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醫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醫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醫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醫院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555的網紅中醫師 李嘉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陪你看醫院新聞】疫情下的紐約住院醫師 這篇 WSJ 的文章採訪得很完整,但因為有付費牆,我將內容簡單整理如下,跟大家分享。 我想,曾經第一線面對過 SARS 的伙伴,很能感同身受。雖然,COVID-19 的 DDoS 更強上許多。 ☞ Young Doctors Struggle t...

  • 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醫院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30 19:34:58
    有 5 人按讚


    【陪你看醫院新聞】疫情下的紐約住院醫師

    這篇 WSJ 的文章採訪得很完整,但因為有付費牆,我將內容簡單整理如下,跟大家分享。

    我想,曾經第一線面對過 SARS 的伙伴,很能感同身受。雖然,COVID-19 的 DDoS 更強上許多。

    ☞ Young Doctors Struggle to Treat Coronavirus Patients: ‘We Are Horrified and Scared’

    https://on.wsj.com/2Ykfi8r

    這篇主要採訪紐約的住院醫師,由於疫情的緣故,整個紐約的醫療系統已經過飽和,人力嚴重不足,所以,只要你是住院醫師,不管哪一科,通通都被叫來顧病人。

    狀況嚴重到,精神科的第一年住院醫師,就必須要去顧 ICU,而且要自己處理患者的診斷、治療,調整呼吸器!

    第一年精神科住院醫師調整呼吸器?聽起來就好像會出事!的確,WSJ 記者拿到一些內部信件,年輕醫師一起跟醫院管理層反應,他們覺得壓力很大也很痛苦,想自殺。其中,有人承認自己把呼吸器設定調太高,患者沒多久就死了。

    另一些年輕醫師則說,自己受不了這樣一週工作 90 小時,身兼主治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還有清潔工。

    主治醫師跟資深住院醫師,名義上都說有監督,但實際上根本沒辦法。而即使年輕醫師一個人顧 36 台呼吸器、90 個病人,他所需要的知識,都只能自己上網查。

    以拍痰為例(敲打胸腔讓痰能排出),醫院只有提供 ZOOM 上課一次,然後兩頁的 Google Document,他們就要自己上了。

    拍了半天,到底對不對還是有沒有用,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們說。很多住院醫師只能趁空檔,去 YouTube 再自己搜尋,進修一下。

    另一個住院醫師,遇到的 COVID-19 患者,也有腸胃道出血,而且 CBC 抽起來狀況很不好,於是他安排常規輸血。

    但一個小時過後,主治醫師才終於忙完能來看,之後跟他說:「我們當初應該用更積極的方法輸,目前這樣不行。」然後患者就過世了......

    (因為 WSJ 是寫給一般人看的,這裡推測 R 只給了一條 IV,但 VS 覺得 hypovolemic 了,應該好幾條 line 一起上,有什麼就輸什麼才來得及。)

    因為工作壓力高、時間長,且在美國,住院醫師領的比基本工資沒高多少(這是真的,有在紐約工作的新思惟校友確認過,低到政府會寄信跟你說你可以申請房屋補助!),也沒有任何加班費,一部份的住院醫師,聯合寫信給醫院管理層要求加薪。

    畢竟,他們認為自己承擔了額外的風險,也付出了額外的貢獻,遠超過自己原本的訓練計畫。

    但醫院管理層回覆,比較委婉的是說,醫院的財務狀況已經相當不好,實在沒辦法給。

    比較機車的則是回:我不是不能理解你的焦慮啦,不過,在危機時刻要求風險津貼,我看你對醫學可能沒什麼熱情,不太適合喔......

    “I am not indifferent to your anxieties but personally feel demanding hazard pay is not becoming of a compassionate and caring physician.”

    事實上,這群住院醫師也根本沒有討論勞動權利的籌碼,因為他們還需要考專科。

    如果你跟醫院討價還價,結果被開除,或者自己辭職,沒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這在履歷上就是個污點,日後不太會有醫院收,基本上醫療生涯幾乎是毀了。

    護理師有工會保護,也受各種勞動條件規範。但住院醫師什麼都沒有。這也是為什麼住院醫師會被要求作那麼多工作的根本原因。

    不過另一方面,也有一群住院醫師,很正向的看待這樣的機會,覺得能在這樣的危機時刻提供幫忙,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他們不管自己應徵的是哪一科,都自願前往 ICU,認真學習各種能救人的技術,並積極的填補任何體系需要的位置,認為這樣的學習機會,千載難逢。

