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精神病照顧者壓力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精神病照顧者壓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精神病照顧者壓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產品中有1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舒翠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精神病患究竟可否享有刑法上的豁免? 屏東超商店員被重傷害乙案 造成社會上強大的震撼與不安 對於女店員所遭受到的傷害 除了表達不捨也衷心祈願她能早日康復! 村裡的街坊鄰居惶惶不安 不知道定時炸彈何時會爆? 爆在誰的身上? 更有許多人論戰 就像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戲裡探討的問題 究竟精神病患(現在...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醫療暴力零容忍,避免精神鑑定被濫用】記者會 2018年5月25日,台中榮總嘉義分院一名23歲的年輕護理師在護理之家值勤期間,無故遭到一名54歲的婦人持長約30公分的水果刀刺殺,造成頸部、左胸、雙手共有6處刀傷,在當時醫院同仁的緊急搶救之下,才保住寶貴性命。 嘉義地方法院在今年2月15日...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15 16:43:17

《#親愛的殺手》成為某人心中重要的存在 (8.0/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親愛的殺手》是一部台灣情慾劇情電影,由賴孟傑執導,演員鄭人碩、邱偲琹、鄭志偉、喜翔主演,故事講述販...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 在 Canyon 開揚 | 大台北最會吃自由教練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06 08:40:04

【產後憂鬱症】#產後憂鬱症 #女性健身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或 Postnatal depression)是一種在懷有新生兒後所罹患的憂鬱症,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成因多元而複雜,嚴重甚至會演變為精神病,發生自殘或傷害小孩,約八成的產婦會罹患,症狀或輕或重。且男性...

  •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 在 舒翠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30 23:24:46
    有 53 人按讚

    #精神病患究竟可否享有刑法上的豁免?
    屏東超商店員被重傷害乙案
    造成社會上強大的震撼與不安
    對於女店員所遭受到的傷害
    除了表達不捨也衷心祈願她能早日康復!

    村裡的街坊鄰居惶惶不安
    不知道定時炸彈何時會爆?
    爆在誰的身上?

    更有許多人論戰
    就像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戲裡探討的問題
    究竟精神病患(現在稱思覺失調患者)在犯下傷害他人的行為時
    可以因為思覺失調而減輕其刑嗎?
    我記得之前鐵路警察在火車上被刺死命案
    嘉義地方法院一審法官宣判無罪時
    法官所承受巨大的壓力….
    二審宣判17年徒刑

    究竟思覺失調患者是兇手?還是病患?
    我個人認為
    他是病患、不能視為一般兇手
    不適宜以一般兇手審判
    但必須接受高強度的治療與監控
    台灣現在的問題
    不在於法院怎麼審判思覺失調病患
    而是醫院究竟如何收治這些具有暴力傾向會攻擊傷害他人的患者?

    經驗告訴我~
    1)警察消防衛生所的基層防護網不夠,對於思覺失調病患的言行無法做足夠判斷。
    因此,家屬鄰居的觀察與意見應作為強制送醫的參考,並應加強轄區思覺失調病患的訪視追蹤。

    2)醫院的強制治療不足!
    對醫護來說,健保住院相關規定給了限制🚫,最多3個月一到就要放人。
    病患的煩人囉嗦難處理,讓醫護人員能少麻煩就少麻煩,病患吵著出院家屬沒意見就放人。
    少了2道機制評估病患是否繼續住院!目前僅由醫院內專科醫師評估,病人多,就趕快放出院,此其之一。思覺失調的病患不是智商有問題,甚至有的很聰明,所以病患懂得在醫師與護理師面前裝乖裝配合,醫護人員容易被矇騙。
    所以,應該要有另外一個評估機制,跳脫照顧單位角色,中立而專業的評估。

