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精實革命心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精實革命心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精實革命心得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491的網紅天元的543專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讀完 天下雜誌出版出版這本 書籍~ 真是讀完拍手叫好、欲罷不能(成語是這樣用吧~ XD) 我覺得這本書分析架構和描述方式都值得稱讚,也因為收穫實在太多,覺得自己不順道整理分享一下自己的讀後心得太對不起這本書的三位作者,所以這一篇 " 天元的讀書心得分享"就這樣寫出來了~~ 話說、整理心得製作...
精實革命心得 在 天元的543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讀完 天下雜誌出版出版這本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書籍~ 真是讀完拍手叫好、欲罷不能(成語是這樣用吧~ XD) 我覺得這本書分析架構和描述方式都值得稱讚,也因為收穫實在太多,覺得自己不順道整理分享一下自己的讀後心得太對不起這本書的三位作者,所以這一篇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天元的讀書心得分享"就這樣寫出來了~~ 話說、整理心得製作簡報是花上一點時間,但~ 值得啊~~~ 以目前全球營收排名的這些企業當中,以"平台模式 "而非傳統生產模式的就佔了快一半,這已經是"改變商業模式"非常重要的顯學! 你還不想好好認真地了解學習什麼是"平台經濟模式 "嗎? 有興趣第一手自己先拜讀的朋友! 天下雜誌出版出版這本: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快下手就對了! 好了~ 讓我們開始 進入 書與知識 的世界吧!! 傳統產業、製造業、零售...等等 基本上都是以 "線性生產 Pipeline" 的經營模式運作。 "生產者" 負責 設計產品或服務 ,"消費者" 顧客 進行 購買或尋求服務 ,生產者 同時 製造和供應銷售 也會 建立提供服務的整個系統,整條以 循序漸進的方式創造和轉移價值,學術上常稱呼為 "線性價值鏈 Linear Value Chain" 以單向模式的形式運作。 那... "什麼是 平台 Platform 呢?" 平台經濟模式 是新的商業模式,中央核心是 "技術" 以三個要項環繞(許多重點是書中描述,但我個人以自己理解的方式重新組合、歸納,可能會和原作者們想傳達的意境不太相同,真的建議你有興趣的話,應該自己閱讀過它!) "人"、 "組織" 和 "資源" ,進行 "創造與交流" 並且建立 龐大價值的互動生態網絡 ,發揮出比傳統線性模式更巨大的能量! 平台首要目的是 媒合用戶 並 促進產品、服務或社交貨幣的交易/交流 為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這三件事同時對應上面提到的"人"、 "組織" 和 "資源" ! 而 生產者 和 消費者 進行交流互動時,轉換這三項 "資訊"、"產品或服務"、"某種貨幣"。 這"某種貨幣" 不見得是"錢",它可能是: 關注 名氣 影響力 聲譽 無形價值 而 設計成功的平台模式 目的為產生核心互動 ,這核心互動 涉及三個要素 "使用者+價值單元+篩選機制" ,平台也必須具備三大關鍵功能 "吸引用戶+促進互動+媒合" ! 仔細看看(我用圖式的方式去表達我的感想心得),"使用者+價值單元+篩選機制" 和 "吸引用戶+促進互動+媒合" 兩部分是可以互相對應的。 