    即使在學校也沒看過人拍痰、設定呼吸器,但自己查資料、看影片、思考治療原理,然後馬上就能派上用場,真的看到患者康復,讓他們覺得很棒。

    但是,由於 COVID-19 死亡的患者還是很多,最困難的,就是告知家屬死訊。

    對一個年輕的住院醫師來說,還沒看過幾次主治醫師示範,就要自己打電話告知家屬:「你先生過世了,而且因為隔離,你不能來醫院,我們會把遺體送過去。」

    然後,聽著家屬無助大哭,是很令人悲傷,且必須自己去體會承受的事。

  • 精神科專科護理師訓練醫院 在 林逸欣 Shar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26 15:57:37
    有 2,355 人按讚


    我有一個很偉大的爸爸,年輕時白手起家,堅持理想,在36年前開了全台第一間神經內科專科診所。一間小小的診所,撐起了整個家,也救了很多很多家庭。很感謝爸爸一直教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利益或財富,而是知足與惜福。今天是爸爸的生日,謝謝老天爺給我一個這麼棒的爸爸(當然還有媽媽☺️~~怕她吃醋😂)希望爸爸媽媽都健康平安,生日快樂☺️😘😘

    【從孩子醫生到老夥仔醫生】
    #診療室雜記 #開業心路歷程

    距開業第一天民國72.7.31.到今年七月底,診所即將屆滿36週年,特為之記。

    那一年,我30歲。從長庚第一屆實習醫師、當兩年兵、回長庚神經内科住院醫師三年訓練期滿,取得神內專科醫師資格後,躊躇滿志,毅然回故鄉台南開業。

    我的診所是台灣第一家神經內科専科診所。一開始就設定以神經內科的専業來服務病人。當時,神經科和精神科還合併稱作神經精神科的年代,長庚醫院率先將兩科分開,並成立神經科醫學會。一般人都搞不清楚兩科的差别,於是我在診所的玻璃門上貼了一些神經內科的症狀:
    「1. 中風無力 2. 癲癇發作 3. 頭痛昏眩 4. 腰背酸痛
    5. 肩凝扭傷 6. 關節腫痛 7. 手腳麻木 8. 神經衰弱,」讓病人瞭解我的主治項目。

    拓荒者走的路是寂寞而且艱辛的。掛上內兒科的招牌的話,病人必定源源不絕,可是,診所會變得毫無特色可言。即使病人的來源受限,但也因為我如此的堅持,我有很多時間可以慢慢診治病人,不止聽他們訴苦、還會閒話家常、甚至成為彼此關心的朋友。

    診所從未加入勞保、農保、公保、健保的系統,曾經有同學建議我一定要加入,因為有諸多好處。為何我要堅持作自費診所?因為我可以研發特殊的治療方式,我也可以自由運用適合病人的處方用藥,在診斷治療的専業領域裏,我有很多揮灑的空間!

    除了問診看診,為了加強教育病人,我寫了十多篇「常見的神經科疾病」,印製成衞教宣導小張,讓病人更瞭解自己罹患的疾病之外,還能預防保健、維持身體的健康!

    在網路世界興起之後,為了讓診所的特色讓更多人知道,以幫助更多需要救治的病人,於民國95年9月成立了官網:www.mdlin.com.tw 「林春銘醫師神經醫學網」,並於民國108.1.8.成立了FB粉絲專頁,陸續以「診療室雜記」及「生活隨筆」的形式,記錄下診療室內發生的點點滴滴與心情故事,期盼這些資訊能帶給人們小小啓發與迴響,那於願足矣!

    回想起剛開業那時候,年輕自信卻稚嫩生澀,有些老病患會稱我為「孩子醫生」,今天的我已經是66歲的「老夥仔醫生」了!然而,前幾天有一位來診的九十九歲老人家,她在家裏時常吵著兒子帶她來台南看那個「少年仔醫生」!是呀,和她相比,我都碼很少年呢!

    「老夥仔醫生」的優勢就是豐富的臨㡷經驗和獨特的治療技術了!感謝曾經讓我看過的每一位病人及家屬,更感謝小診所的専業治療團隊(林護佐、王護理師,李藥師),在大家的支持合作、努力配合下,我研發出了兩項獨特的治療方式:「鬆弛頸部肌肉療法」及「搶救腦細胞三合一療法」,我會繼續在自己堅持的道路上,勇敢努力的走下去!

    一直深信:人生的每一個相遇,都是緣份,都值得我們珍惜。

    今天是我66歲的生日,祝我生日快樂!(108.3.26.)

    #全台第一家神經內科診所 #林春銘 #台南
    #長庚 #神經內科 #神經科醫學會 #生日快樂 #鬆弛頸部肌肉療法 #搶救腦細胞三合一療法 #失眠 #頭痛 #中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