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精密可變電阻規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精密可變電阻規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精密可變電阻規格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總編當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高檔震盪多空交戰 周五台股出現震撼教育,上市指數雖然拉了尾盤而收紅,但是上櫃指數卻一瀉千里,當然國際上受到中東局勢的影響,所以周五美國股市也紛紛重挫,最重要的台股指標台積電ADR更是大跌了3.3%,如果真的要完全反映的話,等於台積電要跌十元,影響指數超過八十點,當然我們知道真實並不是這樣反應,否則...
精密可變電阻規格 在 總編當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檔震盪多空交戰
周五台股出現震撼教育,上市指數雖然拉了尾盤而收紅,但是上櫃指數卻一瀉千里,當然國際上受到中東局勢的影響,所以周五美國股市也紛紛重挫,最重要的台股指標台積電ADR更是大跌了3.3%,如果真的要完全反映的話,等於台積電要跌十元,影響指數超過八十點,當然我們知道真實並不是這樣反應,否則台股期貨不是只跌四十幾點,但只是要提醒投資人,周五的高檔十字線,即使不是變盤的十字線,也代表多空的競爭開始變大,空頭再也不是無力反擊,必須要提高警覺。特別是上櫃指數,一根長黑破壞了所有的線形,法人也出現賣超的動作,今天有機會先回測月線,投資人要多留意。
而避險的需求也油然而生,周五油價與金價都上漲,跟金價有關的佳龍(9955)與金益鼎(8390)也出現攻勢,而油價大漲3%,再加上伊朗揚言要報復,如果油價持續上漲,去年整整一年都沒動的塑化股,有機會補漲嗎?而每年第一季的迪化街紅包行情,化纖股會不會跟進,也是農曆封關前注意的焦點。
漲價概念股還能漲嗎
週五幾乎是被動元件一枝獨秀,今天又說電阻也要開始漲價,看到週五法人也同步大買國巨(2327)與華新科(2492),雖說景氣循環股就是跟著報價做,只要報價上揚,股價就會上揚,但這次股價領先報價上揚很久,從產業面來看稼動率也都沒動滿載,所以建議從技術面操作,設五日線為停利點。
另外武漢的疫情,今天媒體有傳出有轉單的可能,包括記憶體與面板,面板甚至還說有價格上揚的可能,但面板族群我沒這麼樂觀,記憶體族群製造也真的漲多了,包括南亞科(2408)、旺宏(2337)漲幅都不小,模組的威剛(3260)還維持在高點,其他的模組廠品安(8088)、廣穎(4973)則是遭外資賣超,跌回起漲區比較安全。封測中力成(6239)週五一度殺到季線,但今年有機會賺一個股本,適合穩健的投資人。
CES展明天開幕
明天CES展正式開幕,大家都再想有甚麼新規格或是新產品,首先5G手機是重點,5G手機是革命不是4G加1G,整個手機內部都有很大的改變,包括PCB、機殼、電池、被動元件、天線、石英元件,最近最明顯的變化在PCB,郭明錤分析師說SLP會取代HDI板,所以看到他點名的兩大受惠股臻鼎(4958),投信不斷買超外資周五也開始買進,有溫水煮青蛙緩步挑戰155.5高點的味道。另一檔中國的東山精密(002384),股價也是突破創高,而台灣還有一檔神秘的受惠股,投信連買三天,預計是這次規格轉變的大黑馬,也可以留意。
而最近的電子展除了電子產品外,電動車也變成重點,多家品牌都陸續推出純電動車,特斯拉的中國廠更是要開始量產,當然受惠最多的就是中國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300750),股價也創了歷史新高,而台灣寧德時代概念股的精星(8183)也創了波段新高,甚至大家最熟悉的和大(1536),周五也逆勢創了一年的新高,我覺得電動車進入新時代,大家不能偏廢。
精密可變電阻規格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嵌入式系統 #類比元件 #增益放大器
【注意!有些增益模組的初始誤差不容小覷】
許多應用都需要增益模組來放大弱訊號或衰減過大的訊號,使之與類比數位轉換器 (ADC) 的滿量程輸入範圍匹配。遺憾的是,分離式放大器和外部電阻的典型增益模組有很多缺點,例如,低精度和漂移限制等。舉例來說,採用標準 1%、100 ppm/°C 增益電阻時,初始增益誤差可能就有 2%、溫漂恐達 200 ppm/°C!