而平台外部的影響,市場失靈原因 有這四點 "資訊不對稱"、"外部性"、"壟斷力量"、"風險" 同時對應可以治理的工具 "法律"、"規範"、"架構"、"市場" 建構一個平台,把上面本質性、架構底層精神抓好,並且認識市場風險有哪些、找到可利用的治理對應規範要點是什麼,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多擔心不足之處了。 而執行設計的關鍵心法 "零摩擦參與" !! 使用者能簡單、快速加入平台並為平台創造價值 快速成長的關鍵! 不只是UI/UX還有技術都是需要銜接的上才行~ 有深入認識 數位行銷、網路行銷 本質的一定聽過 "網絡效應" 這個名詞,它產生兩大類四個分支影響: 同邊效應 消費者對消費者 正向同邊效應 使用者因同類使用者增加而獲益 負向同邊效應 供應商數量太多供需雙方反而更難找到搭配夥伴 跨邊效應 消費者對生產者 正向跨邊效應 使用者因平台另一邊使用者增加而獲益 負向跨邊效應 平台互相競爭商家訊息廣告太擾人導致另一方使用者離開 正向同邊效應 舉案例:貝爾電話公司,因為擁有電話機的使用者越來越多,它的被需要性就越來越高。 正向跨邊效應 的案例: VISA卡,因為擁有VISA信用卡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願意接受的商家也就越來越多。 有了平台,那怎麼開始呢? 書中 啟動平台策略 給了八個建議: 跟兔策略 亞馬遜書店 搭便車策略 PayPal與ebay 兩者關係 播種策略 google的安卓手機系統 招牌策略 微軟Xbox買下製做 "最後一戰"的遊戲公司 這四個比較容易理解~ 剩下這四個就稍微需要解釋一下了~ 單邊策略 單一群提供產品或服務,再吸引想與第一群互動的第二群,再轉為平台模式。 如OpenTable線上訂位服務,先提供給少數餐廳,用餐者想要進行餐廳訂位。 傳教士策略 先設法吸引生產者,生產者會誘導他的顧客成為平台的使用者。線上教學網站udemy服務,找到知名講師開課,想找講師課程的使用者成為平台使用者。 大爆炸策略 一或多種傳統推銷策略創造高度關注,引爆同時加入效應瞬間創造完整網絡。如Twitter剛開站同時使用各項傳統型廣告行銷方式,搭配線上服務啟用。 微型市場策略 瞄準已經在互動的小市場,即使還在初期成長階段平台已經具備大市場有效媒合特質。最佳案例 Facebook臉書了~ 剛開始只是大學的小型交友系統,但初期架構已經完善但只給特殊一群人使用。 了解這八個啟動策略後,有沒有想到如何利用在電子商務或是品牌經營型的網站該怎麼運用呢? 平台賺錢的方式有什麼? 網絡效應價值貨幣化 這四個方向是作者想傳達的: 手續費 把互動留在平台上! 創造對供需雙方有益的工具和服務,消除摩擦、降低風險 通路費 簡單稱呼廣告、但非只增加雜訊,讓核心互動更頻繁並強化正網絡效應! 進階通路費 提供生產者付費進階服務、或提供特別有價使用者互動的機會 進階策展收費 消費者付費取得有保障的品質 但記得別為了小錢丟了大錢!! 總是為顧客創造價值 別為了利益濫用你的力量改變規則 別貪圖公平以外的財富 而從免費到收費該怎麼進行? 如果可能、避免對以往能免費獲得的價值收費 避免減少使用者已經習慣獲得的價值 努力創造新的、額外的價值,讓收費合理 一開始設計平台就將可能的貨幣化策略納入考量 想著怎麼賺錢的同時,請思考以下的問題: 如何不降低正網絡效應又能創造獲利 ? 能否設計一種定價策略既能強化正網絡效應、又能降低負網絡效應 ? 策略能不能鼓勵所期望的互動、遏止不想要的互動 ? 而 談到 如何衡量成效這件事,作者這章節 "指標 Metrics" 讓我一半喜悅、一半生氣了!! 新創期的運營指標 流動性 追蹤『固定期間』內引發『互動』的貼文比例 媒合品質 降低使用者搜尋成本、銷售轉換率 信任度 例如 雙方的互相評價機制 還算能了解該怎麼做,但談到另外兩階段 "成長期的運營指標" 和 "成熟期的運營指標" 就有點...