    病人需要的是治療
    只要接受長期治療,一般病患的暴力行為是可以被控制的

    #其實病人家屬很無奈
    #其實病患也很可憐
    #當然無辜受害的民眾更是無妄之災
    #社會安全網要能發揮防護的作用
    #如果衛生所的醫護都在做發漂白水抓孑孓辦戒菸活動這些事情,我們怎能指望他們有時間做更重要的社區精神病患防護網、流行病學研究及傳染病的防堵呢‼️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929001680-260402

  •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6 23:32:06
    有 2,570 人按讚

    【妄想症女孩】(2)
     
    (1)https://bit.ly/2WcpAsI
     
    『在舞台劇場業界,流傳著一份受詛咒的劇本。飾演女主角的女演員,都會在第一次排戲之後無故辭演。即使要賠毀約金,她們死也不願演這套劇的女主角,有女演員試過堅決繼續排戲,結果出現精神問題被送入精神病院,她在院中一直唸唸有詞說:「我沒有被劇本選中…」
     
    劇本受詛咒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劇本的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事主因自殺身亡,所以劇本觸怒了冤靈。而寫出這份詛咒劇本的作者余素清,最近亦不幸因病去世。』
     
    *******
     
    靠著街燈的光透射進屋內,小黑依稀看到……
    嘉善一個人坐在飯桌,對著空氣自言自語。
     
    「嘉、嘉善…?」小黑嚇得渾身顫抖。
     
    「咦?妳來了?爸、媽,跟妳們介紹,小黑是我舞台劇的同事。」嘉善轉過頭看向小黑。
      
    「唷~她叫小黑嗎?那往後的日子就拜託妳好好照顧嘉善了。」嘉善壓低聲線,假裝男人聲。
     
    「對了,妳吃過飯了嗎?不如留下來一起吃吧?」接著嘉善聲線又變得尖銳。
     
    「小黑,幹嗎站在門外?」嘉善從飯桌倏地站起來,椅子磨擦地板發出刺耳的聲響。她向著小黑走過去。小黑害怕得只懂站在門外,不懂該如何反應。
     
    在慌亂情況之下,小黑本能反應伸手打開客廳的燈,至少可以看清楚客廳到底還有沒有其他人。
     
    眼前景物一下子豁然開朗,飯桌上有幾道飯餸,還放著三份碗筷,可是只有嘉善一個人,此時,她已走到小黑面前。
     
    「找我有事嗎?」嘉善。
     
    「沒沒沒沒沒事!」小黑的腦袋完全沒法運作:「我只是剛好順路經過…哈哈,明天見。」
     
    小黑正想轉身離開,卻被嘉善快一步搭住肩膀。她被這樣一搭,整個人差點嚇到當場昏倒。
     
    「小黑。」嘉善語氣變得凝重。
    「是…?」
     
    「剛才的事,可以當作沒看見嗎?」嘉善又說:「我不想對演出有影響。」
     
    「當、當然,我什麼都沒看見!請問我可以離開了嗎?我想回家…」小黑。
     
    「好、好,對不起,嚇到妳了。」嘉善開放手。
     
    「沒關係,哈哈。」
     
    「那我們明天在排練室…」嘉善說到一半小黑就拔足狂奔離開了。
     
     
    隔天,後台工作人員需要比演員更早到場準備,所以小黑早就到了,她昨晚一整晚都沒睡好,不過這也難怪她的,試問誰遇到這種事可以安然入睡?
     
    幸好,小黑有一套她專屬的舒解壓力方法…
     
    「喂喂喂!大家過來!昨晚牛佬叫我把嘉善遺留下來的手機拿去她家,你們知道我看到什麼嗎?」
     
    她的減壓方法就是講八卦。
     
    「她換衣服被妳看到嗎?有沒有拍片?」小白。
    「請問你在性騷擾嗎?」小黑。
    「我、我…是牛佬想看啦!」小白。
    「給你兩條路,辭職或者死。」牛佬。
    「我想走回頭路,當我什麼都沒說過。」小白:「那妳到底看到什麼?」
     
