【7.除了看醫生接受治療外,有沒有其他改善的辦法?】
答:有,任何有幫助的方法,都可以嘗試看看。
運動紓壓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求神問卜通通可以。
只要這些辦法有效,都可以去嘗試。
「都沒效怎麼辦?」病人這麼問我。「醫師你講的我通通都做過了呀!」
「我當然知道這些辦法對你沒效,若有效,你怎麼會踏進門掛號呢?正因為我理解這件事,所以不會給你這些無效的建議呀!」
「醫生你是說:瑜伽騎腳踏車有氧運動都沒用嗎?」
「我是說,你已經很努力,這些都有做。但若有效你就不會來看我門診,對吧?但這些說不定對其他人有效呀!因為其他人有效,所以他們獲得改善,所以沒來看門診。但那是別人呀!不是你。對別人有效對你卻無效的建議,這種建議不切實際,對吧!」
【8.我要治療多久,才可以不吃藥?】
答:你吃藥的第一目標不是「改善症狀」,第一目標是「盡可能恢復正常生活」。有些人治療效果只有一點點,症狀只有些微改善。但逐漸能累積能量,工作效率及日常生活逐漸回到常軌,那麼我們會說這是個有效的治療。
很多病人只糾結於「吃藥、不吃藥」。勉強自己停藥,結果生活再度失衡,這是本末倒置。
治療失眠,第一步我們關心睡眠有沒有改善。
睡眠改善了我們繼續關注:隔天有沒有精神改善。
精神改善了之後,我們問:工作效率有沒有改善、生活有沒有回到平衡。
這些都改善了之後,我問:心情有沒有改善、能不能感受到快樂與平靜?
一步步疊加,就是整個人有沒有活力動力、對未來是否有希望與充實幸福的感覺。
藥物,在這種巨大的改善之下,只是一個小小的註腳罷了。
【9.標題所說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幫助者是什麼意思?】
答:當你受到疫情影響,身心遭受痛苦,可以說是受害者。
若影響不大,但疫情依舊影響個人,長時間待在家裡,歲月靜好,享受自己的小確幸,那麼算是「躲避亂世」的避難者。好好待著,就是替全體防疫盡一分力。
若能量充足,自保有餘,那麼我們可以慢慢去試著幫助他人,散發正能量、接納負能量。
當網路上都在謾罵一切時,我們願意心平氣和地進行討論。
當網路資訊都集中在疫情時,我們願意專注在生活中的其他美好。
當身旁的路人不戴口罩時,我們不指責不謾罵、也不是非得上前干涉規勸。
「爸爸,為什麼那個人不用戴口罩?」孩子問。
於是我們花時間成本慢慢跟孩子說。「防疫是需要成本的。那個人可能忘了,可能不在意,也可能他沒有成本去因應防疫成本。他可能很熱、真的很熱,要在烈日下工作。我們整天吹冷氣,所以口罩戴得住。他到便利商店吹冷氣,是因為他整天都很熱。我們東西買買就好,回家吹冷氣。他口罩可能不好買,沒時間去買,可能口罩放在車上,好幾天用一個。我們家裡口罩有一整箱,每台車跟公司、家裡、你的書包都有一盒乾淨口罩,有點臭臭就換掉。他可能沒辦法這樣。」
我們將珍貴的情緒成本用在「我們所珍惜關心的家人身上」。總有些人觀念不同、自由不同、採取的措施也不同。
不需要攻擊或干涉不同作為的人。包容也好、發怒也好,這都需要能量、也需要消耗大腦跟情緒成本的。在這關鍵時刻,能量省著點用,多關愛自己的親友吧!
【10.我在戶外空曠處,空氣流通,我需不需要戴口罩?】
答:我相信沒有人故意傳染疫情給別人。戴口罩不但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研究顯示,若受感染的人沒戴口罩,那麼即使其他人全部都戴口罩,室內的口罩防禦率也會降低。
邏輯盲點是:受感染的人不是故意沒戴口罩的。
或著說:沒戴口罩的人,通常覺得自己沒有受感染。
或著說:你以為你沒問題,也不會故意害別人,但你沒戴口罩,就是暴露風險給自己跟他人。
白話一句:外國經驗:無症狀感染的人很多。不知不覺散佈病毒,受感染者自己自始至終沒發病。若是年輕人,即使發病也挺得過去。受害的是老人,以及無法注射疫苗的小孩。
你若是「避難者」,又不想戴口罩,那麼請好好待在家裡獨處。
你若是「幫助者」,請戴好口罩,為了自己跟別人。
——
歡迎轉載
精神科藥物查詢 在 Jasmin Fong 方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查詢率的問題~~~《小朋友有情緒問題 搵咩專業幫手好?》
小朋友有情緒問題家長一定好緊張,但芸芸助人專業,究竟家長應該向邊個求助?唔同嘅專習嘅職能有咩唔同?