飄啊~~~ 該說清楚或是舉出實際衡量方式的都含糊帶過去! 吼~~~ 是留一手呢? 還是作者自己都不清楚呢? (挖鼻孔) 但補充從另一本書<精實創業> 提到的 "慎防虛幻指標 " 確保運營指標通過三A檢驗: 行動 Actionable 易於理解 Accessible 可查核 Auditable 數位顛覆了許多產業與經營模式,而這影響從目前已經感受到的第一階段開始來到第二階段了! 第一階段 有效率的通路吞噬效率不佳的通路 傳統媒體、線上音樂與唱片業、網購與零售通路 第二階段 平台吞噬線性生產型企業 下一波平台革命 還會革誰的命呢? 未來可能最快加入的產業類型 資訊密集產業 例如 內容與軟體、教育 因守門人而無法規模擴張的產業 例如 出版業 高度切割分散的產業 資訊極度不對稱的產業例如 醫療、保險、房貸 但也並非各行各業都馬上會感受到 平台革命帶來的數位顛覆,具備以下 可能抵抗平台顛覆破壞特性者(發現到簡報有錯字啦~ 哈~) 可以稍微喘口氣,有點時間調整腳步喔~ 高度管制 例如 銀行 失敗成本高 資源密集 例如 採礦、石油與天然氣開發、農業 但千萬不要以為你面對這平台經濟模式帶來的革命就會沒事!! 也別以為都靠政府去阻擋或是干預就能再躲幾年~ 社會必須發展出創意對策、因應變化帶來的挑戰 這是遲早必須面對的、要解決的! 企業需要有平台經濟模式的 DNA 而這DNA就是: 用平台思維模式研究所屬產業,建立自己的價值創造生態系 記住這句話: 企業存在是為了媒合並促進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互動 最後、我個人的心得: 閱讀完這本書並不會讓你的企業變成獨角獸公司! 但它確實能讓你避免許多的錯誤也許因為這樣你會更接近成功!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這本真的很值得各行各業都認真組個讀書會研讀並分享彼此心得與交流,想想自己身處的產業該怎麼面對這巨大的影響和改變~ 並且我自己也想試試看讀書心得是不是還可以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呢? 所以我自己試著整理簡報、順邏輯、也進行一個不太長的線上影片錄製的方式,如果看不過癮~ 來聽聽我說書吧~~~
https://9i543.com/801/learning/
精實革命心得 在 天元的543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讀完 天下雜誌出版出版這本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書籍~ 真是讀完拍手叫好、欲罷不能(成語是這樣用吧~ XD) 我覺得這本書分析架構和描述方式都值得稱讚,也因為收穫實在太多,覺得自己不順道整理分享一下自己的讀後心得太對不起這本書的三位作者,所以這一篇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天元的讀書心得分享"就這樣寫出來了~~ 話說、整理心得製作簡報是花上一點時間,但~ 值得啊~~~ 以目前全球營收排名的這些企業當中,以"平台模式 "而非傳統生產模式的就佔了快一半,這已經是"改變商業模式"非常重要的顯學! 你還不想好好認真地了解學習什麼是"平台經濟模式 "嗎? 有興趣第一手自己先拜讀的朋友! 天下雜誌出版出版這本: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快下手就對了! 好了~ 讓我們開始 進入 書與知識 的世界吧!! 傳統產業、製造業、零售...等等 基本上都是以 "線性生產 Pipeline" 的經營模式運作。 "生產者" 負責 設計產品或服務 ,"消費者" 顧客 進行 購買或尋求服務 ,生產者 同時 製造和供應銷售 也會 建立提供服務的整個系統,整條以 循序漸進的方式創造和轉移價值,學術上常稱呼為 "線性價值鏈 Linear Value Chain" 以單向模式的形式運作。 