    小黑將昨晚從巴士上看到的,以及跟蹤嘉善回家看到的一切,跟整個劇團的人娓娓道來。
     
    「不可能吧?昨天她看起來很正常啊。」牛佬。
    「對啊,她會不會想跟妳開玩笑?」小白。
     
    「我還有證據!這手機看出有什麼特別嗎?」小黑昨晚回家冷靜下來才記得,她根本忘記將手機還給嘉善。
     
    「還在用iPhone7…唉,在香港做演員真慘。」小白搖頭。
     
    「不是啦!你們看,這是道具!假的!」
     
    「可是…昨天在排練室,明明看到她突然拿手機出來接電話…」小白驚訝得膛大雙目。
     
    「怎樣7,相信我了吧?」小黑。
     
    「咦,你們在聊些什麼?有什麼秘密八卦嗎?」此時,唐老闆回來了。
     
    「沒、沒事,我們在商量等下午餐要吃什麼。」小白。
     
    牛佬嘆了一口氣,搭著老闆走到一旁:「我有事要跟你說。」
     
    「喂,你臉色不太好,該不會女主角又辭演吧?」唐老闆。
     
    「你臉色才有夠難看,看你眼睛腫到豬頭一樣,昨晚又哭過吧?」牛佬。
     
    「噓~別講這些啦…」唐老闆。
    「我們會不會太心急了?」牛佬。
     
    「不會啊!下個月要公演了!」唐老闆。
     
    「我意思是,素清才剛去世,我們昨天還穿著去殯儀館的西裝,儀式剛完你就離開,說要開始將這份劇本拍出來,這樣太突然了…」
     
    唐老闆的老婆素清,也是牛佬的妹妹,本來唐老闆只是個生意人,對劇場一竅不通。素清是個出版社的編輯,她用工餘時間將劇本寫好之後,便找在劇場工作的哥哥牛佬幫忙,想將這劇本拍出來。
     
    不過,這劇本一直都沒有成功公演,更成為舞台劇業界的「都市傳聞」。

    (待續)
    2000 like達標 故事繼續~!!!!!
     
    《HElllO》原著小說,10月22日同步出貨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舞台劇《HElllO》10月22~24日公演,只剩少量門票,隨票附送原著小說一本。
    https://www.art-mate.net/doc/60322

  •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3 19:00:27
    有 3,739 人按讚

    ▍有毒的父母

    對自尊而言,父母的作用確實非常大。導致孩子出現自尊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的確是父母教育無方。然而在一般情況下,父母在教育上的缺失,對孩子自尊的損害其實是有限的,它們可能帶來痛苦和磨難,但並不一定會對成年之後的心理平衡產生嚴重後果。

    不幸的是,確實存在一些真正「有毒」的父母,如數年前的一本美國暢銷書《父母會傷人》(Toxic Parents)便為我們揭露了一系列可怕的父母形象。這些「偷走童年的人」的共同點,就是嚴重地損害了受害者的自尊。以下列出幾類「有毒父母」的典型。

    ■ 事事控制型父母

    這種濫用家長權威的父母,認定只有他們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好的,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權利。如果孩子試圖反抗,他們會令他產生罪惡感,或用情感來要脅:「我是為了你好。」即使長大成人以後,孩子仍舊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對他的日常行為和人生選擇處處橫加干涉。

    這種父母對孩子自尊的影響很明顯,孩子直到成年之後,都會認為自己沒有父母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很可能從「依賴父母」變成「依賴配偶」。聽聽四十二歲的繪畫老師弗朗索瓦的講述:

    「我花了十八年長大成人,花了四十年才擺脫我母親的影響!還是吃了好幾年的抗憂鬱藥物、進行心理治療才成功的。我心想,我人生最大的悲劇也許是身為獨子,母親全部身心始終都是為了我,這是一種考驗。」

    「比如,她幫我買衣服,每天早上,按照天氣預報幫我選好該穿什麼。我想反抗時(我很少這麼做,但到了青春期,我開始對外表打扮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她總是跟我說我完全沒有品味,太容易被人影響。後來,她還限制我出門和朋友往來。不管白天、晚上,隨意進出我的房間,查看我的信件。」