雖然也能以精密電阻實現增益,但這種電阻很昂貴且佔用寶貴的印刷電路板 (PCB) 空間。此外,每個電阻的溫漂情況不同,增益也可能隨溫度變化。改用低失真、雙通道、內部具增益設置電阻的單晶片 (SoC) 放大器,或許是無損性能的理想方案。利用四個已調整電阻,各通道可配置為高性能差動放大器 (G = 1/2 或 2)、反相放大器 (G = -1/2 或 -2) 或同相放大器 (G = 1½ 或 3)。
將兩個放大器組合,可構建一個增益可變 (1/4、1/2、1、2、3、4 和 6) 模組。將電阻集成在晶片上有許多好處,如:直流規格更佳、交流規格更佳、生產成本更低等;由於內部電阻已經雷射精密調整,將保持嚴格匹配。相較於標準分離式電阻的放大器設計,單晶片 IC 依賴電阻匹配的規格更好 (如:增益漂移、共模抑制、增益精度等),且可縮短電路板構建時間並提高可靠性。
不僅如此,正、負輸入引腳亦藏有玄機……。
延伸閱讀:
《單 IC 增益模組提供 1/4 到 6 的精密增益》
http://compotechasia.com/microsite/ADI/techarticle.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亞德諾ADI #AD8273
★★【智慧應用開發論壇】(FB 不公開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mart.application/) 誠邀各界擁有工程專業或實作經驗的好手參與討論,採「實名制」入社。申請加入前請至 https://goo.gl/forms/829J9rWjR3lVJ67S2 填寫基本資料,以利規劃議題方向;未留資料者恕不受理。★★
精密可變電阻規格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突破性創新是所有資本累積的唯一手段
【他山之石: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任何偉大的企業,都是從小公司開始的!」再度得到印證。1965年由兩位麻省理工學院 (MIT) 大學生所創立的亞德諾半導體 (ADI),一晃眼,這家以製造高性能運算放大器起家的企業,已走過半個世紀。美國《Fortune》雜誌曾統計,美國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即使躋身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也落在40~45年;是什麼原因,讓 ADI 能夠屹立不搖且多次入選《Fortune》雜誌票選美國百大最嚮往的企業,並榮登商業週刊全球最佳百大科技公司第十名?深究其長保佳績的原因在於:
1.前瞻自信的企業文化:勇於放眼藍海商機;
2.基礎紮實、穩定成長:深耕通訊、汽車、工業醫療、消費領域;
3.重視研發:每年提撥18~20%營業額挹注研發經費;
4.專注技術:長期且持續投入訊號處理的研究;
5.管理效益:96%的產品都可在不到六星期內出貨。
當然,一路走來並非都是康莊大道;而贏家之所以能勝出,就在於能洞燭先機、在對的時候做出對的抉擇。ADI 其間曾經歷多個轉折點:
★創業發跡——發現儀器設備上的精密線路非常不容易複製,於是利用對運算放大器的認知,把當初可利用到的電晶體、二極體、電阻、電容組合成一個模組的線路整體銷售,為 ADI 帶來創業後的第一個 100 萬 美金營收。
★勇往轉向 IC 之路——儘管初期 IC 製程複雜、產品性能不穩定,遠落後於電晶體、二極體跟其它東西的組合;但 ADI 經營階層意識到,IC 終將取代原有的用電晶體、二極體及其它一些線路組合成的模組,決定併購 IC 公司,奠定今天 ADI 主要的營收來源基礎。
★轉進消費電子——這對以往習慣做工業儀表、控制、國防工業的 ADI 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因為這些高規格產品不太在乎功耗、封裝尺寸與單價,也不須在短時間訴求大產量。然而,ADI 仍下定決心做策略轉型,如今才能在消費電子、尤其是影音訊號處理領域名列前茅。
★尋求突破創新——首先是改變整個數位訊號處理器 (DSP) 架構,大幅簡化運算的指令集,並聚焦解決生命安全議題。ADI 早在 1992 年就跟瑞典 SAAB 汽車推出全球第一個矽晶圓製程的微機電運動加速器 (MEMS),促成安全氣囊普及。
★慎思明辨,當機立斷——千禧年對很多半導體公司而言,都是非常刺激、像坐雲霄飛車般大起大落的一年。雖然此時 ADI 業績表現不俗,卻因為預見往後的 10~20年,PC 電源管理和音頻處理等競爭門檻低的產品將落入紅海市場;即使當時對營收貢獻不小,仍毅然決然脫手相關業務;隨後亦將手機基頻跟 RF 出售,集中火力鞏固在訊號處理鏈上兩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業務:高速轉換器和訊號處理器,同時朝汽車電子跟醫療電子等新興產業發展。
★強化演算法與併購——察覺到「演算法」是整個電子產業價值所在,且各種不同無線頻譜或物理層的連結將是非常大的機遇,故積極進行重大投資與購併。
那麼,有信心挺進第二個 50 年嗎?ADI 的回應是:「突破性創新是所有資本累積的唯一手段」,以往成功的企業多歸功於能持續找到創新點,且通常都有一個相同信仰:所面對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而創新想法最大的盲點通常是自己看不到的地雷;若要讓創意有效突破且可行,必須及早驗證可能失敗之處。為此,ADI 特別在公司技術長轄下新設一個工作小組,鼓勵內部盡情展現創業家精神並相互檢視。
別人的成功模式雖不能百分百複製,但借鏡贏家足跡,或可為自己探尋、開創出一條專屬的勝出之道。
延伸閱讀:《ADI跨越50,再創輝煌新頁》
http://compotechasia.com/a/____/2016/0204/31106.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亞德諾半導體ADI #數位訊號處理器DSP #微機電運動加速器MEMS