那... "什麼是 平台 Platform 呢?" 平台經濟模式 是新的商業模式,中央核心是 "技術" 以三個要項環繞(許多重點是書中描述,但我個人以自己理解的方式重新組合、歸納,可能會和原作者們想傳達的意境不太相同,真的建議你有興趣的話,應該自己閱讀過它!) "人"、 "組織" 和 "資源" ,進行 "創造與交流" 並且建立 龐大價值的互動生態網絡 ,發揮出比傳統線性模式更巨大的能量! 平台首要目的是 媒合用戶 並 促進產品、服務或社交貨幣的交易/交流 為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這三件事同時對應上面提到的"人"、 "組織" 和 "資源" ! 而 生產者 和 消費者 進行交流互動時,轉換這三項 "資訊"、"產品或服務"、"某種貨幣"。 這"某種貨幣" 不見得是"錢",它可能是: 關注 名氣 影響力 聲譽 無形價值 而 設計成功的平台模式 目的為產生核心互動 ,這核心互動 涉及三個要素 "使用者+價值單元+篩選機制" ,平台也必須具備三大關鍵功能 "吸引用戶+促進互動+媒合" ! 仔細看看(我用圖式的方式去表達我的感想心得),"使用者+價值單元+篩選機制" 和 "吸引用戶+促進互動+媒合" 兩部分是可以互相對應的。 而平台外部的影響,市場失靈原因 有這四點 "資訊不對稱"、"外部性"、"壟斷力量"、"風險" 同時對應可以治理的工具 "法律"、"規範"、"架構"、"市場" 建構一個平台,把上面本質性、架構底層精神抓好,並且認識市場風險有哪些、找到可利用的治理對應規範要點是什麼,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多擔心不足之處了。 而執行設計的關鍵心法 "零摩擦參與" !! 使用者能簡單、快速加入平台並為平台創造價值 快速成長的關鍵! 不只是UI/UX還有技術都是需要銜接的上才行~ 有深入認識 數位行銷、網路行銷 本質的一定聽過 "網絡效應" 這個名詞,它產生兩大類四個分支影響: 同邊效應 消費者對消費者 正向同邊效應 使用者因同類使用者增加而獲益 負向同邊效應 供應商數量太多供需雙方反而更難找到搭配夥伴 跨邊效應 消費者對生產者 正向跨邊效應 使用者因平台另一邊使用者增加而獲益 負向跨邊效應 平台互相競爭商家訊息廣告太擾人導致另一方使用者離開 正向同邊效應 舉案例:貝爾電話公司,因為擁有電話機的使用者越來越多,它的被需要性就越來越高。 正向跨邊效應 的案例: VISA卡,因為擁有VISA信用卡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願意接受的商家也就越來越多。 有了平台,那怎麼開始呢? 書中 啟動平台策略 給了八個建議: 跟兔策略 亞馬遜書店 搭便車策略 PayPal與ebay 兩者關係 播種策略 google的安卓手機系統 招牌策略 微軟Xbox買下製做 "最後一戰"的遊戲公司 這四個比較容易理解~ 剩下這四個就稍微需要解釋一下了~ 單邊策略 單一群提供產品或服務,再吸引想與第一群互動的第二群,再轉為平台模式。 如OpenTable線上訂位服務,先提供給少數餐廳,用餐者想要進行餐廳訂位。 傳教士策略 先設法吸引生產者,生產者會誘導他的顧客成為平台的使用者。線上教學網站udemy服務,找到知名講師開課,想找講師課程的使用者成為平台使用者。 大爆炸策略 一或多種傳統推銷策略創造高度關注,引爆同時加入效應瞬間創造完整網絡。如Twitter剛開站同時使用各項傳統型廣告行銷方式,搭配線上服務啟用。 微型市場策略 瞄準已經在互動的小市場,即使還在初期成長階段平台已經具備大市場有效媒合特質。最佳案例 Facebook臉書了~ 剛開始只是大學的小型交友系統,但初期架構已經完善但只給特殊一群人使用。 