    「在感情方面,我一直沒有跟人交往過,一想到要面對母親理所當然的拷問,我便失去了勇氣。我找到工作之後,儘管已經有了工資收入,她仍執意要求我還是住在家裡,我也照她說的做了。這麼多年一直被她灌輸我沒有獨立的能力,我信了。最要命的是,她一面處處鉗制我,一面批評我不夠成熟、猶豫不決、脆弱……當我決定離開家獨立生活,她又用盡一切手段阻止:威嚇、要脅、自殺、住進精神病院、打電話或在街上找我大吵大鬧,但是我不為所動,我一點都不後悔。」

    ■ 酗酒茫醉的父母

    這種父母讓孩子承受他們起伏的情緒,從消沉到充滿敵意的大起大落。因為他們自己患病,沒有能力顧及孩子的需求和心態。他們那種極度脆弱的形象,乃至身體和精神上的衰敗,都使孩子自尊變得很不穩定。

    正如一位女病人所說:「看到我母親那個樣子,我怎麼可能覺得自己是個不錯的人?一分鐘也不信。」

    父母如果酗酒,孩子有時候會為父母的病態而感到自責:「他發脾氣,也許是因為我的錯。」「他喝酒,可能是因為我讓他不高興。」

    如果父母有一方酗酒,家庭情感及教育環境,在孩子眼裡看來往往混亂無序—他們無法預知酗酒的那一方,對於他們的行為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有時做錯一件事可以被容忍,甚至博得父母憐愛;但有的時候,即使默不作聲,仍會惹得酗酒生病的父親或母親大發雷霆。

    孩子無奈的心聲是:「我們心裡清楚,有些晚上,不管做什麼,只是露個面也會引發一場爭執。」

    父母酗酒的家醜不可外揚,更加增強了他們的羞恥感和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儘管如此,有一部分孩子仍能夠在這種毀滅性環境中倖存。研究表示:有大約二十%的孩子,能夠建設自己的心理,保護好自尊,透過對環境的超強控制策略,成為早熟而獨立的小大人,不僅學業成績好,還能獨立自主。

    但是,這種「超強的自我拯救辦法」引發的問題,可能在他們成年以後才會體現出來,比如這位年輕女人就告訴我們:

    「我的公公酗酒。我覺得我丈夫之所以能挺過來,是因為他小時候把自己變成了『小大人』。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照顧父母,因為他母親患有憂鬱症,他經常在放學回家時,看到母親躺在黑暗中,家裡亂得嚇人,父親則在酒館裡喝酒。他一個人照顧妹妹、打掃房間、做作業。等父親一回來,他就得想辦法保護大家,因為會大吵大鬧,有時父親的拳頭會像暴雨一般砸下來。」

    「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跟我談過一次這些事情,然後再也不提起了。但我看得出來小時候的這段經歷,給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現在他仍然著了魔似的要讓一切東西井井有條,像是透過『控制一切』來安撫童年留下的焦慮情緒:帳單都付清了嗎?孩子們的作業都做了嗎?家裡有什麼要修的東西?等等。」

    「他是個好爸爸、好丈夫,但他缺少幻想,他跟我和孩子在一起時從來不放鬆。我批評他這點的時候,我覺得他完全不理解我的意思。後來,慢慢地,我試著教會他『自然而然、無憂無慮』的感覺。很不容易!」

    ■ 言語虐待的父母

    這類父母擅長貶低孩子,用殘酷的言語批評他們的錯誤、弱點甚至他們的體貌特徵。更具傷害滲透力的是用冷嘲熱諷的方式,評論孩子的各種表現。這些言語上的虐待常針對以下幾種情況:

    一、孩子偏離期待時
    孩子表現出任何偏離父母期待的態度或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砲轟。
    對孩子自尊的影響是:孩子將記住最好遵從別人的期望,他心裡的新想法和個人願望都應該忘掉。