//如果孩子的情況需要一些精神病理診斷、或已需要藥物幫助,例如家長懷疑子女患上任何情緒病,並出現一些明顯抑鬱或焦慮症狀且嚴重影響生活功能,特別是睡眠、學業、工作等等,其時家長務必要考慮尋求精神科專科醫生(Psychiatrist)作診斷或由醫生處方藥物以減輕病狀。
有些父母會表示,孩子的情況未必嚴重至需要以藥物治療或「睇醫生」,其實除了藥物治療外,家長亦可選擇一些心理治療服務並作及早介入。一般來說,家長可以為孩子尋求情緒輔導或評估,這時候我們可找心理學家。當然不同的心理學家也有不同的專長,以教育心理學家(Educational Psychologist)為例,他們主力負責評估、研究孩子的學習方式,他們也較重視學校體制與環境如何影響孩子學習上的自信心。他們有機會參與課程設計、改良教育系統、並促進學生、教師及家長的全面發展。在工作上配合心理評估,推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輔導他們面對在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
另一種心理學家稱為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ist),當孩子遇上比較嚴重的臨床問題,並需要接受不同評估,傳統定義上臨床心理學家會利用心理學、精神病理學的理論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及病態作出評估及診斷;治療時配以不同的輔導治療法,引導求助者處理其精神困擾及病態問題。
在香港,還有一種心理學家,那正正是筆者的專業:輔導心理學家(Counselling Psychologist)。我們強調,不是等待孩子真的出了嚴重問題方來求助。我們更希望做好預防工作;教育家長們重視孩子的個人優勢、發展及強項。找出孩子最合適的學習方法、處理情緒等等。輔導心理學家利用輔導心理學理論為社會上大部份人士分析及解決在各人生階段所遇到的個人及生涯困擾,配合心理評估分析個人潛能和強項,並提供全人心理治療及輔導服務。
而社工(Social Worker)也許是另外一種最常聽到的助人專業,主要因為社工在香港是一門有立法監管的專業,整體人數也較多,他們在院校會主修社會工作學(Major in Social Work)。除了提供輔導服務外,他們亦較常出現在不同的體制當中幫助孩子、青少年,在整體社會制度上爭取有效的資源去輔導不同的個案。除社工之外,家長們亦可選擇向輔導員(Counsellor)求助,他們主要是主修輔導學(Major in Counselling)的專業,輔導員會協助孩子處理在心理發展、成長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並主力引導孩子表達他們的內在感受,疏理有關情緒並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改善整體問題。//
全文:https://hk.nextmgz.com/article/2_595613_0
#輔導心理學 #社工 #精神科醫生 #心理學家 #輔導心理學家 #教育 #情緒問題 #行為問題 #管教 #壓力 #輔導 #育兒 #家長 #心理學家 #心理學 #學習 #青少年 #兒童 #psychology #兒童及青少年輔導//
精神科藥物查詢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女藝人之死
安眠藥依賴?生活壓力大?台灣人為何睡不好?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臨床教授(新北市)
不少民眾深受失眠困擾,醫師指出,服用鎮靜安眠藥幫助入睡,首要工作還是要找出失眠原因,並透過專業診斷決定使用量。本報資料照片
資深女藝人羅霈穎日前被發現陳屍套房內,床頭櫃上擺放一包藥品「意妥明」,該藥由檢警送驗,以釐清死因。「意妥明」連帶引出的失眠、鎮靜安眠藥物的開立和使用,是本文想探討並呼籲的重點。
「意妥明」為第一代精神安定藥,可治療出現妄想、幻覺等症狀或罹患思覺失調症的病患,因合併有鎮靜助眠效果,可幫助睡眠;不過,以一般臨床經驗來看,通常是睡眠障礙較嚴重,服用一般安眠藥物仍睡不著的病患,醫師才會開立該藥物。
「意妥明」會有哪些副作用?「意妥明」安全性相對高,並無致死劑量,一般會造成患者嗜睡、血壓偏低。根據衛福部藥品查詢平台,服藥過量會有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嚴重可產生痙攣或者昏迷,在我開立藥物卅多年經驗中,還沒有碰過出現「猝死」副作用的患者。順便一提:雖然服用藥物本身並沒有太高風險,但若搭配酒精服用,會使藥性不穩定;食用上不注意也可能導致噎到等難以預測的後果。
失眠已經成為台灣的「國病」之一。世界睡眠協會二○一七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有高達四十五%的人口,因睡眠問題而威脅到生活品質與健康。對於許多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說,「好好睡一覺」變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為了治療失眠通常以安眠藥緩解,但是用於改善失眠和焦慮症狀的苯二氮平類藥物,具高度依賴性;亞太多國精神醫學專家共同執行的「亞洲地區開立精神科藥物的型態」研究發現,台灣開立安眠處方藥物的比率是亞洲各國的一倍以上,位居亞洲第一。
根據食藥署委託調查發現,台灣人每年竟然吃掉四億顆安眠藥。這個第一並不太榮譽,這只能表示台灣的醫師不認真,一聽到病患說睡不好,便開立鎮靜安眠藥物,病患就在這樣狀況下不知不覺掉入「醫療引發的鎮靜安眠藥物濫用依賴」。
依照「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規定」,使用安眠藥物,病歷應詳載病人睡眠障礙的情形,並作適當評估和診斷,探討可能原因,並提供衛教建立良好睡眠習慣。非精神科醫師、神經科專科醫師若需開立本類藥品,每日不宜超過一顆,連續治療期間不宜超過六個月。必要時轉精神科、神經科專科醫師評估其繼續使用的適當性。精神科、神經科專科醫師應針對必須連續使用本藥的個案,提出合理診斷,並在病歷上詳細記錄。依一般使用指引不建議各種安眠藥併用。對於首次就診尚未建立穩定醫病關係之病患,限處方七日內安眠藥管制藥品。
但是若檢視臨床實務,有很多「例外」的案例,特別是一般醫師為了「綁住」病患,便會在未經深思熟慮下開立鎮靜安眠藥物。
以精神科專業來看,失眠常是冰山上的一角,冰山下最常見的是情緒障礙及生活壓力感;在治療時,要兼顧生理、心理、環境因素,並且不會單單開立鎮靜安眠藥物。以藥物選配來說,同時會開立改善情緒、幫助睡眠的藥物,以避免鎮靜安眠藥物依賴風險。希望健保署、食藥署等單位,應該加強管制所有醫師開立鎮靜安眠藥物,才是利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