了解這八個啟動策略後,有沒有想到如何利用在電子商務或是品牌經營型的網站該怎麼運用呢? 平台賺錢的方式有什麼? 網絡效應價值貨幣化 這四個方向是作者想傳達的: 手續費 把互動留在平台上! 創造對供需雙方有益的工具和服務,消除摩擦、降低風險 通路費 簡單稱呼廣告、但非只增加雜訊,讓核心互動更頻繁並強化正網絡效應! 進階通路費 提供生產者付費進階服務、或提供特別有價使用者互動的機會 進階策展收費 消費者付費取得有保障的品質 但記得別為了小錢丟了大錢!! 總是為顧客創造價值 別為了利益濫用你的力量改變規則 別貪圖公平以外的財富 而從免費到收費該怎麼進行? 如果可能、避免對以往能免費獲得的價值收費 避免減少使用者已經習慣獲得的價值 努力創造新的、額外的價值,讓收費合理 一開始設計平台就將可能的貨幣化策略納入考量 想著怎麼賺錢的同時,請思考以下的問題: 如何不降低正網絡效應又能創造獲利 ? 能否設計一種定價策略既能強化正網絡效應、又能降低負網絡效應 ? 策略能不能鼓勵所期望的互動、遏止不想要的互動 ? 而 談到 如何衡量成效這件事,作者這章節 "指標 Metrics" 讓我一半喜悅、一半生氣了!! 新創期的運營指標 流動性 追蹤『固定期間』內引發『互動』的貼文比例 媒合品質 降低使用者搜尋成本、銷售轉換率 信任度 例如 雙方的互相評價機制 還算能了解該怎麼做,但談到另外兩階段 "成長期的運營指標" 和 "成熟期的運營指標" 就有點...飄啊~~~ 該說清楚或是舉出實際衡量方式的都含糊帶過去! 吼~~~ 是留一手呢? 還是作者自己都不清楚呢? (挖鼻孔) 但補充從另一本書<精實創業> 提到的 "慎防虛幻指標 " 確保運營指標通過三A檢驗: 行動 Actionable 易於理解 Accessible 可查核 Auditable 數位顛覆了許多產業與經營模式,而這影響從目前已經感受到的第一階段開始來到第二階段了! 第一階段 有效率的通路吞噬效率不佳的通路 傳統媒體、線上音樂與唱片業、網購與零售通路 第二階段 平台吞噬線性生產型企業 下一波平台革命 還會革誰的命呢? 未來可能最快加入的產業類型 資訊密集產業 例如 內容與軟體、教育 因守門人而無法規模擴張的產業 例如 出版業 高度切割分散的產業 資訊極度不對稱的產業例如 醫療、保險、房貸 但也並非各行各業都馬上會感受到 平台革命帶來的數位顛覆,具備以下 可能抵抗平台顛覆破壞特性者(發現到簡報有錯字啦~ 哈~) 可以稍微喘口氣,有點時間調整腳步喔~ 高度管制 例如 銀行 失敗成本高 資源密集 例如 採礦、石油與天然氣開發、農業 但千萬不要以為你面對這平台經濟模式帶來的革命就會沒事!! 也別以為都靠政府去阻擋或是干預就能再躲幾年~ 社會必須發展出創意對策、因應變化帶來的挑戰 這是遲早必須面對的、要解決的! 企業需要有平台經濟模式的 DNA 而這DNA就是: 用平台思維模式研究所屬產業,建立自己的價值創造生態系 記住這句話: 企業存在是為了媒合並促進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互動 最後、我個人的心得: 閱讀完這本書並不會讓你的企業變成獨角獸公司! 但它確實能讓你避免許多的錯誤也許因為這樣你會更接近成功! <平台經濟模式- 從啟動、獲利到成長的全方位攻略> 這本真的很值得各行各業都認真組個讀書會研讀並分享彼此心得與交流,想想自己身處的產業該怎麼面對這巨大的影響和改變~ 並且我自己也想試試看讀書心得是不是還可以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呢? 所以我自己試著整理簡報、順邏輯、也進行一個不太長的線上影片錄製的方式,如果看不過癮~ 來聽聽我說書吧~~~ (後續完成後影片再補上來了~)
http://www.9i543.com/26381/book
精實革命心得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日微信》20160828向下走?向上走?