    二、威脅到父母的權威
    當孩子的態度威脅到父母的權威時,受到的辱罵將升級,變得更惡毒。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時,這種母親會看不得女兒變得嫵媚、漂亮、吸引人;這種父親會覺得兒子高大的身材和體育方面的成績對他是一種威脅,或者嫉妒兒子對女性的吸引力。

    三、看不順眼的任何事
    這種父母隨時可能對孩子言語虐待,也許直接貶低孩子,或以間接諷刺的方式表現,對孩子提出完美主義的苛求,而且永遠不滿意。這使他們的孩子成年之後自尊極其脆弱,對別人的評語極度敏感。

    ■ 體罰孩子的父母

    這類父母,出於各種原因,一般是因為他們自己缺乏愛,無法控制暴力虐待孩子的衝動。與酗酒者的孩子結果類似,家庭成了一個危險而且難以預測的環境。孩子記住的是:不論他在哪裡,無論他做什麼,永遠都不安全。更嚴重的是,他覺得自己對這種狀況負有部分責任。

    一位病人童年時曾經受到暴力虐待,他說:「我那時候覺得我父親打我,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好;因為他不打我姐姐,所以我覺得是我的錯。我是個沒用的孩子,挨打是活該。」

    父母中的另一方不干涉,往往是被動同謀,徹底使孩子認為他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甚至認定自己的存在,引起了別人的攻擊性。我們把這稱為「家庭內部的祭品」。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深深懷疑自己個人價值並自我貶低:「父母沒有保護我在身體上不受虐待,是因為我不值得被保護。」

    ■ 性虐待的父母

    家庭暴力中罪大惡極的就是父母中的一方有亂倫行為,一般是父親侵害女兒或繼女。孩子在最親密的關係中受到了侵害,無處可逃。隱形暴力的氛圍通常很明顯,少女會收到各種令其產生罪惡感的資訊:「如果妳不做,再也沒有人愛妳了!」「如果妳不接受,我會傷心難過。」「我會狠狠揍妳、揍媽媽還有妳弟弟!」「妳要是告訴別人,我會坐牢,那就是妳的錯。」

    不舉發也不保護女兒的這種母親,往往是被動或主動的同謀,她會帶給孩子這樣的壓力:「妳要是不肯,我們都會受折磨。」

    一位十六歲的病人被繼父性侵,她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我同意,我覺得自己是壞女孩、不正常。如果我拒絕,他說我對他態度差,我拘謹不開放。如果我繼續抵抗,他會對我媽媽和我弟弟很兇作為報復。所以我覺得我媽媽寧願我屈從於他。」

    被性侵的孩子的自尊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傷害,往往會罹患各種精神疾病,比如「邊緣型人格」。

    .

    issue
    很遺憾,許多父母並不稱職,但更遺憾的是許多孩子的自尊因此犧牲。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3)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之前有朋友希望我討論父母的不成熟行為,我透過這本書的內容,補充在這篇。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影響很大,這我們都知道了。但傳統父母視而不見,這種狀況到現在還會出現。

    還好現在社會夠進步了,有自覺的父母越來越多。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其實跟兒童青少年保護相關專業的社工多聊聊,會聽到更多辛酸的故事。

    祝願您,能認清我們已經長大了,有了足以脫離有毒父母而獨立的力量了!

  •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2-19 19:03:16

    【醫療暴力零容忍,避免精神鑑定被濫用】記者會
      
    2018年5月25日,台中榮總嘉義分院一名23歲的年輕護理師在護理之家值勤期間,無故遭到一名54歲的婦人持長約30公分的水果刀刺殺,造成頸部、左胸、雙手共有6處刀傷,在當時醫院同仁的緊急搶救之下,才保住寶貴性命。
      
    嘉義地方法院在今年2月15日宣判,該名婦人是在長期照顧失能丈夫的壓力之下,出現焦慮、憂鬱、被害妄想等「精神障礙」,才會意識不清,做出喪失理智的嚴重暴力行為,因此法官判決該名婦人無罪,施以監護3年,並以保護管束代之。
      
    對於加害人因「精神障礙」而判決無罪的結果,靜敏不能認同也不能接受,何謂犯案過程不復記憶、有被害妄想之情形?
      