受人津津樂道的Michelle Obama民主黨全代會的致詞,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與這幾天的餐敘及密集拜會智慧機械業界高層,不謀而合,彷彿歐巴馬夫人演講的最佳見證。
上週四中午,車王電子蔡裕慶董事長在公司宴請新任的印度駐華代表,作陪的我由於前一個演講的行程晚到,蔡董做球給我,問了我對新南向發展的觀察,我把目前接觸到的與在座貴賓交換了一些粗淺的想法。史達仁代表接下來提問了一個他有局部答案的問題:「印度目前可以向台灣學習與交流的是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台灣如何在這一個面向加強與印度的合作?」哇塞!這可是大哉問啊~當前的美食尚未享受,就得腸枯思竭地回應這麼艱深的考題(不知我抵達前,他們談了多少又大又難的事?)我只得搬出過去三年跨科技部與經濟部的工作經驗,精簡地回復了初次見面的印度官員,在驚魂未定的飢腸轆轆中,慶幸的是台灣的確有一些老外想來鏈結的優勢,也啟發了更多的突破之道!
為了協助工具機產業拓銷海外市場,中衛中心高階主管於週五大陣仗地造訪東台精機嚴瑞雄董事長,兩個小時的請益中,過去一段時間深耕俄羅斯市場的成果獲得嚴董的肯定。台灣工具機2015年對俄羅斯的出口值成長了9%,在不景氣、俄羅斯遭美國與歐盟管制的壓力下,相較前兩年的6.7%與6.6%,呈現相當亮麗的成長力道,中心與有榮焉。嚴董勉勵相關計畫同仁要更深入了解工具機的客戶對加工的需求,對此,我們的夥伴中有人過去一年在俄羅斯蹲點、學俄文,與當地業者搏感情,已展現了初步的成果,值得喝采!更重要的是,智慧資本強調的是累積效果,關係資本雖然難以建立,一旦建立後的滾雪球效應將使得後進者難以超越,相信中心同仁辛苦地、持續地耕耘將能在未來交出更亮麗的成績單。當許多業者抱怨難以突破代理商的阻隔,海外市場難以拓銷的困境並未攔阻產業勝利組在國際市場中的披荊斬棘。
隔天早上,和一位六十八年次的機械產業總經理對話後,我發了一則簡訊謝謝他:「英雄果然出少年,今天領教了!」這位工專畢業後、二十歲即投入職場的少年總經理是創業家二代,一點都沒有困惑與嬌貴,近年來率領父親創設的公司進行第二次的轉型。轉型的身影雖然漂亮,直白的少年英雄也不避諱與父執輩的矛盾與糾結:跟著父親一起打下江山的那些老英雄們,或許後繼無人、或許厭倦了高壓的競爭,對年輕人的轉型規劃多是保守以對。創業者老爸對那些情同手足的供應鏈袍澤們,多的是一份革命情感;但接班者對國際現勢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則更有堅持。幾經折衝,所幸創業者對市場的探索初衷容得下青澀的構想,而少年英雄的拼勁也感動了長輩,這家位於台中清水的業者,過去幾年交出了翻幾番的亮麗成績。
週末,和位於彰化的傢俱業者對話、並共進午餐,暢談自動化(或更進一步的工業4.0)的五項迷思,這位中年總經理如前一位少年英雄般,豪情萬千地暢談公司轉型的挑戰與迎戰。從他十年來在一個非常傳統的產業中投身自動化,以精實生產為基礎的自働化心得中,訴說著如何從百家爭鳴的供應商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工業機器人?如何以人機協同地混線生產,迅速提升競爭力?如何以擴充設備投資,提升操作員的工時效率?精彩地闡述著具有未來感、屬於台灣版的少樣多量優勢,也繪出一條中小企業邁向工業4.0的路徑圖。讓業者有路可走,聽起來有點飄渺,但在持續搜集的案例中,我們已經在台灣業者的實戰經驗中,看到令人振奮的可能,關鍵是業者的視角與迎戰未來的態度。
「向左走·向右走」是台灣繪本大家幾米的經典作品,在這本浪漫寓言中,城市叢林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巧合和偶遇,也糾結於一個又一個意外和錯過的抉擇。「向下走·向上走」則是個人過去幾天的產業心得,台灣業者正值傳承與開創的轉捩點,經營者以什麼視角觀察並理解當前的機會與挑戰,如何在過往經驗為基礎的發展中,加上與時俱進的模組,克服介面的摩擦力以建構迎向下世代的公司治理機制,將決定台灣產業在人才、資本與技術的配置效率,以及向下走或向上走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