    在美國,鑑定醫師認為被告心神喪失的比例,平均低於15%,特別是重罪案件,被告提出心神喪失抗辯的比例僅約0.1%-0.5%,有提出到法院的心神喪失抗辯,成功的比例則約為25%,這還可能是因為認罪協商的結果。
      
    我國司法院對於加害人的精神鑑定應秉持更加嚴謹的求證態度,以證明加害者確實在行為時喪失辨識能力,否則精神病只會成為加害人的萬能保護傘,任何人都可以加以仿效來規避刑責。故靜敏在此沉痛呼籲,檢察官應進行後續上訴。
      
    事實上,近期還有多起精神病患者做出暴力行為的社會案件,也一併凸顯出醫護人員在執業時的人身安全問題。2019年2月15日也發生過病患大鬧高雄榮民總醫院的事件,該名病患認為醫師的看診時間有所延誤,便帶著家人直接打開診療間大門,對著醫師咆哮「你醫生最大啊?老百姓最大!」
      
    根據醫療法第24條及第106條,對於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礙其執行醫療或救護業務者,尤其是致重傷者,得處三年以下,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身為護理代表的立法委員,我有責任與義務要維護醫護人員的執業安全,同時這也是對醫療品質的一種保障,以及對一般民眾就診權利的保護。
      
    精神病患者一直都是社會安全網的漏洞之一,比起悲劇發生後的治療與追蹤,落實精神護理於社區,並強化預防通報,尤為重要。靜敏在此呼籲,法務部應重視人民的擔憂,別讓「精神鑑定」變成「免責條款」,並建議法務部參考德國的保護管束規定,要求行為人進入特定機關接受治療與管束,並研議修法「保護管護處分」,以達到預防跟治療的目的。

    完整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LKP4XrJmY

    #醫療暴力零容忍
    #避免精神鑑定被濫用
    #捍衛醫護人員執業安全

  •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2-19 12:19:48

    0:00 開場

    0:58 新聞一:護理師在執業時被刺殺

    1:32 新聞二:病患闖進診間對醫護人員大吼

    1:55 新聞三:老太太在社區運動中心被狂打

    3:38 醫療法的落實有問題,醫療暴力零容忍的成效不彰

    5:37 美國鑑定醫師認為被告精神喪失的比例

    6:58 社會安全網的漏洞

    8:20 德國法律對患有精神病被告的保護管束

    9:26 盧美秀監事長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14:42 廖崑富副司長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16:51 鍾瑞楷科長 法務部檢察司

    18:35 媒體提問

    19:05 鍾瑞楷科長回答

    【醫療暴力零容忍,避免精神鑑定被濫用】記者會
      
    2018年5月25日,台中榮總嘉義分院一名23歲的年輕護理師在護理之家值勤期間,無故遭到一名54歲的婦人持長約30公分的水果刀刺殺,造成頸部、左胸、雙手共有6處刀傷,在當時醫院同仁的緊急搶救之下,才保住寶貴性命。
      
    嘉義地方法院在今年2月15日宣判,該名婦人是在長期照顧失能丈夫的壓力之下,出現焦慮、憂鬱、被害妄想等「精神障礙」,才會意識不清,做出喪失理智的嚴重暴力行為,因此法官判決該名婦人無罪,施以監護3年,並以保護管束代之。
      
    對於加害人因「精神障礙」而判決無罪的結果,靜敏不能認同也不能接受,何謂犯案過程不復記憶、有被害妄想之情形?
      
    在美國,鑑定醫師認為被告心神喪失的比例,平均低於15%,特別是重罪案件,被告提出心神喪失抗辯的比例僅約0.1%-0.5%,有提出到法院的心神喪失抗辯,成功的比例則約為25%,這還可能是因為認罪協商的結果。
      
    我國司法院對於加害人的精神鑑定應秉持更加嚴謹的求證態度,以證明加害者確實在行為時喪失辨識能力,否則精神病只會成為加害人的萬能保護傘,任何人都可以加以仿效來規避刑責。故靜敏在此沉痛呼籲,檢察官應進行後續上訴。
      
    事實上,近期還有多起精神病患者做出暴力行為的社會案件,也一併凸顯出醫護人員在執業時的人身安全問題。2019年2月15日也發生過病患大鬧高雄榮民總醫院的事件,該名病患認為醫師的看診時間有所延誤,便帶著家人直接打開診療間大門,對著醫師咆哮「你醫生最大啊?老百姓最大!」
      
    根據醫療法第24條及第106條,對於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礙其執行醫療或救護業務者,尤其是致重傷者,得處三年以下,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身為護理代表的立法委員,我有責任與義務要維護醫護人員的執業安全,同時這也是對醫療品質的一種保障,以及對一般民眾就診權利的保護。
      
    精神病患者一直都是社會安全網的漏洞之一,比起悲劇發生後的治療與追蹤,落實精神護理於社區,並強化預防通報,尤為重要。靜敏在此呼籲,法務部應重視人民的擔憂,別讓「精神鑑定」變成「免責條款」,並建議法務部參考德國的保護管束規定,要求行為人進入特定機關接受治療與管束,並研議修法「保護管護處分」,以達到預防跟治療的目的。

    剪輯版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bwqNPY8J8

    #醫療暴力零容忍
    #避免精神鑑定被濫用
    #捍衛醫護人員執業安全

  •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11-07 08:30:01

    大家在facebook上應該經常看到明星媽媽生完孩子後依然明豔照人,又或者有朋友初為人母,常分享幸福滿瀉的情境,彷彿做媽媽是一件百份百美好的事情。但如果人人也一味歌頌母愛完美無瑕,只著墨於母親們無敵的一面,原來有機會壓毀一個家庭。

    你或者會想起「產後抑鬱」,但我們今天想談的是更普遍的情況,甚至是每個媽媽也可能經歷過。

    精神病學家Alexandra Sacks研究女性產前後的精神健康超過十年,她發現有為數不少的女性成為媽媽後,也不一定快樂,反而會感到困惑。這種困惑源自她們覺得生完BB應該會令自己感到快樂同完整,但不知為何自己卻覺得很辛苦,甚至不知自己是誰;又或者她們覺得母性使然,自己應該會懂得照顧BB,但實際上對著BB根本不知所措。她們會覺得自己不正常,甚至相信自己患有產後抑鬱。但臨床診斷卻往往發現她們根本沒有病。

    到底這些媽媽怎麼了?Sacks努力尋找答案,最後人類學家Dana Raphael在 70年代的一篇文獻,為她解開了疑團。

    參考資料

    Livingston, E. (2016, Spring). Taking Motherhood Seriously - TC Today, 44-45.

    Russo, G. (2018, June 15). The Term "Matrescence" Will Make So Much Sense If You're Struggling With The New-Mom Phase - Romper

    Sacks, A., MD. (2017, July 22). Matrescence — What is it?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Sacks, A., MD. (2017, July 22). I Love My Baby, But Sometimes I Don’t Like Motherhood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Sacks, A.,MD. (2017, May). Transcript of "A new way to think about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 Ted Talk

    Sacks, A., MD. (2017, May 8). The Birth of a Mother - The New York Times.

    Sacks, A., MD. (2017, October 09). I don't recognize myself or my body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Sacks, A., MD. (2017, December 08). Why Does New Motherhood Sometimes Feel Like Losing Yourself?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The Beginning of Life: The Series. Becoming a parent.(2016).

    Zimmerman, E. (2018, May 25).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 Becoming a Mom - The Cu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